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词情泣鬼神
李清照词情泣鬼神
一
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李清照出生于山东历城(今济南)章丘一官宦之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学艺术薰陶,童年时期遍读诗书,与词结下了不解之缘,少年之时即会作文写词。
和煦的春风吹开了百花,吹绿了柳枝。李家大院,桃红柳绿,沐浴着春光。
十岁的李清照端庄秀丽,两眼炯炯有神,大家闺秀风范。傍晚,她与母亲一起,在花园中赏花扑蝶,领略美妙的春色。
“清照,苏东坡的那曲《蝶恋花》,你能背得出吗?”母亲问。
“当然。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吟罢苏词,李清照沉思良久之后问母亲:“苏轼的这阙《蝶恋花》不是咏春,而是惜春。妈妈,是吗?”
母亲:“女儿说得对。词的上片写红花凋谢,青杏初结,紫燕轻飞,绿水绕舍,柳絮飞落,芳草无边,一幅暮春景象。”
李清照:“词的下片写的是‘墙外行人’的单相思,是吧?”
母亲笑道:“你这个调皮的小丫头,你懂什么单相思、双相思!”
李清照辩道:“墙内女子打秋千,笑声不断。墙外行人看不见墙内佳人,只好隔墙倾听。墙内人笑声渐止,墙外人自作多情。这不是单相思又是什么?”
母亲:“这孩子!”
李清照:“妈妈,你再听听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春天到来,阳光灿烂,江花火红,江水湛蓝。好一幅美妙的春光图!”
母亲:“是呀。前人咏颂春天的诗词数不胜数,而且各有千秋。这些诗词之所以能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就是因为作者善于发现春天的特征。抓住了本质的东西,再展开丰富的想像,注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好的作品来。哎,对了,你写的那首《如梦令》念给我听听好吗?”
李清照说声“好吧”,便随口吟诵起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母亲:“嗯,倒有点像唐代孟浩然的五绝《春晓》的韵味儿。”
李清照接口吟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母女二人走至秋千架,李清照荡起了秋千。
二
不知不觉一晃就是八年。
秋千上,李清照已成了窈窕淑女。李清照尽情地荡着秋千,越荡越高。
“小姐!小姐!”侍女碧莲气喘吁吁地跑过来。“小姐,快下来!”碧莲满脸喜色。
“什么事啊?”李清照问,继续荡着秋千。
“喜事!”
“喜事?什么喜事?”
“有客要来花园!快下来吧!”
秋千放缓,停住,李清照跳下秋千踏板,两腮泛红,微微喘息,问碧莲:“什么事让你高兴得这个样子?”
“你有喜事,我这个当丫环的当然高兴喽?”
“我有什么喜事?看你胡说八道!”
“我才不是胡说八道呢!姑爷马上就到花园来。这不是你的喜事吗?什么时候喝你的喜酒啊?”碧莲调皮地打逗着李清照。
“你这个死丫头!看我非来拧你的嘴不可!”
李清照与碧莲正在追逐嬉闹,忽听远处有人咳咳两声。
“呀,老爷来了!”碧莲说着拽着李清照走向假山背后。李清照透过假山洞隙向园门看去,只见父亲和一翩翩少年走进了花园。
“仔细看呀!那个少年,他就是你的……”碧莲晃着小姐的胳臂,急促地说。
“别胡说!”李清照说着,呆呆地注视着那位少年,“啊,原来是位举止大方,文质彬彬的书生!难怪父亲选中了他!”李清照心里想着,不觉面红耳赤,额角冒汗。
“小姐,看清了吗?他就是老爷选中的女婿啊!怎么?不信?”丫环碧莲还以为小姐不相信。
李清照被这突如其来的事件搞的不知所措,一不小心,一条结了青梅的梅枝碰到了她的头。她顺手将梅枝拉下遮住脸,一只青梅正好在她鼻下。她闻了闻青梅,目光再次移向那少年,少年和她的父亲已经走远。
李清猛醒过来,一把拉住碧莲,三步并着两步,跑回了自己的闺房。
碧莲嘻笑着说:“看清那位公子了吗?他也是一位才子啊!才子,才女,真是天生的一对!”
