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妙对冠中华
解缙妙对冠中华
一
明洪武四年。江西吉水县解家:磨豆腐之家。
母亲在家磨豆腐,父亲挑担在外卖豆腐。
三岁的解缙,又小又弱,既不会走路,也不开口说话。
其母高氏抱着解缙,教他说话:“大……小……多……少……人……手……足……口……”
解缙就是不开口。
其父解开,坐在旁边,摇头叹息。
解开:“这孩子三岁了,还不开口说话,若是个痴呆儿如何是好?”
高氏叹了一口气,说:“明天一早背他去天王山庵求求观音菩萨,保佑我儿早日开口说话。”
二
吉水县城南,一条小河缓缓流淌,河边有一渡船,船上立着一梢公。解开背着3岁的解缙来至渡口,与梢公打招呼:“喂,请把船划过来,我们要去天王山庵!”梢公将船划过来。解开背着解缙在河滩沙堤上等候。
在沙滩上觅食的白鹭忽然腾空飞起,沙滩之上留下了无数个白鹭爪印“个”字。
突然,父亲背上的解缙睁大了眼睛,拍手大声说道:“爸爸,你看,这么多的‘个’字!”
解缙蓦地开口说话,把父亲惊呆了。解开急忙放下解缙,蹲在沙滩上,惊喜地喊道:“缙儿,你说话了?你是在喊爸爸,是吧?我的好儿子!你终于开口说话了!”解开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解缙脚一落地,没有回答父亲的问话,竟抬起脚,向沙滩走去。
解开又是一惊:“好儿子,你也会走路了?啊!菩萨保佑!菩萨保佑!”说着连连磕了三个响头,爬起来,跟上了解缙。
解缙指着沙滩上留下的白鹭的爪印,对父亲说:“爸爸!这不是‘个’字吗!这么多的‘个’字!”
解开十分高兴地说:“对,乖儿子,这是‘个’字,这么多的‘个’字!好儿子,你开口讲话就识字了,将来必定有出息!”
梢公船已靠岸,解开高兴地大叫道:“谢谢您,我们不过河了!对!我将过河钱给你!”说着掏出一把银两递与梢公。
梢公很是惊异:“为什么不过河了?不过河还给什么钱?”
解开:“不用了,给您您就拿着呗!”
解开将银两往梢公手中一塞,搀着解缙,高高兴兴地往回走。
三
解缙的母亲高氏,出身于书香门第,精经史,通音律。从解缙开口讲话之日起即对他进行各个方面的教育。
父亲解开也是一位有文才之人。因不愿做官,家中较为清贫。
解家原为官宦之家,现已近破落,房屋不多,但较雅静。
高氏在教四岁的解缙吟诵唐诗。
解缙缙“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高氏:“缙儿,我问你,你可知道‘曲项’的意思吗?”
解缙:“曲即弯曲,项就是颈项脖子呗!”
高氏:“嗯,好!你能再背一首李白的诗给我听好吗?”
解缙:“我能背十首!”
高氏:“不必背十首了,你干脆就背《朝发白帝城》吧。”
解缙:“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高氏:“我问你,李白从白帝城到江陵千里之遥只需一日。你说,他怎么走得这么快呀
解缙:“咳,这还想像不出来吗?他乘船从长江的上游往下游行驶,水流得那么快,船走得自然快喽。嗯,还有,那天正好是西风,很大,水推船行,船借风力,岂不像飞的一样?”
解开在一旁插话:“咳,我还没想到,那天能有这么大的西风呢!这孩子的想像力倒也挺丰富!你说,李白这位大诗人有这么高学问,他的学问是怎么来的呢?”
解缙:“学来的呗!你没听过‘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吗?这就是讲李白的呀!”
解开故意地说:“没听过啊,你讲给我听听。”
解缙:“这个故事是妈妈讲给我听的。李白小时候,学习不肯用功,学业不精。一天,他遇到一位老奶奶在磨一根很粗的铁杵。李白问老奶奶:‘老奶奶,您这是做啥呀?’老奶奶说:‘我要将它磨成针。’‘这么粗的铁棒能磨成针?’‘怎么不能?一天磨不成,磨一个月;一个月磨不成,磨一年;一年不成,二年,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只要下到一定的功夫,总有一天会磨成的呀!’李白听了很受启发,从此以后刻苦学习,狠下功夫,后来终于成为赫赫有名的大诗人!是吧,妈妈?”
