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比杀人的老虎更狠毒

我们为什么比杀人的老虎更狠毒

(2017年1月29日)

2017年1月29日下午,浙江宁波雅戈尔动物园发生一起老虎咬人事件,被咬伤男子经抢救无效死亡。据媒体报道,当时在现场的还有他的家人,包括两名成年人和两个孩子。

园方负责人对外称,相关信息要等待警察调查,待官方统一发布。不过雅戈尔动物园办公室张姓负责人则向媒体称,这名男子翻越隔离护栏挑逗动物,被老虎袭击,叼入动物生活区。同时,各大媒体和网络账号也引用“围观者”言论,称“一名男游客在近距离逗老虎时被老虎叼入园内”。

并不是什么情况都必然要有另一种情况作为纽带和绳结,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简单归咎于因果报应的浅层理解。男子究竟是不是因为主动逗弄老虎才遭此劫,尚且不得而知。因为仅以当前流传于网上的视频是很难判断的。

在事情未有定论前,很多人已经倾向于认为是男子“作死”,他们认为老虎不会主动咬人,肯定是因为男子做出了什么行为,所以才会有此结果。事实上,这种认为“事出必有因”的逻辑同样可以用在为犯罪者开脱的时候——“一定是被害者做出了什么过分的事情,所以犯罪者才会有此行为”。

人们经常会去寻找一种理由,将自己放在不那么错误的一方,并在此情况下做出认为是正确的事情,而且这种正确很大程度上也满足了自己的一些负面情绪,比如暴戾、自私、狭隘、仇恨等。

情绪需要宣泄,如何让那些面对不幸时的丑陋的幸灾乐祸变得理所当然,自然就少不了这样一个理由。也不管这理由是真是假,是否充分,至少在寻找理由的过程中有一大批人达成了共识,觉得这是一个“喷口”。

理由服务于情绪存在而非情绪服务于理由存在,如果是这样,那么理由的分量还重要吗?假如,那名男游客确实是自己先主动挑逗老虎的,那么他被骂“死得活该”是否就是应该?

这种假设是成立的,因为现实的情况就是数十家媒体以“游客动物园逗虎时被叼走”为报道视角,这个声音从哪里来,又是否合适,恐怕就没多少人过问了。重要的是,这样的报道方向挑起了人们对人之劣性的仇视和反感,连带着就觉得当事人之死反而就不那么具有悲剧意义了。还使一些人觉得,这事不但并不让人悲伤,反倒是一个可以拿来作为反面教材的例子。实际上,很多网友都是这样做的,他们谩骂得够狠,他们奚落得够狠,他们讽刺得够狠,他们对一个死者就是这般模样。

什么是正义?人数多吗?想起一个故事,如果一群病人中还有那么几个没生病的人,那么被逼疯的肯定是那几个没生病的人。生病的人不认为自己病了,自然会把没生病看成是一种“病”。没病的人如果坚持说其他人病了要吃药,那又会是什么结果呢?

网络舆论存在的非理性暴力和情绪宣泄如果是一种病症的话,那恐怕已经到了麻木不仁和阴暗狠毒的地步。这些“病人”可能只是些十几岁的中学生,主要是因为年轻人更容易得这种病。可是,我们会反省吗?我们会认为自己做错了吗?我们会认为自己对一个死者做出了极其不敬的事情吗?我们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没有教养的失败者吗?

死者,他可能是孩子眼中高大的父亲,是妻子眼中魁梧的丈夫,是爸妈眼中可爱的儿子。他是一个人,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的人,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在我们的眼前,难道除了那些廉价的负面情绪,我们就没有丝毫的同情吗?难道我们就不能对一个生命给予最基本的尊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