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巨星詹天佑

工程巨星詹天佑

1866年冬,春节前夕。

广东南海县某乡村詹家。从外表看去,这户人家跟当地普通农家并无两样,可从院内及室内的布置却可以明显地看出与其他农家的不同:院内摆放着各种花卉盆景;堂屋内正厅挂着“天地国亲师”五个大字;台上供奉着两个神龛,一是关公,一是财神;两边的墙壁上挂着八条屏,右边四条屏上书写着唐宋名篇,左边是四幅四时景物图;厅的正中放一张八仙桌,一位30岁左右的中年男子正在写春联,一位五六岁圆脸大眼睛的小男孩站在旁边,一会儿聚精会神地看,一会儿模仿,一会儿口中念念有词;屋内挤了不少人,都是当地的农民。

写对联的男子叫詹兴洪,祖籍安徽婺源县(今属江西省),出生儒商世家,很有才学,居广东经商茶叶。鸦片战争以后,茶行破产,迁居南海县务农。

那位五、六岁的小男孩名叫詹天佑,是詹兴洪的长子。

詹兴洪写好一副对联,递给站在桌旁等候的一名中年男子。詹天佑急忙凑过去,大声念道:“鸡鸣天下晓,龙舞世间春。”众人的目光一齐扫向这名幼童,十分惊讶地说:“小少爷也识字?”

一名中年妇女挤过来,说道:“詹先生,请您为我家写一副吧。”

詹兴洪提笔书写,詹天佑在旁指手划脚,大声吟道:“龙——吟——国——瑞——,雪——映——年——丰。”

众人纷纷赞道:“真不简单!”

此时,来詹家求写春联的人不断拥入,其中还有一位拉着拐杖的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众人急忙让开,老太太来到桌前,詹兴洪迎上扶老太太坐在椅子上。

“老人家,您坐好。”詹兴洪说,“您老何须亲自来呢?带个信讲一声,我写好给您老送去不就行了?”

“那样太麻烦您了。你看,我还能走得动。”老太说。

“那好,我这就给您老写。”詹兴洪说着,拿起了笔。

这时,在一旁凑热闹的詹天佑神秘地对爸爸说:“爸爸,我知道该写什么。”

“啊?你讲讲看。”詹兴洪说。

詹天佑随即大声诵道:“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众人齐声喝彩。

老太太吃惊不小,称赞詹天佑,“真不简单”,接着问詹天佑:“小少爷,你怎么会对联的?”

詹天佑答道:“爸爸写对联,我看了也就记住了。”

“啊?”老太太更是吃惊不小。

众人一齐啧舌。

“你也会写吗?”老太太问。

“会呀!”詹天佑答。

“那就请你给我写这一副,行吗?”老太太问。

“好吧!”詹天佑爽快地答道。

詹天佑从爸爸手中拿过毛笔,站到了椅子上,铺开红纸,饱蘸笔墨,真地写了起来——“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哎呀!神童!”

“呀,了不起!”

“好小子,将来准是个人物!”

詹天佑不好意思地笑了。

正在这时,有人咕道:“詹先生,你家来了客人啦!”

众人让开一条道,只见一位穿着入时、气质不凡的中年人进入院内。

“谭兄屈驾光临,寒舍生辉!”詹兴洪快步迎上,握住客人的手。

“别那么多的客套了,我们既是安徽老乡,又是多年的朋友嘛。”谭伯村说。

詹天佑也迎了上去:“谭伯伯好!”

谭伯村抚摸着天佑,亲了亲:“想伯伯了吗?”

“想!”詹天佑说。

“那这次跟伯伯到广州去!”谭伯村说。

“好哇!”詹天佑十分高兴地说。

他们来到堂屋,谭伯村指着桌上的红纸笔墨和众人,问:“你这是……”

“啊!快到春节了,村里的乡亲们让我给他们写写春联。”詹兴洪说。

“这副对联……”谭伯村指着桌上刚写过、墨迹尚未干的那副对联问,“是谁写的?”

“是我写的!”詹天佑抢着说道。

“孩子,是你写的?好!好!没想到才两个月没见,进步如此之快!好!好!天佑,好好学习,将来必大有出息!”

詹家客厅。

詹江洪、谭伯村喝茶叙旧,詹天佑坐在两人之间,认真地翻阅谭伯村给他带来的一些国外画报:几本国外的风景、人物等艺术画,几本工程、机械方面的画报。

谭伯村抚摸着詹天佑的圆脑袋,问道:“天佑啊,伯伯上次给你带来的画报看完了吗?”

