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绝代大文豪

苏东坡绝代大文豪

北宋时期。

四川峨眉山脚下眉山县一书香门第——苏家。苏洵外地为官,妻子程氏知书达理,子苏轼、苏辙,女苏小妹。

苏轼小时由母亲程氏授书。一天,母亲给十岁的苏轼讲解《后汉书·范滂传》。

母亲:“东汉时期,宦官专权,政治昏庸。名士范滂多次上书,指出宦官专权,祸国殃民。他说‘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可当时奸宦当道,岂能容得忠谏?范滂被指以虚构无端,评论朝廷罪而惨遭杀害。临刑前范滂昂首挺胸,慷慨陈词道‘孔子说见善如不及,见恶如探汤。痛陈利弊,乃为国民。忠贞不二,虽死无憾。’母亲也大义凛然与之决别。她对范滂说,‘吾儿今天能与李、杜齐名,为了国家,为了百姓,死亦何恨?’行路之人听到无不流泪痛哭。范滂死时年方三十三岁。”

苏轼听后问母亲:“我要是像范滂一样,母亲您同意吗?”

母亲说:“你能成为范滂,我难道就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吗?”

母亲的话极大地鼓舞了这位以经国济世为己任,胸怀高远的苏轼。

母子说话间,父亲苏洵进来,手拿苏轼所写一篇论文,对苏轼说:“你的这篇《夏侯太初论》我已看过,观点明确,写得不错,文中使用像‘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捕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这样的辟句来形容人临危不惧。不错。吾儿学文作句已有进步。”

苏轼听到父亲的夸奖,十分高兴。

父亲又说:“你写的那篇《黠鼠赋》我亦看过,文采亦较华丽。”

苏轼再次得到夸奖,脸上微露得意之色。

父亲看了苏轼的表情,严肃地说:“不过,离我的要求还相差甚远。今后更须勤学慎思,以求长足进展。千万不可小有成绩就飘飘然啊!”

苏轼:“儿知道了。”

寿昌院。

学识广博的塾师刘微之在给学生讲课。

刘微之:“作诗要讲究格律,一二四六八句要押韵,注意平仄。律诗中间四句还要求对仗,此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一个意境,用字要凝炼。我先给大家读一首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五言律诗《春望》:国破山河在,春城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发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全诗读起来抑扬顿挫,无论从形式到内容,还是从字的锤炼到深刻内涵,都无可挑剔。诗中作者借景抒情,感人肺腑。我昨日写一首《鹭鸶》,诗的最后两句是‘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请大家认真思考,进行品评,提出修改意见。”

学生们纷纷议论,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苏轼这时站了起来,“先生,学生想提一点看法。”

先生:“好,请讲。”

苏轼:“我认为,用雪花来比喻鹭鸶身上落下的羽毛是很美的,但诗中使用‘逐风斜’似乎有点不太贴恰。如果把‘逐’字换成‘落’字,可与‘雪片’相呼应,而现出纷纷扬扬之状;再将‘风斜’换作‘蒹葭’,江畔茂密的芦苇也就呈现于诗中了。‘雪片落蒹葭’,鹭鸶身上的羽毛,像雪花一样,纷纷扬扬,落在茂密的芦苇中,与芦苇花絮浑为一体。先生,这是不是更好一些?”

先生惊呼:“苏轼真神童也!改得恰到好处,刘微之愧作尔师!”

同学们在细细品味之后,亦赞不绝口道:“的确是锦上添花!”

这年除夕,十二岁的苏轼自撰了一副对联贴于自己的书房门上:“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苏洵一看,大吃一惊,赶快回房与夫人商量。

苏洵:“夫人,你看到子瞻书房的对联了吗?”

程氏:“什么对联?”

苏洵:“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

程氏:“啊?口气如此之大?”

苏洵:“是啊。你看,这‘遍’、‘尽’二字,足以看出他的骄气了。他认为读了一些书就天下无双了。他的骄傲情绪已经外露,不想办法帮他克服,恐难以有长足进步啊!”

