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宁才子丘逢甲

东宁才子丘逢甲

清同治三年冬。

台湾府苗粟县的一个山村。

夜晚,村庄漆黑一片,万籁俱寂。村东一普通之家——秀才丘龙章家中却灯火通明。

三十一岁的丘龙章从夫人怀中接过襁褓中的婴儿,仔细端详,乐得合不拢嘴。

夫人:“看把你乐的。”

丘龙章:“三十一岁才得贵子,怎能不乐?”

夫人:“别只顾高兴了,快给孩子起个名字吧。”

丘龙章:“好,让我想想。”丘龙章将孩子递给夫人,在房中踱步思考。

夫人:“还没想好?你这个贡生、教书先生,连自己孩子的名字也起不好?”

丘龙章:“我在考虑给孩子起个好名字,长大以后不至于像我这样,一介穷书生,两袖清风呀!孩子长大后能一举成名,建功立业,这就是我们的希望呀!”

夫人:“今年是什么年?”

丘龙章:“甲子年。对呀,甲子年!大吉大利的甲子年!岁逢甲子,得意科举。对啦!就叫逢甲吧!丘逢甲!夫人,你看此名如何?”

夫人:“嗯,逢甲,此名不错,就叫逢甲吧。”

丘龙章:“好!”

丘龙章又从夫人手中接过孩子,高兴地叫道:“丘逢甲呀丘逢甲,但愿你能科举及第,名甲天下!”

丘龙章是同村一李姓大户家的私塾先生。

私塾六、七名孩童跟着丘先生诵读《千家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丘龙章站了起来,说:“今天就教到这儿,你们回去好好温习,明天要你们背诵、默写。”

丘龙章收拾好教具,走出教室,正好遇到搀着三岁的丘逢甲在村头闲逛的夫人。

丘龙章抱起孩子亲了几口。孩子用小手摸着丘龙章的胡须,又指着李家私塾门上的对联,口中说:“对联,对联。”

丘龙章亲热地说:“是的,对联。你看,对联上写的字多漂亮!来,让爸爸念给你听。‘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对啦,你看这副对联最后的两个字,左边的是‘深’,右边的是‘浅”,两字均为‘三点水’旁,看清笔画啊。”

丘逢甲:“嗯,深,浅,水有深浅。”

丘龙章:“对,水有深浅。学问同水一样,也有深浅。勤学用功,才能学得知识;懒惰顽皮,将来一事无成啊!记住了吗?”

丘逢甲:“记住了。”

丘龙章:“你看这对联所云,书本上的知识要学好,但还不够,所学的知识要经过自己的头脑去反复思考,心中有悟才能算有学问。知道了吗?”

丘逢甲:“知道了。”

夫人:“饭已做好,快回家吃饭吧。”

丘龙章抱起孩子,夫人跟在后面,往家走去。

丘家。

丘龙章将写在几张方块纸牌上的几个大字拿出来让丘逢甲辨识。

丘龙章出示“云”、“雨”、“风”、“雪”、“春”、“夏”、“秋”、“冬”、“上”、“下”、“左”、“右”、“高”、“低”、“浅”、“深”等字牌。

丘逢甲从中挑出“云”、“雨”两块,说:“云对雨”,又拿出“风”、“雪”两张说:“雪对风”,边拿纸牌边说:“春对夏,秋对冬,上对下,左对右,高对低,浅对深。”

丘龙章暗暗吃惊地问:“刚刚教你的‘深’‘浅’二字,你也认识了?”

丘逢甲:“认识了。这是‘浅’字,这是‘深’字,对吧?”

丘龙章说:“对!对!”转身对夫人说:“这孩子悟性很好,好好培养,定能成才。”夫人喜不自胜。

丘龙章向丘逢甲说:“来,爸爸再教你百家姓。赵一钱一孙一李一”

丘逢甲:“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蒋-沈-韩-杨-”

春天。

丘逢甲在门前,边观垂柳,边诵《千家诗》: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湖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丘龙章教书归来,搀起孩子,说:“如此用功,爸爸很高兴。天不早了,该吃午饭了。”

夫人端上了饭菜。

夫人:“孩子悟性很好,我看还不如也将他送人私塾呢。”

丘龙章:“逢甲才三岁,别的孩子最小也是七八岁呀!能行吗?”

