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天传圣道

孔子天传圣道

两千多年前,在山东曲阜这片神圣的土地上,一位对中国历史影响至深至远的大思想家,被历代尊崇为“至圣先师”、受万世景仰的大教育家,一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孔子在这里诞生了。

中国古代圣贤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孔子正是一位在动乱中诞生、磨难中成长、颠沛中成功的伟大人物。

春秋末期。鲁国邹邑。尼丘山。年已五旬的大夫叔梁纥携年轻的颜氏征在焚香求神。

叔梁纥祈祷道:“上天怜悯,赐我一子吧!”

颜氏也祷告说:“苍天保佑,赐予一子吧!”

祷毕,夫妻二人走下山来。

叔梁纥:“但愿上天怜悯我叔梁纥,让你生一个好儿子。”颜氏:“但愿如此吧。”

当日晚。颜氏征做了一梦:穿一身黑衣的天神站在颜氏面前说:“吾乃黑帝,特来为你报喜,你已有孕,且为圣子。临产务必到‘空桑’之中。”话毕旋即不见。

颜氏梦中醒来,又惊又喜,唤醒丈夫,遂将梦的情景告诉丈夫叔梁纥。

颜氏:“妾刚才做了一梦,梦见黑帝召见,说我已有身孕。若产,必于‘空桑’之中。你说,这事怪不怪?附近有叫‘空桑’这个地方的吗?”

叔梁纥亦惊喜异常,连声说:“有啊有啊。南山有个空洞,洞有石门,洞内常年干涸无水,当地人称之为‘空桑’呀!你真的怀孕了?”

夫妇即刻起床,更衣,沐浴,焚香,跪拜。

夜,山洞之内,设一产床,颜氏卧床,叔梁纥在火堆旁添柴加火。忽听呼啸一声,只见二苍龙自天而下,守于山之左右;又飘来二神女,手擎香露于空中,洒向颜氏。

孔子诞生。

石门内流出一股清泉,温馨芳香。

叔梁纥惊喜异常,遂为婴儿、颜氏沐浴。浴毕,泉水断流,洞内干涸如常。

苍龙、神女离去。

叔梁纥坐于颜氏床沿,满心喜悦。

叔梁纥:“上天赐子与我也!”

颜氏:“别只顾高兴了,快给孩子起个名字吧。”

叔梁纥:“嗯……此儿秉尼丘山之灵……就以‘丘’为名,字配‘仲尼’吧!”

孔子三岁时,其父去世,其母颜氏带着孔子回到曲阜。

三岁的孔子生有异相,牛唇虎掌,鸳肩龟脊,海口辅喉,脑门宽阔。

孔子依偎于颜氏怀中,为母亲拭泪,颜氏抱住孔子。

孔子:“娘,别哭了,等孩儿长大,有了本事,让您好好地享享福。”

颜氏紧搂孔子哭得更厉害了:“好孩子,你这么懂事,你爹在九泉之下也闭眼了。好,娘不哭了。”

孔子:“娘……”

一日,天近中午。颜氏在田里锄田。孔子背一捆干柴来到母亲身边。

颜氏心疼地说:“丘儿,你拣这么多干柴干嘛?”

孔子:“拣回家烧火呗!”

颜氏:“娘年轻力壮,哪里用得着你这么小的孩子帮忙?”

孔子:“娘,百善孝为先呀!”

颜氏惊奇地问:“你这话是哪儿学来的?”

孔子回答道:“前些时候,听两位行路之人所说,儿就记在心中了。娘,孩儿说错了吗?”

颜氏:“不错!不错!孝敬长辈,关心同辈,‘孝悌’二字不可缺。效忠国家,多行仁义,这‘忠义’二字更为重要啊!”

孔子:“孩儿知道了。”孔子从拣回来的干柴中拿出两根竹简。

孔子:“娘,你看,这竹简上还有字呢!”

颜氏:“拿来我看看,嗯。硕鼠硕鼠,三岁贯汝,……唉,残缺不全,可惜,可惜!”

