参考文献
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Anderson,Benedict.Imagined Communities.London:Verso,1991.
Hui,Victoria Tin-bor.War and State Formation in Ancient China and Early Modern Europ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Kiser,Edgar & Yong Cai.“War and Bureaucratization in Qin China:Exploring and Anomalous Case.”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68,2003.
Mann,Michael.The Sources of Social Power,Vol.1:A History of Power from the Beginning to A.D.1760.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Moore,Barrington.Social Origins of Dictatorship and Democracy.Boston:Beacon Press,1966.
(本文发表于《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5期,第213—220页)
[1]“笨拙”一词是我对许田波观点的总结,她书中的原话是:“Although European powers pursued opportunistic expansion and practiced counterbalancing strategies,they rarely employed cunning and ruthless tactics against one another…as was common in the ancient Chinese system.”(Hui,2005,p.36)当然,这话很有问题。因为先秦战争是在战国后期才变得残酷起来的,而欧洲战争发展到了拿破仑时代后也趋于残酷,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则几近疯狂。历史有一个自己的发展过程。
[2]根据许田波的描述,中国的自强改革政策包括:建立一支以征兵制为基础的国家常规军、一种强有力的税收政策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以及一个以择优录取为基础的科层制。而欧洲的自弱对策则包括:建立一支以雇佣军和职业军人为基础的常规军,以及一个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金钱、贷款甚至是卖官的战争物质动员机制(Hui,2005,p.4)。
[3]对于一个很复杂的事物来说,对其中的单一现象作解释犹如瞎子摸象。一个学者如果能够提出比较关键的问题,他的解答就如同瞎子摸到了象身体。这样,我们虽然仍不知道象的形状,但至少知道象是一个很大的东西。否则的话,我们就连象的大小都搞不清楚。
[4]关于什么是形式理论,以及它的运用和局限,请见赵鼎新(2005,第八章)。
[5]许田波甚至强调了秦国的地理位置不比任何其他战国国家优越(Hui,2005:90-97)。她显然未曾在秦国旧地及其周围进行过旅行和实地考察。她的结论也不符合从贾谊以后几乎所有中国历史学家所持的一个共识,即秦国有着很大的地理优越性,虽然优越的地理条件并不是能最后统一中国的唯一条件。
[6]曼(Mann,1986)对任意性权力(despotic power)和渗透性权力(infrastructural power),以及粗放性技术(extensive techology)和集约性技术(intensive techonology)都作了精辟的定义。
[7]请注意许田波在书中经常把古代民众称为人民(people)而不是臣(subjec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