夫人:“我看能行。”

丘龙章:“那好吧。”转向丘逢甲问:“明日跟我去私塾,与其他孩子们一起读书,好吗?”

“好!”丘逢甲高兴地说,将饭喷了一桌。

李家私塾。

丘龙章捧着书本,带着十几位年龄在十岁左右的孩子诵读《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带读几遍以后,丘龙章停了下来,说:“你们将这一段背一背,等一会我来检查。”丘龙章伏案批改习作,学生在紧张地小声背诵。惟有年龄最小只有三岁的丘逢甲与众不同。别人在一遍又一遍地拼命背,而小逢甲只看一遍,合上书就能背出。别人在背,他却在写!

过了一时,丘龙章示意大家停止,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丘龙章:“好。现在你们挨着背。王羽,从你开始!”丘龙章指着前排第一位同学说。

王羽:“人之初,心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句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丘龙章:“停下,停下!人之初,性本善,而不是心本善,性乃人之根本,人之本性也。人一生下来,其本性差不多一样都是善良的,以后才慢慢地产生差异,有好有坏。产生这种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接受各种不同的教育。苟不教,性乃迁。你背成了‘句’不教,‘苟’是‘句’加‘草”头,意思是‘假若,如果’,千万别搞错了。好,接着背下去。”

王羽:“先生,下面我背不出来了。”

丘龙章:“背不出来了?那等一会儿我再让你背。”

丘龙章让前排第二位同学起来背诵,结果这位同学只会背四句。丘龙章又一连叫几个同学,也都背不出来。丘龙章生气地将戒尺往桌一敲,大声说:“今天背不出来,你们就不要回家去吃饭!”

同学们面面相觑。此时,丘逢甲站了起来,说:“先生,我来背一背行吗?若我也背不出,我们谁都不回家吃饭,若我能背得出,到吃午饭时就放他们回家,行吗?”

同学们齐声叫好。

丘龙章看着儿子的自信劲儿,也就答应了。

丘龙章:“好吧,你来试试,背不出可要吃戒板的啊!”

丘逢甲说:“那当然。”接着从头背起,一字不错。同学们齐声叫好,丘龙章也满心喜悦。

丘家。

丘龙章在为六岁的丘逢甲讲解诗词格律。

丘龙章:“你今天学写了一首五言绝句。描写繁花盛开,大地披绿的春天景色,内容很好,想像也较丰富,以蜜蜂采花比喻农民播种,喻意也较为深刻。如果把第二句中仄声字‘万’字换成一个相应的平声字,读起来就顺口了。你说对不对?”

丘逢甲反应迅速,立刻说:“对!把‘万’字换成‘千’字。”

丘龙章称赞说:“对啦,多看诗书多动脑筋。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要想写出好诗,首先要积累素材,还要研究格律。比如说以仄起式的七言绝句吧,其平仄对应应当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懂了吗?”

丘逢甲:“懂了。”

丘龙章:“你将这首诗认真改写几遍,然后再给我看。”

丘逢甲拿起毛笔,在诗稿上认真地修改起来。

秋天傍晚,学堂前菊花盛开,引来了阵阵蜂蝶。几位学童提壶浇花,还有几位在门前扫地,九岁的丘逢甲亦在其中,浇完花之后,丘逢甲兴致勃勃地背着书包到了家。

晚上,丘逢甲在油灯下提笔写诗。只见他低头沉思片刻之后,提笔写下七绝一首:“三落书房菊蕊开,玲珑春色满园堆。儿童打径尘埃地,灌者观花影上来。”

其父丘龙章走了进来,一看儿子在写诗,便问:“又在写诗了?”

“是的,爸爸,”丘逢甲说,“我今天写一首《学堂即景》,您看。”

丘龙章一看诗中将学堂前菊花盛开的景色和人物的活动描写得如此细致入微,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

丘龙章:“景物、人物描写得较为细致,还不错。这样吧,你以《万寿菊》为题,用‘冬’韵,再写一首七言诗,让为父看看。现在就写。”

丘逢甲嗯了一声,手托两腮,静思片刻,提笔写道:“来见南山岁几重,古色古香艳秋容。爱花合为渊明寿,酒浸黄英晋万钟。”

丘龙章幸福地笑了。

丘龙章忽然想起了什么,拉过儿子说:“你天资聪明,加上勤奋好学,才学有所得。读好书才能出人头地啊。你祖父在世时喜爱习武,扶弱抑强,侠义一方。他希望我习文,能有所作为。可我奋斗了大半辈子,只能是靠教书餬口饭吃。我的希望全寄托在你的身上了。文有文品,人有人品。写诗作文,首先做人。屈原爱国爱民,万世流芳;李白不畏权贵,品德高尚;岳飞精忠报国,虽死犹荣;郑成功驱逐外寇,收复台湾,受人景仰。啊,对了,郑成功也是生于甲子之年。你可要以先人为榜样啊!”

