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衡借光苦读书

匡衡借光苦读书

西汉时期。东海一乡村。

世代为农的匡家,除了两间草房,一贫如洗,匡氏夫妇仅靠耕种两亩农田度日。

匡衡自幼十分聪明,就是家贫而读不起书。附近一富户,两个儿子,一个十岁,一个七岁,聘了一位先生教书。五岁的匡衡便常常到窗外偷偷学习。

一日,先生正在给这富户家的两个儿子讲解《孟子》,匡衡在窗外偷学。

先生:“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分析了天时、地利与人和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者之中,人和最为重要。拥有道义的人得人心,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失人心,就得不到别人的支持与帮助。你们二人要牢牢记住这个道理。今天我就讲到这里了,回去好好温习。”

先生讲完课,和这两个学生一同往外走。匡衡拔腿就跑。大男孩迅速追上,一手揪住匡衡衣襟,大声喝道:“看你贼头贼脑的,偷看什么?想挨揍吗?”抬手欲打。

先生喝住:“怎么能抬手就打人?”大男孩停止动手。先生问匡衡:“你在干什么?跟我说。”

匡衡支支吾吾:“我……我……”

大男孩:“嗯?不说?看我来……”举手欲打,又被先生止住。

先生:“说吧,没关系,他们不会打你的。”

匡衡:“我在听先生讲课。”

先生和二位男孩不由得同时“嗯”了一下。

小男孩:“咳,有意思!”

先生:“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为什么来这偷学?”

小男孩走上前去,对匡衡说:“对,你叫什么名字?说呀!”

匡衡:“我叫匡衡,住在村南,我家很穷,念不起书,就……就,就……”

先生叹了口气:“啊,原来是这样。”

小男孩:“想读书,就进来和我们一起学好了。”

匡衡:“那怎么成?老爷若是看到……不行,不行。”

大男孩:“那你这样偷学怎么能行?”

先生、小男孩:“是呀?”

匡衡:“学一点是一点,我还可以自学嘛。”

三人同声:“自学?”

匡衡:“对,自学。只要有书,我就可以自学。不懂的地方多问问呗。”

三人同声:“讲得对呀!”

小男孩:“你有书吗?”

匡衡:“没有。”

小男孩说:“好办。来,我将这《论语》借给你,学完还给我,好吗?”说完将一捆竹简递到匡衡手中。

匡衡感动得热泪盈眶,连声说:“多谢少爷!多谢少爷!”

大男孩接着说:“我这《诗经》、《礼记》也借与你。”说着又递给匡衡两卷竹简。

匡衡千恩万谢。

先生也为之感动:“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助人如助己呀。二位少爷,你们做得对!匡衡,回去后好好攻读,不懂可以来问。如此好学,将来必成大器。”

匡衡拜辞。

匡衡借得书卷,如鱼得水。回到家中,打开书卷,如饥似渴地学了起来。

匡衡的父母在地里干活回来,发现匡衡坐在门口,捧书学习,不觉惊奇。

父亲:“衡儿,你从哪儿弄来这么多书?”

匡衡:“王家少爷借给我的。”

父亲:“他们怎会借书与你?”

匡衡:“先生给少爷讲课,我在窗外偷听,他们发现问我,我说读不起书,两位少爷就把他们的书借给我了。”

父亲欣喜:“王家的二位少爷人品很好。王家是富户,祖上也是读书人,他家藏书千册呀!”

匡衡惊喜:“啊?这么多书!”

父亲:“你借这书,读完及时归还人家,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匡衡:“我知道。”

父亲进屋休息,母亲做饭,匡衡继续在门口读书:“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天色渐晚,匡衡不得不收书进屋。

母亲在烧饭,匡衡捧书至母亲旁,就烧饭的火光阅读。

此时,月亮已升起来。父亲将小桌凳搬到院内,母亲盛好饭,一家人在月光下吃饭。匡衡高兴地吃不下饭。

母亲:“快吃吧,孩子,有了书就连饭也吃不下去了?”

匡衡狼吞虎咽,迅速地吃完晚饭,急忙又捧着书在月光之下看了起来。

见此光景,父母亲又高兴又心疼。

夜里,匡衡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家的屋里堆满了书,屋内灯光明亮,他贪梦地读啊,读啊……高兴地大声笑了起来。

笑声吵醒了父母:“快睡吧,孩子!”

