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天才华罗庚

数学天才华罗庚

在苏南的金坛县城的清河桥下有一家小杂货铺,铺时经营一些棉花、丝线、香烟、火柴、酱油、盐之类的小百货。

柜台里面一位四十多岁的妇女在缠纱线,一位六、七岁的小男孩和一个十岁左右的小女孩正帮着母亲缠线理线头

街上行人稀少,店面冷冷清清。一名四十多岁的男子垂头丧气走向这个杂货铺。

“罗罗,会缠线吗?”中年男子走进店铺,对着孩子喊道。

“爸爸”,那位被叫着罗罗的小男孩说,“你看,我比姐姐缠得还快呢!”

这位叫罗罗的小男孩就是后来成为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华罗庚,罗罗是他的小名。那位四十多岁的男子是他的父亲,叫华老祥。

“嗯,”爸爸说,“比你姐姐缠得快。”

“罗罗的手脚可灵巧喽,”妈妈夸赞道,“他缠线一天的工钱够我们全家吃两天!”

父亲笑了笑说:“手再灵,要让全家能吃饱肚子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这么好的蚕茧,这么好的丝,就是卖不上好价钱,这个世道啊。”“我们还得想想别的什么办法才行,”母亲说,“光靠这个小店,货卖不出去,丝、线也没有人买,这今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啊。”

父亲坐在旁边沉默不语,随手翻阅一本算命方面的书来,眼睛豁然一亮。

“有了,”父亲说,“罗罗啊,你还不如花点功夫,把这本算卦之书背下来,学会算命,将来也好挣钱餬口呀!这可是个不用费力又能挣到钱的好路子呀!”

“算命?”罗罗说,“我才不学那个玩艺儿呢。”

“不,”爸爸说,“你的记性很好,下功夫背下来,给人算命,挣的钱可以养活我们一大家呢!再者,有了钱,也就可以念书啦!”

“这……”华罗庚支吾着说。

“乖孩子,就这样,俗语说,学了羊角疯,还不要过河钱呢。”爸爸鼓励道,“来,我来教你。”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是天干。”爸爸教道。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华罗庚重复道。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此乃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华罗庚跟着学。

“天干配地支,六十年一转。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爸爸接着往下教,华罗庚接着往下学。

“你出生的第二年是辛亥年,孙中山推翻清朝,今年你七岁了,你算一算,今年是什么年?你出生的那一年是什么年?”父亲开始考华罗庚。

华罗庚掐着手指推算道:“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今年是丙辰年,对吧,爸爸?”

“不错,”父亲继续引导,“那你出生的那一年又是什么年呢?”

“往前推算一年,是庚戌年,对不对?”华罗庚得意地说,“是狗年,我属狗,不是吗?”

“罗罗,你说得对!”爸爸说,“你能把我教你的天干地支全部说了来吗?”

“怎么不能?”华罗庚噘起小嘴,“我已全部记住了,我还知道天干地支如何搭配!”

“那你讲讲看。”

“天干有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对不对?”

“完全正确。”父亲说,“人有穷有富,命运不同,主要是他们的生辰八字有异。好好学学,这里可有学问呢!”

“是吗?”华罗庚带着怀疑的目光看着父亲。

夏日的清水河边,绿草茵茵,蜂蝶阵阵。一群六、七岁的孩子在追逐嬉闹。他们之中,有衣着华丽的富家子弟,也有衣衫褴缕的穷家小子。一只大蝴蝶飞来,孩子们蜂拥而上,奋力追扑,结果被一富家子弟扑住。

这位富家孩子捏着扑得的蝴蝶傲慢地对跟他争扑的一位穷家孩子说:“看到了吧!你怎么能跟我比呢?我吃得比你好,穿得比你好,玩得也比你好!我的命好,你的命孬哇!”

穷家的孩子不服气,“胡说八道,我就不相信!”

“你不相信?”富家的孩子坚持说,“我爸妈说,为什么有穷有富?这都是由各人的命运决定的。”

“罗罗,”旁边的一个孩子凑过来说,“你不是学过算命吗?你来给我们大家算一算吧。”

“我刚学两个月,”罗罗说,“只知道个皮毛。”

“别谦虚了,给我们算算吧。”

“对,给我们算算看。”

“好吧,我来试一试。”罗罗答应了。

孩子们立刻围坐在草地上,争着要罗罗为他们自己先算。

“你们不要争了,我挨着给你们算,”罗罗说,“就从你开始。阿牛,你说,你属什么的?”