“早就看完了。”詹天佑说。

“这孩子特别爱看你带的工程建设和机械方面的画报,一看就是半天,而对那些艺术类的却不太感兴趣。”詹兴洪说。

“啊?”谭伯村问詹天佑,“那些风景画不是很美吗?”

詹天佑摇晃着小脑袋说:“很美呀!可是……这些我们中国也有哇!您看这些……”詹天佑指着正在翻阅的工程、机械画报说,“您看,这上面的铁路,火车,我们哪有这些呀?火车跑得比马快吧?”

“当然,要快得多。”谭伯村说。

“我们为什么不造这些东西呢?”詹天佑问。

谭伯村告诉他说:“我们国家穷,还有,我们也没有这方面的人才。”

“没有人才?我们去学不行吗?”

“当然行喽!可是……”

“我长大以后……”

“好!有志向!不愧是徽商的后代!”谭伯村称赞道。

“小小年纪,你懂什么?”詹兴洪说。

“詹兄,你可不能这样说,”谭伯村说,“从小就有大的志向,难得呀!应该好好培养培养。这孩子聪明、好学,是一块好料子,将来一定有出息。”

“你这么喜欢他,那就让他做你的干儿子,给他带走吧。”詹兴洪笑着说。

“带走,你舍得吗?”

“舍得,舍得。”

“那今天我就把天佑带到广州去喽?”

“今天?”

“哈哈,舍不得了吧?”

“不是舍不得,而是麻烦你的太多啦。”詹兴洪说,“英国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也轰掉了我的茶行,破产后从广州到了南海务农,这么多年来,多亏了谭兄的周济呀。”

“话可不能这么说,”谭伯村说,“谭詹两家是世交,我们情同手足,詹兄的事也就是我的事,尽一尽兄弟之力,理所应当嘛。”

詹兴洪又问:“谭兄现在的生意怎么样了?”

谭伯村答道:“依靠了香港一洋行的支持才避免了破产,目前已基本稳定下来了。”

“谭兄头脑灵活,做事精明,定能再振儒商之雄风。”詹兴洪说。

“彼此彼此”,谭伯村说道,“只能说混碗饭吃罢了。我们的希望还在下一代的身上哇。对了,说话可得算数啊,过年以后,我就来把天佑带到省城去,上学堂念书,行吗?”

“学堂?”詹兴洪说,“上那洋学堂?啊,不行,不行,那些洋鬼子是好东西?”

“学习嘛,学人之长,补己之短,有何不好?”谭伯村反问道。

“不,不,”詹兴洪坚持道,“过年后,我就送他去私塾了,儒学是根本呀!”

“你呀!”谭伯村无可奈何地说道。

南方的春天来得很早,葱茏的田野里,各色小花点缀其间,仿佛是一块一块的织锦。

在村私塾门外,一大群孩子在追逐嬉闹。

“当,当,当……”一阵铃声之后,学童们很不情愿地走进教室。

在教室,先生拿着书,摇头晃脑地在带着学童们诵读《百家姓》: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有的学童在交头接耳。

“赵钱孙李,先生无米。”一学童小声嘀咕。

“周吴郑王,先生无粮。”另一学童接了一句。

“冯陈褚卫,先生无被。”又一学童接着小声耳语。

“蒋沈韩杨,先生无床。”又一学童接下句,四名学童相视,抿嘴偷笑。

先生睁开了眼,问:“笑什么?啊?”

四学童收起笑容,跟着先生念了起来。

詹天佑亦在教室里,跟着先生无精打采地诵读着。

野外。中午放学。

詹天佑与几位小伙伴们围坐在草地上,詹天佑从书包中掏出画报,指指点点,对伙伴们说:“这种火车呀,里面坐人,也可载货,跑得可快啦!你们看,它在铁轨上走,多省劲!”

孩子们以钦慕的目光望着詹天佑,因为,詹天佑毕竟比他们的知识丰富得多。

詹天佑又从书包里掏出几块方铁片,几块圆铁片,一些螺丝钉,还有小螺丝刀。几位小伙伴把书包平放在地上,将这些零件摆放在这些书包之上,开始做一种车子的模型。

“快,把轮子递给我!”詹天佑对一位小伙伴说。

詹天佑又对另一位伙伴说:“来,螺丝钉,螺丝钉!”

