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秦合纵相六国

苏秦合纵相六国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群雄逐鹿,中原大地,烽烟四起。长江以北地区,北有燕,南有楚,东有齐,西有秦,中有晋分韩赵魏。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并立,战火连绵,中国历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中原大地造就出了一批又一批杰出人才。同出一师的孙膑、庞涓斗智斗勇,苏秦、张仪“合纵”“连横”。苦学苦读“锥刺股”,苏秦合纵相六国。

夏日。东周都城洛阳附近的一座荒山之巅,一对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的少年苏秦和张仪在对天祷告,结拜兄弟。

苏秦、张仪同声说:“苏秦、张仪志向高远,情趣相投,苦读天下书,图谋天下事,患难与共,情同手足,今日对天盟誓,结为兄弟,我二人将同心戮力,共创大业。上天有鉴,始终不渝。”

誓毕,二人起身,各背着一捆竹简,继续前行。

苏秦从怀中掏出两块窝窝头,递给张仪一块,笑着说:“那位好心的老太让我俩饱餐一顿之后,又送给两块窝窝头,现在正好充饥。”

两人边走边吃。

张仪忽然想起了什么,对苏秦说:“我俩昨日在周都一大官廊下的壁画看到的记载舜耕历山的那一段文字,我俩有笔而无简,你就抄写在我的后背上了。”

苏秦:“快!快!把衣服脱掉!让我将它誊写出来。不然,再过一个时辰,就要被磨掉啦!”

苏秦急忙帮助张仪脱下破衫,从包裹中取出笔墨,张仪蹲下,拉开架式,让苏秦誊抄。

苏秦:“糟糕!还是没有竹简!”一转眼望见旁边的一棵大树,遂计上心头:“慢着!待我去削块树皮来!”

苏秦掏出一把小刀,和张仪一起,削下几大块树皮。看着这潮乎乎的树皮,苏秦说:“太潮,墨不能沾呀!”

张仪:“只好等树皮晒干再写喽。”

二人把削好的树皮置于阳光下暴晒,然后来到那棵大树下乘凉歇息聊天。

苏秦:“我们兄弟虽穷困潦倒,而大志不移,结伴而行,云游四方,访贤求道,苦学不辍。别看一副狼狈之相,可胸中却装着天下呀!”

张仪:“是呀!我俩乞讨为生,相依为命。剪掉长发换来笔墨,撕掉新衫作为绢帛,身外之物少了,而胸内之物多了。”

两人摸着各自已剪短的头发,禁不住放声大笑起来。

苏秦:“前边有片竹林,我们何不趁此好天,做些书简?抄尽天下好书,学尽天下妙文,没简帛何以成事?”

张仪:“苏兄言之有理。”

二人动手砍削竹子,一条一条削好的竹简放置阳光之下。

树皮已晒干。苏秦开始研墨誊写张仪背上的文字。写好之后,二人背靠大树,朦胧入睡。

朦胧之中,苏秦看见一位相貌奇特的老人向自己走来,口中说道:“二位学子,从何而至?欲往何处?”

苏秦:“我们从周都而来,寻贤求学,茫无定所,四处云游而已。”

老者:“学非易事,贵在‘勤苦’二字。你们二人虽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可求学之心至诚可贵,欲想有所成就,还需有名师指点啊!”

苏秦十分惊异:“不知长辈何方人氏?还望指点迷津。”

老者说:“老夫亦云游之士耳!”说毕径直向东而去。苏秦猛追,大叫“长辈且慢走”,而老者已无踪影。

苏秦的叫声惊醒张仪。

张仪惊奇地说:“我正在做梦,被你叫醒。”

苏秦:“你也在做梦?”

张仪:“我梦中见到一相貌奇特的老人,正欲请他指点迷津,寻访高师,老人径自而去,我正待追赶,被你叫醒,可惜可惜。”

苏秦:“你梦中所见老者手中是否拿有两本书?”

张仪:“对!对!老者还说‘学非易事,贵在勤苦二字’。”

苏秦:“是呀!我俩怎么做了同一个梦?怪哉怪哉!”

张仪:“何处才能寻访到这高师呢?”

苏秦沉思片刻说:“我们兄弟求学心诚,难道是世外高人点化我们?这老者好像从这里向东而去。我们不妨顺着这条小径向东而行,说不定能寻上名师贤人呢!”

