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最严厉的法律:刑法

(二)生活中最严厉的法律:刑法

如果说民法是最常用的法律,那么刑法就是最严肃的法律。任何人都不能违反刑法的规定,一旦违反就会面临最严厉的惩罚。

1.刑法的原则是什么?

我国的刑法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法有三大原则,分别是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和平等适用刑法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是指任何罪行都必须在刑法中找到明确的规定,否则就不能把罪名强加到别人身上。像岳飞那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悲剧是绝对不能发生在今天的。

罪刑相适应原则,是指刑罚应该根据犯罪分子所犯罪行的轻重来决定,重罪用重刑,轻罪用轻刑。被指控故意杀人罪的犯罪分子不可能被施以盗窃罪的刑罚,每个罪名的刑罚都是通过严格测算和规定的,刑罚的施行必须考虑犯罪分子的恶意和对社会危害的严重性双重因素。

平等适用刑法原则,是指任何人犯罪都应该被处以相同的刑罚,而不应该因犯罪分子的出身、经济能力等而改变。刑法不允许任何超越法律的特权存在,这类似于古代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思想。

所以,刑法是最为严格也是最为精准的法律,任何形式的犯罪都能在刑法条文中找到明确的规定,而任何刑法没有规定的行为都不能被当作犯罪对待。

2.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接受惩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也就是说,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即使实施了犯罪,也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

①刑事责任能力如何划分?

与上文的民事行为能力相似,刑事责任能力也要考虑很多因素,包括精神状态和年龄。一般情况下,16周岁以上、精神正常的人犯罪需要接受刑事惩罚,这一部分人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患者则是完全无民事责任能力人。

②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是否无须承担刑事责任?

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并不是完全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14周岁以上16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一年龄段的未成年人对自己的行为有一定的辨识能力。当他们实施了上述八类严重犯罪时,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刑事责任。

当然,刑罚也会根据尊老爱幼的原则,对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和7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减轻处罚。

我们青少年应该遵守法律,远离犯罪。下文会为大家具体阐述与刑法有关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