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奇才绝初唐

王勃奇才绝初唐

唐朝高宗永徽年间。

绛州龙门之地有一书香之家——王家。院落不大,却古朴典雅;门楣不显,但藏书颇丰。王福畴有六子,个个珠玑满腹,第三子王勃更是早慧奇童。

一日王勃与兄弟们在谈诗论文。

王勔(十三岁):“诗与乐相通,《风》乃地方声调、土乐:《雅》乃中央王畿之声;《颂》乃庙堂之乐歌。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歌、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王勃(九岁)接着说:“舜在任命夔掌管乐官时曾说,‘我任命你掌管乐官,教导青年人,使他们正直温和,宽厚恭谨,刚强而不暴虐,简约而不傲慢。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水,律和声。八音和谐,神人以和。’因此,诗与乐是人们内心情感的表现和发挥,和谐的诗乐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使人神共鸣。好的诗歌感人心,动天地,惊鬼神呀!”

王勤(十一岁):“赋、比、兴的运用,乃《诗经》之一大特点。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比,以彼喻此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王勃:“《诗经》中的《雅》、《颂》多用赋,陈述直叙。《风》多用比兴,喻意深刻,形象鲜明。到了战国时代,屈原继承《风》、《雅》传统,又吸取楚国民歌的营养,写出了千古不朽的《九歌》、离骚》对后世影响深远。汉赋又是在楚辞基础之上变化发展而来,出现了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四大赋家。汉代乐府诗,又为后世五言诗的形成尊定了基础。”

他的父亲王福畴和当地名望较高的二位文人走了进来。

王福畴:“别高谈阔论了,快快拜见杜大人、范大人。”

杜大人:“常来常往,无须多礼。你们王家以诗书传家,一代胜过一代。王勃,你过来。你经、史、子、集、诗、赋、骈文,无所不读,涉猎广泛,知识渊博。所写诗文,我已览阅,构思精巧,文采四溢。”

范大人:“王勃,你告诉我,你六岁就写诗文,你这写诗作文的灵感从何而来?”

王勃:“大人过奖了。王勃只不过是凭一时兴起,随手写来而已,哪里谈得上什么灵感?但说真的,书读得多了,脑子也就灵了。学习借鉴前人并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继往开来,独树一帜,是我的奋斗目标。大人请勿见笑啊。”

杜大人:“当朝中专门研究训诂之学的大人物中书侍郎颜师古在为《汉书》作注。听说你读了他的《汉书注》之后,竟发现了其中不少的错误,还写了十卷《汉书注指瑕》,可有此事?”

王勃:“确有其事。我认为,给古书作注乃是一门极其严肃的学问,不能有丝毫疏误,不然就会贻误后人。我在读《汉书注》时,发现了其中有不少错处,于是就一一记录下来,指出其错误所在,并予以勘正。这些只不过是我个人的见解,不一定成熟。”

范大人:“可以拿出来让我们拜读拜读吗?”

王勃:“正想请二位大人斧正呢。”

王勃进内屋,取出《汉书注指瑕》十卷,递与二位大人,说:“王勃献丑。”

杜、范二人翻阅《指瑕》,不断惊呼:“此处有错,是呀!”“不错!这样说较为妥当!”等语。二人看完,拍案叫绝:“九岁孺生竟能指出大学问家的差错,堪为奇迹!此童禀赋超常,必有大为!,王大人,你这书香门第又出高人啦!”]

书房中,王勃端来一杯水,倒一些在写字台上的一块大砚台中,拿起一顶墨,不停地研了起来。研好之后,王勃洗了洗手,揩了一把汗,掀开蚊帐,蒙头就睡。

客厅中,客人对王勃的举动难以理解,遂问王福畴:“你家公子研好墨,不作文章而上床睡觉,这是何种学习之法啊?”

王福畴笑答道:“这是小儿的一个习惯,他往往是研好墨,上床蒙头构思,然后开始写作,一气呵成。”

客人惊奇地说:“此乃打腹稿!贵公子有他的独到之处哇!”

