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奇迹何以可能?

二、中国经济奇迹何以可能?

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后在中国获得了有力的支持。它推行的土地改革有益于贫困农民,早期的工业政策给予了工人几年前做梦都没想到过的社会福利。中国的知识分子大部分都非常高兴,因为共产党给中国带来了一个可以抵抗西方列强的强大政府,他们为此已经苦苦寻求了数代。朝鲜战争后,中国经济复苏,民众的民族自豪感达到新的高峰,大部分中国人将中国军队可以与美军打持久战视为中国国力恢复的标志,并倍感骄傲。共产党夺取政权后仅数年内,就得到了广泛的支持,毛泽东也成为全党全国共同的魅力型领袖。

人民对毛泽东及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强烈信仰,给予政府无限的自主性,允许它几乎完全控制中国的军事及经济;尽管当时一些政策已经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特别值得提到的是“大跃进”(1958—196年)和“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大跃进”是一次激进的工业化狂飙,导致了1959—1961年的经济困难;“文化大革命”后期,中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中国几近崩溃的经济状况及民众对贫困而不幸生活的普遍失望,推动邓小平领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去世后立即采取改革开放政策。改革造就了中国的经济奇迹。

将中国近来的经济表现说成奇迹有些言过其实。首先,世界上鲜有国家拥有中国这样辽阔的疆域、强势国家的传统、广泛存在的身份认同以及成就导向型文化。现在,中国人曾经的自大感已经消失,向西方学习成为常态,当然,这也是近百年来改革及革命的结果。中国延续千年的强势国家及成就导向型文化已经完成向高度发展导向的转变。

其次,近一个世纪的现代化导向型的改革及革命,已经破坏或削弱了曾经阻碍中国建立工业国家的很多传统文化因素和社会结构。

再次,中国的崛起出现于一个较为良好的国际环境之中。基于共同的地缘政治利益,中美关系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极大的改善;贸易自由主义观念在全球高涨;加上因为语言和文化相似,东亚国家的出口导向型发展经验及剩余资本易于被中国吸收。

最后,作为“文化大革命”后果之一,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狂热消退了,这对经济发展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意识到,要维持政治稳定就必须坚持改革政策,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有赖于良好的经济表现,而非意识形态立场。然而,中国直到90年代仍然保持着革命政权的大部分组织和动员能力,所以国家还有很强的能力领导这样一场改革,并能够在发展经济方面取得良好的成绩。这种政治结构非常有利于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