李清照故意发怒道:“别胡说,他是谁?”
“他是李家的姑爷呀!”
“死丫头,你怎么知道?”
“我打听到的哇。”
“不知害臊!该打嘴!快说,他,叫什么?干什么的?”
“他叫赵明诚,现在太学读书。小姐,还有什么要打听的?我再去打听。”
“去,去,去!你这调皮的坏丫头!”
“是!”碧莲故意拉长声音,笑着跑出房门,又回过头来做了个鬼脸说:“其实,小姐你早就知道个一清二楚了,还来故意问我!”
李清照甜蜜地笑了笑。
李清照拿起书,看不下去,心始终平静不下来。她放下书本,两手托腮,只觉得脸热辣辣的。她又摆好纸墨,一股激情直涌上来,她甜蜜地笑了。她拿起笔,蘸好墨,一首《点绛唇》顷刻而就: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有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不知什么时候,碧莲已站在小姐身后。趁小姐没注意,一下拿过词稿,大声地吟诵起来:“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有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哎,小姐,你这词有一字不妥哟。”
“哦?哪个字不妥?”
“有客入来的‘客’字。”
“怎么不妥?”
“应当改成夫婿的‘婿’字呀!”
“你这个调皮的鬼丫头!”
三
仲夏之夜,皎洁的月光洒进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的新婚卧室。夫妻俩凭窗望月,诗潮翻涌。赵明诚低声吟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的这首词,构思奇特,独辟蹊径,借景抒情,想像丰富,极具浪漫色彩,让人浮想联翩,更使人感到情真意切。”
李清照接着说道:“苏轼借明月自喻孤高,用圆月衬托别情,堪称中秋词中之绝唱。秦观的《鹊桥仙》,也跳出了俗套,立意较高。他写夫妻似水的柔性和如梦的佳期,提出两情的长久与否,并不在于能否朝暮相会。我认为,这也是一篇当世杰作。夫妻之间要的是真情而不是柔情,要的是心的真诚而不是情的缠绵。你说是吗?”
赵明诚:“是啊,心心相印吗!”
两人紧紧地偎依在一起。
良久,赵明诚突然轻声说:“对,我想起了六年前的一件事,现在果真应验了。来,我讲给你听听。”
“什么事?”
“六年前的一个夏日的中午,我躺在竹椅上睡着了,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在读一本什么书,书中有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这好像是什么咒语,我不解其义。”
“别胡编故事来打趣我!我能算得上词女?”
“不!不!这是真的!醒后我去问父亲,父亲说这讦语是‘词女之夫’四字,说我将来要娶一个才女。你看,这不应验了吗?”
“可惜啊,我不是才女。”
“不!你是有名的才女。你的词,京城谁人不读?你的名,京城谁人不晓?说真心话,我赵明诚娶得你这位才貌出众的好妻子,算是我的福气呀!清照,我钦佩你的才气,更钦佩你的志向。”赵明诚说着,吟起了李清照的词句:“‘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你的这首《渔家傲》已表达出了你巾帼不让须眉的宏伟抱负。”
李清照昂着头,仰望窗外,口占一首五言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回江东。”
赵明诚深情地说:“清照,坚持不懈地写下去,你的词将会光耀文坛,流传千古。”
“明诚。”两人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四
李清照、赵明诚的新房俨然是个书房和收藏室:除了一张床和写字台以及窗上的“喜”字以外,房间里全是书呀、古字画呀、金石拓片呀文物古董之类的东西。因为丈夫赵明诚也是一位能文能诗的饱学之士,尤其擅长于金石文字之学。
晚上,二人坐在床沿之上。
李清照忽然想起白天丈夫从好友那里借来的一本词集,对赵明诚说:“明诚,你把从张飞卿那里借来的南唐词人冯延巳的《阳春集》再给我看看。”
李清照接过《阳春集》,轻声念道:“几度凤楼同饮宴。此夕相逢,却胜当时见。低语前欢频转面,双眉剑恨春山远。蜡烛泪流羌笛怨。偷整罗衣,欲唱情犹懒。醉里不辞金爵满,阳关一曲肠千断。明诚你看,他的这首《蝶恋花》,通篇娓娓言情,如泣如诉,一幅悲欢交集的男女相会的场面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赵明诚:“是啊,像冯延巳、李煜、柳永、秦观,这些人的词,委婉含蓄,情感丰富,读起来使人感慨,催人泪下。哎,今夜我来把他的《阳春集》抄录下来,让你慢慢欣赏,好吗?”