王福畴陪人闲聊,不多时,只见王勃翻身下床,走到桌前,铺好纸,拿起笔,一首五言绝句顷刻而就。

客人凑近桌前,王勃谦虚地说:“请伯伯指点。”

客人一看,这首五言绝句立意新颖,合仄押韵,而且一字不易,惊叹不已,连声称赞“贤侄奇才”。

公元664年,太常伯刘祥道巡行关内,年仅十四岁的王勃上书刘祥道,提出了自己对治理国家的一些见解。

这天,刘祥道览阅王勃的《上刘右相书》,拍案惊呼:“十四岁的孩童能提出如此精辟的治国方略,实为难得,此乃神童也。”遂吩咐左右:“马上把他请来见我。”

早朝。

刘祥道启奏唐高宗:“臣刘祥道启奏皇上,臣巡行关内之时,绛州龙门的一位十四岁的孩童叫王勃的给臣写书一封,提出了不少治国之策,很有见解,很有价值。此童六岁即能作文,而且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九岁写《汉书注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注释的《汉书》中的错谬。此童才思敏捷,才华横溢,天下难得,堪称神童。臣特具表上荐。”

高宗接过刘祥道奏折,览后龙颜大悦,高声说:“王勃乃神童也,这样的人才不可多得。朕封他为朝散郎。速宣他来京就职。”

刘祥道:“皇上英明!”

在职期间,王勃写了大量诗文,最著名的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诗中景物壮阔,胸怀开朗,把离别之情写得昂扬豪迈,充溢着积极向上的精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公元666年,十六岁的王勃已蜚声文坛。沛王李贤钦慕王勃的名声,招请他为王府修撰。

一日,诸王斗鸡赌博,王勃随沛王进入诸王的斗鸡场。

斗鸡场上,英王的那只大红公鸡刁钻蛮横,凶猛无比,一连斗败几只鸡。此时,沛王的绿尾红冠鸡上场了。两只鸡斗得难解难分之时,英王吹了一声口哨,那只大红公鸡发起凶来,连啄沛王绿尾红冠鸡的眼睛。沛王鸡的眼睛鲜血淋漓。英王之鸡则以得胜者的姿态昂首挺立。

斗鸡场上,诸王洋相百出。王勃则是以一个观众的身份在表现着他的喜怒哀乐。

斗鸡结束,沛王捧着他那只斗败了的公鸡,和王勃一道回到王府。

沛王府。

王勃拿着他昨晚写的《檄英王鸡文》走了进来。沛王正在给他心疼的公鸡抹药调治。

沛王:“王勃你看,英王的那只鸡太刁蛮,太可恶。”

“是呀,”王勃说,“对这种蛮横无理的家伙就得讨伐。昨晚,我戏作一篇《檄英王鸡文》,来,你看一看。那只讨厌的大红公鸡!”

二人阅读《檄英王鸡文》,开心地大笑着。

御殿。

高宗大怒,说道:“他是在挑拨诸王关系,使诸王不和,这样的人哪能让他待在王府。速将王勃逐出王府。”

王勃离开沛王府,离开长安,远游江汉,登临岷山,客居剑南,开始了他的游历生活。在此期间,他创作了不少诗歌。其中《山中》这首五言绝句仅用20个字就把一种悲凉浑壮的气势表现了出来: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复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670年,王勃20岁时出任虢州参军。他才华出众,抱负远大,对于这样一个小小的“参军”职务,心中甚是不平,“徒远志而心屈,遂才高而位下”,把自己比作沉沦涧底的寒松,抒发自己满腔的郁愤。他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后被革职。

675年,26岁的王勃去交趾省父探亲,途经洪州。

秋日。洪州(南昌)滕王阁。

洪州都督阎伯屿、女婿江南才子吴子章。

阎伯屿:“滕王阁整修落成,发贴邀请江南名士,于九九重阳节,登阁赴宴,即兴作序题诗。这一次可是你这位江南名士露上一手的好机会呀!叫你预先写序,写好了没有?”

吴子章:“岳父大人,小婿已作好准备。”

阎伯屿:“那好,赴宴之人越多,你的名声就会传得越广。请柬都发了吗?”

吴子章:“都发了。听说名播天下的绛州龙门少年才子王勃,游览东南名胜后溯江来至洪州,住在一家旅馆内。要是发帖于他,请他赴宴,岂不为盛会增辉?”

