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90周年,从英雄身上汲取精神养分
(2017年7月30日)
1927年是特殊的一年,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等一系列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一年,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中国日后的命运。一位位耳熟能详的历史英雄,在这一年都有了极其强烈和紧密的交集,这既是命运的召唤,更是历史的重托。
当我们用今日的目光去看待这段过往的历史时,我们更应多些谦卑,更应多些启发,更应多些感恩。
1927年这一年,朱德41岁,刘伯承35岁,张云逸35岁,郭沫若35岁,毛泽东34岁,恽代英32岁,贺龙31岁,叶挺31岁,彭湃31岁,叶剑英30岁,周恩来29岁,瞿秋白28岁,聂荣臻28岁,李立三28岁,何长工27岁,陈毅26岁,陈赓24岁,卢德铭22岁,粟裕20岁,陶铸19岁,许光达19岁……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正是大好年华,他们坚定信仰,追求曙光,要在黑夜中撕开一角黎明,积极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忆往昔,再看这段峥嵘岁月,我们的青年同志又怎么可能不受触动?又怎么可能没有一丝震撼呢?19岁时,你在干什么?20岁时,你在干什么?30岁时,你在干什么?35岁时,你又在干什么?
或许,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中,有些同志在一些转角错过了重要的选择,并为之懊恼不已,甚至自暴自弃。可是,从来没有人可以规划你的未来,你的脚下行走的每一条路都该是自己踏出来的。一次错过,不代表失败。失败也只是反映了当前阶段的一种情况,并不代表否认了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心留一颗火种,传承红色基因的前辈们,遭遇的挫折和困苦,难道还比我们当下的同志遇到的少吗?
“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为了理想能坚持、不懈怠,才能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人生。”“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只要开始,就不必担心失败。只要心中仍然有目标,仍然有方向,就不必担心失去了力量。所谓人生,绝不能因庸碌而枯萎,必须有所憧憬,必须有所奋斗。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广大青年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胸怀理想、志存高远,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并为之终生奋斗。”
在梦想面前,我们都是年轻的逐梦者。在坚定信仰的征途中,我们都是勇敢的实践者。在1927年这一年,无论是南昌起义领导人之一的41岁的朱德,还是秋收起义领导人之一的22岁的卢德铭,他们都是“年轻人”,他们都是在参与自己人生的重要选择,以一腔热血之情投身其中。心怀远大理想,更要为之终生奋斗。我们的青年同志,又岂能失去那股向上的劲儿?
1927年9月,卢德铭指挥部队掩护毛泽东率部突围,终因寡不敌众,最后壮烈牺牲。我们的青年同志,如今遭遇的挑战与困难同前辈们的那种苦痛相比,又如何?现今,社会和谐稳定,经济繁荣发展,我们的青年同志又岂能没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