孔子:“娘,我长大之后,定要把这些诗、史、礼、乐整理完整,好让孩子们有书看。”

颜氏笑着说:“看你人小志不小。来,娘刚才在地里又锄出石磬一尊,你拿回家收好,待日后慢慢研究。”

孔子接过细看,为龙状的商代石磬,以木击之,铮铮有声。孔子喜不自胜。

一送葬的队伍由远而近,哀乐声由小而大。孔子跑过去,站在路边观望倾听,若有所思。

孔家门前树下。7岁的孔子和一群孩子围坐做游戏。一孩子手攥沙包,绕着孩子们身后跑,将沙包丢在一孩背后,这个孩子拾起沙包接着转……游戏结束,一孩子对孔子说:“玩这东西太没意思,还是请你教我们念诗吧!”众儿童齐声:“欢迎,欢迎!”

孔子站起,摆出一副先生姿态。

孔子:“不过……”

孩子:“不过什么?”

孔子:“不过,在没教你们新诗之前,得请你们把我昨天教给你们的背出来才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你们会了吗?”

孩子:“会了。”

孔子:“那么,背给我听听。”

孩子们齐声背诵:“相鼠无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孔子:“嗯,背得挺不错。来,我再教你们一首《硕鼠》,大老鼠。”

孩子们:“咳!比上次教的老鼠还大?”

孔子:“大老鼠嘛,怎么不大呢!来,跟着我读: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孔子十七岁,身材魁梧。一日,郯国国君郯子来鲁国拜会鲁昭公,鲁国举行欢迎仪式。众人在旁,议论纷纷。

甲:“你瞧!鲁昭公亲自迎接郯国公,多气派!”

乙:“听说过吗?郯子此人,学识渊博,无所不通,令人钦佩。”

甲:“是啊,我也早就听说过此人的学问,很想聆听他的教诲,可你我身卑位微,攀扯不上啊!”

孔子大喜,迅速跑回家。晚上,孔子换了一套新衣服,来到郯子所住馆舍门外。郯子在室内看书,侍从禀报:“大人,门外有一名叫孔丘的少年求见。”

郯子:“孔丘?快请他进来。”

孔子彬彬有礼地拜见郯子。

郯子:“你就是孔先生?”

孔子:“在下姓孔名丘字仲尼。”

郯子:“你年少才高,誉满鲁国,不知找我有何见教?”

孔子:“在下一介草民,年幼无知,孤陋寡闻,何谈德才?久慕郯君才高德望,冒昧前来求教。”

郯子:“不必客气。”

孔子:“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攒土造人,神龙尝百草,黄帝论天下,尧舜禅让,大禹治水,到武王伐纣,周公治国,九州文明,令人叹服。可所有这些皆零星传说,支离破碎,如能将此前后连贯,详实记载,传于后世,岂不是好?”

郯子:“妙哉妙哉!”

孔子:“周天子以仁德服天下,以礼义信天下。而当今,周室衰微,诸侯纷起,礼仪之邦礼崩乐毁。如能将九州文明整理成典播之于内,传之于后,君主怀仁,百姓尚礼;施德政,正风俗;使君臣父子各守其道,社会不就安定了吗?”

郯子:“先生胸有大志,远见卓识,佩服佩服。华夏乃文明之国、礼仪之邦,颂古传今乃伟大之举。来,我把我所知道的古今大事全部倒出来给你!”

郯子滔滔不绝,孔子虚心求教,一直谈到天明。

孔子书塾。十八九岁的孔子端坐讲桌前。桌上放着竹简。众弟子中七八岁不等,有衣衫褴褛者,也有衣着豪华者。

众弟子齐声背诵《诗经》中的一段:“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孔子示意停下。

孔子:“刚才你们背诵的这首诗讲的是,战事频繁,兵士饥渴。退役还乡之时,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好了,等一会我再给你们讲一段尧舜禅让的事。你们当中有贵族子弟,也有布衣子弟,有年长的,也有年幼的。大家同来读书,没有贵贱之分,我这儿是有教无类,你们都是同学兄弟,应该互学互助才是。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知道了吗?”

弟子同声答道:“知道了。”

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其实,学习是件愉快的事情,要勤学慎思苦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记住了吗?”

弟子齐声回答:“记住了。”

孔子:“好!今天我再给你们讲一讲尧舜禅让的故事。尧到了八十二岁高龄,考虑到自己的儿子不成器,于是决定将自己的帝位传给天下德才兼备之人,最后选中了舜作为帝位继承人。尧以天下利益为重,不传子孙,而传于有德才之人,是谓圣德之君矣。”

鲁桓公宗庙内。守庙的太卜领着孔子及其弟子走进一间密室,向他们介绍收藏的器皿及祭祀的情况。突然,孔子发现一件造型奇特的器皿,上书“宥卮”二字,便非常客气地问太卜:“请教先生,这种器皿作何用啊?”

