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坛圣杰
王羲之书坛圣杰
一
东晋时期。都城建康(今南京),丞相府。
后院内,一位七岁的小公子正在观察、追逐、摩仿一群白鹅。此童即王羲之,丞相王导大将军王敦之侄,王旷之子。
白鹅伸长脖子,舒展双翅,飘然欲飞。王羲之则用手比画写字,体会“点、撇、捺”的形态。
白鹅跳入池中游水,王羲之就蹲在池边观察鹅掌荡水。发现白鹅游水时将全身的力量都用在两掌上。王羲之则用手比画,体会写字时如何运笔。
“啊!”王羲之看出了运笔的窍门,拍手说道:“白鹅游水,力贯双掌。运笔写字,同白鹅游水同出一理。凝神静气,将全身的精力输于腕指,贯于笔尖。写出字来不就有力量了吗?”
王羲之赶忙跑回自己的书屋,提笔,凝神,用气,写下“之”、“王”、“永”、“天”等几个刚健有力的大字。
写完之后,王羲之退后一步,仔细端详,“这点和捺笔力不够。这全身之气运至臂,再运至腕,再至指,最后凝于笔尖。嗯,就这样。”
王羲之边说边比画运气,在书房练起功来。
恰巧,卫夫人进来,看见王羲之在练武,就对他说:“你这孩子,这么好的时间不去练字,却在习武,这是干吗?”
王羲之停下来,对卫夫人说:“你看,我这字笔力不够。我这是在练腕力和指力呀!可练到现在,全身的气力还不能聚到腕、指之上。您看!”王羲之又运了一回气。
卫夫人看着,笑了起来:“写字么,这腕力相当重要,可这跟习武却是两码事呀!首先要平心静气,再把这气力慢慢输至腕部。这气是无形的,这力也不是要你能力举千钧。这伸腿撂胳膊的,能达到这种效果吗?来,让我看看你写的字。”
卫夫人走至案边,指着王羲之写的“之”、“永”上面的点,说:“点像桃,你这一点写得太圆,圆即无锋,哪能谈得上有力呢?再看这‘之’、‘天’、‘永’三字的捺。捺像刀,而你写的捺没有粗细轻重,看不出运笔的快慢,像根棍子,是不是?来,你仔细看看我是怎样用笔的。”
卫夫人说着提起笔,先写点给王羲之做示范,只见她下笔很快,然后停顿用力,最后快速回锋收笔。王羲之在旁用手模仿。
“看清了吗?”
“看清了。”
“那你再来写个点。”
王羲之提笔模仿卫夫人的动作,写了一点,这次写得还真像。
卫夫人从王羲之手中拿过笔,说:“再看看这捺应该怎么写。静气,用笔尖,慢慢用力,再用力,猛用力,停顿!轻轻收笔。看清了吗?”
“看清了。”
“来,试一试。”
王羲之接过笔,由慢而快,由轻而重,由细而粗,力由小到大,最后猛用力,轻收笔。
“嗯,不错。”卫夫人夸奖道。
王羲之喜形于色。
“你现在务必多多临摹,特别是钟繇的正书。学得多了,久了,慢慢就会悟出窍门的。你写字进步较快,可还得多下功夫,功到自然成。好吧,你再将钟繇的帖子临几遍。”
二
王羲之认真临摹名家碑帖,楷书隶书学钟繇,草书学张芝,闲时看白鹅,练腕力。
一日下午,父亲外出。王羲之在书房习字,休息之时走进父亲的卧室,忽见父亲的枕边放着一本《笔说》。他翻开一看,乃前代书家所撰书法之要诀。王羲之惊喜异常,连连翻了几页,后索性把此书拿回自己的书房,认真研读起来。一直到吃晚饭还舍不得离开。
父亲王旷已回至家中,坐于餐桌旁,母亲盛来饭菜,等着王羲之来吃饭。
母亲:“这孩子,练字着了迷,饭都不知道吃。”说着走出去,来到王羲之书房,轻轻推开门,叫道:“吃饭了。”
王羲之“啊”了一声,放下书,跟母亲一道,来到餐厅。
父亲笑着说道:“快吃饭吧。这几日我不在家,听说你又看白鹅,又去练功,起早带晚,想必悟出什么了吧?”
王羲之:“爸爸,孩儿这几日看白鹅,练腕力,并非玩耍呀。从白鹅展翅曲颈,双掌划水当中,我知道了写字亦须贯气有力;练练腕力,写出字来不就刚健有力了吗?”