张仪:“苏兄说得也是。”

苏秦急忙用晒干的树皮,抄下张仪背上文字,一起收拾书简、行囊,起身东行。苏秦、张仪一路上摘野果、掘草茎充饥,来到了云梦山。

云梦山距古城朝歌约三十里,九条山脊连环拥抱,形成九龙交会之势。山上古木参天,野卉芬芳;山涧流水潺潺,幽壑洞天,被誉为“人间仙境”。

苏秦、张仪行至山下。脚下是湍湍流水,两旁是陡壁悬崖。二人循着一条曲折盘旋的小径前行不久,忽然天地开阔,柳暗花明,走进了“鬼谷”。

这“鬼谷”乃云梦山脉的九道山脊环抱而成的一块小小的盆地,别有洞天,人称“鬼谷”。在东段崖壁10米高处,有一幽深之洞,上书“鬼谷洞”三个大字。洞内一条清泉缓缓溢出,泻下悬崖,飞瀑流彩,巍巍壮观。

二人惊奇不定,驻足四望。

“洞外何人?何不请进?”洞内传出了声音。

“弟子苏秦、张仪求师至此。”二人一齐向洞跪拜。

一小童引苏秦、张仪从陡峭小径进入洞中。

洞内,鬼谷先生正在讲学,见二人进来,便停了下来。苏秦、张仪倒身下拜,口称:“仙师垂怜,请收下我二人为徒。”

鬼谷:“你二人如此心诚,我哪能拒之门外?请起请起,快与你二位师兄见面。”

苏秦、张仪:“谢先生。”

鬼谷:“这两位是你们的师兄孙膑、庞涓。”

苏秦、张仪:“拜见二位师兄。”

苏秦:“弟子叫苏秦,洛阳人氏。他叫张仪,魏国人氏。我二人结为兄弟,投师学艺。今遇恩师收留,又结识二位师兄,真乃三生有幸!”

鬼谷:“为师精通四学:一为数学,日星象纬,占往察来;二为兵学,六韬三略,布阵行兵;三为游学,广记多闻,万口莫辩;四为出世学,修真养性,祛病延年。不知你二人想学习哪门学问?”

苏秦、张仪听说有游学,乐在心中。

苏秦:“弟子从小喜欢与人斗嘴辩论,愿学成一张利口,游说列国,横行天下。”

张仪接着说:“弟子与苏兄志趣相同。”

鬼谷:“那好,为师就传与你俩纵横之术吧!”

张仪、苏秦:“谢先生!”

鬼谷子停了一下,慢慢说道:“纵横之术即善辩之术,也就是口舌之术。这口舌虽小,却厉害无比。若习得上乘功夫,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世间雄才亦万口莫辩。若学得精,这唇枪舌箭胜过真刀真枪,千军万马。若学得深,古今上下,旁征博引,晓之以情理,动之以利害,三寸不烂之舌可让你驰骋天下,横行九州,使不愿听者而听之,不愿为者而为之,天下之势,任你左右。真乃纵成为霸,横成则王也。”

苏秦、张仪惊异万分:“这小小的舌头能有如此大的神力?”

鬼谷:“此乃五行相生相克之道也。世间万物,皆循此道。口舌之中容天下万物,心中所思可包罗万象。可别小看了这张小小的口舌!”

苏秦、张仪兴奋无比,求知心切,急不可待地说:“还望先生详细指点。”

鬼谷:“你二人不必急躁,先事休息,细细体会为师今日所言之语,明日再给你们详细讲明。”

苏秦、张仪:“弟子知道了。”

次日,鬼谷子继续讲学。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席地而坐,注目聆听。

鬼谷:“治学之道,贵在勤专;治军之道,贵在严明;治世之道,贵在用贤。孙膑、庞涓你俩学习兵法时日不短,你们给我讲一讲用兵制胜的几种好的方法好吗?”

庞涓:“且让弟子一试。兵贵神速,兵不厌诈,大举进攻,整体歼灭。”

孙膑:“弟子认为,善于用兵之人,应把征服敌人作为最高目标。百战百胜并不能算是真正的会用兵,不动兵戈而使敌人屈服,才是真正的会用兵。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其下攻城。而攻城之法乃不得已而为之。克敌制胜的要害在于既要了解自己,也要了解对方。知己知彼,方百战不殆。”

鬼谷:“你二人研习兵法略有所成,数日之后即可下山求取功名。为师教与你们的兵学须细心揣摩方能领悟。善用之者为天下利,不善用者为天下害。”

孙膑、庞涓:“弟子领教了。”

鬼谷:“你俩且去演练场演练布阵。苏秦、张仪,我再为你俩讲讲游学。”

孙膑、庞涓退出,鬼谷继续讲学。

鬼谷:“这纵横之术虽包罗万象,可其精髓之处不过三法,即捭阖、钩钳和揣摩。捭者,料其精也;阖者,结其诚也。了解对方,接近对方,使其相信你。钩者,引诱对方;钳者,掌握对方。掌握对方,控制对方,将对方不露声色地引向自己的圈套之中。揣者,测其情也;摩者,揣其术也。有目的、有计划地去了解对方的各种情况。这三法乃纵横之术之精要。掌握其精要,再注意其细节,有心学道,道可成也。”

苏秦、张仪佩服得五体投地,连称“弟子谨领”!