高氏:“是啊,缙儿说得是。你从小下功夫,长大定会有出息!”
四
解缙六岁饱读诗书,即可信口吟对。一日,母亲高氏让他扫地。
高氏:“缙儿,去把地扫一扫。”
解缙口中说着“好呐”,一把操起扫帚,随口吟道:“打扫堂前地。”
高氏在房中听见,责备道:“缙儿,不要信口胡诌。小孩子要先学做人,再学做诗。快把地扫干净,再把笼子里的鸡给放出来。”
解缙又顺口应道:“好!放出笼中鸡。”随手将鸡放掉。鸡跑满院。
高氏说:“叫你不要胡诌,你偏要胡诌!”
解缙分辩说:“娘,分明是说话,怎道我吟诗?”
高氏生气地说:“你还能嘴!”拿起扫帚,举起欲打解缙。
解缙调皮地做了个鬼脸,跑出门外,碰巧撞在一位路过此处的老者身上。解缙赔礼道:“啊,对不起!”
老者亦不在意,问解缙道:“小公子,你知道董郎中家住何处吗?”
解缙向南一指,随口吟道:“一直往南走,转弯再向东。门前书大字,便是董郎中。”
老者听了解缙所吟,伸出大拇指称赞道:“好!小公子满腹文才,将来定有出息。”
五
春天,雨后道路泥泞难行。六岁的解缙刚出门没走几步,一不小心滑了一跤。
街对面的高楼廊檐下站着一帮公子阔少,见解缙跌跤,便手舞足蹈,幸灾乐祸地大笑起来。
解缙从地上爬起,看看弄脏了的衣衫,瞪了一眼那边几位狂笑的阔公子,两手一甩,头一昂,吟起诗来:“春雨贵如油,下得满街流,滑倒解大绅,笑坏一群牛。”
那几位阔少一听解缙在骂自己是牛,便乱嚷起来:“你好大胆,敢骂我们是牛!还得了?”
解缙:“诸位听错了,我怎敢称你们为牛呢?我是说‘笑坏一群猴’!”
“啊?”“什么?猴?”
“好小子,你又骂我们是猴子!”
“看我怎样收拾你!来!给他一点厉害看看!”
众人乱嚷着走下台阶,来至解缙跟前,指手划脚,正欲动手,只听解缙不紧不慢地说:“诸位,怎么又误会了?”
阔少甲:“你说笑坏一群猴,骂我们是猴子!还敢抵赖?来,给他点颜色看看!”
众人又一拥而上。
解缙不慌不忙,慢条斯理地说:“慢!你们这些人穿得这么漂亮,可头脑怎么不好使呢?我本是抬举你们,而你们偏说是我骂你们。”
“啊?怎么说?”众人问。
解缙“你们说,‘笑坏一群猴’的‘猴’是怎么个写法?”
阔少乙:“哎!‘犬’旁加‘侯’嘛!”
解缙:“那要是去掉‘犬’旁呢?”
众从睁大眼睛,突有所悟,同声说道:“公侯的‘侯’呀!太妙啦!太妙啦!”
解缙大笑,幽默地说:“好一群公猴!”
六
解缙六岁的一天,边背诵唐宋诗,边评价作者的喜好。
解缙:“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喜欢独坐幽林,在月光下面弹琴。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喜欢登楼眺望黄河、白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嘛,喜欢独自一人饮酒,斗酒诗百篇,称为诗仙。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独酒杯。杜甫喜欢登高。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白居易,咳,白居易喜欢卖炭的老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范仲淹喜欢吃鲈鱼。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喜欢上霸王项羽呢。”
其父解开在旁越听越生气,大声斥责:“不好好背诗,胡诌八扯些什么?”
解缙缙“我在评论诗人的爱好呀!”
解开:“咳,别胡扯了,你说说你自己喜欢什么吧!”