父亲:“照此说来,你的字一定有所长进喽?”
王羲之:“当然。我知道,气贯笔尖,方能写出好字么。不过,这几天,甚至这几年,所用的功,还不如今天半天的成效大呢。”
父亲不解地问:“为什么?”
王羲之神秘地说:“我看了一本写字秘笈。”
父亲:“什么秘笈?”
王羲之:“《笔说》哇。”
父亲吃惊地说:“啊?你怎么偷看我密藏的东西?”
王羲之:“怎么说是偷看?不就放在您的枕边吗?爸爸,这么好的书为什么不早给孩儿看呢?”
父亲:“你尚年幼,一来怕你不能理解,二来怕你不能保密家传。待你长大后,我再传授与你吧。”
“不!爸爸!”王羲之跪下哀求道:“现在就让我来读吧。待我长大成人,这童年时光不就白白浪费了吗?”
母亲也跟着说情道:“就让他读吧。孩子学书入了迷,很难得嘛。有卫夫人的精心指导,再让他去细细揣摩《笔说》精要,少走弯路,不是更好?”
父亲:“好吧。不过,读此《笔说》务须细心咀嚼,领会其用笔要领。据其要领,反复练习,将会大有长进。还有,不可将此书乱丢乱放,看后须收好。”
王羲之十分高兴,“谢谢爸爸”,转身就往书屋跑去。
“去哪里呀?”妈妈问。
“看书。”王羲之答。
“不吃饭啦?”妈妈问。
“啊?对了,吃饭。”王羲之转身回来。
全家人哈哈大笑,开始吃饭。
三
王羲之用功研读《笔说》,并按其要领,练习笔画,不知觉地过去了半个月。
这天,王羲之正在写字。卫夫人走了进来,一眼看王羲之所书“天”、“之”、“家”、“永”等字,不禁大吃一惊。“这几个字是你写的还是别人为你写的帖子?”卫夫人问。
“是我刚才写的。”王羲之回答。
“几天没见,你的字进步得如此之快!”卫夫人夸赞道,“如此下去,时间不长定会超出于我。看来,我得给你另寻名师了。”
卫夫人高兴地抚摸着王羲之的脑袋,走出房去。
王羲之继续习字。
王羲之的伯父大将军王敦带着王羲之的几个兄弟,一同在院内闲逛,不知不觉走至王羲之书房。
“伯伯好,哥哥好!”王羲之连忙招呼。
“还在练字啊?”王敦问。
“写着玩呗。”
“来,我看看。”王敦走至案前,一看王羲之所习之字,简直惊呆了,“哟!你的字进展神速啊!”
“伯父谬奖了。”王羲之说。
“咳,我虽是武将,可就是喜欢你这样舞文弄墨之人。你们三位弟兄将来是我王家的栋梁呀!走,陪伯伯玩玩去。”王敦说着拉起王羲之,亲热地出了书房门。
四
晚上,伯父王敦卧室。
王敦对王羲之说:“侄儿啊,你听我说,你的两位伯父,我是大将军,王导是丞相,朝中文武要职均在我王家。你父是淮南太守,虽职务不高,可也是地方要员。世人称当朝是‘王家与司马家共掌天下’呀!你们小兄弟更应不断进取,争取超过我们老一辈,有朝一日……咳,不说了。今晚别回去啦,就在我的帐中睡吧。”
王羲之睡于王敦帐中,一觉醒来天已渐明。睁眼一看,伯父不在帐中。忽然,他听到客房有人在小声说话。
“钱凤,你来得正好。”这是他伯父的声音。
“王大将军,一切均已准备停当,就等你大将军一声号令,我们立刻起兵举事。”这是来者钱凤的声音。
王羲之侧耳细听。
“十日之后起兵举事,拿下姑苏之后,再进兵建康。”王敦说。
“那我马上回去,分头布置。”来客说。
“好,就这么办。千万保密,不能走漏风声,确保万无一失。不然,你我的人头……啊,不好。”王敦说着抽出刀来,向卧室走去。
王羲之在帐中听得明明白白,知道伯父谋逆。遂装着睡熟,并吐出吐沫,涂于脸、被和枕头之上。
王敦提刀来至帐前,掀开帐子,只见王羲之睡得烂熟,口水纵横,涂到被与枕上。
“小子已睡熟。”王敦说着插刀入鞘,走出卧室,对钱凤说,“不然,我就一刀结果了他!”