匡衡醒了,睁眼一看,房内漆黑一团,什么也看不见,惟见这破屋土墙的裂缝里,透过一线光亮,这是隔壁的邻家的灯光。

匡衡揉揉睡眼,一骨碌爬起来拿起一卷书,凑到裂缝旁,试着看书。可光线太小太暗,模模糊糊地看不清字。匡衡气馁地放下了书本,回到床上,可是,他翻来复去,怎么也睡不着。

突然,匡衡猛地想起了什么,跳下床,连鞋也没穿,跑到外屋,找到一把长长的铁锥,在裂缝中锥了个小孔,圆圆的一束光射了进来。匡衡欢喜异常,急忙捧起书本读起来。直到隔壁的灯光熄灭,匡衡才依依不舍地放下书本,回到床上。

第二天天一亮,匡衡就翻身起床,在院内的日光下读书。只见他边读书,边用树棍在土地上写字,十分认真。

晚上,匡衡又在借光苦读。

几天时间一晃而过,匡衡借来的书已经看完。于是,他抱着竹简又来到了王家书塾。

王家二位少爷热情地迎了上来:“匡衡,快过来!”

匡衡走近,小男孩指着匡衡抱着的书简,说:“怎么不读啦?”

匡衡:“已读完了,这是还给您的。”

二位少爷大惊失色,不觉“啊”了一声。

先生走出来,匡衡问先生好,先生问匡衡:“这么多书你全部读完了?”

匡衡:“是的,先生。”

先生也惊异地说:“一般人要花半年的时间才能学完这些书,你只用了不到十天!奇迹!”

小男孩拉过匡衡,说:“来,我再借书与你。”匡衡随小男孩进屋,抱出两捆书卷,拜辞先生和二位少爷。师徒三人惊异不已。

匡衡回到家中又如饥似渴地学了起来,白天在屋外,夜晚利用小孔借光。不知不觉地书又读完,再借,再读,一晃过了半年。

春天,万物复苏,百花吐艳。富裕人家欢欢喜喜,踏青远足,而匡衡家却穷得揭不开锅。

一家人端着野菜汤发愁。

十分理解父母心情的六岁的匡衡突然对父母说:“爸爸妈妈,我干脆给王家帮工去。”

爸妈:“你疯了,这么小的年纪怎么能去给人帮工?再说,年纪太小,人家也不会要的。”

匡衡:“王家虽是富户,可人较善良。给他家干活,起码能吃饱肚子吧。他家书多,两位少爷对我又很好。我还可以抽空多借一些看呢。这不是一举两得吗?”

父母亲犹豫不决。

匡衡坚决要求:“爸爸妈妈,就让孩儿帮给他家干活吧。”

父母仍有点犹豫。

匡衡摇了摇父母的膀臂,看父母有点动摇,就撒开手走至门外,回头说:“我这就到王家谈谈去!”说着,头也不回,一溜小跑而去。

父母望着匡衡的背影,心疼地摇了摇头。

王家。

王大人在门前欣赏盛开的桃花,一眼望见匡衡向他走来,连忙招呼道:“匡衡,你过来,找我借书来的,是不是?”

匡衡:“不是。是给老爷问安。”

王大人:“问安?不是吧?有什么事你尽管讲好了。我就是喜欢像你这样勤快爱学的孩子。”

匡衡:“老爷,听说你家需要帮工的,我想给你家帮工。”

王大人:“你想给我家帮工?这怎么成?你这么小年纪哪能来帮工?”

匡衡恳求道:“老爷,我今年六岁啦,可以给您家放牛啊,喂猪呀,我什么都能干。不信?”

王大人:“信,信。不过,这不可惜你了?”

匡衡:“可惜什么?在家连顿饱饭也吃不上,给你家干活既能吃饱饭,又能,又能……”

王大人:“又能挣点钱,对不对?给我家干活,你要多少工钱?”

匡衡:“我一个钱也不要!”

王大人:“傻孩子,哪有给人家干活而不拿钱的道理?”