程氏沉默。

苏洵接着说:“当初我给二子取名为轼和辙,希望孩子前程远大。轼为车上作为扶手的横木,为车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辙为车轮碾过留下的痕迹,与车有密切关系。现在看来,这名字与二人的性格还真的相应呢。你看,轼外露,子瞻锋芒外露无虚饰;辙隐匿,子由就较为沉稳。锋芒毕露,必遭人忌;深沉稳重,却可以处事不惊,应变自如。”

程氏:“他们兄妹三人悟性都很高,我们做父母的还得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能够健康地发展。”

苏洵:“夫人说得对。”

几天之后,有一位白发老翁来至苏家,口称“专程前来向苏轼请教。”

家人报与苏轼,苏轼引以自豪,忙将老者让进自己书房。

苏轼:“不知前辈欲问些什么?”

老人从怀中取出一本书,“想请公子帮我认认字。”

苏轼满不在乎地接过书,一看傻眼了: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苏轼不由自主地“啊”出了声,“这……这……我怎么一个字也不认识呀?”

老者笑了笑,一语不发,飘然而去。

苏轼方才猛省:“我的学问仅仅是海水之一滴,何以值得如此骄狂!”

苏轼回房立即取出纸笔写上“发愤”、“立志”四个字,然后将“发愤”二字贴到上联的上头,将“立志”二字贴到下联的上头。此副对联变成了“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苏洵、程氏看过苏轼改联后,都放心地笑了。

苏轼自此更加努力勤奋,博览群书,十六七岁已成饱学之士。弟苏辙、妹苏小妹,也堪称博学多识。人称苏洵与他的两个儿子为“三苏”。

一天,这个典型的文人之家围坐凉亭之内做一种被称为“赛诗钟”的游戏。

游戏的规则是:将一寸长的香头系在一根细线的一端,一枚铜钱系在细线的另一端,铜钱下面放一个盘子。点燃香头至烧断细线、铜钱落盘这一段时间为比赛时限。在这一限定时间内,必须按要求吟诗一首或出对一联,吟出或对出受奖,对不出受罚。

比赛开始,苏洵出题:“我们这次赛诗钟,是对一副七言对联。上、下联的末尾必须用上‘冷’‘香’二字。我先出一联。”

香头点燃不一会儿,苏洵吟出一联:“水向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

苏轼兄妹三人争上前为父敬酒。苏洵一饮而尽,铜钱落入盘中。

接着是十八岁的苏轼吟联:“拂石坐来夜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苏辙斟酒,苏轼一饮而尽,铜钱尚未落。

十四岁的苏小妹在铜钱落盘之前也吟出一联:“叫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饮酒一杯。

最后是十六岁的苏辙,也在限定时间内吟出一联:“隔院风疾紫燕冷,卷帘人瘦黄花香。”满饮一杯。

一家人喝酒吟诗,兴致盎然,不觉已暮色苍茫。父亲苏洵起身回房,兄妹三人继续嬉闹。

苏小妹说:“我有一联:轻风细柳,淡月梅花。若在这上下联中间各加一字,你们看加上什么字最好?”

苏轼不加思索随口说道:“加上‘摇’、‘映’二字,此联即为‘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怎么样?”

苏小妹摇头说“不好。”

苏轼:“加上‘舞’、‘隐’二字,使联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如何?”

苏小妹又摇头说“不好。”

苏轼:“还不好?那你加加看。”

苏小妹:“加上‘扶’、‘失’二字,‘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怎么样?”

苏辙:“好!两字使用恰到好处。”

苏小妹转向苏轼问:“是不是比你添加的好?啊?怎么不表态?”