苏秦、张仪相互辩论、练习纵横之术。忽一小童进来说道:“先生有请。”二人急忙起身,高高兴兴地来到鬼谷洞:“先生早安!”

鬼谷“嗯”了一声,看也不看他们一眼。

二人听先生声音不大对劲。抬头一看,只见先生脸色阴沉,心中不免一惊。

鬼谷:“你俩跟我来。”说着,把二人带至洞旁的两个大坑边,怒气冲冲地说:“给我下到坑里去!一人一坑!快!”

苏秦、张仪吓得面面相觑,却又不敢问,只好跳入坑中。

鬼谷怒道:“你们两个不知廉耻的东西!做出这种事来!”

苏秦、张仪:“弟子并没做什么坏事呀!”

鬼谷:“还敢强词夺理!有什么后话赶紧说,你俩马上就要葬身坑中了。”

苏秦、张仪吓得魂不附体,连忙磕头求饶:“弟子做甚错事实不知晓,弟子今后一定改正。”

鬼谷:“你们所做之事自己还能不知?装糊涂?”

张仪:“弟子确实不知。”

苏秦:“先生,弟子若真做错了什么事,请念我们年幼无知,怎么处罚我们都行。弟子跟随您老人家这么长的时间,情同父子,一旦相离,您老就不心疼吗?”

鬼谷叹了口气:“咳,我怎能不心疼?可是……咳,这样吧,你俩来劝说我免除你们的罪过。谁能说得我动情,心软,直至让我也心疼地流泪,我就饶了他的死罪;若是不能使我动情哭泣,那就别怪我无情了。”

苏秦一听,忙含泪对张仪说:“师兄,我先说,我若说不哭先生,我死后你再接着说,直到说哭先生为止。”

张仪也含泪对苏秦说:“师弟,还是让我先说吧!”

苏秦:“让我先说!”

鬼谷子心里暗笑,却绷着脸,一挥手,说:“别争了!苏秦先说!”

苏秦开始说鬼谷。鬼谷的表情由漫不经心到有点动容,再到咧嘴噙泪,最后直到放声痛哭,前后足足约一个时辰。

张仪接着说,也说得鬼谷痛哭流涕。

鬼谷子突然破涕为笑,苏秦、张仪吓得面如土色,连连磕头。

鬼谷哈哈大笑道:“看来你二人口舌之功已练出效应,纵横之术已掌握一二了!”

苏秦、张仪方悟原是先生来测试自己的学业!遂又叩拜:“谢恩师!”

数月后。九月。鬼谷洞。鬼谷先生继续讲学。忽魏王使者送书一封与孙膑。孙膑拆书,看信,然后将书呈与鬼谷先生。鬼谷读信。信略曰:

“涓托兄之庇,一见魏王,即蒙重用。临歧援引之言,铭心不忘。今特荐于魏王,求即驱驰赴召,共图功业。”

鬼谷读完庞涓之信,说:“看来,庞涓已得魏王重用,并将你推荐给魏王,让你速去魏国,求取功名。你意下如何?”

孙膑:“正合我意。不知恩师有何指教?”

鬼谷:“你学业已成,可以下山了。可庞涓……品行不端,生性骄妒,难以容人啊!孙膑,你也去取山花一枝,我来为你占占休咎。”

孙膑见先生几案上,瓶中供黄菊一枝,遂拔以呈上,即又插入瓶中。

鬼谷:“此花已被残折,不为完好;但性耐岁寒,经霜不坏,虽有残害,不为大凶,且喜此花供养,为人爱重。瓶乃范金而成,钟鼎之属,终当威行霜雪,名勒钟鼎矣。但此花再经提拔,恐一时未能得意。仍旧归瓶,你的功名最终还在故土——齐国啊!”

孙膑:“谢谢先生指点。”

鬼谷掏出锦囊一枚,授予孙膑。

鬼谷:“此锦囊到至急之地方可开看。”

孙膑拜辞鬼谷先生,随魏王使者下山。

一直在旁的苏秦、张仪,看到这一切,俱有欣羡之色。

苏秦:“孙膑、庞涓研读兵学,均已下山求取功名,我们兄弟情同手足,亦需相互提携,共谋大业才是。”

张仪:“师弟说得对。今天下纷乱,七国争斗,战争连年不断,天下百姓遭殃。你我所学游学,正是用武之时。如能游说诸君,最终使天下统一,百姓太平,成就大业,你我也能名垂千史。”

苏秦:“我觉得还有好多东西没有学深学透,现在就辞师下山,恐怕还为时过早了吧?”

张仪:“学无止境,边做边学嘛!”

