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晏童年怀大志

刘晏童年怀大志

唐朝,开元十三年,天下太平,百姓富庶,真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史称“开元盛世”。

歌舞升平之中,玄宗皇帝李隆基为夸耀自己的文治武功,于11月率领着一群文武大臣,浩浩荡荡,向泰山进发,登泰山举行祭告天地仪式即封禅。

泰山为五岳之首,风景绮丽,可谓人间仙境。

唐玄宗的行宫设在王母池畔。

唐玄宗一行信步游览泰山景色,不觉心旷神怡。忽侍从来报。

侍从:“启禀皇上,外面有一童子求见皇上。”

玄宗:“多大年纪,长得何等模样?”

侍从:“此童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像个仙童,看模样多说不过十岁。”

玄宗:“竟有这等事?泰山如此之高,童子怎能上得?奇哉奇哉!小小的年纪,竟敢单独来求见朕,非有泰岳般的胆量而不可为也,怪哉怪哉!去把他领来,让朕看看。”

侍从下,玄宗继续观赏。

不一会,侍从将小童领了进来。小童见了玄宗行礼跪拜,沉着冷静,毫无惊慌害怕之色,玄宗诧异。

小童:“小人拜见皇上!”

玄宗:“起来吧!”

小童起立,面对玄宗。玄宗仔细打量小童,只见他五官端正,唇红齿白,眉清目秀,两眸有神,行为举止亦落落大方。玄宗甚是喜欢。

玄宗:“你是何方人氏?几岁了?叫什么名字?”

小童:“小子乃曹州南华人氏,姓刘名晏字士安,今年7岁了。”

玄宗:“你怎么知道朕来泰山封禅?”

小童:“天子似龙凤落于天庭玉树,天下万民皆能仰见,我怎么不知?”

玄宗:“泰山为五岳之首,山高千仞,你怎能上得山来?”

小童:“我知天子登临此山,一心只想仰睹龙颜,泰山纵有千仞之高,我也无所畏惧呀!”

玄宗:“朕问你,你来泰山只是为了想看看朕么?”

小童:“不尽然也!”

玄宗和众大臣一怔!

小童:“我撰写拙文一篇,陛下看后,便自会明白我为何来泰山,登上这王母池了。”

童子说完,从袖中取出一卷纸,打开后双手捧与玄宗。玄宗接过一看,此文的题目为《东封书》。

玄宗展开书卷,一字一句念了起来。

玄宗惊喜万分,赞不绝口:“神童!奇才!真是神童、奇才呀!”

宰相张说走近玄宗。

玄宗:“张爱卿,这孩子写的这篇《东封书》词藻华丽,文采出众。正好,你来替朕考他一考。”

张说:“臣且试试。”

玄宗端坐,众臣侧立,张说试刘晏。

张说:“孔子说‘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你知道他讲的是何意思吗?”

刘晏:“孔子说‘君子所担心的是自己的能力不足,而不责怪别人不了解自己’。孔子所说,千真万确。我认为,人立足于世,一定要有真才实学,有了真本领,就不愁无人赏识。那些哀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人不一定有真才实学。”

张说:“你对孔子的‘见贤思齐,见不肖而内自己省’有何理解?”

刘晏:“孔子说‘见了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之人,就应自我反省’。荀子也说,看见别人的优点,就要努力学习把它变成自己的,看见别人的缺点,就要认真反省自己是否有与之相同的过失。英明的太宗皇帝也曾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正得失。说的均为同一道理。不仅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还应善于见人之短为己鉴戒。”

张说:“嗯,讲得好!我再问你,像尧、舜、禹、文王、周公、孔、孟、荀、老子、庄周,这些人为何受世人景仰?而夏桀、商纣,却又为何遗臭万年?”

刘晏:“人皆有人格。品德高尚之人自然受人景仰,品行卑劣之人必然遭人唾弃。明君贤人有其无穷的人格魅力,使无数的忠臣贤才聚之左右;暴君奸佞因其卑劣的品行,让身边的诤臣君子离心离德。当今圣上英明治国,广揽人才。良臣贤士,蜂拥而至,尽忠竭力,乃至国运昌盛,国泰民安也。”

刘晏的一番答问之词使张说震惊不已,急忙起身向玄宗禀奏:“刘晏这小童,才气过人,才思敏捷。”

玄宗皇帝十分惊喜,连呼:“天才!天才!”