苏轼:“好?我还没品味出好在何处呢?让我慢慢想想看。”

苏轼托腮,假装思索,故意以逗妹妹。苏小妹见哥哥不能正确评价很生气。

苏轼虽只十八岁,可嘴周围已长满黑胡须,长长的脸上现出调皮的神气。

苏小妹看着哥哥的长脸和胡须,卟哧一声笑了:“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苏轼则指着小妹前凸的额头反唇相讥道:“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已到画堂前。”

苏小妹毫不客气,指着哥哥的长脸又出一联:“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苏轼急忙回联:“几回拭眼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

兄妹互相讥嘲,自有一番乐趣。兄妹三人说着笑着离开凉亭。

苏轼对小妹说:“我这儿还有一上联,让你好好想一夜,明天早上将下联告诉我,行吗?”

苏小妹不服气地说:“什么上联竟如此难对,要花一夜的功夫,哥哥太小视小妹了吧?”

苏辙在旁催促:“哥,什么上联?你快说吧。”

苏轼不紧不慢、一字一句地说出上联:“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吟毕,苏轼笑着,得意地走回自己房中。

苏小妹与苏辙边走边思索,怎么也想不出足对下联。

天色已黑,苏轼往小妹房中窥视,只见小妹在窗内灯光下来回踱步,不断摇头,不觉开心地笑起来。

苏轼再往小妹房中窥视,见父亲、弟弟也在小妹房间,帮着小妹思考。

苏轼走出自己房间,吩咐家人在小妹窗前可视范围内的凉亭摆上酒菜。

苏小妹抬眼往窗外一望,见月光之下,家人穿着红鞋,缓步而行,往来端菜。苏小妹灵机顿开,脱口说道:“有了!”

苏洵、苏辙忙道:“快说!”

苏小妹手指窗外脚穿红鞋的女仆人吟道:“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妙对!绝联!”苏洵、苏辙不禁惊呼。

三人一同下楼至亭中,父子四人放怀畅饮。

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二十岁的苏轼和弟弟一起,由父亲带领进京都汴梁(今开封)应试礼部。他所作试文《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了主考官欧阳修及梅尧臣的赏识,列为第二。

欧阳修手持苏轼应试论文,对梅尧臣说:“苏轼的这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围绕用刑从宽、行赏从重进行论述,广征博引,说服有力。笔力雄浑,语言晓畅,独具匠心。你看这几句:‘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还有这几句:‘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仁;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苏轼对于赏罚,观点明确,论证有力。论文语言凝炼,结构严谨,不为世俗之文也。您看如何?”

梅尧臣:“苏轼的这篇文章出类拔萃。”

欧阳修:“文中所举臬陶与尧的例证‘臬淘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尚未说清。不然,排在榜首当之无愧。现在只好屈居第二了。”

梅尧臣:“只好这样了。哎,那苏辙这次考得也不错呀!”

欧阳修:“苏氏兄弟二人同中进士,很了不起呀!苏洵教子有方,苏家书家书香之家呀!”

苏轼、苏辙兄弟二人同中进士,轰动京城。人们三三两两,纷纷议论。

京城太学。青年才子秦观与几位太学生也在议论此事。

青年甲:“这苏家可真了不起呀!老苏为饱学之士,天下有名。二位小苏亦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同中进士。欧阳修、梅尧臣对苏轼、苏辙评价甚高。”

青年乙:“你还不知道呢,苏家除了两位才子,还有一位才女呢?”

青年甲:“真的?”

青年乙:“那还假?此女叫苏小妹,可了不起啦,她诗书满腹,才貌双全。目前已到求聘年龄,登门求婚者络绎不绝。可她一个也看不中。她与父亲商量,决定以文择婿,凡去求婚者须先递上一篇文章。唉,你们听说过没有?朝中有一官员的公子递上一篇文章,苏小妹看后,在下边写了一个批语: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穷。听说苏轼看了小妹的批语,认为小妹太刻薄,提笔在上下联末尾加上‘有’、‘无’二字。这位公子自以为苏小妹赏识他,高兴得手舞足蹈来到苏家。苏小妹几个回合一考,这位公子张口结舌站也站不住了,狼狈不堪,溜之大吉。”

青年甲:“竟有这等好笑之事?哎,少游兄,你这满腹才学正愁无法施展,这不正是天赐良机吗?何不去试他一试?”