鬼谷先生进,见苏秦、张仪亦有求归之意,便说:“天下最难得者聪明之士,你二人天生聪明,以你二人之质,若肯灰心学道,日后定可成仙,何苦要落入碌碌尘埃,甘为浮名虚利所驱逐呢?”

苏秦、张仪同声道:“夫良材不终朽于岩下,良剑不终秘于匣中。日月如流,光阴不再,弟子受先生之教,亦欲乘时建功,图个名扬后世,请先生指点。”

鬼谷:“哎,仙才之难如此矣……好吧,我观庞涓孙膑二人,水火不能相容,日后必有吞噬之事。你二人今后宜相互推让,以成名誉,勿伤同学之情啊!”

苏秦、张仪稽首受教。鬼谷先生又取书两本分赠二人。此书为《阴符篇》。

鬼谷:“此书你们虽已熟诵,但未得其精。你们下山求取功名,倘游说失意,取出此书精读深思,定能悟出道理,日久自有进益。你二人好自为之。我亦从此逍遥海外,不复留于此谷矣。”

苏秦、张仪洒泪辞别鬼谷先生,依依下山。

苏秦、张仪一同下山,至山下一岔路口。苏秦:“我回洛阳老家看望老母寡嫂,稍后再图功名。不知兄有何打算?”

张仪:“我亦如此,归魏以图功名。”

苏秦、张仪:“我俩既已结拜兄弟,日后将有福共享,有难同当,互相提携,共创大业。”

二人洒泪揖别:“多多保重。”

洛阳。苏秦宅。家有老母、嫂、二位弟弟。一别数年,今日团聚,举家欢宴,笑叙天伦。

苏秦:“父兄仙去,惟靠您老人家和嫂嫂操持,两位弟弟辛苦劳累。今天我学成归来,渴望做出一番事业,让全家过个好日子啊!”

苏母:“你回来就好了。带着你两位弟弟好好耕作,闲时教教他们习文习武,全家有吃有喝,欢欢乐乐,岂不是好?”

苏嫂:“母亲说得对。叔弟今番归来,定是学而有成,何不将你所学之术用于工商,若是能做个什么买卖的,我们家还愁不富吗?”

苏代:“不知哥哥这几年从师学习何术?”

苏秦:“为兄师从王相先生,号称鬼谷子。我专攻游学,如学深钻透,可明理事势,游说诸侯,万口莫当,仅凭口才,即可获取功名富贵。”

苏嫂:“叔弟不思耕获,不力工商,不务正道,却异想天开,以口舌而博取富贵,岂不是笑话?”

苏母:“依我看,你还是安守本分,守家置业吧。他日若游说不成,功名无就,到时你就后悔晚矣。一家老小,贫困依旧,看你于心何忍!”

苏秦:“母亲、嫂嫂,你听我说……”

苏厉:“哥哥真的善长游说之术吗?”

苏秦:“那还有假?”

苏代:“哥哥真的善于游说之术,何不就近去说服周天子,这样,在本乡就可成名,何必远出游说?”

苏秦:“二弟说的也是。”

苏母、苏嫂对视,表情淡泊,不以为然地相对一笑。

旅馆内。苏秦与一周王官差就餐。

苏秦:“苏某说周王以自强之术,周王留住此馆,以随时听召,至今日已一岁有余,仍无消息。不知周王有无用臣之意?”

官差:“周王左右素知你出生农贾之家,认为你所说皆空疏无用,不肯在周晋王面前保举你。我想,先生还是另寻他路为宜。实学真才,终将有用武之地。你的两位师兄孙膑、庞涓的事,先生听说了吗?”

苏秦:“不曾听说。”

官差:“庞涓受魏王重用后,假意保荐孙膑,可暗下设计害之,以获取孙武子《兵法》,可怜孙膑惨遭刖刑,两个膝盖骨被挖掉,成为废人。后孙膑佯狂脱祸被救入齐,拜为军师。齐国围魏救赵,庞涓兵败桂陵;庞涓又发兵攻韩,孙膑诱敌深入,马陵道万弩射庞涓。真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啊!”

苏秦:“可喜可悲,可怜可叹!”

官差:“不知先生今后有何打算?”

苏秦:“遨游列国,广记多闻,若有所遇,成就功名。”

数年后。秦都咸阳,秦王殿。差甲:“宣苏秦进殿。”苏秦进见秦惠文王。惠文王:“先生不远千里而来敝邑,不知有何教诲?”苏秦:“臣闻大王求诸侯割地,意欲安坐而并天下乎?”惠文王:“正是。”苏秦:“大王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胡貉,此四塞之国也。沃野千里,奋击百万,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臣请献谋效力,并诸侯,吞周室,称帝而一统天下,易如反掌。岂有安坐而能成事者乎?”