张说:“陛下登泰山头一天即遇此神童,真是封禅之吉兆,国家之祥瑞呀!”

玄宗高兴地对刘晏说:“你对经史子集很精通。这样吧,朕封你为太子正字,掌管校勘经、史、子、集和其他图书工作。待朕封禅结束,你即与朕一同回京。”刘晏:“谢圣上!”

几日之后,刘晏随玄宗回到京城长安。京中要员纷纷来拜神童,请作诗文,一时间,神童刘晏名振京城。

开元十六年,刘晏10岁。兴庆宫“勤政楼”。唐玄宗、杨贵妃、太子和刘晏一起看戏。唐玄宗酷爱戏曲,看戏中时而拍手叫好,时而让戏班停下,为他们指点。

戏台上演出一幕,又演一幕。这次是位年老的教坊艺人表演顶竿。只见她头顶长竿,竿顶上设一木台,台子上一胖娃娃载歌载舞。

玄宗、杨贵妃、太子和刘晏看这精彩的表演看得入了神。

杨贵妃:“刘晏,你看,演得太精彩了。你能就此即兴赋诗咏赞吗?”

刘晏:“这有何难?”

台上继续表演。

刘晏略加思索,即兴吟诵:

“楼前百戏竞争新,惟有长竿妙入神。谁得绮罗翻有力,犹自嫌轻更著人。”

玄宗、贵妃拍手叫好,惊叹不已。台下掌声亦随之大起。台上表演者亦更加起劲。

玄宗招呼侍从:“去把象牙笏板和黄纹袍拿来,朕赐予这位‘秘书正字’官。”

侍从下。返回。将象牙笏板和黄袍递于玄宗。玄宗将此物赐于刘晏。刘晏拜收。

刘晏被安排在皇家图书馆,掌管经史图书的勘校工作。这对求知欲望极为强烈的刘晏来说,真是如鱼得水。他不分昼夜,如饥似喝地读书学习,废寝忘食。

一日早晨,侍从给刘晏送饭,在刘晏的居室到处也找不到这位正字官,便来到皇家图书馆。侍从到处找仍然找不着,只得坐在一小凳上歇息,突然发现正字官蜷曲在书架一拐角,睡着了。侍从又好笑,又心疼,又佩服。

侍从:“小官人呀!醒醒啊!”

刘晏忽地坐地,揉揉眼睛,不好意思地笑了。

侍从:“我到处找不到您,猜想您肯定在此看书,便到这儿来了,没想到您竟在这儿过夜,当心着凉啊!”

刘晏:“没事儿。一看书身上就有劲,就暖和,哪会着凉呢!”

侍从递上饭,刘晏狼吞虎咽吃完,侍从收拾碗筷离开,刘晏继续翻阅图书。突然,刘晏从书室翻到一本书,其中有一篇魏征写的《谏太宗十思疏》。刘晏欣喜若狂,不禁失声大呼:“找到了!找到了!”随即捧书大声朗诵: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读至此处,刘晏停了一下说:“讲得太对了!人之君须固本,浚源,积德义!”刘晏接着往下读:“诚能见可欲,则思自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

刘晏读完此篇,十分兴奋。连声呼道:“忠谏忠言忠臣啊!”

刘晏自语:“晏乃黄毛孩童,一介书生,沐浴龙恩,受此重任,更须奋发努力,修德积才,上报国家,下泽黎民,方不枉此身矣。”

刘晏如饥似渴,博览群书,《春秋》、《礼记》孔、孟、老、庄、《史记》等书以及前人的诗赋无不通览,到了如痴如醉的境界。

一日宰相张说来到秘书省。秘书正字刘晏正全神贯注精读《史记》,并没注意到宰相的到来。张说见此状,满心喜欢,可表面上装着很严肃的样子。

张说诙谐地说:“我说,秘书正字官哪,怎么见我来一声不吭呀?”

刘晏猛一抬头,见是张说,连忙起身正欲下拜,张说急忙止住,和颜悦色,开起玩笑来。

张说:“小神童如此用功学习,老夫焉能怪罪于你?嗯,不过,我要问你,你当正字官也有数日了,不知你正了多少字了?”