阿牛说:“我属猪。”

罗罗掐着指头,“属猪的,猪为亥,辛亥年出生,你今年6岁,对不对?”

阿牛:“对!就是6岁。”

“几月几日几时出生?”罗罗问。

“妈妈跟我说,我是正月十八早晨出生的。”阿牛说。

“呀!”那个扑得蝴蝶名叫阿强的富家孩子惊奇地说,“这么巧,我也是正月十八早晨生的呀!我也属猪。”

那位跟阿强争扑蝴蝶的名叫阿猪的孩子也叫道:“呀!我也属猪哇!我也是正月十八早晨生的!这么巧!”

“呸!”阿强说,“你也属猪?”

“就是属猪嘛!”阿猪叫道。

“别吵了,”罗罗说,“你们安静一会好不好?”他开始掐指算命,口中不停地嘀咕,“属猪人生于正月,新春之时,长生在望,日之恒,月之升,聪敏至贵,威尊望重,利路亨通,能成大事大业;生于午日,紫微星高明,诸事顺利,时有天难,逢凶化吉;生于卯时,亥水生持卯木,可为大事,财源茂盛,发达亨通,哎呀!你们三人的命怎么这么好,都是大富大贵之人呀!”

“胡说,”阿强不愿意了,“我的命比他俩的好!”

“你才胡说呢,”阿牛、阿猪也不愿意了,“你的命好个屁!”

“连肚子都吃不饱,还说跟我的命一样好呢!”阿强坚持说。

罗罗挠了挠头,“算命的书上是这样讲的呀,我背得滚瓜烂熟,不会错的。你们三人的生辰八字完全一样,命运应该一样,可为什么有穷有富呢?”

“我们不算了!我们不算了!算命都是胡诌八扯的,骗人的!”旁边的几个孩子大叫道。

“这……”罗罗陷入不解之中。孩子们一哄而散,又去追扑飞来的几只大蝴蝶了。

华罗庚家中。爸爸在整理货品,妈妈仍在缠线。华罗庚拿着那本爸爸教他背算命的书,气呼呼地走到爸爸跟前,摔给了他。

“唉,怎么不学了?”爸爸问。

“全是骗人的胡话!”华罗庚生气地说,“按书上说生于同一个时辰,命是相同的。可实际上并不是这样!阿强、阿牛、阿猪都生于同一个时辰,而他们的命却大不一样!阿强有吃有穿,阿牛、阿猪却连肚子也吃不饱!”

父亲愕然。

“人生有命?富贵在天?我看哪,绝不是这样!”华罗庚头也不回地跑进里间,从书包里掏出了《数学》书。

华罗庚拿着《数学》书,正看得入神,父亲华老祥走了过来。

“罗罗啊,”父亲说,“叫你学算命你不干,抱着这《数学》看,能当饭吃吗?”

“能!”华罗庚说,“这里边的学问可多啦。”

“来,帮我一起来把这几天的账算一下。”

“嗯。”华罗庚放下数学》书,拿起算盘,三下五去二地跟父亲一道算起账来。

1923年,十三岁的华罗庚已是金坛中学初中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对数学的痴迷,无论干其他什么事,他都不专心,经常丢东忘西,有时坐着发呆,有时走路想问题掉进路边的水沟中。从此,同龄的孩子们送给他一个绰号叫“罗呆子”。

一天下课以后,金坛中学的几位老师在办公室闲聊。

“现在的书越来越不好教了。有钱人家的孩子不想在这小县城念,穷人家的孩子吧,念了初中也念不起高中。”一位老师说。

“不是吗,”语文老师接着话说,“就拿我们班来说,几个成绩好的都转到南京读书去了。剩下的这些,我看么,有出息的也不多。”

“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数学教师王维克反驳道,“这批学生中还有几个不错的。华罗庚就是一个。”

“华罗庚?”语文老师反驳道,“那个华罗庚吗?语文不好好学,字写得不像字样,同学们都叫他‘罗呆子’,我看有出息也不大。”

“华罗庚的字写得确实很难看,可他在数学方面却表现出了他的天赋。好好培养,还是大有前途的。”王维克老师坚持说道:“我一开始批改他的作业时发现他的数学本子上总是划得乱七八糟,有些地方涂改得几乎叫你认不出是什么来。后来我仔细研究才发现,他的解题思路很活,一道题目,他可以用多种思路,用多种方法来解,有时他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竟超出他所学的范围。你们说,这难道不是天赋吗?”