解缙稍加思索,说道:“我吗,小儿何所爱?爱者芝兰室。更欲附飞龙,上天看红日。人道日在天,我道日在心。不省鸡鸣时,冷然钟馨音。圣人有《六经》,天地有日月。日月万古明,《六经》永不灭。小儿何所爱?夜梦笔生花。花根在何处?丹府是吾家。”
解缙吟罢,得意地笑道:“我的爱好您知道了吧?”其父高兴地连连点头:“知道了,知道了。”
七
解缙八岁时,随一位叫胡子琪的文人去京都金陵(今南京)游玩。当他们步行至金水河桥玉栏杆前时,见河边长着许多金钱柳,河上有渔翁捕鱼。渔翁捕到几条鱼后,顺手折下金钱柳枝,将鱼穿成串。胡子琪便想趁机试探一下解缙的才能,于是顺口吟出一上联:“金水河边金钱柳,金钱柳穿金鱼口。”
解缙忽然看到玉栏杆桥上有一群群头上插花的妇女在行走,触情生景,灵机一动对出了下联:“玉栏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头。”
胡子琪连声称赞。
二人来至江边,胡子琪看到有人飞马江边,又出一上联:“马足踏开岸边沙,风来复合。”
解缙抬头望见江上船夫在摇橹,灵感顿发,脱口对出下联:“橹梢拨动江心月,水定还原。”
八
九岁的解缙随父到江边洗浴。父子二人将脱下的衣服挂在江边的一棵老树之上。父亲即景生情,信口说道:“千年老树为衣架。”解缙随口对道:“万里长江作浴盆。”
九
明洪武十五年,解缙十四岁。
大年三十,县城里热闹非凡,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贴上了大红春联。
解缙在家裁好纸,研好墨,思索了一下,提笔成写了一副春联:“日望赣江千里帆,夜观庐陵万盏灯。”
这副春联一贴出就引来了众多四邻,人们评论着,赞赏着,纷纷说解家公子是位“神童”。
解家的斜对面是赵员外家。这赵员外一见解家门前围了那么多的人在赞赏解家的春联,不由自主地趋前观看。看完之后不禁大惊:“好对子!”转而一想:“日望赣江千里帆,夜观庐陵万盏灯。这口气好大呀!”赵员外眼珠一转,心生一计,便往回走,“我在你家正对面栽上一片竹子,看你还能看到什么!”
十
第二年春节。家家户户又在贴春联。
解家的春联是“门对千棵竹,家藏万卷书”。
门口吸引了更多的观众,人们指指划划,议论纷纷。
“瞧!解家的对联:门对千棵竹,家藏万卷书。去年春节,他家门前空荡荡,城中景色尽收眼底,日望赣江千里帆,夜观庐陵万盏灯。现在这里长出了一片竹林,没想到解家又换了这样一副春联。这对子写得绝妙啊!”
“这片竹林是赵员家栽的。听说,解家这小子口气很大,赵员外不悦,特地叫人栽上竹子,挡住解家的风光。”
“怪不得呢。”
“解家小公子确实是个大才子呀!你瞧,这副春联的口气有多大!”
十一
赵员外家。一家人来禀:“大人,解家贴的春联是‘门对千棵竹,家藏万卷书’。
赵员外大惊:“啊!门对千棵竹,家藏万卷书?臭小子,口气不小!来人啊!”
一家奴进。
赵员外:“快带人去把那片竹子全部砍了!”
家奴:“是!”
十二
一批赵家家奴拼命砍竹,不一会一片竹园只剩下竹根。
四邻众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这是为什么?”
“咳,你也真是笨心眼儿,你看解家门上的春联不就知道了吗!”
“啊,门对千棵竹,千棵竹,千棵竹?”
“是啊,这千棵竹呢?”
人们正议论间,只见解缙左手端砚,右手持笔,走至门前,众人目光一齐扫向解缙。只见解缙在上联的下边添上一个“短”字,在下联的下边添上“长”字,成了“门对千棵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众从惊奇异常,同声叫“好”。
十三
赵员外家。
家奴来报:“大人,解家的春联又换了。”
赵员外:“啊?怎么个换法?”
家奴:“上联加个‘短’字,下联添个‘长’字。成了‘门对千棵竹短,家藏万卷书长’了。”
赵员外:“这个乳臭未干的臭小子!去!带人去把竹子连根刨了!”家奴:“是”。
十四
解家对面,赵员外的家奴在刨竹根,一刻功夫,竹根全部刨完。
解缙走至门外,看着门前又成了一片平地,不觉暗笑,转身回家。
众人带着怀疑的目光望着解缙出入家门。
解缙折身出门,在春联下面又加上了“无’和“有”两字,成了“门对千棵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有人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门对千棵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好哇!妙哇!真是个神童啊!”