刘晏机智地回答:“禀丞相,小官正字岂敢怠慢?经典史籍,字逾千万,字字皆正,惟有这‘朋友’的‘朋’字不正。”

张说:“嗯……‘朋’字的楷书为‘双月’,是斜体,谓‘不正’。对呀!正字官说得妙极!妙极!哈哈哈哈……”

唐天宝(724-756)年间,唐玄宗日益骄奢,沉于酒色,宠爱杨贵妃,不理政事。他任用奸相李林甫、杨国忠,忠臣遭贬,谏路堵死,朝政腐败,危机四伏。

唐玄宗与杨贵妃终日饮酒作乐。

贵妃爱吃荔枝,玄宗下令从几千里外用快马传送至宫中。

贵妃爱穿织锦,玄宗在皇宫专设作坊,700多名工匠为之织锦、刺绣。

贵妃爱沐浴,玄宗就在骊山建华清池。

玄宗和杨贵妃均爱看戏赏舞,便在蓬莱宫旁单开一院,专门安置各类艺人。玄宗还亲自督导艺人演练。一日,艺工演排《霓裳羽衣曲》,玄宗几乎陶醉。可当听到戛然而止的结尾时,玄宗忽地站了起来。

玄宗:“停,停下来!此段演得有误,应该依次渐缓才是!”

玄宗打着手势说:“对!应该舒而缓之,而不应该陡然而止。不然,怎能显示出如高山流水的神仙境界呢?重来!重来!”

杨贵妃得宠,全家受封。堂兄杨国忠封为宰相,权倾天下,贵妃的三个姐姐也尽入宫中,终日粉黛,前呼后拥。

巧于献媚,善于逢迎,口蜜腹剑的小人李林甫宰相得到玄宗重用,贤臣遭贬。奸相李林甫专横跋扈,堵塞进谏之路,以求大权独揽,不许朝臣在玄宗面前进谏。一次,李林甫召集谏官开会,对他们进行威吓。

李林甫:“当今皇上圣明,做臣子的只要按照他的旨意去办事就行了。大家不必多嘴多舌地进谏。你们难道没有看到皇宫前作仪仗用的马吗?它们吃的饲料相当于三品官的待遇,可那匹马就因为在宫前叫了一声,就立即被拉了出去不再用它。以后这匹马即使想不叫,后悔也来不及了呀!”

玄宗昏庸,不理朝政,忠臣遭贬,奸臣当道,朝野上下,危机四伏。

安史之乱。

安禄山,胡人,在幽州当小军官,后提为将领。他以大量财货贿赂奸相李林甫、杨贵妃,得到玄宗宠信,不断加官晋爵,兼任三镇节度使,还当上了玄宗与杨贵妃的干儿子。

安禄山为表示自己的“愚忠”,请求杨贵妃认他为干儿子,贵妃同意。于是在宫中用特大的襁褓将安禄山肥胖的身体包裹起来,由众宫嫔捧拥置软轿上,抬入内宫,杨贵妃为其洗礼。闹剧演出后,安禄山可随时入内宫,且先拜贵妃。

一日,玄宗见安禄山大腹便便,就开玩笑地问:“你这胡腹之中都是些什么?这样大?”安禄山立即回答:“腹中除了赤心之外没有他物。”

又一日,安禄山入朝,见太子不拜,左右示他拜,他拱手说:“臣是胡人,不习礼节,不知太子是何等官。”玄宗说:“太子乃储君,朕千秋之后太子将代朕做皇帝。”安禄山故作慌张地说:“臣太愚笨,一向只知有陛下一人,不知更有储君。”乃勉强向太子下拜。安禄山装愚弄傻,伪示单纯,以其“憨厚”、“朴质”赢得玄宗的信任。

安禄山拥有重权后,招兵买马,储藏兵器粮草,结党营私,预谋叛乱,而玄宗却因谏路被堵,却丝毫不知,仍整日酒绿灯红,沉醉于轻歌曼舞之中。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终于爆发“安史之乱”。

十一

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叛唐。攻下洛阳以后,安禄山自立为皇帝,国号为“燕”。

十二

洛阳、潼关失陷,长安一片混乱,百姓逃散。

十三

玄宗携杨贵妃等向西逃往蜀地。行至马鬼驿,随军将士饥饿疲惫,愤怒地杀死杨国忠。将士们怒不可遏,号声震天,要玄宗杀死杨贵妃。玄宗无奈,命宦官高力士为贵妃套上白绫,系于李树下,命军士拉绳,缢死了杨贵妃。

十四

叛军一路烧杀,大小官员、百姓纷纷逃散。刘晏亦随人群逃往襄阳避难。有认得刘晏的官员在议论。

官员甲:“天子昏庸,奸官当道,百姓遭殃啊!”