李清照:“好倒是好,只是……”
赵明诚:“没事!我能熬夜,你是知道的。”
李清照:“还是我来抄吧,你忙了一天,也够累的了。”
赵明诚:“不!我来抄。你去休息,好吗?”
李清照:“那我也不睡。”
赵明诚在灯下兴致勃勃地抄录《阳春集》,李清照也拉过一把椅子,坐于案头。
远处隐隐地传来三更梆子声。
赵明诚转脸一看,李清照正凝眸注视自己的笔。“三更天了,快睡去吧。”赵明诚催促道。
“不!我陪你。”李清照深情地说。
不知不觉已到四更,书已抄了一半。李清照站起来,拿来一件衣服给丈夫披上,说:“抄到五更就不许你再抄了!听到了吗?”
五更的梆子响了。
李清照见赵明诚还要继续抄,遂一把攥住他的手,将笔抽了下来,命令道:“来,我们换个位子!”
赵明诚望着妻子:“你?”
李清照坚决地说:“你去休息,我来抄!”
李清照在不停地抄,赵明诚在盯着看。
五
东京汴梁的大相国寺,热闹非常。
赵明诚、李清照夫妇挤入人流,来到一书市。
“赵公子,您来了!”掌柜的热情招呼道。
“王掌柜,昨天我看到的那张碑拓还在吗?”赵明诚问。
“在。我给您收着呢。”
赵明诚展开碑拓,与李清照同看。
“果然是名家所书!掌柜的,多少钱?”李清照急切地问。
“两千钱,”掌柜的笑着回答,“这个价码不算高哟,要知道这原碑已毁,拓片更珍啊!”
“好,就买了吧。”李清照说着付给了钱。
二人又来到古玩店里,买了一些青铜、陶瓷等古董。突然,他们被一张古画真品吸引住了。
“什么价?”赵明诚急不可待地问。
“二十万钱。”客商从容回答。
“二十万?二十两黄金呀!”赵明诚啧啧嘴,“算了,算了,哪有那么多的钱啊。”夫妻俩惋惜地离开了古玩店。
六
房中十分静谧。
李清照:“明诚,我父亲被罢官,准备回山东老家休养。他老人家年近六旬,身体欠佳,我也准备随父亲回老家,伺候他一段时日。你看怎么样?”