秦观:“秦某亦有此意。天赐良缘怎会轻易放过?我秦某虽目空一世,可对苏家我心中敬慕已久矣。”

苏小妹在翻阅求婚者送来的文章,看一份,略加评语后,放置一边;又看一份,放到一边。一连看了好几份,没有一篇文章她能看中。忽然,她被案上一篇署名“秦观”的文章吸引住了。小妹急忙拿起,快速看一遍,然后又细细品味一遍,面露欣喜之色。

苏小妹将秦观之文拿给父亲评阅。

苏小妹赞道:“今日聪明秀才,他年风流学士。可惜二苏在前,不然横行一世。”

苏洵点头,“此人文才果然非凡!”

京城外的一座寺庙前。

苏小妹坐轿前来敬香,刚下轿,一青年道人急忙趋前,向她化缘,口中说道:“小姐有福有寿,愿发慈悲?”

苏小妹细观这年轻道士,举止、气质不凡。她一边前行,一边说:“道人何德何能,敢求布施!”

装扮成道士的秦观一听,不禁点头暗暗称赞,“果真名不虚传!”秦观跟着小妹往前走,又出一联:“愿小姐身如药树,百病不生!”

苏小妹亦暗暗称赞。可她仍不回头看一眼,出口对道:“随道人口吐莲花,半文无舍!”

秦观心中大喜:果真才华出众,举止高雅!

苏小妹敬完香,准备上轿回家,等候在外的秦观赶忙上前,又出一联:“小娘子一天欢喜,如何撒手宝山?”

苏小妹一听称“小娘子”心中生气,一边举足上轿,一边冷冷对出下联:“疯道人恁地贪痴,哪得随手金穴!”遂入下轿帘,径直回家。

秦观心中喜悦,亦高高兴兴赶回寓所。

几天后,秦观应约来至苏家,与苏洵见礼。二人相对叙话,苏洵心中甚喜,当面允了婚,并决定择日办事。

苏小妹躲在暗中观察,一见秦观正是那位扮作年轻道士之人,心中大喜,随即回至房中,自语道“假道士如此放肆,待成婚之日看我怎样整治你!”

秦观起身告辞,“岳父大人见爱,小婿三生有幸!今日就告辞了。”

十一

新婚喜庆之日,高朋满座。秦观与小妹的新婚仪式举行得隆重而欢闹。

是夜,皓月当空,月光如昼。送走宾朋之后,秦观挽起小妹欲入洞房,却被小妹拦住。

苏小妹指着秦观的鼻子说:“别忙!要想入洞房,须过三道关!”说着递给秦观三个纸封。

秦观拆开第一封,只见信笺上写着“铜铁投洪冶,蝼蚁上粉墙;阴阳无二义,天地我中央。”秦观淡淡一笑,“此四句乃‘化缘道人’四字之义,是在嘲讽我前日之事,有何难哉!”秦观提笔,以“化缘道人”四字为四句之首,在苏小妹诗下续诗一首:“化工何意把春催,缘到名园花自开;道是东风原有主,人人不肯上花台。”写毕,交与苏小妹。

秦观拆开第二封,见上面也写着四句诗:“强爷胜祖有施为,凿壁偷光夜读书,缝线路上常忆母,老翁终日倚门间。”

秦观思索片刻,“这诗中有谜!强爷胜祖,孙子揽权——孙权;凿壁偷光,小孔有明——孔明;常忆母,儿子思母——子思;老翁倚门——太公望也。”秦观又提笔将此四位古人的名字书于苏小妹诗后,交与小妹。

秦观对小妹说:“三道关我已毫不费力地闯过了两道,最后一道也就算了吧。”

苏小妹:“不行!这第三道题是对对子,对出来就进,对不出来——就在院中过夜吧。”小妹说着走进门内,关上门窗。

秦观拆开最后一封,所写的上联是:“闭户推开窗前月。”秦观大惊曰:“语意双关,好上联!”