惠文王:“孤闻‘毛羽不成,不能高飞’,先生所言,孤有志未逮,有心无力,更待数年,兵力稍足,然后议之。”

苏秦退。

馆舍。秦差入。

苏秦:“我将古三王五霸攻战而得天下之术汇成一书,十余万言,呈于秦王已有数月,不见答复,不知何故?”

秦差:“先生不知,惠文王初杀商鞅,心恶游说之士。先生……”

苏秦:“我明白了。”

十一

苏秦留秦岁余,盘费用尽,只好卖掉车马,以作路资,徒步担囊而归,十分狼狈。走进家中,向母亲问安,母亲骂他:“不安本分,败家之子。”苏秦又累又饿,走向嫂嫂。

苏秦:“嫂嫂,有充饥之食吗?”

苏嫂:“家中无柴火,用什么去做饭!”

全家冷漠,苏秦心凉,不觉堕泪,蹒跚出门,口中叹曰:“吾一身贫贱,嫂不以我为叔,母不以我为子,皆我之罪也。”行至林深处,刚欲坐下,忽听不远处有人吟诗:“富贵途人成骨肉,贫穷骨肉亦途人。试看季子貂裘敝,举目虽亲尽不亲。”苏秦四处寻找,不见其人。至一石,坐下,垂首沉思。脑中复现辞师下山之时,鬼谷先生赠其《阴符篇》的情景:鬼谷:“此书你们虽已熟诵,但未得其精,你们下山求取功名,倘游说失意,取出此书,精读深思,定能悟出道理,日后自有进益。”苏秦忽有所悟,精神大振,自言自语说:“吾每每失败,无有成就,乃吾学业不精所致也。”

十二

苏秦卧室,十分简陋。苏秦闭门苦读《阴符》。

冬天,户外雪飘,室内一油灯相伴。苏秦时而诵读,时而奋书。饥饿之时,吃生冷食物;困倦之时,以冷水洗面。读至要处,拍案惊呼“妙哉妙哉”!

盛夏,大汗淋漓,蚊虫叮咬全然不顾。夜深,倦怠,苏秦凉水洗面不能奏效,虽继续苦读,困倦难支,便随手操起铁锥一把,猛地向大腿扎去,顿时血流不止,痛倒在地。接着翻身跃起,哈哈大笑,精神抖擞,倦意全消。复伏案研读《阴符》,直到天明。日复一日,昼夜不息。

一年之后。晚上苏秦奋笔疾书,绘出一幅“天下大势图”。

苏秦自语:“感谢恩师赠书,弟子今方觉悟。当今天下,列国纷争,天下大势,尽在掌中。秦有此饱学,以说人主,登卿相之位易如反掌,况荣华富贵乎!”

苏代、苏厉悄然入内。见状,亦喜。

苏秦:“二位弟弟来得正好。为兄潜心苦读《阴符》,细细揣摩列国形势,心胸豁然开朗,天下大势尽在腹中。你看,当今七国之中,惟秦国最强。以我之才辅秦,定能统一六国,以成事业。然秦王不明,不愿收用。此番吾当使用“合纵”之术,使六国联合,共同对付强秦,最终使天下一统,四方安定。求取功名,时机已到。望弟能助我行资,出说列国。倘有出人头地之时,必当相引,同享荣华。”

苏代、苏厉同声应答:“为弟理当如此。”

十三

燕国。正值燕文公出游,苏秦请求相见。燕将报与文公,文公出驾相迎,满心喜悦。

燕文公:“寡人闻先生昔年曾以十万言献秦王,十分敬慕您的才华,只恨未能读上先生之书。今日幸会,能聆听教诲,乃寡人之幸,燕国之幸也。请先生上车,一同回朝。”

十四

燕文公殿。

燕文公:“燕为北方僻远小国,列国纷争之中今后何以立足,还望先生指教。”

苏秦:“大王,燕国地方二千里,兵甲数十万,车六百乘,骑六千匹,然比于中原,曾未及半。可燕国却耳不闻金戈铁马之声,目不睹覆车斩将之危,安居无事,天下太平。大王可知原因何在?”

文公:“寡人不知。”

苏秦:“燕国之所以没受战争之苦,是因为外国若想犯燕,必须先犯赵国。燕有赵国作为挡蔽,所以才暂时相安无事。然而,大王不知结好于近赵,反欲割地以媚远秦,这就错了。”

文公:“愿听先生教诲。”

苏秦:“依臣愚见,不若与赵从亲,因而连接列国,天下为一,相与协力御秦,此乃百世之安也。”

文公:“先生合纵以安燕国,寡人所愿,但恐诸侯不肯为从,如何是好?”

苏秦:“臣虽不才,愿面见赵侯,与定纵约。”

文公:“一切拜托先生。”

十五

燕文公资以金帛路费,配以高车大马,派壮士送苏秦至赵国。

赵肃侯:“上客来至,寡人之幸,不知先生有何指教?”