“王老师呀,你不要给我们宽心丸子吃啦,”另一位老师说,“在金坛这个小地方,教书只不过是为了养家餬口,谁能指望这里培养出大数学家?”

王维克:“我并不这样认为,教师这个职业是崇高的,为社会培养人才是我们的天职。谁能排除在金坛这个小地方产生出大人物的可能性?说不定在这批人中将来会出个数学家、文学家。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善于培养才是。”

傍晚,放学以后,华罗庚坐在校园内的一块草坪上,低头沉思,连数学老师王维克走近他的身边他也没发觉。

“华罗庚,”王老师喊道。

华罗庚猛酷醒过来,“啊,王先生。”

‘你坐在这发什么愣啊?”王老师问。

“王老师,”华罗庚站了起来,“王先生,您上次借给我看的那本书中有一道题,我越想越不对劲,书中的解法会不会有问题?”

“啊?”王老师吃惊道,“书中会有错?”

“我想是这样吧,”华罗庚说,“王先生您看,x2=9,x应该有±3两个根才对呀,这书上的答案只有一个呀。”

王老师接过书,看了看说。“华罗庚,你说得对!好!学习就得有一股钻劲。不要迷信书本,要敢于向权威挑战。华罗庚,你具有数学方面的天赋,好好钻研,你定会有成就。”华罗庚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走,到我家去,”王老师说,“我再借给你一本美国人著的《微积分》,我还买了两本代数方面的书,送给你,让你课余时间看看。”

师生二人走着说着来到王维克老师家。恰好一位姓范的老师也在王老师家。看到王老师带着他的得意门生华罗庚一起回来,范老师猛然想出一道题来,要考考华罗庚。

“华罗庚,”范老师说,“全校的人都知道你数学了不起,今天我出道题考考你。”

华罗庚问:“不知范先生要考什么问题?”

范老师说:“某人拿一根竹竿进城门,竹竿横着进,比城门宽4尺;竹竿竖着进,比城门高2尺;竹竿斜着进,正好和城门的对角线一样长。你说说看,这个城门的高与宽是多少?竹竿有多长?”

华罗庚稍作思考,便对范老师说,“城门高8尺,宽6尺,竹竿长1丈。”

“解题迅速,答案正确。告诉我,你用的什么方法来解的?”

“用勾股定理。设竹竿长x尺,竹竿的长即直角三角形的斜边。x2=(x-4)2+(x-2)2,解这个方程得x=10尺。”

“思维确实敏捷。来,我再考你一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问物几何?”

华罗庚稍作思考又很快作了回答:“这个数最小二十三,有无穷多个。”

范老师点头称道。

“你看过《孙子算经》吗?”范老师问。

“没看过。”华罗庚答。

“那你是怎么算出来的?”范老师问。

“三三数之剩二的数有五、八、十一、十四、十七、二十、二十三……;五五数之剩三的数有八、十三、十八、二十三……,两者兼备的最小的数是二十三。这样的数有无穷个。”

“真不简单!真不简单!”范老师连声称赞。

这时,王维克老师指着笼中的一对小白兔对华罗庚说:“华罗庚你给我算一算,假如我这对小白兔这个月就能生一对兔息,两个月后小兔子又能生兔崽,那明年这个时候,我能有多少只兔子?”

“您这个问题我以前已经在书上看过了。一年共得377对兔子。这是意大利古代数学家斐波那契数列的应用。它的规律是:从第三项起,每一项都是前两项的和。您看……”

华罗庚一边说,一边在纸上写下了算法:第一个月一对生一对共两对;第二个月是两对加一对共3对;第三个月第三个月和第一个月之和共5对;第四个月是第三个月5对与第二个月3对之和共8对……依此类推,第十二个月是第十一个月233对和第十个月144对之和,共377对。”

王、范老师均被华罗庚的回答怔住了。王老师对华罗庚说:“你的数学进步如此之快,大大出乎我的预料,华罗庚,你一定要坚持学下去,今后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你都要坚持学下去,你一定会成功,你一定能成名!”