赵明诚:“也好。你回家照料岳父,我趁时抓紧温习功课,准备参加明年春试。”
李清照:“你我均是胸有抱负之人,绝不会湮没于儿女柔情之中,你也该早踏仕途,为国效力了。”
两人相对无语,感情胶乳相融,同时沉浸于深沉的思绪之中。
李清照操琴抚弦。委婉的琴声,透过窗纱,飘进宁静的夜空……
七
李清照回到济南老家,不觉已近半年。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思念亲人之情也一天一天地增长。
尽管李家庭院桃红柳绿,满园春色,李清照却无心赏花。她从花园回到房中,坐卧不安,于是又拿起了纸和笔,填了一曲《蝶恋花》:
暖雨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镂逢,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写罢《蝶恋花》,李清照陷入沉思。
八
转眼又进入金风飒飒的秋季。李清照和丈夫离别已近一年,两地相思,愁上添愁。
白天,她凭窗远眺,水中荷花凋落,天上阵阵归鸿。
晚上,孤灯独影,房清席凉。
他又翻开赵明诚寄来的书信,掩面良久。她胸中郁闷,拿过琴来,弹不下去。丫环送来晚点,李清照更是无法下咽。
李清照又回到窗前,轻轻吟诵道:“红藉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吟罢《一剪梅》,李清照思绪仍旧难平。
丫环碧莲进来催促:“夫人,快休息吧”。李清照关照碧莲:“你先回去歇歇吧。”走回房内。她坐到灯下,提笔给赵明诚写信。
“明诚,离别已近一年。你到平遥县任上,事务一定繁多吧?千万要注意休息,不能过度劳累。你的《金石录》编写的怎样了?……妻清照。”
李清照将写好的信装入信封,忽诗兴又发,信笔写下了《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待墨干,折叠好。又从信封里抽出书信,在下面添上“即兴填《醉花阴》一曲,顺寄。”然后将信笺和新作之词一同装入信封。
九
丫环碧莲拿着赵明诚的来信,气喘吁吁地跑到李清照跟前,将信晃了两晃,说:“你看,这是什么?”
“明诚来信了?”李清照欣喜异常,急忙拆开信念道:“清照,一年别离,如隔十秋。两地相思,愁肠寸断……”李清照双手将信捂在胸口,泪如断线珍珠。接着,又往下看,“你写的《醉花阴》,清雅隽秀,字里行间透出一缕苦苦思念之情。你一定能够想像到我在读你的词和信时的兴奋与激动吧。对了,我的情况还没告诉你呢,我白天处理县里公务晚上编写《金石录》,目前已完成三卷了。唉,房间里乱七八糟,书籍、碑拓、文稿堆得到处皆是,还有那么多的古代器皿……”
读到此处,李清照的嘴角咧开了。
十
崇宁四年,赵明诚调任青州通判,将李清照接到青州。在这里夫妻唱和一起度过十几年。
一天晚上,赵明诚回至卧房,脸色十分难看。
“明诚,你的脸色这么难看,出了什么事啦?”李清照体贴地问。
赵明诚酥软地倒在靠椅上。
“怎么啦,明诚?”李清照急切地问。
“国家危在旦夕啦!”赵明诚有气无力地说。
“啊?你说什么?”李清照大吃一惊,急忙拉住丈夫的手。
赵明诚缓过气来,愤怒地说:“奸臣当道求和,忠臣主战遭贬。金兵攻破东京,虏走了微钦二帝。这靖康之耻……”
没等赵明诚说完,李清照不由得“啊”了一声,惊得目瞪口呆,直冒冷汗,“是真的吗?”
“一点没错。”
“不是说皇上答应割地求和吗?”
“金兵还是继续南侵!”
“那……”
“忠臣李纲也被朝廷罢了官。”
李清照猛地站了起来,坚定地说:“如此看来,我们也应该从书堆里走出来喽!”
赵明诚:“是啊,北京大名府、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均已沦陷,目前只有南京应天府尚存。听说康王已在那里嗣位。”
李清照似乎看到了一线希望,“明诚,为抗金复国出力去吧!国难之时力挽狂澜,方显出英雄本色!”
赵明诚:“我们这些人书生气十足,只知书本,不通政治,况且,奸臣当道,报国无门呀!”
李清照:“到南京应天去!”
赵明诚:“那这么多的书籍和收藏物怎么办?”
李清照:“挑上一些有价值的带走。其他就丢在这里吧。”
夫妻俩在十几间盛满书籍和收藏品的收藏室里挑来挑去,最后挑选了十五车的书籍、文物。
夫妻俩和佣人赶着十五辆马车,带着遗憾,依依不舍地离开青州,南下应天府。
十一
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客栈。李清照问赵明诚:“朝廷任命你为江宁知府?”赵明诚:“是呀,看来朝廷意欲偏安东南。”李清照:“这么说收复失地无望喽?”
赵明诚:“谁能说得准呢?”