苏秦:“不敢不敢。秦闻天下布衣贤士,对赵侯您的行义评价甚高,都愿意在您面前陈述忠言。臣闻‘保国莫如安民,安民莫如择交’。当今山东之国,惟赵国强大。赵国方圆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车千乘,骑万匹,粮食富足,百姓安居。秦之所忌害者,莫如赵。然而他们不敢轻举妄动举兵伐赵,原因即在于害怕韩国、魏国攻袭其后。因此,赵国能够暂时相安无事,主要是南有韩魏之蔽也。”

赵肃侯:“先生所言极是。”

苏秦:“韩魏无名山大川之险,一旦秦兵大出,蚕食二国,二国降,则祸次于赵矣。臣尝考地图,列国之地,过秦万里,诸侯之兵,多秦十倍,假使六国合一,并力西向,破秦何难?依臣愚见,不如邀约列国君臣会于洹水,交盟定誓,结为兄弟,联为唇齿。秦攻一国,则五国共救亡,如有败盟背誓者,诸侯共伐之。秦虽强暴,岂敢以孤国与天下之众争胜负哉?”

赵肃侯:“寡人年少,立国日浅,未闻至计。今上客欲纠约诸侯以拒秦,寡入敢不敬从!请拿相印!寡人封你为相国,请为纵约长。”

苏秦:“多谢大王。”

十六

苏秦相府,富丽堂皇。忽赵肃侯派人召苏秦入朝,说有急事相商。苏秦慌忙来见肃侯。

赵肃侯殿。

赵肃侯:“刚才,守卫边关的将士来报,秦国公孙衍出师攻魏,擒其大将,斩首四万五千,魏王割河北十城以求和。公孙衍又欲移兵攻赵,你看如何对付?”

苏秦:“臣考虑,秦兵远征攻魏,疲惫不堪,暂时无力攻赵。万一秦兵侵赵,臣自有计退之。”

肃侯:“先生请暂留敝邑。秦兵果真不来犯赵,先生再出说他国亦未为晚。”

苏秦:“谨遵君命。”

苏秦退出,回到府第。将门下心腹毕成叫至密室。

毕成:“先生唤毕成何事?”

苏秦:“我有一同学好友,名曰张仪,字余子,大梁人氏。今天,我给你带上千金,你扮作商贾,变姓名为贾舍人,前往魏邦,寻访张仪。倘相见时,须如此如此。若到赵之日,又须如此如此。千万小心,谨慎行事。”

十七

贾舍人领命,连夜往大梁而行。一路打探张仪下落,得知张仪落魄在家。遂停车于张仪门外。恰巧张仪出门。问从何来,贾舍人说从赵国来。

张仪:“听说苏秦已为赵相国,是真的吗?”

贾舍人:“赵国苏相国,谁人不知?不知先生何人,难道与苏相国有交惰吗?”

张仪:“我与苏秦同窗数载,兄弟情深。”

贾舍人:“果真这样,何不前往赵国?同学之谊,相国必当全力荐举呀!我正好生意料理已毕,正欲还赵,若不嫌弃,请上车同往。”

张仪:“十分感谢。”

张仪稍事收拾,与贾舍人同车前往赵国。至赵郊。

贾舍人:“寒舍在郊外,不在城内,今日只得暂别,后会有期。城内各门俱有旅店,先生可住下安歇,几日后有空,卑人再去拜望。”

张仪辞贾舍人下车,进城住店安歇。次日求见苏秦,门人不为通报。候至第五日,门人才愿递交求见函。不多时,门人回报张仪:“相国事务繁冗,改日相见。”张仪又候数日,苏秦还是不愿相见,张仪气愤不已,回到店中,欲离赵而去,店主相挽留:“先生今日离去,万一相国来召,机会不就错过了吗?不如再待数日,等候召见。”又过数日,张仪又去函苏秦,终有回复:“来日相见。”

十八

次日清晨,苏秦相府。威仪非常。张仪等候在外。中门关闭,只开边门。“宣张仪进见。”只准走边门人。张仪欲登阶而上,左右止之曰:“相国公谒未毕,客宜少待。”张仪只得站立于堂下边屋中。堂前,拜见、禀事者不绝,苏秦忙个不停。直到太阳西斜,方宣召见。张仪整冠登阶,苏秦端坐堂上安然不动。张仪忍气进揖,苏秦微微欠身。

苏秦:“余子别来无恙?”