官员乙:“是呀!你看,这不是当年名响天下的神童刘晏吗?竟也落得如此下场!此乃天下之不幸啊!”

一妇女搀着孩子,一眼认出刘晏,扑通跪拜在地。

妇女:“刘老爷啊!大恩人!多亏您救了我们,我们母子才保全了性命。”

刘晏急忙扶起妇女说:“你是何人?我怎么一时记不起来了?”

妇女:“我叫王素英,夏县人。老爷您记不清了吗?您在夏县当县令时,我丈夫蒙怨被害,是您秉公执法,为我申了冤,又发给我们救济粮。您的大恩大德,民女永世不忘啊!”

刘晏:“啊,想起来了。当地的一霸害死了你的丈夫,又想霸占你为妻。你拦路喊冤告状,是吧?”

妇女:“正是,正是!孩子,快过来给大恩人跪头呀!”

刘晏:“为国为民乃晏之本职,不足挂齿!你今天带着孩子欲往何处?”

妇女:“叛贼造反,国破家亡。民女带着孩子准备投奔襄阳一亲戚,以避战乱。”

刘晏:“我也欲往襄阳,我们同路好了。”

十五

玄宗的一个儿子李亨在灵武即位,号肃宗。唐肃宗用大将郭子仪、李光弼率军平叛。叛军内部争斗,安禄山被其儿子杀死。

十六

玄宗的另一子李磷,见天下大乱,便想趁机篡夺皇位。他几次派人去联络刘晏,请他出谋帮助,又以高官相许,均遭刘晏拒绝。

这次,联系之人回来,述说刘晏严词拒绝的情景,并呈上了刘晏的一封信。

差人:“小人此次奉命前去召请刘晏,和前几次一样,再遭刘晏拒绝。他还说‘作为臣子,应以社稷为重;作为皇子,应以孝道为先。欲乘乱而篡位,不忠不孝耳!”

李磷咬牙切齿:“这不识抬举的东西,看我将来如何惩治他!”

十七

唐肃宗的将士收复长安、洛阳,平息“安史之乱”。后又打败李磷军队、李磷兵败身亡。刘晏是位治国之才,唐肃宗十分清楚。这次又拒绝李磷,更表现出了刘晏高贵的品德。肃宗平乱之后,自然重用刘晏,封他为京兆尹,兼中央主管财政收支、钱币铸造、食盐专卖、矿税征收的长官。

十八

代宗临朝。一官员上奏。

官员:“启奏陛下,‘安史之乱’以来,北方生产受到严重摧残,大片田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粮食供应严重不足。黎民百姓啼饥号寒,京城长安无米下炊。米价一日三涨,有时每斗竟卖到一千五百文!就连皇室大院,目前也等米下锅了!”

代宗:“那如何处置呢?”

官员:“东南江淮一带较为富庶。依臣之见,需即速派人前往调粮百万担,以解京城之围。”

代宗:“调粮来京是个好办法。可江淮至长安,相距数千里,运粮何其难哪!据朕所知,运粮船队要通过大运河入淮河,由淮河入汴水,由汴水入黄河,再由黄河入渭水,方能运到长安呀!运粮之事非同小可,谁能担此重任呢?”

官员:“微臣认为刘晏可担此任。此人深明大义,才能出众。肃宗时他曾任京兆尹兼财政主管,对国情民力了如指掌,运筹帷幄。不过,他任职不久被人诬陷,贬至通州。”

代宗:“好!速速召刘晏进京。朕封他为吏部尚书兼中书门平章事。疏浚河道、漕运江淮粮米的重任就交给他吧!”

十九

晨。刘晏宅。室外暴雨倾盆,电闪雷鸣。

夫人:“还没出门就突降暴雨,好像有点不太吉利。我看,还是改个日子再上路吧。”

刘晏:“一切均已安排就绪,已经定在今天出发,怎么好改期呢?再说,出门之际突降大雨,此乃上天相助我也。”

夫人:“此话从何说起?”