1925年,华罗庚以优异成绩从金坛中学毕业。

在华家的小杂货店,一家几口人围坐在一起商谈家事。

父亲华老祥50大几岁,斑斑的白发,深深的皱纹,无神的目光,艰辛的岁月留痕显而易见。他已经显得十分苍老了。

“罗罗啊,”父亲说,“这高中是念不起啦。我看,还得实际一点。我已感到力不从心精疲力尽,这个家指望我恐怕撑不起来了。你也不小了,干脆下来看看这个小店,能养个家湖个口就不错了。”

“不,爸爸,”华罗庚说,“我想继续念高中。”

“孩子,”爸爸说,“你还看不出,我们去哪儿弄钱供你上学啊?”

失学,这对华罗庚是一个多么沉重的打击!可是,继续读书,对于他们这样的穷苦家庭又是多么不可能。

无奈,华罗庚显得如此的万般无奈。

小杂货店。

天刚放亮,华罗庚打开店门,扫地,擦柜台,整理货物,一切收拾停当之后专候有人上门买东西。

就这样,华罗庚无精打采,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半年。

寒假到了,华罗庚的几位读高中的同学从外地回来,路经华家小店门前,华罗庚兴奋地跑上前去,热情地招呼他的老同学。

“喂,”华罗庚喊道,“赵子彦,放寒假了吧?”

那个赵子彦好像没听见似的,照样走他的路。

“喂,赵子彦!”华罗庚以为没听见,提高了嗓门,大声喊道,“过来坐一会儿吧。”

那位赵子彦不屑一顾地看了华罗庚一眼,照旧走他的路。

华罗庚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他跑回屋里,伤心地哭了。

十一

晚上,华罗庚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他的老师王维克。

王老师对华罗庚说:“华罗庚呀,你怎么如此的懦弱,连这一点小小的打击也承受不住?你应该坚强起来,坚持下去,作不懈的努力,你肯定会成功的!我在法国又给你买了一些数学书,回国时带给你。”

鸡的啼鸣吵醒了华罗庚的美梦,他揩干了泪眼,点上灯,穿上衣服,跳下床,手里又捧起了《微积分》。

十二

从此,华罗庚走上了自学之路。在这个小店,他边干活,边卖货,边钻数学,边解难题。

一天,华罗庚正伏在柜台上解一道数学题,一位顾客来买烟。

“这飞马牌香烟多少钱一包?”顾客问。

“无穷大。”华罗庚在解他的数学题。

“无穷大?”顾客吃惊不小。

“对,就是无穷大!”华罗庚继续讲他的数学语言。

“无穷大?”顾客还是迷惑不解。

父亲连忙跑出来招呼那位顾客,可那位顾客嘴里说着“神经病”扭头离开了小店。

父亲火冒三丈,伸手夺过他手中的数学书摔到地上,“你不用心去做生意,整天看这数学,它能当饭吃吗?”

华罗庚心疼地捡起书,一声不吭地走进柜台。

“罗罗啊,”父亲消了消气对华罗庚说,“我们全家的生活就指望这个小店,你想想看,顾客看到这样情况,谁还会来这买东西呀!前天王老头也跟我说过,他来买烟,你给他钱,还多找给了他两毛钱。王老头是个好人,结果把多找给他的钱又退了给你。你说说,照这样下去,要不了多长时间,我们这个可怜的小店不就彻底垮了吗?罗罗啊,自从你下学之后,我看你整天精神恍惚,这几天怎么呆劲又犯了?”

华罗庚一声不吭。

母亲在一旁说:“看你唠唠叨叨没个完。孩子知道不就行了?罗罗啊,听爸爸话,今后好好做生意,啊。看你的头发长得那么长,还不赶快去理个发。老祥啊,今天下午我站柜台,让罗罗去理发。罗罗,去吧。”