张仪满腔怒气,一言不答。左右禀进午餐。

苏秦:“公务烦杂,让兄弟久等,就在堂中吃个便饭吧,饭后我们再细细交谈。”

苏秦端坐堂上,满案珍肴,独自酌饮。而张仪仍被安排在堂下,左右端来的是粗饭小菜。张仪感到被羞辱戏弄,十分气恼。苏秦饱餐之后,将所剩珍肴分给左右人吃,比张仪的饭好得多。张仪羞愧难当,但为求他人,只好忍气吞声,含羞下咽。此时,堂上传言“请客上堂”。张仪举目观看,苏秦仍高坐堂上,身也不欠。张仪忍气不过,大步上前,指着苏秦破口大骂。

张仪:“算我认错了人。原以为你重情重谊,不忘故旧,所以远来相投。谁知你竟是个无情无义的小人,没想到你扔掉了同学之谊、兄弟之情,更没想到你还如此羞辱我!”

苏秦慢条斯理地说:“以你之才,理应比我更有成就,没想到竟穷困潦倒如此!可悲可叹!本来我完全可以向赵侯举荐你,但是我又担心你志衰才退,不能有为,而贻累于举荐之人。”

张仪:“大丈夫顶天立地。不要你举荐,看我能否建功立业!”

苏秦:“既然你能自取功名,何必来此求我?看在同学分上,资助你一些路费,请自方便!”

左右呈金于张仪,张仪掷之于地,愤愤而出。苏秦亦不挽留。张仪回至旅店,只见铺盖行囊俱已移出在外。

张仪:“这是怎么回事?”

店主:“先生今日会见相国,你们老同学见面,美酒佳肴畅叙旧情之后,相国定会以最高级的旅馆安顿先生。所以将先生的行囊移出,等待先生取走。”

张仪摇头叹息:“可恨,可恨!”说话间,贾舍人走入店门,与张仪相见。

贾舍人:“连日少候,得罪!不知先生是否见到苏相国了?”

张仪拍案怒骂:“这无情无义的贼子,再莫提他!”

贾舍人:“先生出言太重,何故如此发怒?”

张仪将前后之事叙述一番。

贾舍人:“当初原是小人撺掇先生来赵,没想到竟遭侮辱,这都是小人之过。小人情愿代先生偿还旅馆欠账,备马送先生回魏国,您看如何?”

张仪:“事已至此,我亦无颜归魏了。想去秦国一游,又无路资。”

贾舍人:“先生欲出游秦邦,莫非那儿还有同学兄弟?”

张仪:“既无同学,也无兄弟。当今七国之中,秦国最强大。我去秦国,倘被重用,苏秦辱我之仇何愁不报!”

贾舍人:“先生若往他国,小人不敢奉承。若去秦国,小人正欲往秦探亲。先生与小人同车共往,彼此作伴,岂不美哉?”

张仪:“世间有此高义,足令苏秦愧也!”

张仪遂与贾舍人成为八拜之交。贾舍人替张仪算还店钱。后,二人同车奔往西秦。一路上,贾舍人为张仪买衣物,买仆从,凡张仪所需,贾舍人慷慨解囊。到了秦国,住下,送柬于秦惠文王。

十九

次日,秦王召见张仪,拜为客卿。张仪前呼后拥,进店。与贾舍人交谈。

贾舍人:“先生功名已就,可喜可贺!我亦该辞君归赵了。”

张仪垂泪:“仪患难之际,蒙兄救助,大恩大德永世难忘。今仪被秦国重用,方图报德,兄又言去,仪心何忍!知仪者兄也。”

贾舍人笑道:“知君者乃苏相国也。”

张仪愕然:“兄何出此言?”

贾舍人:“当初苏相国倡约六国合纵以摈秦,但虑秦伐赵败其事。认为,先生,凭您的才干,游说秦国,定可掌握秦国权柄。于是定出一计,先让我假装成商贾,将先生引至赵国。又恐先生安于小就,不思进取,因而故意怠慢,以此激怒先生。先生果然萌生往秦游说之意。苏相国又资以大量财物,供君使用。直到先生显用于秦,手握大权为止。今先生事业已成,我也该回赵国向苏相国报喜了。”

张仪惊叹:“啊!我在季子术中而我自己却未能觉察,我远不如季子矣。烦先生见到相国,替我致谢。季子在,我绝不敢提伐赵二字,以此报答季子至成之德。”

二十

苏秦相府。

贾舍人:“禀相国,张仪在秦已拜为客卿。”

苏秦:“妙极!”

赵肃侯殿。

苏秦:“秦国保证不出兵伐赵,赵国无虑矣。”

赵肃侯:“先生雄才大略,寡人佩服之至。您可随时出游他国,使纵约早成。”

二十一

韩国。

苏秦:“韩国地方九百余里,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鸳皆于韩出。今大王事秦,秦必求割地以为和。今年割一块,明年秦又要求割地,后年再割一块,何年有个尽头?韩地有限,而秦欲无穷,再三割则韩地尽矣。俗话说‘宁为鸡口,勿为牛后’。以大王之贤,挟强韩之兵,而有牛后之名,臣窃羞之!”