众人惊叹不已。
赵员外忍耐不住,这次他亲自出门,看看解缙这小子到底还有什么招数。他探头一看,失声叫道:“奇才!”愤怒地转身进入门:“臭小子,气煞老夫也!”
十五
神童解缙的名声越来越大,传遍方圆百里。一位退职的朝廷官员曹尚书怎么也不相信一个小孩子有如此能耐,便派人送给解缙一个请柬:“尚书大人有请贵公子!”
解缙接过请柬:“那就多谢了。”
解缙随曹府仆人来至曹府,只见大门紧闭。解缙正待转身走开,门内的学士名流按照曹尚书的吩咐,从门缝里传出声音:“解缙,你不是喜欢对对子吗?我出一联,你对上了就开门,对不上么,那就从偏门爬进来,哈哈!”
解缙:“别哆嗦,快出上联!”
“马过木桥蹄打鼓,嗯,对吧!”
解缙脑中突然闪过父亲把豆腐渣放在铜盆里喂鸡时的情形,立刻对出了下联:“鸡啄铜盆嘴敲锣。”
大门打开,解缙大步走进,来到二门,二门也紧闭着。
二门内又传出一联:“风吹马尾千条线。”
解缙脑中浮现出父亲打渔时的情景,即随口对上一联:“日照龙鳞万点金。”
二门打开,解缙不卑不亢地进了二门。解缙举步正待跨入客厅,被一位干瘪的老秀才伸手拦住:“慢着!进这道门也须对对子!”老秀才干咳了两声,清了清嗓门,摇头晃脑地说:“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解缙随口答道:“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老秀才让进解缙,解进人客厅正待坐下,曹尚书发话了:“你年少有才,出口不凡,老夫佩服。我有一联请对“小虫无知嫌路窄”。解缙应声对道“大鹏展翅恨天低”。曹尚书又出一联“出水蛙儿穿绿袄”。
在场的人看了看解缙穿的绿棉袄,一齐大笑起来。
解缙看了看曹尚书身穿的那件大红袍,心中暗自高兴,不紧不慢地说:“我再敬上一联‘落汤虾子着红袍’。”
在场之人想笑又不敢笑,只得捂住嘴。
曹尚书恼羞成怒,骂道:“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怎敢对锯(句)?”
众人交头接耳:“锯与句谐音,此联极难对。”
解缙不慌不忙,以牙还牙:“一马陷入污泥内,老畜牲怎能出蹄(题)”?
众人大惊:“这蹄与题谐音。呀!妙对!妙对!”
曹尚书十分难看,但也不得不佩服解缙的才华和机敏,为给自己台阶下,当即请来张县令,对解缙说:“全城的人都说你聪明过人,吟诗作文样样都行。这样吧,今天我要张县令来当主考,不限题目,你当场写一篇文章来。若写得好,即录你为秀才,免费收你为痒生。”
解缙:“大人,说话可算数?”
张县令:“曹大人曾是尚书,本县令也是一县之主,岂有不算数之理?”
解缙:“那好,就请拿笔来!”
解缙略加思索,提笔写出七个字:之乎也者矣焉哉。
曹尚书和张县令看了直摇头,“这算什么文章”?
解缙笑了笑,提笔又写下七个字:安排七字当秀才。
“好!妙!”在场之人不禁惊呼起来。
曹尚书和张县令也相对一笑,理了理胡须,一齐说:“恭喜解秀才。”
十六
洪武二十一年,十九岁的解缙去江西省城洪都参加乡试。
乡试完毕,尚未放榜。当朝礼部尚书带着银两去贿赂主考官。
尚书:“请收下这份薄礼。我儿子的事就请您多多关照了。”
主考为难地说:“尚书大人,您是知道,名次均已确定,中解元的是吉水才子解缙,许多人也已知晓。这……叫我如何个换法呢?”