匡衡:“真的,我一个钱也不要,只是……”

王大人:“咳,你平时说话那么爽快,这回怎么支支吾吾的?有什么想法你尽管说好了。”

这时小少爷跑了过来,抢着说:“我知道他想要什么!”

王大人:“你知道?”

小少爷:“当然。他想要借阅我们家的书。匡衡,我说的对吧?”

匡衡高兴地说:“小少爷猜中了,给您家干活,我什么都不要,只求借阅您家的藏书。老爷,行吗?”

“行!”王大人满口答应。

阳春三月,山坡之上,绿草如茵。

四五个放牛娃每人骑一条牛在山坡上放牛。一个孩子吹起了箫,另三个孩子唱起了歌:“春风吹绿地,春雨润芬芳,桃红柳绿春满园,天上降甘棠。甘棠泽富贵,穷人不沾光,今年盼着明年好,年年都一样。满山牛和羊,长得肥又壮,东家牛羊吃不尽,咱家咽菜糠。春风吹绿地,春雨润芬芳,桃红柳绿春满园,何时沐春光?”

歌声停止,一个孩子向着在牛背上捧书阅读的匡衡大声喊道:“哎,匡衡,别那样整天抱着书不放,你也唱首歌吧!”

匡衡:“我不会唱歌。”

众孩子一齐跳下牛背,来到匡衡跟前。

“下来和我们一起玩玩吧,别看书了。”

“好吧。”匡衡也跳下牛背。

“什么书啊?让你看得如此人迷!”

“啊,《诗经》!”

“不会唱歌,你就读一首诗给我们听好吗?”

“好!”匡衡十分高兴地说。

几个孩子围坐,匡衡给他们讲《诗》:“我给你们讲《诗》中的一段,‘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一段是《国风》中的一段,讲的是你在河岸这边,你心爱之人在河的对岸,河中芦苇茂盛,两人遥遥相望,但由于河水阻隔而不能走到一起。”

孩子们高兴地说:“有意思!”

一孩:“匡衡,你看的书多,给我们讲个故事吧!”众人一起要求,匡衡也不推辞,给大家讲了起来:“春秋时期,陈留这个地方有一个小孩,名叫孙元觉,从小就孝顺父母,尊敬长辈,人人夸奖。可是他的父亲却是个品德恶劣之人。一次,他的祖父生病卧床,他的父亲就将他按到箩筐中,绑在车上,准备推到山上,扔到山沟之中。孙元觉跪下请求不要这样,父亲坚决不答应,推着车就走。孙元觉哭喊着追至山上。到了山上,父亲将祖父连人带筐扔下车来。孙元觉哭着捡起了箩筐。父亲问:‘要这个东西干吗?’孙元觉说:‘我要把它收好。将来有一天你也老了,我就能用上它了。”父亲一听大惊,遂有了悔悟之心,于是把祖父抱起来,放在箩筐里,推回家去了。”

一孩:“这位父亲太可恶,简直没有人性!”

一孩:“孙元觉心肠好,又聪明,是好人哪!”

一孩:“人人都像孙元觉,那就好了。”

匡衡:“孔子说,‘现在人们所说的孝,往往是指能够赡养父母。其实,孝道的根本是要有孝心。如果没有孝心,赡养父母就与饲养牲畜一样而无区别了。’为人子,孝当先啊!”众孩童叹服不已。

帮工五年,匡衡已将王家千册藏书尽皆读完。匡家的生活也渐渐好起来。

一日,十二岁的匡衡对父母说:“儿给王家帮工五年,王家的千册藏书儿已遍读。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儿想出门走走,开阔眼界,丰富知识,学好知识,总有一天会用上的。儿今后若有什么出路,也好让二老享享福呀。”

母亲:“你才十二岁,出远门,叫我们如何放得下心?况且,你身无分文,如何生活?”

匡衡:“王家的二位少爷,准备去京都拜师求学。我跟随他们,当个书童,替他们拿拿行囊。他们长我好几岁,对我也特别好。这您老就放心吧。”

父亲:“就让他出去闯闯也好。”

母亲搂住匡衡,眼含热泪说:“真是妈的好孩子。”

十二

匡衡背着行囊,与王家二少爷,踏上了远行京都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