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最常用的法律:民法

(一)生活中最常用的法律:民法

民法是我们生活中最常用的法律,小到去商店买一块橡皮,大到租房、买房,都可以看见它的身影。

1.“民法”的定义

在我国,“民法”是一个总称,它是由很多法律共同组成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为核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等共同构成了我们所说的“民法”。

2.民法在什么时候使用?

民法调整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1)什么是平等主体?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具有平等权。因此,每个中国公民之间都是平等的,中国公民和外国公民之间也是平等的。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很多公司和企业,这些公司、企业在我国民法中和公民一样,也是平等的。

例如,当我们到商店买东西时,我们和店主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而当我们去公安机关等政府机关办理业务时,我们与这些政府机关的主体关系则是不平等的。但如果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也去商店购买商品,则此时两者又成为平等主体。两者是否为平等主体取决于所实施行为的性质。

①人身关系是什么?

人身关系就比较复杂了。在生活中具有人身属性,与人不能分离的、在精神层面上的关系就是人身关系。简单来说,与我们生而为人以及我们的社会角色相关的关系是具有人身属性的。

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法律赋予的人格,如姓名、名誉、肖像。当这些人格受到侵害时,民法就是保护自己的有力武器。

除人格之外,人身关系还与社会角色相关。我们每个人都会承担子女、配偶和父母的角色,一旦发生与这些角色相关的事情,就有可能形成人身关系,如缔结或解除婚姻、子女的抚养或领养、赡养老人。

②财产关系是什么?

财产关系在生活中很好辨别,在民商事活动中只要是和“钱”有关的就是财产关系。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财产有很多,如现金、银行存款、房子、汽车,与这些直接相关的就是财产关系。

(2)我们需要了解什么?

作为学生,我们不必向律师、法官那样专业系统地学习民法,但是需要了解一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民法知识。

①民事权利能力是什么?

民事权利能力是民法赋予人们从事民事活动的资格,每个人从一出生就有民事权利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婴儿可以继承遗产的原因。

②民事行为能力是什么?

并不是从摇篮到坟墓的所有行为都可以发生民法意义上的效力。婴儿的一些无意识的行为是不能产生法律效果的,民法中有对民事行为能力的限制条款。

民事行为能力是我们能够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影响民事行为能力的因素主要有年龄和精神状态。为了区分方便,各国法律一般都会规定民事责任年龄。

我国法律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以及16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公民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这一部分人可以完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

8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所做的与自己年龄智力相当的行为是为法律所承认的。例如,9岁的小朋友可以自己去商店买橡皮,但是如果他们擅自拿自己的压岁钱去4S店买车就需要监护人(通常为父母)的陪同和同意了。

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的行为须由自己的监护人陪同,一切自作主张所做的与能力不符的民事行为在法律上都是无效的。

了解了这些基础知识之后,我们会在下面的案例中再为大家详细说明民法是如何运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