华罗庚一声不响地来到理发店。理发师开始给他理发。

华罗庚又在思考那道数学题,他又眉紧锁,陷入沉思。

“对了,就是这样!”华罗庚的突然叫喊把理发师吓了一跳。

“怎么啦?”理发师问。

“等一等,我马上就来。”华罗庚说着推开理发师,扯掉围在身上的围布,拔腿就往外跑。

理发师不知是怎么回事,跟着走到门外。

剃了半边头的华罗庚三步并着两步往家走。

大街上引来无数的行人和街坊邻居,驻足观看。

“这罗呆子又犯病喽。”人们在指指点点,评头论足。

十三

秋天,一蚕茧场。大院子里堆满了蚕茧。华罗庚和父亲在帮着老板把蚕茧一包一包地从一处搬往另一处,账房先生拿着本子算盘在记账,老板在一边指手划脚

他们从下午一直干到深夜才把成堆的蚕茧盘点完毕。众人累得疲惫不堪。华罗庚在场地倒头就睡了起来。

众人围坐在场地上,账房先生不停地拨着算盘,老板气呼呼地瞪着眼睛,众人惊恐不安。

“算来算去,这账还是对不上,怎么一回事呢?”账房先生咕哝道

“还差多少?”老板气呼呼地问

“还差一千多块钱对不上账”账房先生回答。

“这到底是怎么搞?你们说呀!”老板发怒了。

华罗庚被老板的吼叫声惊醒,揉了揉眼睛,问坐在旁边的一位中年汉子:“怎么啦?”

“对不上账,还差一千多块钱呢。”那位中年人说。

华罗庚一听便来了精神,“对不上账?”他一骨碌爬了起来,“来,让我来帮你核对。”他拿过账房先生手中的账单和算盘。

“你?”账房先生怀疑地问。

“对,”华罗庚说,“我来帮你一把。”

周围的人,老板,还有华老祥一齐睁大了眼睛。

华罗庚在提灯下边翻账单边打算盘,只听算盘噼里啪啦地响个不停,不多会儿,他就把账给核算完了。

“这货与款相合,一点不差!”华罗庚放下账单对老板说。

老板、账房先生和父亲华老祥一起伸过头来,重新核对华罗庚算过的账。

“对呀!”账房先生说,“我怎么把这……,咳……把空虚忽视掉了呢?”

“真没想到,你家的罗呆子还真有两下子呢!”老板和伙计们夸赞道。

华老祥这下子可露脸了,他自豪地对大伙说:“谁说我家的罗罗呆?你算了一晚上,没算对,罗罗只需一刻钟!你们哪里知道,我家的罗罗现在正在自学大学的数学呢!”

十四

一位50左右的男子,手里拎着四条糕,匆匆来到华家小店。“老华哥,”这名男子老远就大声叫道。

“哎哟,老丁啊,”华老祥招呼道,“这么急匆匆地干什么呀?”

“我特来感谢你家的罗罗的,”老丁说,“我家糕点店的账混乱不清,我请人算了一两天也理不出头绪来,听人说你家的罗罗是铁算盘呀,我请了他去,他三下五去二,一会儿就把账理得头头是道。真是真人不露相啊,我们做了这么多年的邻居,还不知道他有这么一手!你知道吗?街上的人都说金坛出了个神算华罗庚。”

听了老丁所说的话,华老祥夫妇心里甜蜜蜜的,可嘴上却说:“谬奖,谬奖。”

老丁把四条糕放在柜台上,对华老祥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给孩子吃吧。”

“哎,这……”华老祥推辞说。

“怎么啦?”老丁说,“看不起你丁老弟吗?不就这几条糕吗?给孩子吃的,收下吧。罗罗怎么不在家?”

“北头的王先生叫他帮着算账去了。”华老祥说,“这几天,他忙得不沾家。”

十五

华罗庚正在卖货,一群六、七岁的孩子帮至店门口。

“华叔叔,华叔叔,”孩子们呼喊着缠住了华罗庚,“我们想知道你家门前的那大树有多高,我们找了好些人,他们都说爬不上去,测不出来。他们都说你能算出来,真的吗?”

华罗庚放手中的酱油壶,问道:“你们真的想知道那棵的高度吗?走,叔叔去给你们量。”

“罗罗,你又不会爬树,怎么给他们量?”父亲在一旁阻止说。

“不用爬树就能量出来。走。”华罗庚说着拿了一把尺子,带领这群孩子来到树下。

“过来,”华罗庚叫过一名小男孩,“站直,我来量量你有多高。”

“哈哈,”孩子们一齐大嚷道,“叔叔,我们要你量树高,不是要你量人高啊!”