尚书:“请大人将他考卷与我一看。”
尚书接过主考递来的考卷,大致浏览一下,恶毒地说:“有了!有了!你看,考卷中间这一段。‘大明灭,元国立,邦兴刑,治顽弊,德法并,施取信,万民苦,役免行。’这分明是在诽谤朝廷!不杀他的头就算便宜他了,还让他中什么举人!”
十七
监狱。
解缙在狱中,莫明其妙,大声叫嚷:“放我出去!你们为什么要抓我?快放我出去!”
主考官走进牢房,“别乱嚷!你知道你犯了什么罪吗?”
解缙:“我什么罪也没犯!”
主考:“没犯?你犯了大罪了,还说没犯!你在考卷中诽谤朝廷,罪当问斩呀!”
解缙:“什么?”
主考:“诽谤朝廷,罪当问斩!我念你年幼,惜你才华,多方周旋,为你开脱。好不容易啊,为你说了情,放你回家了。但是,必须烧掉你的考卷。万一上面来查,让他们找不到证据呀!哎,到底是年幼哇。”
解缙一下明白了主考的用意,遂将计就计说:“大人,明日我将当众烧毁考卷,以免拖累大人。”
主考:“也好”。
十八
第二天。考场内,诸位考官,尚书。
主考官拿着解缙的考卷,扬了扬,说:“诸位,吉水考生解缙不愿中举,要当众烧毁自己的考卷”。
众官员十分惊讶,目瞪口呆。
“不愿中举,岂非咄咄怪事?”
“不愿中举,又何必来考?”
“人都说他是位神童,依我看他头脑有毛病!”
解缙走至场中,“请大人将考卷给我。”
主考:“对,还是你自己烧掉为好,免得人家猜疑。来,给你!”
解缙接过考卷,大声说:“岂有不愿中举之理!我为什么要烧考卷?”
众官员纷纷点头:“对呀!”
尚书在旁厉声喝道:“大胆解缙,不识抬举,考卷若有逆忤,该当何罪?”
解缙昂首挺胸,朗声答道:“我要求当众辩卷!”
尚书怒道:“岂有此理!”
众人不平:“要求当众辩卷,亦是合乎情理的。”
主考:“你知道辩卷的利害吗?卷中若有差错,是要问斩的呀!”
解缙:“若有差错,甘愿伏法。请问,主考大人若有差错,那……?”
一官员:“那就挖掉眼睛吧!”
主考接过考卷说:“诸位大人听清,考题是《颂君》,应该写颂辞。但是,解缙写的是什么?你们听听:‘大明灭,元国立,邦兴刑,治顽弊,德法并,施取信,万民苦,役免行’。他竟敢毁谤朝廷,该当何罪?”
众官一听吓呆了。
尚书:“来人哪!将解缙押人死牢!”
两衙役上前欲动手,解缙哈哈大笑,“堂堂大主考,原是大草包。文为四字句,三字怎通窍?主考大人,请你按四字一句,念给诸位大人听听!”
众官员:“对!念呀!”
主考官不得已,只好按四字一句念道:“大明灭元,国立邦兴,”刚念两句就不愿意往下再念了。
众官员:“念呀!往下念呀!”
解缙:“主考大人不念,我背给诸位大人听听!”说着高声背了起来:“大明灭元,国立邦兴,刑治顽弊,德法并施,取信万民,苦役免行”。
一官员:“主考大人,这明明是颂君,怎能说是毁谤?”
众官员议论纷纷。
“主考大人这样说恐怕不太妥当!”
“这么好的文章,解缙不中谁中?”
“我看,这里边也许有鬼!”
主考:“大家请安静!请安静!你们看,这段圣上‘戎马征战,一统江山’句中,‘马’字的下面本是四点,他只写一点加一弯横。”
尚书马上接过说:“这是御马,砍掉三腿,只留一腿,皇上骑马岂不要……?大家想想看,解缙意欲何为?”
解缙:“皇上南征北战,辛苦劳顿数十年。现在,江山一统,天下太平,也该解甲卸鞍,休歇休歇了。这马盘屈三腿歇歇又有何不可?”
主考:“那一只为何不屈?”
解缙风趣地说:“那一只是在搔痒吧。”
众官被逗得大笑不止。
尚书的脸色青一阵紫一阵,无可奈何地走到主考后面,细细察看考卷,试图再能找出什么漏洞。突然,他大叫起来:“快看!这‘大明江山’的‘大’字多了一点,成了‘犬’字。这不是骂君又是什么?解缙,看你还敢抵赖!”
