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天才陈洪绶
绘画天才陈洪绶
一
明朝末年。
浙江诸暨枫桥一祠庙里,供奉着关羽、观音、弥勒佛等各种塑像,前来烧香拜佛的人络绎不断,香火旺盛。
一位名叫陈洪绶的五岁的男孩,跟随着母亲前来拜佛。
母亲先到观音像前焚香祈祷,陈洪绶也学着母亲的样子,跪下磕头。
母亲拜毕,对陈洪绶说:“这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你看到她手中的净瓶了吗?”
陈洪绶:“净瓶?啊,看到了。”
母亲:“但愿这瓶中甘露洒向人间百姓,使人人都能沐浴神的恩泽。”
陈洪绶:“神?嗯。”
母亲:“走,到那边去,给弥勒佛磕个头!”
陈洪绶:“弥勒佛?”
母亲:“对,弥勒佛,他笑口常开,让人间充满欢乐。”
陈洪绶一看这尊大肚弥勒佛,不禁笑道:“是怪好笑。”
母亲:“你看这两边的对联,念给妈妈听听。”
陈洪绶读道:“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笑天下可笑之人。”
母亲:“这意思是说做人要宽宏大量,多做善事。”
母子二人又来到关羽塑像前焚香跪拜。
母亲:“这关公不是神而是人。三国时,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结为兄弟。关公为人正直善良,重感情讲义气,世代为人尊重。”
陈洪绶:“妈妈,我知道,要得到人们的尊敬,首先就要有好的品质。您不是常跟我讲吗?”
母亲:“是呀,其次,还要有本事。没有本事,什么事也不能做,谁还会尊敬他呢?”
陈洪绶:“我长大要学关公的品德、诸葛亮的本事,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
陈洪绶凝视着关公塑像,看得出了神。
母亲问:“你还在看什么?”
陈洪绶:“妈妈你看,这关公的眉又浓又长,多气派啊!”
母亲:“所以人们称他为‘美髯公’嘛。”
陈洪绶:“关公的红脸如此方正,眼睛炯炯有神。”
母亲:“俗话说,‘眼为心声’嘛。”
陈洪绶:“我要把关公的形象印在脑子里!”
母亲:“如何印入脑中?”
陈洪绶调皮地说:“这您就别问啦。”
母子俩拜毕,一起离开祠庙。
二
陈洪绶家中。
陈洪绶手中拿一块白土块,在院中的一块青石板上,凭着脑中的记忆在画关公。画来画去,不是嘴画大了,就是眉毛画斜了,总是画得不像。一气之下,将白土块摔碎。过了一会儿,他仍不甘心,又拾起碎土块,重新再画,还是画不像。他突然想起:“何不再去看看?”于是,他拣起几块大的白土块,飞也似地跑到了祠庙。
陈洪绶来到关羽像前,趴在地上,认认真真地画了起来,嘴里不住地说:“眉毛粗一点,对!嘴大一些……哎,太大了!……这还差不多……”
许多焚香之人好奇地围了过来,观看这五岁的小孩作画。有人说:“瞧!画得还真有一点像呢!”
陈洪绶慢慢地抬了抬头,一看那么多人在看自己画画,不好意思地爬起来,迅速离开了,嘴里说着:“只有一点像!怎么不很像呢?”
三
第二天清晨,陈洪绶又跑到祠庙,祠庙里空无一人。陈洪绶认真仔细地观察之后,拿起白土块又画了起来。这次画的比上次有了进步,关羽的总的轮廊画了出来。
画好之后,陈洪绶走到一旁,指指点点,评论着还有哪些地方画得不像。
这时,庙里的钟声响了起来,焚香的人又陆陆续续地走了进来。
陈洪绶迅速退出,并和香客一起,来到关羽像前,听听有没有人对画像作评论。
一位香客说:“谁在地上乱画?”
一位说:“哎,你看!这是一个人像。”
又有人说:“你没看到吗?这画的是关公像,还真像呢!”
一人说:“嗯,不错!”
陈洪绶听到这里,迅速地离开祠庙回到家中。
四
第三天清晨,陈洪绶又来到该庙,重新画关羽。画好之后又混入人群中,倾听人们的议论。这次他听到的议论是“哟!你看,这地上画的关公还真像呢!这眉毛、眼睛、鼻子、嘴,活灵活现呀!”
五
家中。早晨。
陈洪绶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和想像力,用木炭在木片上画关公。画了又擦,擦了又画,终于画得十分相像。
母亲正在面房磨面,筛子用坏了,很着急,于是走出门喊道:“洪儿,洪儿!”
陈洪绶答应着跑出来:“什么事,妈妈?”
母亲一看陈洪绶又在画画,高兴地说:“洪儿,你暂停一下。去前村你舅舅家借个筛子来给妈妈用,然后再画,好不好?嗯,画得不错。”
陈洪绶:“好!我就去,不要擦掉我的画啊!”
母亲:“去吧!谁擦你的画!”
陈洪绶来到前村舅舅家。
舅舅见外甥一早过来,亲热地说:“洪儿,这大清早就来,有什么事吗?”