李清照:“我们何时动身去江宁?”
赵明诚:“明天一早就走好吧?”
说话间,客栈老板来说:“您的一位老家人远道而来找您,在外等候。”
赵明诚、李清照急忙来至门口,一见是赵府老家人赵保,赶紧搀扶入内。
赵保:“公子,赵老太太病逝了。”
赵明诚听说,如雷轰顶,差点晕倒,李清照赶忙扶住。
赵保继续说:“我赶到青州给您报丧,青州你的家已被金兵放火烧了。”
“啊?”赵明诚更是吃惊,“那十几间收藏室怎么样?”
“连屋带书全被烧个精光。”
赵明诚呆了,一动不动像个木头人。
李清照强忍悲痛,对丈夫说:“明诚,我看这样吧。你和赵保明日即动身赶往汴京,办完丧事,你就直接去江宁上任。我呢,带着家人和这十几车书籍文物,随后赶到。你看好吗?”
赵明诚:“好吧。”
十二
李清照带着家人及十五辆马车,离开了应天,南下江宁。
由于金兵不断南侵,土地不断沦陷,人们纷纷南逃。难民之中,既有衣冠楚楚携家南逃的官员,也有衣衫褴缕、蓬发垢面的贫民,还有受伤和没受伤的士兵。
看此情景,李清照疑惑不解,遂问一位路旁行走的中年人:“你们这是往哪儿去呀?”
中年人没好气地回答:“问问你们自己呗!”
“是呀!”中年人说,“你们这些官宦人家知道逃命,难道我们贫苦百姓的命就不值钱吗?”
“逃命?”李清照到迷惑,“为什么逃命?”
中年人生气地说:“当官的跟老百姓就是不一样,口是心非,装模作样!明明是跟皇帝南逃杭州,还假装不知道!”中年人说着气愤地甩手而去。
李清照终于明白过来了:皇帝也在南逃。
十三
江宁府(今南京)。
赵明诚远远地迎接风尘仆仆的妻子李清照。数月的颠沛生活,李清照脸上又多了几道细细皱纹。赵明诚望着妻子,心中十分痛楚,“叫你受苦了。”
李清照望着赵明诚头上出现的白发,“你头上也有白发了。”
两人悲喜交集,冷静之后,李清照问:“这边的情况怎么样?”
赵明诚:“苟安而已。朝中大权掌握于黄、汪之流手中,皇帝只不过是个傀儡。像宗泽、韩世宗这样的名将,朝廷偏偏不用,却一味地妥协、投降!唉!昏庸!昏庸!仓皇南渡,竟定都在临安!”
“定都在临安?”李清照气得发抖,手中茶杯掉落在于地,水花四溅。“那中原的河山就这样拱手让与金人?”二人相对无语。
赵明诚:“现在我已看透了朝廷昏庸,当个地方官员,纵有回天之力也无济于事。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莫若静下心来,写点东西,排遣忧思。等待时机,为国家效力。”
李清照:“说得也是。你的《金石录》写得怎样啦?”
赵明诚:“已经完稿二十八卷,再写两卷即全部完稿。”
李清照:“来,我帮你誊写。”
夫妻二人立即投入编著《金石录》的工作中。
十四
赵明诚回到家,颓丧地坐到木椅上。
李清照:“明诚,怎么啦?”
“他们罢了我的官!”
“这帮奸臣!”
“我已想开了,清照,我们不如到乡间找一个僻静之处,过过安闲的生活。你看如何?”
“这兵荒马乱,哪里又有幽静之所呢?”
“到池阳去,那里山清水秀,我们就在乡间置个家,安享田园生活,不是更好?”
“也好。”
十五
赵明诚夫妇乘舟西去。
中途,朝廷派人送书,说任命赵明诚为湖州太守。夫妇着了难。
赵明诚:“朝廷又调任我为湖州太守,去还是不去?我心中乱得很。”
李清照:“听说黄潜善和汪伯彦均被罢相,一位被军士扔进江里,一位被老百姓活活打死。这两个奸贼死有余辜,人心大快。如此看来,抗金复国还有一线希望。为朝廷,为国家,能出力还应该出力。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我看,你还是去赴任吧?你看呢?”