太卜说:“这是一件用来伴坐的器皿,常置于国君公案的右边,就像箴铭似的,作劝戒之用。提醒君主办事要不偏不倚,公正无私。”

孔子听了非常高兴,说:“我真幸运能见到这种巧器。我听说,这种巧器内部空虚的时候是倾斜的,装上一半水时即是平稳的,如把它灌满水就会翻个个儿,不知是不是这样?”

太卜:“正是如此。”

孔子让随行的弟子往容器里注水进行试验,果然如此。

孔子看了,沉思不语。过了一会,他指着巧器问弟子:“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装满而不倾倒呢?”

思维敏捷的子贡:“先生,你所说装满了而不倾倒,是说那些权势大、财富多的人,怎样才能保持住他们的地位,怎样才能避免倾覆的威胁,是不是?”

孔子:“还是子贡头脑转得快。这些人,要想保持住自己的地位和富贵,就必须控制住自己的财富、地位,使它逐渐减少、降低而不增加、上升。否则,盈则覆矣。”

子贡:“请问先生,如何控制而使其不偏不倚呢?”

孔子:“世间万物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到达顶峰就要下降。整日里花天酒地就必然有饥寒交迫;日至正午,必然西斜;月亮有圆,也会有缺。因此,聪明绝顶之人,遇事要装着无知;知识渊博、能言善辩之人,不可夸夸其谈,哗众取宠;刚强勇猛之人,遇事须小心谨慎。财势旺盛之时,不可忘掉节俭与贫困;恩泽遍洒之时,千万不可骄奢自满。只有这样,才能使头脑清醒。先王就是靠这几个方面来保持自己的帝位而一统天下的。”

十一

鲁国大夫孟僖子宅。

孟僖子询问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适:“孔子博学多才,道德高尚,办书塾传道授业,收弟子不分门类。你兄弟二人拜师求学已有月余,有何感受?”

二子:“先生满腹经伦,才高德重,我二人受益匪浅。父亲大人,当今天下礼崩乐毁,我们想与孔先生一道去周都洛邑考察礼、乐,想请您……”

孟僖子:“好,我马上去见昭公,请求派车马送你等去洛邑。”

十二

孔子带领南宫适、子路、子贡、颜回等弟子,乘坐马车,去周都洛邑学习礼乐。此车马由鲁昭公所赠,一车两马。车上装饰豪华一路上,师徒谈论起来。

孔子:“这次能乘坐如此豪华车马西行周都学习礼乐,南宫适帮了好大的忙呀!”

南宫适:“弟子将西去学礼之意告诉父亲,父亲向昭公禀明,昭公欣然应允。先生的大名昭公也久仰,学习周礼以兴鲁国,此乃利国利民之举,国君当然支持喽。”

子路:“弟子有一疑窦,终不能解。想请教先生。”

孔子:“说吧。”

子路:“以前,齐国的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兄弟二人为争君位,公子纠的师傅管仲曾帮助公子纠箭射公子小白。后来,公子小白即位为齐桓公。齐桓公想任用自己的师傅鲍叔牙为相,而鲍叔牙却举荐自己的好友管仲,齐桓公也就乐意让管仲为相,而且十分重用他。”

孔子:“对!这段故事就是人们常说的‘管鲍之交’啊!”

子路:“先生,弟子有两点不明,想听先生教诲。”

孔子:“请讲。”

子路:“其一,管仲曾帮助公子纠箭射齐桓公,按常理,齐桓公怎会重用自己的仇人呢?”

孔子:“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此乃用人之大道。齐桓公豁达大度,胸怀远志,惟才是用方能强国安民!齐国之所以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这与齐桓公知人善用有很大关系啊!”

子路:“其二,齐桓公即位后杀死了自己的兄长公子纠,而作为公子纠的师傅管仲却去帮助徒弟的仇人为相。像管仲这样的人不管他本领多大,也不能称为仁德之人,您说是吗?”