刘晏:“久旱无雨,河道干涸。今日降雨,河道涨满,运粮的船队将畅通无阻了。快快把行囊拿来,我们马上动身。”

夫人收拾行李。刘晏沉思谋算。一官员来报。

官员:“禀大人,人员、船只已各就绪,只待大人令下即可出发。”

刘晏:“出发!”

二十

刘晏带领官员、侍从冒雨出发,到渭河,乘船入黄河。一路上仔细察看并记录河的宽窄深浅、水的流速流量。询问地方官员有关水患和疏浚方面的情况,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这日,刘晏船行至黄河中段的三门峡。两岸陡峭,河水汹涌,震耳的涛声伴随着偶尔传来的虎啸猿啼,惊心动魄,撕肝裂胆。

官员甲:“百闻不如一见,果真不假呀!神门、鬼门、人门,惊涛骇浪,巨流直泻,无人敢过呀!这怎么办?”

官员乙:“你看那人门水势较缓,我们是否可以穿人门而过?”

老船夫:“鬼、神二门确不能过。这人门嘛,现在也只有拼命一试,穿人门而过喽。”

刘晏站到船舷边,指示船夫从人门冲过。突然恶浪扑来,刘晏两眼发花,几欲晕倒。官员、侍从急忙来扶。又一恶浪袭来,数人被掀下船去,刘晏也被恶浪打下船舷,落入河中,顺流急下,又被卷到岸边。

二十一

刘晏醒来,发现自己躺在石板之上,一老翁正在为他敷伤涂药。刘晏:“我怎么在这儿?此为何处?我的人呢?船呢?您是何人?”

老者:“这儿是三峡下游,老夫在山上采药,忽见上流漂来一人,被大浪旋至岸边。我急忙跑过来,把您拖上岸,抱在这块大石板上。见您还有救,我就拿出随身带的药液为您疗治,您终于醒过来,这就好了。”

老人继续用药液为刘晏擦关节,擦脚。

老者:“您的船老夫没看见,说不定连船带人都被激流冲走了。您的命大造化大呀!”

刘晏:“刘晏蒙老人家相救,大恩当永远不忘。”

老者:“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区区小事,先生何足挂齿!”

刘晏:“敢问老人家,您这用的是何种药物,如此灵验?”

老者:“我这药是石菜花液。这石菜花长于岩缝之中,不见天日,只在午夜,花才开放。我于午夜爬上山崖,掐下此花,将它阴干。七七四十九个昼夜之后,将干花放入容器之中浸泡。用浸泡过的石菜花汁液泡脚,可以祛风却邪,清心提神,还可以医治跌打损伤。”

刘晏觉得身心清爽,便让老者停止擦脚。尔后慢慢起立,和老者一起徐步而行。

刘晏:“老人家家居何处。”

老者:“就在前面那个山坡。”

刘晏:“家有几口?”

老者:“只有一小女,名叫兰儿,年方二八。”

刘晏:“住此深山,以何为生?”

老者:“采药,打猎。连连战乱,民不聊生。”

刘晏:“这三门峡水势险恶,船只通过如此艰难,当地官府为何不进行治理?”

老者:“别提了。提起此事,气煞老夫。上边年年下发银两用于治理河道。可这些修河的银两却装进了知县李禄的腰包,河没修好,人却死了无数哇!”

刘晏闻听,十分气愤,连声说道:“竟有此等事!”

老者:“是呀。李禄心贪心黑,只顾自家捞钱,哪管百姓死活?这三门峡中不知有多少冤鬼冤魂啊!”

说到伤心处,老者老泪纵横。

老者:“我的儿子被抓来挖河,就惨死在那个小石岛上……”

刘晏:“老人家请节哀,本官定为你儿申冤,惩治这个贪官!请问老人家尊姓?”

老人不语。二匹马飞奔而至。原来是幸免于难的刘晏的随从官员寻找刘晏来的。官员拜见。

官员:“大人安好,苍天有眼。”

刘晏:“你速速派人奏明皇上,陕城知县李禄贪脏枉法,残害百姓,当即革职。”

官员:“是。”

刘晏:“不知老人家姓甚名谁?本官好为您申冤。”

老者:“老夫姓刘名祥,原系曹州南华人氏,天宝年间,逃至此地。”

刘晏:“这么说来,你我还是同乡呢!”