赵明诚犹豫不决。
李清照:“你先赴任,我与家人在此处暂时安顿下来。”
赵明诚:“那你……”
李清照:“此处不是有你的一位老友吗?他会帮忙的,你就放心去好了。”
赵明诚:“好吧。”
十六
赵明诚与李清照于一小河岸边离别。
李清照:“你只身前往,途中须多保重。”
赵明诚:“你也要保重身体啊。”
二人挥泪惜别,赵明诚频频回首,对李清照大声说:“若遇着金兵,你须随着众人一起逃避,千万不要单身外出。还有,如果逃难,万不得已,就先扔掉行李,然后是衣服,再就是书简、画卷、古器物。要知道,保住性命比什么都要紧。”
李清照挥手说:“你放心去吧!”
赵明诚上马挥鞭,奔驰而去。
十七
李清照翻来覆去,不能入睡,索性起身,头也不想梳,镜也无心拭,离别的愁苦使得她对一切都感乏味。她走至案前,写诗解愁: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写毕,李清照倚栏发愣。
十八
建炎三年秋八月十五日夜,圆月高挂空中。
李清照得知丈夫病危,急忙赶至湖州。此时,赵明诚已奄奄一息。
李清照坐守于丈夫病榻,看着丈夫如此模样,心痛如刀绞,泪如雨注,说不出话来。
赵明诚微睁双眼,“清照,我以为见不到你了。”
李清照抚摸着丈夫的手,“别说这种话。今日是八月中秋佳节,我们这不是又团圆了吗?”
赵明诚:“是呀,我们又团圆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可是,有圆也会有缺呀。”
李清照:“明诚,别说了。你的病很快就会好的。”
赵明诚:“但愿如此吧,可明月不可能这样永远地圆下去啊!”赵明诚眼含热泪,吃力地握住李清照的手。
李清照泪水夺眶而出,她背过脸去,偷偷擦干。
赵明诚:“清照,别难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你的这首诗一直在激励着我。你当然更要坚强喽。我知道,我已为时不多了。原打算再为《金石录》写一篇后序,现在不行了。这只好由你来写了。”
李清照哽咽着“嗯”了一声。
“人生如梦……”赵明诚上气不接下气,吃力地说,“清照,你一要一保重一啊……”赵明诚闭上双眼,两颗豆大的泪珠从眼角上流了下来。
李清照悲痛欲绝。
十九
瑟瑟的秋风吹落了庭院中的枯叶,吹落了秋菊的花瓣。蒙蒙的秋雨洒落到梧桐树叶之上,奏出了阵阵哀歌。
房外凄凄戚戚,房内冷冷清清。李清照神不守舍,迷迷茫茫,心乱如麻,哭断愁肠。
她拿起当年与丈夫共同抄写的《阳春集》,拿起丈夫的《金石录》,拿起丈夫的碑拓、书稿,抚摸丈夫留下来的一品一物。睹物伤情,肝胆欲裂。她寻寻觅觅,不知如何是好。她蒙头大哭,她又托腮发愣。
外边,失群的孤雁悲哀地叫了两声。
李清照再也忍受不住这死别的折磨了。她猛地站起来,走至案边,拼命地研墨,好把这满腔的悲伤发泄出去。
天近黄昏,绵绵的秋雨继续敲打着梧桐叶。
李清照抓起笔,奋力疾书,一曲《声声慢》抒出了胸中的悲楚: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立,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写完此词,李清照伏案痛哭起来。
门外,风雨如故。
天渐渐黑下来。李清照点上灯,拿起《金石录》,开始为《金石录》写后序:金石录后序:我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与赵明诚结为夫妻……
二十
灰暗的天空,破碎的山河。李清照仰天长叹:“天哪,你何时能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