丘逢甲:“父亲大人放心吧!”

彰化县三角庄。

丘龙章在魏家设馆授业,丘逢甲随父就读。丘逢甲经常随父到附近的吕家,拜访在吕家设馆授业的举人吴子光,并拜吴子光为师。

吕姓是当地望族大户,吕员外喜文好友,家藏大量图书。这为丘逢甲扩展自己的知识面提供了前所未有机遇。丘逢甲如鱼得水,如饥似渴地借阅吕家藏书。

光绪三年,台湾府所在地台南举行院试。

彰化县丘家。十三岁的丘逢甲跃跃欲试,再三恳求其父让他前去应考。

丘逢甲:“父亲,请您一定想办法让孩儿去参加院试,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呀!”

丘龙章:“恐怕不行。别人都学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敢应试,为父我二十六岁才参加福州乡试,也没有考中。你知道这院试的难度吗?你才念了几年书?”

丘逢甲:“学业在于精深,而不在于时间的长短。儿入学时间虽不长,可我博览精思,学业方面均胜过他人。临场考试,儿已胸有成竹。”

丘龙章:“你的年龄尚未到规定的年龄,你才十三岁呀!”

丘逢甲:“那还不容易?就说是十六岁不就成啦?”

丘龙章:“那就试试看吧。”

丘逢甲喜出望外。

丘龙章送子赴台南赶考。从彰化到台南,行步需要好几天。父子二人翻山越岭,涉水过桥,途经诸罗县境时,丘逢甲双脚磨出大水泡,实在走不动了。

父子就地稍事休息之后,丘龙章心疼地对儿子说:“来,我背你一程,到县城再好好歇一宿。”

丘逢甲:“没事,我自己慢慢走好了。”

丘龙章:“别撑劲了,看你脚上的水泡!快来,为父背着你走,快呀!”

丘龙章背着儿子赶路,快到县城,恰巧遇见老友黄明修。两人寒暄之后,黄明修问:“背着孩子去哪里呀!”

丘龙章:“带他去府城应考。”

黄明修吃惊地说:“这么小的年纪,去参加院试?”

丘龙章:“他执意要参加考试,那就让他试试呗。”

黄明修亦是位老秀才,此时眯着眼睛看了看丘逢甲,说:“年纪小志向不小么!果真有才学,那我就出个对联你对对,好吗?”

丘逢甲爽快地说:“好啊,先生请出。”

黄秀才端详着伏于父亲背上的丘逢甲,出了一个上联:“以父作马。”

丘逢甲不假思索对出下联:“望子成龙。”

黄秀才连连点头称赞。

十一

台南,科举考场。

主考拆封考卷,宣布考题:“今年院试,要求考生写一赋、一诗、一词。赋题是《穷经致用赋》,要求考生撰写一篇策论;诗题为《赋得“天容海色本澄清”,得清字七言八韵》;词牌为《西江月》。详细要求请看考卷。好,大家开始作题。”

应试之人,年龄不等,穿戴各异,开始投入到紧张的作题中。

主考端坐台上,数名监考在考场巡视。

丘逢甲拿起考卷,仔细看了一遍,静思片刻,提笔作题,一挥而就,不到一个小时就交了卷。

考官谢悟吾原以为这童子作不出题而提前交卷退场。他拿起试卷稍一浏览,惊讶不已,连连称“奇”。

其他考官亦凑了过来。谢悟吾示意他们各回考场,说:“等考试结束,再来详评。”

又过了约两个时辰,考试结束。

十二

阅卷室。

考官谢悟吾拿着丘逢甲的试卷,大声地念给其他考官听,共同评阅试卷。

谢悟吾:“先看丘逢甲所作的赋:‘君不见董江都之力学也,生涯经史,雨风磨砻,半窗月白,一盏灯红。正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初曾话遍春秋,会心独远;后果见诸事业,应用无穷’。你们看,紧接着就论述诗经、精学、致用,十分切题,且词语优美精炼。这末段又以‘旋看大用有期,直上凌云之赋’作结。首尾照应,整篇连成一体,有理有据,一气呵成,读起来琅琅上口!一篇好赋呀!”