秦观苦苦思索,想不出好的下联。他伫立于洞房窗前,望着庭院中的池塘里的水,眉头紧蹙,凝神思考,口中不断重复着这上联。皎洁的月光洒满了庭院,一轮明月倒映在池水中,显得静谧安详。

秦观的心情却不能像池水一样平静。

对面卧室里的苏轼早将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当秦观在院中望池兴叹,苦苦对不出下联之际,苏轼对秦观暗中相助。他捡起一块石子,投向池中。

秦观为难之际,忽见一石子投入水中,涟漪泛起,波光粼粼,水中之月成了碎影。秦观灵感顿生,对着窗子大声吟道:“投石冲破水底天!”

苏小妹喜不自胜,开门让秦观入了洞房。

十二

熙宁二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推行新法。司马光、欧阳修等极力反对新法。苏轼亦因反对新法,于熙宁四年调离京城,接杭州通判。这年,他三十三岁。

苏轼日夜兼程,这一天来到了浙江莫干山。

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与京都汴梁又是一番风味。苏轼一行停下车马,准备上山游玩一番。

苏轼在官服上面套了件便衣,带着两名随从,徒步登上莫干山。

苏轼一路上欣赏着莫干山的山光水色,游兴甚浓,不知不觉来到一座寺庙前,遂信步入庙观赏。

寺内有一高僧,法号佛印,见进庙之人衣着平常,也不客气,指着寺内外厅的一个座位说:“坐!”

苏轼见此和尚不太礼貌,一语不发,坐于和尚指定的座位上。

佛印招呼小和尚,指向苏轼,说:“茶!”

小和尚递上茶,苏轼接过茶仍不言语。他品了品茶,然后才问佛印:“敢问这寺院建于何时?”

佛印答道:“已经二世。”

苏轼又问:“这莫干山得名于莫邪、干将二剑。传说春秋时吴王使干将铸剑,铁汁不下,干将妻莫邪投身于炉,铁汁出,铸成雌雄二剑。雄剑曰‘干将’,雌剑曰‘莫邪’。请问长老,这干将铸剑之处今还在否?”

佛印道:“在。”用手势邀苏轼入厢房叙谈。

到了厢房,佛印对苏轼道:“请坐!”又吩咐小和尚“敬茶”!

苏轼接过茶问佛印:“敢问长者法号?”

佛印:“贫僧名了空,法号佛印。不知先生尊姓大名?”

苏轼:“本人姓苏名轼字子瞻,今来杭赴任,路经宝山贵寺。”

佛印大惊,“苏轼大名如雷贯耳,佛印有眼不识泰山。请入客房一叙。”

走进客房,佛印十分热情地对苏轼说:“请上坐!”又吩咐小和尚“敬香茶”!

二人就座叙谈,均被对方的才华所倾倒,越谈越投机。

苏轼:“高僧有经世之才,若是走出空门,入仕为官,让才华尽显,造福于民,岂不更好?”

佛印:“贫僧已看破红尘,矢志于佛门了。那功名利禄乃身外之物,修身养性才是根本。”

苏轼又劝道:“我们共同治理好杭州,为百姓多做一些好事,不也是行善积德吗?”

佛印:“阿弥陀佛。这样吧,我有一上联,你若对出下联,入仕为官之事尚可再议。若是对不出下联,就请您将随身所佩玉带赠与贫僧,以镇山门。”

苏轼慷慨应允:“请出上联。”

佛印吟出上联:“四大本空,五蕴非有,内翰欲于何处坐?”

苏轼苦思对不出足对,遂以玉带相赠。佛印命小和尚将所赠玉带悬于山门,又取出自己的一袭袈裟,赠与苏轼。

二人越谈越投机,看看天色渐晚,苏轼起身欲告辞。佛印看挽留不住,便请苏轼为该寺题联:“贵客上山,机会难得,贫僧有一请求,不知能否满足?”