不一会儿,一辆小火车装好了。

“哟,还真像!”

“那当然。”

“你这零件是从哪儿搞来的?”

“是谭伯伯从广州、香港带来的。我跟你们说,他带给我的是很漂亮的小火车,我把它给拆散了。来,再装另一节。”

詹天佑的客厅的自鸣钟“当当当”响了三下,这是下午三点。

詹天佑跑到客厅,看了看钟,是三点。他准备走开,可又折回来,朝钟上凝眸注视。他挠挠头,若有所思,然后好像发现了什么。他搬来一把椅子,爬到椅子上,将自鸣钟够了下来,抱回自己的卧室。

在卧室,詹天佑开始拆卸这架当时颇为珍贵的自鸣钟。

“这小小的玩艺,能够不停地走,能向人们报时,真有意思。今天,我倒要看看,你的秘密在哪儿哟。”詹天佑自言自语地说道。

他把自鸣钟拆散,又按原样组装,拆了装,装了拆,并不住地点头,好像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詹家门外。大约下午五点钟。

詹兴洪夫妇从地里归来,走进院内,放下农具,进入客厅,泡了壶茶,抬头看钟,见挂在墙上的钟没有了。

夫人陈氏惊叫道:“哎呀!我们家的自鸣钟怎没啦?”

詹兴洪也很奇怪。

夫妇俩便开始找寻。

“现在家里只剩下这架西洋钟了。这种贵重的东西难道是被人……?”

夫妇俩继续寻找,他们来到了詹天佑卧室。只见詹天佑站在桌旁,手里拿着螺丝刀,桌上摆满了零件。

“天佑,”母亲叫道,“你在干什么呀?”

“我在找秘密呀!”儿子答道。

“啊呀,你怎么把好好的自鸣钟拆了?”母亲问。

“这是怎么回事呀?”父亲也问道。

“是这样,爸爸,”儿子答道,“我想看看这钟里到底有什么秘密,它为什么能报时,为什么总是这样不知疲倦。”

父亲差点儿被逗笑,“不懂,你可以问问别人,你怎么可以胡乱地将钟拆毁呢?”

“没毁呀,爸爸!”詹天佑说,“我还能把它重新装好!”

“是吗?”父母带着怀疑的目光看着詹天佑。

这时,詹家聚了不少来看热闹的乡邻。

詹天佑将拆卸下来的零件按原来的程序,一件一件地进行安装,不多时,组装成的自鸣钟跟原来的一模一样。毫无差别。

这时,自鸣钟的时针指向六点,分针指向十二,“当、当、当、当……”自鸣钟响了六下,在场之人十分惊讶,赞叹不已。

清同治二年,即1863年秋,在安徽省省会安庆,一名在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的中国学生名叫容闳的经李善兰介绍,拜见了曾国藩。

一阵寒暄之后,李善兰作了介绍,“曾大人,我这次特地来向大人保荐一个人,就是他,名叫容闳。”

曾国藩上下打量了这位穿着时髦,有些洋味的30几岁的年轻人,然后又把目光转向李善兰说:“那你讲讲看吧。”

“大人,”李善兰介绍说,“这位容先生是广东香山县人,幼时到澳门,在美国人开办的学校读书,18岁去美国读书,22岁时进入美国的名牌大学耶鲁大学读书,4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荣得文学学士学位,是我国有史以来在美国第一流大学毕业并获得学位的第一名洋学生。”

“啊,”曾国藩来了兴趣,“好,接着讲。”

李善兰继续说道:“他在美国待了8年,学识丰富,眼界开阔。回国后,总想做点什么能报效国家,作点贡献。”

曾国藩问容闳:“那你就谈谈你的想法吧。”

容闳:“禀大人,学生在美国受教育8年,回国后对照我国的现状,感触很深。我认为,中国要想摆脱贫穷与落后,必须吸取西方文明的精华,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因此,我……”

曾国藩打断了容闳说话,急切地说:“因此,要冲破传统的束缚,走富国强兵之路,是吧?好!好!不愧为受过西方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我们的想法,我们见解,不谋而合!”

曾国藩又转向李善兰:“李先生,我看是否这么办?我们正在筹办造船厂,打算从美国购买一批造船机器。就让容先生帮我们去美国购置机器,事情办妥之后,申奏朝廷,再作安排。你看如何!”

李善兰望了望容闳,容闳答应。二人同时说声:“谢大人!”