众人纷纷啧舌称赞。

谢悟吾:“大家安静!再看他的诗作得如何。‘偶然信步上高城,一片高明入海平。只觉天容真洁净,但看海色最澄清。微云散后鹏收翼,巨浪低时雁有声。遍览乾坤偕众士,春风得意马蹄轻。”

众人:“气势不凡!好诗!”

谢悟吾继续读道:“词牌《西江月》,‘兴起八斗子建,吟成七步才雄,更兼经史满怀中,只觉大材适用。欲布知时甘雨,愿乘破浪长风。他年位若至三公,定有甘棠雅颂’。”

众人:“绝妙好词!”

谢悟吾:“这赋主题鲜明,证据充分,论证有力,诗、词意境广阔,精锤细炼。诗词赋足显作者之笔力功底,亦可窥见作者之胸襟。真可谓才华横溢呀!”

一考官:“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只用一个时辰,该不会是猜中考题事先背熟了的吧?”

众考官:“是呀?”

谢悟吾:“让我当场再试他一试。请叫他来见我。”

丘逢甲走进问道:“不知大人传呼童生何事?”

谢悟吾:“你的诗词赋写得不错,我再给你出一道题,让你即刻作题,怎么样?”

丘逢甲:“谨听大人吩咐。”

谢悟吾:“那好。请以《试场即景》为题,用‘殊’韵,再作五言六韵诗一首。”

丘逢甲凝神片刻,文思如涌,提笔作诗,一挥而就:“奕奕神童像,千秋说晏殊。诗因曾作矣,题诗试他乎。胸里虽成竹,毫端恐合符。笔开花在手,春暖墨留壶。旧样添新样,今吾即故吾。一经遴选出,声价重皇都。”

谢悟吾看后,拍掌叫好:“考童才志过人,出语不凡!”遂挥笔在卷上和诗一首,又加上评语“语无泛没,笔有余研,……童奇必发,此见其端。”

众人正在欣赏,恰巧主考官、福建巡抚兼学台丁日昌来考场巡视。

丁日昌:“诸位辛苦了,你们在议论何事呀!”

谢悟吾:“丁大人,您来得正好。本科考试,我们发现了一位奇童。答题仅用一个时辰,诗词赋写得如此之好。我们又当场出题,让他即兴作诗,他竟一挥而就。此童思路敏捷,才华横溢呀!”

丁日昌:“啊?他人呢?”

丘逢甲:“丘逢甲叩见丁大人”

丁日昌:“不必多礼。你就是丘逢甲?”

丘逢甲:“正是。”

丁日昌:“你是何县人氏?”

丘逢甲:“彰化县””

丁日昌:“你的名字是谁起的?”

丘逢甲:“父亲起的。”

丁日昌:“这‘逢甲’是何意思,你知道吗?”

丘逢甲:“学生是甲子年出生的。”

丁日昌:“啊。我来出个上联,你对下联,好吗?”

丘逢甲:“大人请出联。”

丁日昌:“甲年逢甲子。”

丘逢甲:“丁岁遇丁公。”

丁日昌见他才思如此敏捷,欣喜异常,对诸考官说:“快快摆上笔墨纸砚,让我再亲自测试他一下。”

侍者摆放好桌椅及文房四宝。

丁日昌转向丘逢甲:“你再以《全台利弊论》为题,作文一篇,好吗?”

丘逢甲:“好!”

众人归座,丘逢甲作题。

丘逢甲沉着冷静,奋笔疾书。丁日昌迫不及待地凑着观阅,连伸拇指。

两千多字的一篇论文不多时即已写成。丁日昌急忙趋前拿起丘逢甲的试卷,众官员亦都围拢过来观阅试卷,大家交口称赞:“妙文!”“奇童!”

丁日昌:“诸位大人,丘逢甲智力过人,堪称奇童;才华横溢,文章出众,理当院试第一名!”

丁日昌又赠丘逢甲“东宁才子”印一方,勉励道:“你当继续努力,奋发进取,今后必大有作为。”

丘逢甲:“学生谨记在心。”

丘逢甲捧着印章,内心充满了自豪。

众人以钦佩的目光望着丘逢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