苏轼:“请讲!”

佛印:“贫僧想请您为僻寺题写一副对联,刻挂于寺门两边。不知能否赐墨?”

苏轼:“请拿纸笔!”

小和尚捧来文房四宝,苏轼微笑着走近案前,提起笔一挥而就。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

佛印看后,甚感有愧,后又大笑不止。苏轼也宽厚地大笑起来。

“爽快!爽快!”佛印大笑着说。

“痛快!痛快!”苏轼也大笑不止。

佛印与苏轼手挽手,一起走出大门。

十三

时值冬日,大雪纷扬。

苏轼独自一人在府中饮酒,远眺窗外雪景,忽见佛印和尚踏雪前来。

苏轼慌忙收拾酒具、鱼盘菜盘,搁置一旁,迎进佛印。

佛印早把苏轼的一举一动看在眼里,又闻见屋里尚有鱼香、酒香,但仍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

苏轼笑道:“不知高僧光临,有失远迎。”

佛印:“贫僧特来求教尊姓的写法。”

苏轼信口答道:“蘇,草头下面,左边是鱼,右边是禾。”

佛印又问:“把草头和鱼字换个位置,鱼在上,草在下,可否?”

苏轼摇头说:“不行,不行!”

佛印大笑道:“既然位置不可乱调,那最好还是把鱼拿下吧!”

苏轼恍然大悟,两人抚掌大笑。

苏轼端下残存的鱼盘和一盘小菜,拿出剩酒,二人在书房畅饮起来。

十四

第二天,苏轼踏雪回访佛印,径直走向佛印卧房。

佛印看见苏轼走来,慌忙将正在吃着的鱼、肉藏入旁边的一只大罄内,然后将苏轼迎进。

苏轼进门就闻到了鱼肉香味,四周看看除了一只大罄别无可藏之处,遂心中有数。

苏轼笑着说:“我今天特来求教一联。”

佛印:“请出上联吧。”

苏轼:“好。我这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

佛印不加思索,脱口而出:“积善人家庆有余。”

苏轼大笑:“既然罄中有鱼,何不取出让我尝尝?”

佛印知已中计,笑得前仰后合,然后从罄中端出鱼、肉和酒,神秘地关上房门,与苏轼开怀畅饮。

十五

春暖花开,苏轼与佛印乘坐小船,游览两岸风光,二人谈笑风气,豪侠奔放,不觉用动作在题对。

佛印问:“前日请你在扇上题诗,不知带来没有?”

苏轼掏出纸扇,展开,递与佛印。佛印细看题诗,频频点头。

忽然,苏轼用手向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向河岸望去,只见河岸上一条大狗在啃骨头。

佛印喃喃自语:“狗啃骨头……骨在河上……河上……和尚……‘狗啃河上(和尚)骨’。”佛印大笑,知东坡已出上联骂他,也不说出声。忽然,佛印将苏轼题诗之扇抛入河中。

苏轼也喃喃自语:“扇题东坡之诗……诗……尸……抛入水中……‘水流东坡诗(尸)’。”想至此时,苏轼知佛印已对上联在骂他,也放声大笑。

二人狂笑不已。

忽然,天降小雨,二人急忙调转船头,不多时,回至城中,与佛印在湖亭内畅饮。此时仍细雨濛濛。苏轼诗兴大发,遂取出纸笔,挥毫写下了七绝一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佛印:“这西湖虽好,可你看这堤岸,一旦发大水,如何承受得了?”

苏轼:“我已有打算,修好湖堤,以防水患。”

佛印:“当官的本该为百姓办一些好事实事。”

苏轼:“您说得对!”