老者惊喜地问:“敢问大人尊姓大名?”

刘晏:“我姓刘名晏字士安。”

老者纳头便拜,刘晏急忙扶起。

老者:“大人是天下神童,无人不知,家乡父老,万分景仰。当今圣上英明,用贤用才,您官封太宰,我们荣幸之至。原来是太宰大人,老夫真是有眼不识泰山哪!”

随从官员说着“我先去也”,飞身上马而去。

老人的小女兰儿采药归来。

老者:“兰儿,快来拜见大官人。”

刘晏:“快快请起。你的父亲可是我的救命恩人哪!还巧,我们同性刘,兰儿又讨人喜欢,就做我的义女吧!同意吗?”

老人、兰儿不胜欢喜。兰儿拜认义父。

二十二

刘晏带领军队、民工疏浚汴河。第一批运粮船队由运河经淮河、黄河、渭河靠近码头。

长安城内一片欢腾,家家户户焚香祈祷。

皇宫内笙箫歌舞,五彩缤纷。代宗戒斋三日,沐浴更衣。亲领仪仗去渭桥迎接刘晏。

刘晏下船,代宗亲迎上去,为其掸尘。

代宗:“爱卿不愧朕之萧何也!”

二十三

御殿。

代宗:“调运粮米解除了京城饥困,多亏了爱卿啊!”

刘晏:“此乃陛下圣德所致。”

代宗:“目前财力不足,国库仍较空虚,朕为此事整日苦思,食不甘味。不知爱卿可有良策?”

刘晏:“陛下,臣以为造成目前国库空虚的主要原因除了战乱年荒之外,就是作为财政重要收入的盐税收不上来。臣早有改革盐政的想法,但恐触犯先皇制度,故迟迟不敢启奏。”

代宗:“事已至此,不改也不行了。”

刘晏:“安史之乱后,盐政由国有专管,但管理不善,盐商非法牟取暴利,国家财政收入锐减。臣以为,给盐商发放执照,有照方可经营,无照即取缔,同时对盐商加以限制,不让其牟取暴利,皇室可增加收入,百姓也能减轻负担。”

代宗:“好!此事就交给你去办理吧。”

二十四

扬州。商贾云集,商场繁荣。刘晏一行信步集市,调查了解盐市情况。

刘晏问一盐商:“刚才那个穿着奇特的购盐者是何方人氏?”

盐商:“乃扶罗商人。”

刘晏:“外国人也来此购盐?”

盐商:“扬州乃食盐集散之地,四面八方商贾纷至。”

刘晏:“盐场离此多远?”

盐商:“海滩盐场离此仅数百里。”

刘晏对随从官员说:“既已到扬州,我们不妨去一趟东海海滩,到盐场做一番调查才是。”

二十五

海边“胜造盐场。”盐池、盐堆,到处皆是。盐工们忙碌不停,盐商们往来穿梭。

正午,灿烂的阳光照耀洁白的盐堆,光芒刺眼,人们目不敢视。刘晏走向盐工,和他们促膝交谈。询问了制盐程序、盐价和市场行情之后,又向盐工要了一罐制盐的海水,捧着准备离开,一侍从过来。

侍从:“大人,日已正午,我们该回去了。”

刘晏:“好吧。”

众盐工依依不舍。一员工小声问另一侍从,这位大人是谁。侍从说:“他就是神童刘晏,当今的宰相大人呀!”众盐工听说是刘晏,一齐跪下磕头。

二十六

御殿。

代宗:“爱卿此次东行情况如何?”

刘晏:“臣先至扬州察看盐市行情,后至海滨了解盐场情况,昨日三万石食盐已运至京城。”

代宗:“爱卿善解人意,体恤民情,国家大事操办得井井有条,如此利索,不愧为朕的好帮手啊!”

刘晏:“圣上夸赞,臣感有愧,此次去东海,臣为陛下带回了一份礼物。”

刘晏捧上盐水罐,代宗接住。

刘晏:“臣特从东海为陛下带来盐水一罐。臣愿陛下心胸宽如东海,盛万民之疾苦,为百姓造福;愿陛下圣德如海水之晶,洁白无瑕。”

代宗捧着盐罐,感动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