陈洪绶:“妈妈磨面筛子坏了,让我来您家借个筛子。”
舅舅递过筛子说:“快快拿回家,不要耽误妈妈用,好吧?”
陈洪绶接过筛子,与舅舅告别之后,往回走。经过舅舅家的大厅时,发现大厅已粉刷过,墙壁雪白光亮,这大概是舅舅家准备过年挂年画或供祖像的。陈洪绶顿时来了灵感:这么漂亮的墙壁,如果画张关羽像,不是更美吗?口中嘀咕道:“画一个大的!”
陈洪绶移过来旁边的八仙桌,又搬来太师椅放到桌上,爬了上去,试了试,又下来搬了一把小凳子,放到太师椅上,爬上凳子,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炭,“唰唰唰”地在白壁上画起了关羽像。
陈洪绶越画越有劲,一会儿关羽的头部已画好。陈洪绶搬掉小凳子,站到椅子上,又开始画关羽的上身部分。又过了一会,陈洪绶搬掉椅子站在桌子上画,后来又移开桌子,站着画关羽的腿部,脚部,最后趴在地上画关羽的脚,早把送筛子回家之事忘得一干二净,不觉已到正午。
母亲见洪绶到现在还未回家,不知出了什么事,急急忙忙跑到舅舅家。
母亲问:“洪儿一大早来你家借筛子,怎么到现在还没回家?”
舅舅:“早就走了。一大早我把筛子给他,他拿着筛子就走了呀!怎么能到现在未到家呢?走,赶快去找找看。”
妈妈说着“这孩子”,便和舅舅一同往外走,不知不觉地走进了大厅。
舅舅抬头一看,正面的墙壁现出一幅巨大的关公像。只见关公长发长须,面部表情严肃,右手捋着长须,左手握一卷《春秋》,身上挂一柄宝剑,神采奕奕,栩栩如生。
关羽像的突然出现,使舅舅吃惊不小。他以为这是关老爷显灵,不知不觉地双膝跪地,磕起头来,连连祈祷“关老爷显灵,保佑我一家平安!关老爷保佑”!
陈洪绶正趴在墙角下画关公的靴子,听到舅舅的祷告,突然站了起来,禁不住地笑道:“别忙叩拜!还有一只靴子没画好呢!”
舅舅抬头一看,见是小洪绶在作画,恐惧之感顿时烟消云散,连忙爬了起来。
陈洪绶走到母亲和舅舅跟前说:“再等一会,我把关老爷的靴子画好再回家,行吗?”说着又跑回墙角,趴着画关羽的靴子。
母亲和舅舅相视一笑:“这孩子!”
六
陈洪绶的父母已看出陈洪绶在绘画方面的天才,决定送他到杭州府学堂学习。
在学堂,陈洪绶刻苦学习经史和绘画知识,绘画技艺不断提高。
一天,他看到学堂里有一幅造型美观、形态生动的石刻画像,这是北宋画家李公麟画的七十二贤人像。
陈洪绶十分高兴地说:“早就听说李公麟的七十二贤人像,今日方睹真容!”于是他就在那里仔细观察,认真临摹。
过了几天,他将这幅临摹画拿到学堂给同学们看,大家高度评价道:“画得很像,与石刻上的画像几乎一模一样!”
陈洪绶听了十分高兴。
七
晚上,他躺在床上,想到别人夸赞之语,再细想一番,又觉得不太对劲,于是自言自语道:“不对呀,临摹毕竟是临摹,画得再像也体现不出自己的风格呀!先生常说,临摹只是基础,学古而不能泥古。不去创新,没有自己的个性与风格,是画不出成就来的。我怎么能一听到别人的夸奖就洋洋自得、忘乎所以呢!”
想到此处,陈洪绶翻身下床,拿起费了几天时间才画成的画稿,三下两下撕得粉碎。
八
第二天清晨,陈洪绶捧着画夹来到了石刻画像前。陈洪绶画一会儿,停下来思考一会儿,画着想着,想着画着。
就这样,陈洪绶画了十天,终于画成。
这次,他又把临摹本拿给同学们看。这回,大家都摇头说不像。
听到“你怎么越画越不像啦”之类的评价,陈洪绶不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
可巧,教绘画的王先生走了过来。看到这么多学生围在一起,遂上前问:“你们在干什么呀?”大家齐声说:“王先生好。”
王先生:“看谁的画?”
学生甲:“陈洪绶的。”
陈洪绶:“王先生,这是我临摹的。”
王先生接过陈洪绶的临摹,仔细评阅,然后问大家:“你们说,陈洪绶的这幅临摹怎么样?”
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不怎么样”,有的说“走了样”,还有的说“不如上次临摹的像”。
王先生咳了一声,对大家说:“陈洪绶的这幅画临摹得相当好!”
众人不解地望着王先生。
王先生继续说:“你们看,这人物的眼神,这人物的表情,这人物的动作。再细想想看,这人物的内心世界,跃然于纸上!好就好在陈洪绶并没有完全按照石刻去临摹,而是加进了他自己的理解和新意;好就好在他学古而不泥古,有继承更要有创新!”
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一齐投向陈洪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