十六

熙宁六年,苏轼调任密州知州。

州衙。

通判刘廷式禀报:“今年蝗灾严重,部分地区粮食绝收。冬天将至,百姓缺衣少食,如何过冬

苏轼:“通知各县,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另外,根据灾情,减免赋税。一定要确保灾民安全过冬,力争不饿死一人。”

刘庭式:“是。”

苏轼吩咐奉上纸墨,“我要上书神宗皇帝,兴利除弊,轻瑶薄赋,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苏轼提笔写下“上神宗皇帝书”。

十七

春天。三十七岁的苏轼同部下刘廷式一起沿着密州古城废垣散步,边走边掐枸杞、菊的嫩头往嘴里送,吃得香喷喷的。

苏轼:“目前正是春荒,我们这些人不管孬好,尚能填饱肚子,而受灾百姓的日子就难过了。这肚饥好下饭啊,你看,这杞菊嫩芽不也很可口吗?”

刘廷式:“听说有的地方已有人饿死,我已派人送去了救济粮。”

苏轼:“我们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我们应该作出最大的努力,哪怕这种努力奏效很小。啊,对了,我问你。你上个月请假回乡结婚,所娶是不是原先和你订婚的那姑娘?”

刘廷式:“是的。一点不错!”

苏轼:“我听人说,你这次回乡结婚,恐怕未必肯娶和你订了婚的那位姑娘,这是怎么回事?”

刘廷式:“这只是别人的猜测。事情是这样的:我早年与同乡一位姑娘订了婚,后来我考中进士,入仕为官之际,偏巧那姑娘的眼睛瞎了,于是人们就纷纷猜测,说我可能会甩掉那位瞎姑娘。这怎么可能呢?我早已把心交给妻子了。”

苏轼:“很多人都爱美色,那你爱的是什么呢?”

刘廷式:“我爱的是一颗真诚的心。婚后,我们夫妻互敬互爱,生活得很美满。过了春天,我还得请假回去看望她,行吗?”

“行!行!这次我给你的假期再放长些!”苏轼感动得连连点头,泪水夺眶而出。他想起了亡妻,他的妻子王氏离他而去已整整十个年头。苏轼深深地叹了口气说:“夫妻是一种缘分,愿你们能白头偕老!可是吾妻王氏却离我而去,至今已整整十年!前些时候,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回到故乡,看着心爱的妻子在窗下对镜梳妆,夫妻相顾无语,满面的泪水表达出了各自的思念之情。”

苏轼说着说着,低声吟诵起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或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语,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刘廷式泪如雨注,扶着苏轼向前走去。

十八

中秋之夜,圆月高挂,万家团圆。

密州太守府庭院之中,苏轼一张小桌一把椅,一盘小菜,一壶酒,独酌赏月。不知不觉,苏轼大醉,吟出了千古佳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十九

熙宁八年十月(1075)金秋,三十八岁的苏轼全副装束,带领猎队武士出猎于山林。

狩猎归来,苏轼对同行的官员说:“辽兵屡屡犯境,朝廷又割地七百里以求和。照此下去,我大宋的土地岂不慢慢地划归辽主?一味地妥协即意味着无能。我真恨不得马上驰骋疆场,保卫边关,收复失地,拉满强弓射天狼!”

回到书房,苏轼立刻提笔写下了《江城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顷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二十

神宗皇帝早朝。

御史中丞李定奏道:“启奏陛下,现任湖州知州苏轼,不满新政,反对变革,写诗攻击朝政,蛊惑人心,罪不可赦。”

神宗大怒:“速将苏轼入狱问罪!”

二十一

湖州(今浙江吴兴)苏轼在囚车内,缓缓出城。老百姓夹道相送,有的流泪,有的愤怒。

二十二

神宗皇帝阅览苏辙呈上的《为兄轼下狱上书》,有所感动,遂吩咐拟诏。

神宗:“苏轼妄谈古今,语或轻狂,毁谤朝政,理当重罚。故念其奋励自勉,为官清廉,颇有政绩,今从轻发落,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钦此。”

二十三

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被谪黄州(今湖北黄冈),任黄州团练副使,实际上是被迫过着隐逸生活。