韩宣惠公:“愿以国听于先生,如赵王约。”

二十二

魏国。

苏秦:“魏地方千里,人众物丰,国力雄厚,足以与秦对抗。可是魏王你却听群臣之言,打算割地与秦以媾和,此为下策也。大王若能听臣之言,六国从亲,并国制秦,可使永无秦患。今臣奉赵王之命,特来此约纵。”

魏惠王:“寡人愚钝,自取败辱。今先生以长策下教寡人,敢不从命!”

二十三

齐国。

苏秦:“臣闻临淄之地,富裕强盛甲天下。但齐国却小看自己,高抬秦邦,我都觉得难为情。齐国在东,秦国在西,两国相距甚远,如果六国和亲,互帮互助,秦国即使来犯,也到不了齐国。因此,臣愿大王从长计议,六国合纵,同心协力,天下太平矣。”

齐宣王:“寡人谨受教。”

二十四

楚国。

苏秦:“楚地五千余里,天下没有比楚国更为强大的了。秦国最担心害怕的亦即楚国。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当今列国,非纵即横。合纵,则诸侯事楚;连横,则楚亦事秦。六国联盟,合力制秦,楚之幸矣。”

楚威王:“先生之言,亦合寡人意。”

二十五

苏秦北行往赵,经洛阳。各国诸侯均派出使者欢送苏秦。仪仗旌旗,前遮后拥,车骑辎重,连接二十里不绝。威仪胜过周朝天子。一路上,官员百姓,望尘下拜。

车马途经周都,周显王听说苏秦将至,预先派人扫清道路,设供帐于郊外,举行十分隆重的仪式,迎接苏秦。

苏秦的老母亲,拄着拐杖,在路旁观看,啧啧惊叹;苏秦的两个弟弟苏代、苏厉及其嫂,俯伏郊外路旁相迎,侧目不敢仰视。

苏秦在车中,谓其嫂曰:“以前,嫂嫂不愿做饭给叔弟,而今天,你对叔弟却又太恭敬了,叫我怎能消受得起?”

苏嫂:“今见季子位高而金多,不容不敬畏耳!”

苏秦谓叹曰:“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世事炎凉竟至如此!”

苏秦下车,扶其母,携其弟,让其嫂,以车载其亲属,同归故里。

苏家开始建造府第,聚族而居。苏秦散千金以赠亲族好友,以济贫寒人家。

二十六

赵国。

苏秦住家数日,发车回赵。

赵肃侯封苏秦为武安君。派遣使者赴齐、楚、魏、韩、燕五国,约五国之君至赵洹水相会。

苏秦同赵肃侯预先赶至洹水,筑坛布位,以待诸侯。

不数日,燕文公、韩宣惠公、魏惠王、齐宣王、楚威王五国之君,先后赶至洹水。

苏秦先与各国大夫相见,设排座次。各国大夫各抒己见。有的说,以立国先后为序;有的说,以国之大小为序,有的说,以王、侯为序,议来议去,总觉不妥。

苏秦:“纵观当今大势,周王室已衰。七国中秦国称王。六国之中楚、齐、魏三国亦已称王,只有赵、燕、韩现仍称侯,爵位相悬,相叙不便。不如六国一概称王,赵王为约主,居主位,其他五王以次居客位。诸位以为如何?”

众大夫:“妙极!妙极!”

二十七

盟坛。六王各登盟坛,照位排立。赵王居中,约主位,左边为楚、魏、韩右边为齐、燕。

苏秦历阶而上。启告六王。苏秦:“六国皆中原大国,诸君亦位皆王爵。六国地广人众,兵多粮足,足以自雄矣。秦据西隅,不安本土,时时刻刻窥视中原,一有时机便蚕食列国。诸君难道心甘情愿地以北面之礼拱手事秦吗?”

六王同声说:“不愿事秦,愿秦先生明教。”

苏秦:“六国合纵,结为兄弟,同心摈秦,其不美哉?”

六王起立,拱手:“谨受教。”

苏秦:“六王当歃血盟誓,患难相恤。”

苏秦捧盘,六王以次歃血,告拜天地及六国祖宗。写下誓书六份,每王各执一份。

六王盟誓:“六国之王,结为兄弟。患难与共,合纵摒秦。一国背盟,五国共击。”

盟誓毕,六王就座。赵王:“苏秦以大策奠安六国,宜封高爵,以便于往来六国,坚此纵约。”

五王:“赵王之言是也!”

六王稍议后,赵王宣布:“齐、楚、燕、韩、赵、魏六王合封苏秦为‘纵约长’,兼六国相国,总辖六国臣民!”

坛上坛下,欢呼不绝。

六国君依次授相印于苏秦,并授金牌宝剑。

苏秦,身佩六国相印,手握金牌宝剑,立于盟坛之中,威风凛凛,潇洒英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