“量人高,我就能知道树高,懂吗?别嚷嚷!对,站直,嗯,四尺高。好,不要动。”

华罗庚又量了孩子的影长,“1丈2尺。”接着,他用步子测量了树的影长“15丈。”

华罗庚的父母及街坊邻居也都过来凑热闹。

“好,”华罗庚向孩子们宣布测算的结果,“我告诉你们,这树嘛,是5丈高。”

“哇,5丈高。”孩子们高兴得手舞足蹈。

邻居们也都以钦佩的目光望着华罗庚。

十六

在金坛中学王维克老师家,师生久别重逢。王老师:“我这次从法国留学回来,给你带来一些高等数学方面的书。来,拿回去好好看看。我出国以后,你的数学坚持学下去吗?”

华罗庚:“您的话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失学以后直到现在,我一直在自学高等数学。”

王老师鼓励道:“一个人若想有所成就,就要有坚强的毅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你是我最好的学生,坚持下去,必有成果。就你现在的水平,当一个数学教员不成问题。但无文凭,上面不批。我己给你安排了一份工作,到中学当一名总务员,搞搞会计和事务工作,你看呢?”

华罗庚激动无比:“王先生,您太好了。”

十七

王老师的办公室。华罗庚走了进来。

“来来,坐在这儿。”王老师招呼华罗庚坐下接着说,“工作干得很不错,大家都很满意,可是,数学你还不能丢下,要挤时间更深入地钻研下去。”

华罗庚:“王老师,不知怎么搞的,数学我看越想看,一时一刻也离不了它。前些天,我在《学艺》杂志上看到苏家驹教授的一篇论文,我发现他的‘代数的五次方程之解法’好像有些不对劲。您看,按他的解法,这五次方程……”他边说边也拿笔演算给王老师看,“依我看,应该这样才对。王先生,我想写一篇文章,对其进行评论,我又考虑……”

“不需要更多的顾虑。学术上的问题通过辩论才能更加接近真理。再说,如果你说的有道理,教授们会心悦诚服的。要敢于向权威挑战。”王老师的话给了华罗庚以莫大的鼓舞。

十八

1930年,清华大学《科学》杂志编辑室。

编辑柳大纲拆开华罗庚的投稿信函,华罗庚的数学论文《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让他大吃一惊,他赶快展开阅读:

五次方程式经AbelGolois之证明后,一般学者均认为可以代数解矣,而学艺》7卷10号载有苏君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一文,罗欣读之而研究之……

柳大纲一口气看完华罗庚的论文,惊叹不已,赶紧送给数学系教授杨武之审读。

柳大纲介绍说:“华罗庚的这篇论文,如果理由成立,将在数学界有莫大的影响。请杨教授审读。”

杨武之看过论文,高兴地说:“华罗庚数学基础扎实,他的水平已不在教授之下。我得向熊主任推荐。”

十九

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办公室。

熊教授读完华罗庚的论文,感慨地说:“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没想到人才就在眼前!”

庶务员走了进来。

“快去查一查华罗庚是从哪个国家归国的留学生,现在在哪所大学任教。”熊教授说。

教授们陆续走进熊主任的办公室。

熊教授让他们传阅华罗庚的论文,然后对大家说:“华罗庚的聪慧和探索精神在这篇论文中充分地体现了出来,你们看,这论点,这论据,论证有力,思路新颖。”

教授们纷纷议论说:“此人水平绝不在我等之下。”

此时,庶务员走了进来说:“熊主任,名单查遍了也找不到华罗庚的名字”

“有谁能知道这个华罗庚是什么人?”熊教授问。

正好此时杨武之教授和助教唐培经走了进来。

“我知道,”杨教授说,“小唐,把你这位同乡介绍给大家听听。”

唐培经介绍说:“此人乃江苏金坛县人,和我同乡,因家庭贫穷,初中毕业后辍学在家自学,现在金坛中学当庶务员。他在数学方面聪慧过人,而且有极强的钻研精神。目前在一些杂志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当地人称‘神算华罗庚’。”

“这个青年是个人才,确实了不起。我要向校长推荐此人来清华工作”

二十

在开往北京的列车上,华罗庚捧着熊教授的邀请信,热泪盈眶。

一个只拿到初中毕业证书的穷苦的孩子即将登上世界名牌学校清华大学的讲台,华罗庚怎能不激动呢。

此时华罗庚才22岁。

从此,这位数学天才有了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