苏轼在黄州初寓定慧寺,后迁居黄州朝中门外临臬亭,这里下临长江。元丰五年二月,苏轼在黄州城东东坡旧营地上盖了雪堂,称之曰“东坡雪堂”,并自号东坡居士。三月,又经别人介绍,买田于黄州附近的蕲水,遂有终老之计。

春夜,苏轼于东坡雪堂以酒浇愁。

苏轼已半酣,对家童说:“这雪堂建成,位于东坡,就称之为东坡雪堂吧,拿笔过来。”

苏轼写下“东坡雪堂”四个大字。

苏轼:“明日做成牌匾,悬于堂前。”

家童将之取走。

苏轼:“来,陪我干两杯!”

家童:“您也别再喝了,今天己喝这么多了。”

苏轼:“不!酒醉人不醉!我苏轼忠心耿耿,忧国忧民,今天竟落到如此地步,空有报国之心!才?识才吗?用才吗?哈哈哈……官?这些官……哈……这东坡之地就是我的终老之处了吗?我,我,‘东坡居士’,‘对,‘东坡居士’……来,跟‘东坡居士’干一杯!”

家童:“大人,我送您回家吧。”

苏轼:“家?哈哈……何以为家?四海为家也。哈哈……”

苏轼回到临臬亭居所已是三更时分。苏轼敲门无人应答,只好靠着门框望着长江,倾听那涛涛江水声。

第二天,苏轼写下了《临江仙》一词: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侍栏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毂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二十四

一日晚,苏轼在酒家吃醉了酒,趁着月色走到一座溪桥上,卸马枕着胳膊在那儿稍事休息。当他醒来时已是拂晓,只见周围丛山乱石一片葱茏。在朦胧之中以为已非人境,便从马鞍内掏出笔墨,在桥柱上题下了《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漳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二十五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十六日晚,苏轼和他的朋友道士杨世昌等泛舟游于黄州境内的赤壁。

江风徐徐吹来,使人感到凉爽,江面上波浪平静。圆圆的月亮升起来了,白蒙蒙的水气罩满江面,水天相连。

苏轼等一边喝酒,一边吟诵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栖?”

苏轼等听任小船漂浮,越过茫茫无边的江面。喝酒喝到尽兴之时,苏轼敲着船边歌唱起来:“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好友杨世昌道士吹起了洞箫。箫声如怨,如思,如泣,如诉,宛转悠扬,在江面上,在夜空中,久久回荡。

箫声停止,苏轼问杨世昌:“为什么这箫声如此悲凉?”

杨世昌说:“‘月明星稀,鸟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火烧赤壁,一代枭雄曹孟德败绩于此。一世的英雄而今安在?你我像渔人樵夫一样,同鱼虾作伴,与麋鹿为友,驾一叶扁舟,拿起粗劣的杯子相互劝酒。哀人生之短暂,羡长江之无穷。志向高远,却难以实现,岂不悲哉!只好在悲凉的秋风中借箫声来表达这种心情了。”

苏轼:“您了解这江月吗?这江水波涛汹涌,向东流去,可年复一年,仍然经流不息;这月亮尽管有亏缺之时,可它本身仍然是圆的。人有得意之时,也有失意之日。得意之时不骄,失意之是不馁,方能称得上有道之士啊!”

杨世昌:“像您这样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朝廷却不用您。您有多大的抱负,有多大的能耐,也无法施展呀!”

苏轼:“东坡虽有报国之志,可这壮怀难酬!”

杨世昌:“人生真的像个梦,终不知这梦醒何时?”

二人沉默不语。

苏轼:“来,喝酒!”

小餐桌上菜肴已吃精光,杯盘狼藉。杨世昌端起酒坛,倒尽了最后两碗酒,二人端起一饮而尽。

苏轼起身走至船头,仰望天空一轮明月,俯视脚下滚滚江水,慢慢吟了一曲千古绝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扑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婉转的箫声伴着气势磅礴的吟诵,格调雄浑,意境宏大,使人感慨万千。

此时的苏轼年四十五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