阎伯屿:“王勃?他也来了?好倒是好……听说此少年才思横溢,恃才傲物,恐他到时不识相啊。”

吴子章:“没关系,我已事先写好,熟记于心。请岳父不必担心。”

十一

滕王阁,位于洪州赣江之畔,原为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时都督阎伯屿进行了整修。滕王阁飞檐溢彩,翠壁流光,雕梁画栋,气派非凡。

唐高宗上元二年九月九日,重阳节,阎伯屿在阁内摆上盛宴,江南名士才子济济一堂,二十六岁的王勃亦应邀在座。

文人雅士开怀畅饮,高谈阔论。

阎公翁婿频频举杯,得意非常。

酒过三巡,主人开话了:“诸位贤士,大家光临,满阁增辉,老夫有幸。今日乃重阳佳节,登阁览胜,畅饮为快。诸位皆江南名流,思如泉涌,才似水流,以酒助兴,一挥而就。因此老夫想请诸位为这座新近整修落成的滕王阁,即兴作序赋诗,留个纪念吧。”

侍从抬来一张大桌,摆好纸墨笔砚。

阎伯屿之婿吴子章上前相邀:“吴某久慕诸位大名,今日有缘,三生之幸。请诸位不吝赐墨。”

吴子章一一相邀,众人早知阎公之意,皆一一推辞。

甲:“诸多江南名流,小生何敢献丑?”

乙:“吴公子乃江南名士,理应由你挥毫。”

丙:“吴公子博学多长,尤精词赋,这作序赋诗,非你莫属了。”

阎伯屿见众人一一推辞,心中暗喜。

谁知王勃见众人推辞,手痒难忍,竟毫不客气地走上前来,向阎公翁婿及众位文士拱了拱手,说:“小生王勃现丑了。”

众人大惊,阎公翁婿更是吃惊不小。

只见王勃环顾了一下,提笔就写。

阎伯屿由惊变怒,忿然作色,拂袖退居一旁,吩咐仆人:“看这小子能写些什么,随时告诉于我。”

王勃挥笔,先写下“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八个字,接着又往下写。

仆人看了,急忙报告给阎公:“大人,那小子写下‘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八个字。”

阎伯屿笑道:“这只不过是老生常谈。”

仆人紧接着又回来报道:“下面是‘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阎公听了拈须不语。

仆人又报:“下面写的是‘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

阎公:“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洪州确是一块宝地。再去看看,写些什么。”

仆人又报:“‘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阎公脸色由嗔变喜,说道:“这小子词采华美,韵调和谐,非同一般,不可小视呀!快!快去!快跟我说!”

仆人又报:“他下面是这样写的,‘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虹销雨霁,彩彻云衢。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

仆人还未说完,阎公拍案叫绝:“绝妙好辞!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老夫要去亲眼看看!”

阎伯屿急不可待,走至案边,目睹这位少年才子挥毫疾书,众人也围聚观书。

只见王勃思如泉涌,潇洒挥毫。

众人叹服不已,纷纷竖起大拇指。

阎公被王勃的气质与文章惊得目瞪口呆,心中佩服,但口上不说。

王勃疾书,序已作成。接着,他蘸了蘸墨,稍加思索,一首七言八句诗顷刻而就。最后题上“绛州龙门王勃题”的落款,掷笔归座。

阎公凑近案前览诗,轻声念道:“膝王高阁临江诸,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朱帘暮卷西山雨。闲云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

自流。嗯?王公子且慢归座,这最后一句尚空一字呀!”

王勃笑道:“是空一字!”

阎公不解:“为何空字?”

王勃:“小生有意空字出谜,想请众位名家才子猜谜填字。”

众才子见了这篇惊世名作,佩服得五体投地,自愧不如王勃,谁还敢上前妄填?只是在私下议论。

阎公与吴子章端坐一言不发。

王勃望着吴子章,笑道:“吴公子高见?”

阎公也以期待的心情望着吴子章。

吴子章轻声说道:“王公子才华盖世,吴某佩服。如此震古铄今的佳作,岂容别人随意改动而出现败笔?其实,王公子自己已经写出来了。”

阎公不解地“嗯”了一声。

众人也都不解其意。

吴子章接着吟道:“闲云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王勃连连点头称赞:“吴公子不愧誉满江南的大才子!”

阎公闻言,欣喜异常,大声传呼:“快上好酒!”

十二

公元675年,王勃去交趾省父,渡海遇险,溺水而死,年仅26岁。

王勃是初唐四杰中的佼佼者,他以独具特色的诗文创作,拉开了光辉灿烂的唐代文学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