第二年,上海江南制造总局。

就任于两江总督的曾国藩视察江南制造局,容闳随其后。

厂内机器轰鸣,热气腾腾,车间内工人们正忙着制造大船的多种零件,有一艘大船即将成形。

曾国藩走进办公室。办公室的墙上挂着机器制造图,台上摆放着轮船模型。

曾国藩满意地对容闳说:“事情操办得很好。我已申奏朝廷,授予你五品候补同知。你提的关于设立兵工学校的建议也很好,我们亦准备采纳。”

容闳客气道:“大人过奖了。”

曾国藩又问:“听说你还有几条建议,说来我听听吧。”

“大人,”容闳说,“学生就放假了。学生认为,若使中国走上文明富强之路,近期必须做四件事:一是政府最好能组建一个合资汽船公司,管理人员一律用本国人,纯粹为华股,不要外人参与;二、朝廷应以官费选派优秀青少年出国留学,培养人才为长远打算,三、政府宜设法开采矿产资源以尽地利,同时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四、朝廷应禁止外国教会干预中国地方诉讼,防微杜渐。此四点建议,尤以第二点为根本。我国人才匮乏,亟待培养。”

曾国藩连连称赞“有眼光,有远见”。

同治九年(1870年)冬天,清政府批准了曾国藩与李鸿章两年前联名奏报的《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派陈兰彬为驻洋正委员、容闳为副委员统筹安排此事。

此时,谭伯村又来到了乡下给詹家传递信息。大家围坐在火炉旁。

詹兴洪:“谭兄踏雪前来,不辞辛苦,这次就在乡下多呆几日吧。”

谭伯村:“我这次冒雪而来,主要是告诉你一个重要的信息!不能久待。”

詹兴洪:“啊?什么信息?赶快说!”

谭伯村:“你们夫妻不是正在为儿子的前途担忧吗?”

詹兴洪:“是呀,私塾读完了,继续读书,考科举,此路难通。学做生意,我已心灰意冷,在乡下种田一辈吗?又怎能甘心?”

谭伯村接过话来:“这次机会来了。”

“什么机会?”詹兴洪夫妇急切地问。

谭伯村说道:“你们听说过吗?前年,容闳提出了派幼童出国留学的建议,曾国藩和李鸿章联衔呈奏朝廷,目前朝廷已批准了派遣留学生计划,并委任陈兰彬和容闳筹办此事。他们打算在上海招收沿海多省聪颖幼童30名,年龄在12至14岁,去国外学习15年后回国。我在香港听到容闳去香港招考赴美留学的消息,就马上赶回来了。”

“是吗?”詹兴洪听了不由得一阵高兴

“天佑这孩子天性聪颖,又十分机灵,让他去参加这次出国留学考试,根本不成问题!”谭伯村十分自信地说,“考中了,出国留学几年,带着一肚子学问回来,还愁朝廷不重用?”

“这一去就是15年啊。”詹兴洪有些心疼。

“机会难得,你可要从长计议啊。”谭伯村说。

这时,一直在房中倾听他们谈话的詹天佑实在忍不住了,跑出来大声说。“谭伯伯,请你帮我报个名吧!我要考试,我一定能考中!我一定要出国!”

詹天佑的母亲也提着水壶进来,边给客人倒水边说:“孩子,这不是闹着玩的,这是去外国,要十几年才能回来。”

“妈妈,没关系,我已不小了,我什么都懂,你不用担心!”詹天佑坚持说。

“好!好!有志气!”谭伯村夸赞道。他看詹氏夫妇还犹豫不决,便果断地说:“这样吧,你们如果放心不下,我就把我的四女儿菊珍许给天佑,我们谭詹两家世交加时亲,同舟共济。行吗?”

“你家四小姐聪明伶俐,到时嫁到我们这个破落之家,那不太委屈她了?”陈氏说道。

“唉,话可不能这么说,”谭伯村笑了起来,“我还想有个洋状元的女婿呢!”