说着,送走了钱凤,王敦回房大声叫道:“羲之!羲之!”
王羲之翻了个身。
“天都大亮了,还不起来啊!”
王羲之又翻了身,呼呼睡去。
王敦拉开帐,掀起被,在王羲之身上拍了几下,将他拉起,“天亮了,快起来吧,你这个懒虫,我的好侄儿。”
王羲之揉揉惺松的睡眼,“啊?天亮了?”
“是啊,快起来吧。洗洗脸,读书去吧。”
王羲之一骨碌爬起来,穿上衣服,“伯父,早安!”
“好,好!洗脸去吧。”
“伯父再见!”王羲之一溜小跑回到自己的房间,心里怦怦跳个不停。
五
王丞相府。
一日丞相王导将儿子侄子王承、王悦、王羲之等全部召集过来,对他们说:“太尉郄鉴之女已到出聘之龄,人品端正,才貌双全。郄太尉认为我这个丞相家的几位公子才华出众,意欲在我王家公子中挑选一个当他的女婿。王郄两家可谓门当户对,这门亲事可以做。今天,他们就派人前来挑选。你们都回去准备准备吧。”
兄弟们各人回到各人的房里,穿戴整齐后,有的在吟诗,有的在作赋,有的在写字。
十八岁的王羲之并没像其他兄弟一样手忙脚乱,依旧像往常一样,无拘无束,袒胸露腹,躺在靠东边窗口的一张竹床之上,看书。
郄太尉的使者来了。王导陪着使者分别来到几位公子的房间,见王承、王悦等几位公子个个长得漂亮俊秀,个个皆能出口成章,满心喜悦。使者来到王羲之房间,只见王羲之躺在床上,敞着怀,袒胸露腹,手捧书本,旁若无人,使者不禁暗笑。
六
郄太尉府。
郄太尉问使者:“王丞相家几位公子的情况如何?”
使者:“禀太尉,王相家的几位公子个个长得漂亮俊秀,人人出口成章,珠玑满腹,叫人佩服。小人在王丞相的陪同下都逐一地进行探视、了解,几位公子的人品才学皆不一般。惟有一人,叫王羲之,是丞相的侄子,王旷之子,这位公子不拘礼节。我们去他房间时,他袒胸露腹躺在竹床上看书,旁若无人的样子,着实让人好笑。”
郄太尉哈哈大笑,“好!好!我的女婿就是他了!”
使者迷惑不解地问:“太尉,依小人看,王丞相家的那两位公子王承、王悦,从哪个方面都比王羲之强,人有人品,貌有貌相。不知大人为什么偏偏选中了王羲之?”
郄太尉:“依你方才所言,我已看出这个年轻人非同一般。他不像别人那样装模作样,矫揉造作。他实在,真诚,无半点虚饰。这不正是他的难能可贵之处、他的出众之处吗?”此时,王羲之正是意气风发的十七八岁的青年。
七
王羲之仍不停地练习书法,正、草、行、隶样样精绝,其书法技艺已远超前人。
一次,一位朋友邀请王羲之去为他写块牌匾,王羲之提笔在木匾上写下了“忠孝礼义”四个大字。
这位朋友让工匠雕刻、镂空。工匠发现王羲之的墨力已入木三分。
朋友惊呼:“王兄书法,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空前绝后呀!”
八
夏日的一天,王羲之来至街上,看见一位衣衫破旧的老太太在炎炎烈日之下叫卖六角形竹扇,很多人看看就走,无人购买。王羲之顿生恻隐之心,走至老太太跟前,拿过一把竹扇,说道:“老人家,我替您在上边写几个字,这几把扇子就好卖了。”
老人将信将疑,“我一家人就指望这十几把扇子吃饭,你在上面乱涂乱画,叫我怎么卖得出去?”
王羲之说:“人们看到是王羲之的题字,定会一抢而空,您就等着收钱吧。”
王羲之叫仆人:“去将笔墨取来。”
仆人取来笔墨,王羲之挥笔题字。
王羲之刚走,过来一个人,拿起扇子一看,见是王羲之题字,惊喜异常:“王羲之题字?老太太,我来买一把。”
路过之人听说王羲之题字,停住脚步,转身来买扇子。
不一时,老太太的摊前围拢了很多人,人人争相购买,十几把扇子抢购一空。老太太脸上笑开了花。
九
二十几岁的王羲之赴任浙江会稽内史。
在船上,王羲之望着这湖光山色,兴致盎然,不禁叹曰:“山清水秀,风景宜人,会稽是一个好地方啊!在此喝酒赋诗,挥笔怡情,岂不美哉!”