孔子严肃地说:“子路啊,你说得不对!管仲才真正算得上仁德之人!他英才盖世,智勇过人,齐国经他治理,国强民富,威震天下。齐桓公能成为霸主,全赖管子之力啊……”

子路:“那……”

孔子笑了笑,耐心地为弟子们解释。

孔子:“看待一个人嘛,不能只看其小节、小信而忽视其大节、大信,不能只见支流而不见主流。管仲济世之才,齐国赖之辅佐,方一匡天下,称霸诸侯。能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足,乃仁德之人也。”

众弟子佩服得五体投地,连声道好。

十三

周都洛邑。孔子与弟子认真考察了周朝的典章制度。道德礼仪,翻阅了大量的文史资料。还特意拜访了负责管理周王室各种文献的博学多才的老子李耳。

老子居室。老子五十多岁,方额、长髯、黑须,正在整理竹简古籍。家人报:“有鲁国孔丘求见。”

老子:“快请进!”

老子出门相迎,孔子揖见,一弟子捧一肥雁作为见面礼,老子家人收下。

孔子:“久慕先生大名,晚辈特来拜见。”

老子:“先生名享海内,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孔子:“晚辈才疏学浅,特来求教于先生,请不吝赐教。”

老子:“不必客气。不知先生想了解哪些方面的东西?”

孔子:“晚辈想了解学习周朝礼乐,传之于民,以教化天下。”

老子捧出一捆书简,递与孔子。

老子:“周之礼乐,尽记于此,仔细研读,大体可知。”

孔子:“晚辈听说您专事道学研究,但不知何谓道,还望先生指教。”

老子:“道者,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也,若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天生万物于有,有生于无,有无相生也。有与无,生与死,贵与贱,福与祸,并非永恒不变,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焉。”

孔子:“晚辈不虚此行,受益匪浅。”

孔子辞别,老子送行。

老子:“作为君子,遇明君而仕,逢暗世而避。我听说,富贵之人拿钱财送人,道德高尚之人以言语赠人。我不是富贵之人,只好充作道德高尚之人在你临行前送你几句话。道德高尚之人,往往都很朴实。骄傲、贪婪、狂妄,对人绝无好处。聪明深察之人接近于死亡,是因为他好非议他人;博学善辩、才能广大之人危害到自身,是因为他好揭他人之短处。当儿子的在父亲面前不要总是突出自己,作臣子的在君王面前不要总是抬高自己。这,就作为我对你的临别赠言吧!”

孔子拜谢:“晚辈谨记在心。”

十四

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流亡国外,鲁定公即位后十年,孔子五十三岁。

鲁定公和大臣议事。

鲁定公:“齐景公派使臣致书,约寡人于齐鲁交界之地夹谷山前会盟,以通两国之好,永息干戈。此事如何处置?”

孟孙无忌:“齐人多诈,主公不可轻往。”

季孙斯:“齐人屡屡加兵于我,今欲修好,我们不应该拒绝哟!”

鲁定公:“寡人欲去,何人保驾?”

孟孙无忌:“主公若去,非相国、大司寇孔子保驾不可。”

鲁定公:“请召孔子。”

孔子进见,启奏:“臣闻‘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文武之事,不可相离。昔时,宋襄公与楚君会盟,不带兵车,结果受辱。此乃前车之鉴也!请左右司马率兵远从,以防不测。”

鲁定公:“申句须、乐颀,你二人各率兵车五百乘,远远从行。”

二人答“是”,退下。

鲁定公:“兹无还,你率兵车三百乘,离夹谷会所十里下寨。”

兹无还答“是”,退下。

十五

早晨,夹谷。盟坛为土阶三层,陈设简陋。坛下齐兵戒备森严。齐景公及宰相晏婴等先至台下等候。鲁定公及孔子等来到坛下。

两国君寒暄,揖让登坛,齐侯位左,鲁侯位右。齐鲁两相晏婴与孔子亦各从其主登坛。两国君互拜,互赠玉帛礼品。

齐景公:“寡人有四方之乐,愿与君共观之。令来人奏乐!”

齐大夫黎弥在台下一声号令,坛下鼓声大作,三百多名莱人“乐队”,有的举旗,有的握刀,有的使矛,有的持盾,蜂拥而至。呼叫声,口哨声,相和不绝。看看冲上台阶,鲁定公惊慌色变,不知所措。孔子见势不妙,一个箭步蹿至齐景公面前,拂袖怒吼道:“齐鲁两国国君为着两国的友好而来此盟会,为何不按礼节而奏夷狄之乐?请速令走开!”

