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给公务员群体正常的舆论评价
(2016年6月19日)
近日看到一则新闻,说的是安徽省一个副镇长开“网约车”被举报,之后县纪委介入调查。
先来说说事件本身,身为公职人员,违背了“公务员不得从事或参与营利性活动”的相关规定,接受调查乃至受到处罚都是合理的。但这样的事件,也真实展现了基层公务员群体的“窘迫”和“尴尬”。正像事后一位基层干部所说,“副镇长去开车拉活,就是穷的,是真穷。”
可是,从社会舆论来看,对此事的理解最多是止步于“悲情”。若是用我们的惯性思维去看待,则会觉得,堂堂一个副镇长又怎么会缺那点钱呢?绝对不实诚啊!对于整个公务员群体的正常舆论评价显然无法成为主流。
在这些年的舆论环境里,公务员群体一直都是舆论的靶子,大家是不太相信中国的公务员不坏的。可是换种语境,若是把中国公务员换成某些国家的公务员,很多媒体舆论则不但不进行批判式的挖掘,还多有溢美夸赞之词,俨然抛去了我们的“自信”。
在中国,凡是涉及公务员群体的舆论事件,舆论常常就会给予一种阴谋论调的“关怀”。许多人真的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他们坚定认为公务员都喜欢滥用“公权”,连说理的机会都不留给公务员。你要是和他讲道理,他就摆出一副“我不听我不听”的样子,怎么说也没用。
公务员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出现几颗“老鼠屎”也正常,可这坏了一锅粥就很不划算了。那些见到“公务员”三个字就要上来撕的人,也应该好好想想对公务员群体的指责是不是没有就事论事,是不是一开始的情绪立场就有问题。
当然,公务员这个群体确实要比其他的职业人群相对稳定,待遇福利也相对较好。基层一些腐败现象也的确让公众深恶痛绝,个别基层公务员的无作为、乱作为、恶作为,也确实大大影响了人们对公务员群体的看法和评价,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可是,在高压“反腐”的大旗下,社会风气已然有所改善,民间所言的公务员“灰色收入”也得到了有效遏制,公务员整个群体正在往其“正常”的位置上回归。这个时候,难道不是更需要舆论的关心与支持吗?
当下,我们有必要正视公务员群体的真实现状和现实诉求,并做出一些改变。如果一个国家不能够给公务员群体最基本的体面的生活,社会的舆论还成天抹黑公务员的形象,那么这个国家会更好吗?要是国家公职人员都没有尊严了,你还相信他们能够保障我们的权益吗?说白了,保障公务员的权益,也是保障我们每个人的权益,这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
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消除社会对公务员的一些“错误”印象,其中媒体的“误导”舆论还得早些纠正。否则就算这边给公务员正名了,那边也经不住媒体舆论的使劲“黑”。
变味的舆论引导,带来的就是错序的情绪对抗,诸如公务员、医生、教师等都是被“攻击”的主要群体。在此也希望大家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每一个群体,给予其基本的尊重,给予其公平的评价。当然,面对应该被批判的,我们也绝不能吝啬言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