“你不是开玩笑吧?”詹兴洪问。

“一言既出!”谭伯村答道。

“驷马难追!”詹兴洪接道。

“我们既是亲家,那天佑参考出国之事我也该当一半的家喽。”谭伯村说。

“好吧,”詹兴洪说,“那就让他出去闯闯吧。”

1872年,上海码头十二岁的詹天佑和另外29名幼童从上海乘船赴美留学。

十一

1878年,詹天佑考入耶鲁大学雪菲尔理学院,读的是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专业。他以优异的成绩连续获得奖学金。

1880年,詹天佑与各国留学生一道参观了美国的博览会。

博览会上展出了贝尔在1876年发明的电话,爱迪生于1878年发明的留声机和1879年发明的电灯,还展出了蒸汽机、印刷机、枪炮等先进的科技成果。

这些都深深地吸引着詹天佑等中国留学生。

十二

清光绪七年(1881年),在美国耶鲁大学,詹天佑身着西服,走上讲台。校长亲手将学士学位证书和学士服授予詹天佑。台下爆发出阵阵欢呼声。

十三

光绪七年秋,詹天佑等105名留美中国学生被清政府召回。

轮船驶近上海港,詹天佑等归国留学生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凭栏眺望,欢呼雀跃。

而迎接他们却是清晨的凉风……

十四

两个月以后,第一批归国留学人员分配的榜文贴出,詹天佑就在观看榜文的众人之中。詹天佑的名字排在后面:

詹天佑,福建船政局水师学堂,学习海船驾驶

看了榜文,詹天佑不禁大吃一惊。众人议论纷纷。

“这种分配太不公正!”

“成绩差的去做官,成绩好的去当劳力。”

“这不是浪费人才吗!”

詹天佑垂头丧气地走开。

众人仍在议论。

“詹天佑学习成绩优异,100多名留学生中只有两人获得学位,詹天佑就是其中之一。”

“他学的是土木工程,专攻铁路专业,却被分配去学开海船。”

“所学非所用,笑话笑话!”

“这个世道,有什么公正可言!”

十五

福建沿海。詹天佑任“扬武号”海船驾驶官。他正操作“扬武号”在海上巡逻。

十六

晚。詹天佑在灯下拆看一位老同学的来信。

天佑兄:

见字如面。自去年参加你与谭小姐的婚礼至今又有一年未曾谋面,一切还好吧?

像你这样一位满腹才华,回国以后却得不到施展的留学生中的佼佼者,被分配去从事那所学非所用的海船驾驶,我们大家均忿忿不平。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

不过,我听说尽管如此,你却干得非常出色,我最近从英国商人办的《字林西报》上看到了有关中法海战的情况。你勇敢顽强,临大敌面毫无惧色,并且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镇定自若,从水中救起多人。我们都为你的爱国精神所鼓舞、激励。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前些天,在天津,成立了“中国铁路公司”,中国开始建铁路了!公司欲聘一名工程师。太好了!我对你作了推荐。你如果愿意,请速来天津。你是专攻铁路专业的,这样你这个英雄就有用武之地了!

秋安

老同学邝孙谋

八月初八日

十七

塘沽至天津段的铁路工地上,工人们正在即将成形的路基上垫碴、铺轨。

詹天佑和工人们一起干活,检查工程质量,倾听工人们意见。铺路工程进展非常顺利,仅用80天时间就完成了塘沽至天津铁路的铺轨工程。

十八

滦河,水流湍急,汹涌奔腾。

岸边,詹天佑和他的助手们在进行实地勘测。

詹天佑对他的助手说:“你们看,这儿就是英国、日本、德国人三次承包建桥而又三次失败的地方。这滦河水流湍急,又夹有大量泥沙,打桩确实很难。我们应该吸取这三位洋人失败的教训,以更加科学的态度进行设计。建好这座铁路桥,让洋人们看看,我们中国人完全有能力修筑自己的铁路。我们初步确定的桥址在这上游不远之处。走,我们再去作进一步细致的勘测。”

詹天佑一行沿河北上,实地勘测。

“经过多次勘察对照,此段河底淤积的泥沙不多,水流速度也较平缓,较易于打桩。我们就把桥址定在这儿。几个洋人失败一是选址不当,一是失败在打桩上。招募的水手集训得怎么样了?”

助手答:“第一批水性好的人员经过多次水底作业训练,已基本熟悉水底打桩操作程序。目前,第二批水手又开始了集训。”

詹天佑满意地说:“等这三批水手训练完毕,我们就可以实地作业了。到时,这些水手们潜入河中,再配合必需的机器下桩打桩,采用我们自己的压气沉箱法修建桥墩,确保万无一失。”

他们边走边谈,消失在暮霭中。

十九

滦河铁路桥建了起来,一列火车从桥上飞驶而过。

二十

北京至张家铁路工地上简陋的房中,詹天佑与老同学邝孙谋曲膝交谈。

詹天佑:“这次修建京张铁路,工程浩大,难度极大。根据最终确定的方案,铁路从北京往西北,沿途崇山峻岭,地势险要,特别是八达岭这一带,尽是悬崖峭壁,坡度很陡,施工运料都相当困难。还有,有两处必须开凿隧道才行。不过再大的困难,我们也能克服,因为,这将是一条完全由我们中国人自己修建的铁路。我们要向世界表明,我们中国人完全有能力修建自己的铁路!”