齐相晏婴奏景公:“孔某所言,乃正礼也。”

台下。鲁国武士持剑怒视。

齐景公羞惭地命令:“让他们退下。”

齐大夫黎弥走上台阶,奏于齐景公:“主公,奏宫中之乐如何?”

齐景公:“宫中之乐非夷乐也,可速奏之。”

黎弥示意演奏,退下。

只见台下二十余名侏儒,穿着怪异的服装,脸上乱涂乱抹,男不男,女不女,唱的唱,跳的跳,有的做各种各样怪异的动作,有的口中唱着淫秽小调,分为两队,拥至鲁定公面前。

孔子按剑怒目,奏于齐景公:“匹夫小人,戏弄诸侯,按罪当斩!请齐君下令司马行法!”齐景公不语,侏儒戏笑如故。

黎弥在台下暗喜。鲁国武士怒目。

孔子大声斥责:“齐鲁两国既已通好,即如兄弟一样,鲁国的司马也就是齐国的司马。”

孔子举袖向下一挥:“鲁国司马何在!”

申句须、乐颀二司马手持宝剑飞驰上坛,分别将两队中的两位领班抓住,当下斩首。余人惊走不迭。

齐景公骇然。鲁定公随即起身。

十六

齐君殿。

齐景公斥责黎弥:“孔子相鲁,所行者皆古人之正道,而你偏偏要寡人入夷狄之俗。寡人本欲两国通好,而今却成了仇人!”

黎弥惶恐谢罪,不敢对一语。

晏婴:“臣闻‘小人知其过,谢之以文;君子知其过,谢之以质。今齐有三田,原皆属鲁。主公莫若乘此之机归还三田于鲁,以此谢过。鲁国君臣必喜,而齐鲁之交亦固矣。”

齐景公:“此举甚善,爱卿去办好了。”

十七

齐国君臣议事。

齐景公:“孔子为相立纲振纪,教礼义,养廉耻。三个月之后,鲁国风俗大变,市无虚价,路不拾遗,鲁国大治。长此下去,吾国必为鲁国所并矣。如之奈何?”

黎弥:“臣闻治安之后,骄逸必生。请主公挑选八十名能歌善舞的美女和一百二十匹良马,派人送给鲁君。鲁君必欣然受之,日久必渐渐地怠于政事而疏远忠臣。主公不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齐景公:“此计甚妙!”

十八

孔子垂头丧气回至相府。弟子子路在旁。

孔子:“齐国送来美女良马后,鲁君迷恋女色,竟一连三日不去视朝听政,可悲可叹!’

子路:“鲁君不行正道,不听忠言。先生还是快快离开鲁国为好。”

孔子:“我的强国富民的愿望在鲁国看来不能实现了。”

孔子抚琴而歌:“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女之谒,可以死败。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歌毕,遂与子路、冉有等束装离开鲁国。

十九

孔子率领众弟子乘坐一驾马车,开始周游列国的颠沛生涯。游历卫、宋、陈、蔡、楚等国。此时孔子已年近花甲。一路上颠沛流离,忍饥受冻,可仍废寝忘食地学,孜孜不倦地教。

在车上,子路问孔子:“人们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是,好人怎么竟也无好报呢?”

孔子:“命运不济而不变节谓为君子,命运不济而变节者谓为小人。君子处难不惊,大志不移。你们要向颜回学习,他吃的住的比任何人都差,别人受不了苦,他却能以苦为乐。颜回是难得的大贤人啊!?”

子路:“请问先生,假如我想做一件该做的事,能否可以马上去做呢?”

孔子:“有父兄在,你为何不先问问父兄再去做呢?”

冉有:“请问先生,假如我想做一件该做的事,能否可以马上去做呢?”

孔子:“你认为能做就可以马上做。”

另一弟子很纳闷,便问:“先生,同为一个问题,你所回答的怎么会是两种答案呢?”

孔子:“冉有平时做事蹑手蹑脚,所以,我就鼓励他胆大一些;子路做事胆大莽撞,我便抑制他,让他谨慎些。这就叫‘因材施教’啊!”

众弟子恍然大悟。

孔子率众弟子行至一树林之中休息。师徒席地而坐,弟子读书,孔子弹琴。忽然从林下一小河中驶过一条小船。从船上走下来一位须发全白的老渔翁。渔翁走上河岸,坐在一旁,侧耳恭听孔子弹奏。等孔子奏完一曲,渔翁招手让子贡、子路到他面前。

渔翁:“这位弹琴的人是谁呀?”