船行至一山脚下,河道变宽,水平如镜,忽见一群白鹅在水中嬉戏。
“停下!”王羲之命令梢公,船慢慢靠近了那群白鹅。王羲之立于船头,仔细观察鹅的动作,赞不绝口,“从没见过如此漂亮的白鹅!”
正说话间,一道士出现于眼前。
“谁在偷看贫道的白鹅?”道士说。
王羲之急忙施礼问,“这群白鹅是道长的吗?”
“是贫道饲养。”道士回答。
“能将白鹅卖与我吗?”
“贫道精心饲养,哪能舍得卖掉?”
“本人十分爱鹅,我愿出高价购买。”
“再高的价格贫道也不卖呀。除非……”
“除非什么?您快说!”王羲之急不可待。
“除非您……”
“道长,快说呀!”
“您若能帮我抄写一遍《道德经》,我这鹅就赠送您了。”
“真的?”
“哪还有假?”
“好!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王羲之跳上岸,和道士一起走进附近的一所道观。
道士奉上纸墨笔砚,王羲之挥笔疾书,一篇《道德经》顷刻而就。
道士站在王羲之背后观书,惊喜交集。
道士捧着王羲之手书的《道德经》,十分兴奋,“今得王右军之墨宝真迹,贫道三生有幸也!”
“您是谁?怎知道我王羲之到此?”王羲之问。
“王先生大名如雷贯耳,天下之人有谁不知‘书圣’?”
王羲之:“道长过奖。不知道长尊姓大名?”
道长:“贫道许询,深居山林,不见世面,今有幸赚得书圣墨宝,实属难得。”
王羲之一听,连忙施礼,“哎呀!久慕道长仙名,不期于此相会,幸甚,幸甚!道长文章盖世,文采溢人,谁不敬佩?啊,对了。您刚才所云‘赚得’二字,从何说起?”
道长:“贫道得知,您赴任会稽,必经僻处。又知您喜欢白鹅,特地买来上等白鹅,置于您必经之处。看到如此好的白鹅,您肯定想购买,于是……”
王羲之接着说:“于是您就设下了圈套,赚我上山,为您抄写《道德经》?”
说罢二人放声大笑起来。
二人越谈越投机,不觉天渐黑
道长传唤道童:“快上酒菜!贫道要与大人小酌几杯。”
王羲之也不推辞,“好!上酒!”
二人对饮,以酒助兴,谈天说地,一醉方休。当王羲之回至船上,两笼白鹅已堆放在船仓之中。
十
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
会稽郡山阴(今韶兴)县西南二十七里处,水边的一凉亭——兰亭。
三十岁左右的王羲之和当时的名人贤士孙绰、谢安、李充、许询、文遁等四十一人在兰亭宴集。
此处崇山峻岭之中长有茂林修竹,鲜花盛开,芳草蔓蔓。又有清流激湍,环绕兰亭左右,引来作为流觞的曲水。
这一天,晴空万里,和风微拂,清新的空气中送来阵阵花香,令人心旷神怡。抬头仰视广阔的天空,低头俯瞰众多的万物。大自然使这些文人雅士完全陶醉了。
众名士围坐亭中,举行流觞:以耳杯盛酒,浮在曲水上游的水面上,任其顺流而下,酒杯流经谁的面前,谁就取饮并作诗一首。
众人喝酒作诗,谈古论今,说天道地,十分尽兴。
孙绰提议:“何不将诸位所作之诗装集成册?”
许询:“妙极!可这诗集取何名为好?”
王羲之:“诸位之诗乃作自兰亭欢宴之时,就取曰《兰亭集》,诸位意下如何?”
众人:“好!好!”
谢安:“我提议,装集之事就拜托给王兄了。另外,还有个请求,请挥动您那‘书圣’大笔,为《兰亭集》作个序,但愿能流传百世。你们看怎么样?”
众人:“太好了!”
众人将各自所作之诗稿递与王羲之。
王羲之整理好诗稿,抱拳当胸,“既然诸位如此抬举,王某就献丑了。”
王羲之铺好纸,拿起笔,凝思片刻,一篇用行书写的《兰亭集序》顷刻而就: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述,犹不能不以之兴杯。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王羲之写罢,掷笔捧杯,一饮而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