邝孙谋:“有你这个耶鲁大学的高材生担任总工程师,周围又聚拢了一大批建筑精英,没有干不成的事。”

詹天佑:“话也不能这么说,我们有充分的信心,可我们也要面对实际,正视困难,有备才能无患啊。一要确保工程质量,二要尽量省工省料。这次把你这位‘东坡先生’请出山,主要想请你在关键的时候帮我一把。你在开滦煤矿管过这么多年的库房,经验丰富。因此请你过来帮助管理管理材料,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由老兄的相助,我就没有后顾之忧了。走,我们到工地看看去。”

他俩来到了居庸关工地,工人们正干得热火朝天,凿石的凿石,运石的运石,垫路基的垫路基。

詹天佑:“邝兄你看,此处山势险峻,坡度很大,有的地方需填谷,而有地方又必须凿通隧道。不过,你看到了吧,我们的工人,我们的技术人员,还有我们特邀的‘东坡先生’,不都信心十足吗?”

邝孙谋:“是呀,我这个从来不爱激动的人,今天看到了这样激动人心的场面,也热血沸腾了。天佑啊,我配合你,我们好好地干,干出我们中国人的志气来,建好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第一条铁路!”

二十一

在总工程师办事处的研究室,詹天佑和工程技术人员正在研究列车挂钩问题。

詹天佑心情沉重地说:“丰台站铺轨的第一天,工程队的工程列车有一节车钩链子被拉断,造成火车脱轨。这次事故提醒我们,不仅路基要坚固,轨距要标准,列车车厢之间的连接也要能够紧密才行,这样才可以保证列车爬坡和下坡的安全。目前连接车厢的是钩链,看来这种东西设计得还不够科学合理。我们能不能将它作一番改进?我想了几天,能不能将链式拉钩换成这样的自动挂钩,也许更安全,更方便。你们看。”

詹天佑带着他的一班技术人员在操作试验台上反复地试验着他发明的这种自动挂钩模型,赢得大家的同声喝彩称赞。

二十二

四年以后的1909年1月的一天,艳阳高挂,晴空万里,由中国人自己修建的京张铁路通车典礼在南口车站隆重举行。

车站内外,彩旗飘扬,人山人海。

一列满载清政府要员和外宾的火车,披红挂绿,缓缓驶进南口车站。

车站内外,人声鼎沸。

通车典礼隆重举行。

邮传部尚书徐世昌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一条由我们中国人自己建造的铁路——京张铁路今天正式通车,这标志着我国铁路建筑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到来了。它的成功,是我们大清的骄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的詹天佑工程师在这方面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以满腔的爱国热情,以科学的精神,以扎实的作风,带领一批建设界的精英,艰苦奋斗,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而名扬中外,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现在,请詹天佑工程师给大家讲话。”

在一片雷鸣般的掌声中,詹天佑上台前,台下顿时鸦雀无声。

“同胞们,朋友们,”詹天佑开始讲话,“说实在的,我也没有什么要讲的。我只是凭着一股热情,用一种科学的精神去对待这种事。这条铁路,修建之初,大家都觉没有多大的把握,可现在终于通车了。要说成绩嘛,应该归功于京张铁路一万多员工,我本人,只不过是这万分之一而已。”

台下爆发出阵阵欢呼声。

人们开始议论。

“听说他发明了一种自动挂钩,使火车更加牢固安全,人称这种挂钩为‘詹天佑钩’呢。”

“听说他被国际公认的工程研究权威机构——美国工程师学会选为正式会员。”

“他还被朝廷授予工科进士出身第一名呢?”

台上,詹天佑继续说道:“京张铁路的建成通车,仅仅是我国铁路建设事业的开头,我们还要用自己的双手建起第二条、第三条……让我们的铁路四通八达。”

热烈的掌声欢呼声在小小的车站上空经久不息。

披红挂绿的火车又缓缓向前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