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用“吸引人才”的名义变相为楼市“撑腰”
(2018年5月23日)
在应对高房价进行市场调控时,地方的一个经验是将限购政策与户籍绑定,提高购房门槛。通过购房者户籍所在地来评判购房意图是“居住”还是“炒房”,符合一定现实情况。用户籍作为限购的前置条件,在一些城市也确实能够降低楼市的热度,有利于抑制非理性的房价抬升。
只不过,目前许多城市在推出“人才政策”的时候,都把“降低落户门槛”作为一个重要的砝码。从“人才引进”的角度来看,这样做或许并无问题。但是在吸引外来人口落户本地时,“降低落户门槛”是否会造成为本地楼市“兜底”的情况发生,又是否会导致炒作房价的情况发生,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
有的地方发布人才引进计划的时候,放宽了对学历型人才、资格型人才、技能型人才、创业型人才和急需型人才的落户条件。但是这个放宽条件的依据却有些不太合适,竟导致在一天时间内,便有30万人通过线上平台办理落户申请。由此也引发了舆论对于该地房价上涨的忧虑。
城市一旦在短时间内突然涌入大量人口,必然会造成城市资源紧缺,带动城市消费水平提升,增加人均支出成本。对于楼市来说亦是如此。涌入城市的大量人口显然会让市场需求膨胀,很可能会严重刺激楼市,从而造成房价的上涨。
2018年上半年,有的地方出台人才新政,就极大放宽降低落户条件:全国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在网上办理落户手续;只要是在本地企业的员工,35岁以下可直接落户。这一政策,也为政策出台地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吸引了30多万人落户。
我们注意到,2018年以来出台相关人才政策的城市,其房地产市场持续走热,其中,甚至上演了一楼盘开盘千人“抢房”风波。一时之间,“一房难求”“全款付”“捆绑销售”等成为市民议论的热词。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城市出现“房荒”,与城市人口增长有着极大关系。而这样的情况在一些“降低落户门槛”的二线城市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
每一座城市,都应从经济发展实际看待自身对人才的需求,无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不要用“吸引人才”的名义变相为楼市“撑腰”。如果“人才政策”最终导致“限购政策”破开了口子,那就等于在用“重视人才”的矛去刺“抑制高房价”的盾,是“把好经给念歪了”的典型,不利于让更多人民群众收获幸福感。必须明确,吸引人才是为了服务城市发展,给城市带来更有活力、创新、进步的前景,假使反而造成了本地的某种“恐慌情绪”,无疑是不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