子贡、子路朗声回答:“他是我们的老师,鲁国的君子,也就是那位以忠仕君、以信取民、以仁义教化天下而闻名于各国的孔圣人哪!”

渔翁微微一笑说:“哦,是这样,恐怕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吧……”

渔翁说完,转身朝河岸走去。

子贡急忙跑向孔子:“这位老者说您是危忘真性、偏行仁爱……”

孔子放下琴,猛地站起身,十分惊喜。孔子:“啊?这位是圣人呀!快去追他!”

孔子急追至河边。渔翁已上船,正要划船离岸。孔子尊敬地向渔翁拜了两拜。

孔子:“我从小读书求学,到如今已逾花甲,尚未听过如此高深的教导。敬请先生赐教。”

渔翁也不客气,慢悠悠地对孔子说:“真者,精诚所致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孔子听得入神,不住点头,十分谦恭。

孔子:“遇见先生真是幸运,请让我作为您的弟子吧!”

渔翁并不理睬,口中唱道“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独自划船而去。

孔子呆呆地站着,两眼发愣,自言自语地叹道:“此乃有道之隐士也,仕途如幻,迷途应该知返!”

众人感慨万分,怏快上路。

二十

孔子师徒继续前行,在路上突然受阻。原来是一位七岁的小孩项橐,在大路中间用石块堆“城”玩。

孔子的几位弟子走上前去,其中一位对项橐说:“喂,小孩,快点将这些碎石块搬走,别拦路。”

项橐不理,继续砌“城”。

“哎,怎么搞的?快搬过去,让我们的车子通过!”

项橐还是不理。

“你这小孩好不知趣。你不搬我们来搬。”

几个弟子动手欲搬路中间的“城”,这时项橐开话了:“你们这些人毫不懂道理!难道你们没看看这是什么?”

“什么?”众人惊疑地问。

“你们没看清这是一座城吗?”项橐说。

“城?!”众弟子感到好笑。

孔子在车中听到吵嚷声,亦下车走了过来。

一弟子:“师父,这个小孩在路中间堆了个什么‘城’,叫他把石头搬走,他不愿意,我们准备自己将石块搬掉。”

孔子:“别忙,待我前去问问。”

一弟子对项橐说:“你知道我们的师父是谁吗?”

项橐:“怎么不知道?他不就是那位称为‘圣人’的孔丘吗?”

众人吃惊得面面相觑。

孔子听得一清二楚,连忙上前施礼:“孔丘在此有礼了!”

项橐还礼:“不必多礼。”

孔子笑着问:“请问这堆的是什么?”

项橐:“这是一座城堡!”

孔子:“噢,能不能把这个城堡拆了,让个道,好让我们的车马通过?”

项橐:“幸亏你还是一位大圣人,怎么连一点起码的常识也不懂呢?自古以来都是车让城,还没听说城让车呢!”

孔子一听十分惭愧,扑通跪地,拜项橐为师:“孔丘幼读经书,周游列国,自以为天下之人都不及我。今天在此遇上高人,请受孔丘一拜,收下我作为您的弟子吧!”

项橐扶起孔丘说:“先生乃天下闻名的圣人,小小项橐怎能担当得起?我有一言奉劝,识时务者为俊杰,著书立说,教化后世,此为大德也。”

孔子:“弟子恭听教诲。”

孔子一行车马绕“城”而过,孔子与项橐依依惜别。

二十一

孔子终于回到了阔别四十年的故乡,回到他自己的家——书塾。他静卧在床,头脑中浮现出人生旅途的一个个片段:

教书育人:三千弟子,满堂而座,聆听教诲,“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举一反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一连串的教学箴言依次出现在书简上……颜回、子路、子贡等弟子的面孔也一个接一个地浮现而过……孔子幸福地笑了。

历代贤君的面孔:顶头立地的盘古,补天造人的女娲,华夏始祖黄帝,有道明君尧舜禹,武王伐纣,周公治国等接连在写有“尚书”字样的书简上闪过。

鲁国的君主,鲁国与别国的战争场面等,一幕幕在写有“春秋”字样的书简上掠过。

孔子迅速披衣点灯,在竹简上奋笔疾书。

孔子的须发渐渐变白。

屋里的书简渐渐增多。

灯光渐暗,熄灭。

孔子伏案与世长辞。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字幅,《尚书》《礼记》《春秋》,孔子画像相继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