众人吃惊不小。
解缙走近主考,看看考卷,面向众官员,大声说:“这明明是一只苍蝇!”说着将手一挥,苍蝇飞走。“一两只苍蝇也想玷污我的考卷,可笑之至!”解缙说此话时,眼睛望着主考和尚书。
众人哄笑,主考、尚书无地自容。
解缙:“主考大人,我不挖你的眼睛,只与你去见万岁。”
主考、尚书吓得瑟瑟发抖。
一官员前来解围:“我看这样吧,念他初犯,就不要挖去他的眼睛了。将他的双眼圈黑代刑,你看可以吗?”解缙:“好吧,就饶了他这一次。拿墨来!”有人拿来了笔墨。解缙提笔蘸墨,涂黑了主考的眼眶。众官员哄堂大笑。
十九
廊下围聚众学子,争看榜文,解缙名列第一。“解缙年少才高,文辞绝妙,理应第一”。“听说主考舞弊,被奚落一顿,真是大快人心!”解缙走来。有人说:“看,解缙来了!”众人欢呼。
二十
一天,解缙去友人家,见双门紧闭,门上贴着的对联是:闲人免进,盗者休来。对联的下面空着一截没有写字。门旁边还放着笔砚。
解缙一看便知这是朋友与他开玩笑。他稍加思索,拣起笔,荡荡墨,举笔在上联下面添上“贤人进”三字,接着又在下联的下面添上“道者来”三字,然后笑着向屋内喊道:“老朋友,快开门,让我进屋吧!”
门开了,朋友迎出,望望解缙,又望望门对子,哈哈笑道:“不知解兄前来,有失远迎了!”
解缙笑道:“你家的门倒不容易进么!”
又一日,一位花花公子来找解缙,要和他斗对子:“解缙,人都说你是斗对高手,今天我倒要来领教领教。”
解缙对此人不屑一顾地说:“阔少爷,我今天只送你两句话: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说完扬长而去。
二十一
明洪武二十一年,解缙二十岁。
殿试。
朱元璋问解缙:“你的试文朕已看过,写得不错。你可以告诉朕你的祖辈和父母是以何种职业为生的吗?”
解缙答道:“启禀皇上,臣祖父祖母的职业是:玉甑蒸开天地眼,金槌敲动帝王心。臣父母的职业是:父在外,肩挑日月;母居家,扭转乾坤。”
朱元璋大喜,“好!爱卿高才!你已进士及第。朕封你为翰林院大学士。”
解缙叩首“谢陛下”!
二十二
解缙跟从朱元璋在皇宫内苑游玩,来至一拱形小桥,朱元璋有意试探解缙的才学。上桥时,朱元璋问:“上桥该用何语?”解缙答:“一步一步登高。”下桥时朱元璋又问:“这又如何说?”解缙答:“后面高似前面。”朱元璋十分高兴。
走了一段朱元璋问:“爱卿,你知道宫中有喜吗?可作一诗与朕欣赏”。
解缙随口吟道:“君王昨夜降金龙。”朱元璋马上说:“不是男儿是女儿。”解缙迅即吟出:“化作嫦娥下九重。”朱元璋:“已经死了。”解缙接着吟道:“料是世间留不住。”朱元璋笑曰:“把她扔到水里去了。”解缙吟道:“翻身跳入水晶宫。”
朱元璋深感解文才非凡,连声赞道:“爱卿才思敏捷,出口成章,了不得!了不得!”
解缙:“皇上过奖。”
朱元璋一时兴起,对解缙说:“走,换件便衣,到宫外游玩游玩。”
二人穿上便衣,朱元璋骑着马,二人不知不觉来至湖边。蔚蓝的天空,碧绿的湖水,芬芳的花草,景色宜人。
朱元璋跳下马,连声赞曰:“景色迷人,春光无限!真是诗情画意啊!”
解缙明白这是皇上要他作诗,便出口吟道:“君王向我要诗篇,李白诗中借一联:金鞍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
朱元璋连连点头称赞:“这一联借得好!”
二十三
夏日。御花园中的鸡冠花五颜六色,十分喜人。
朱元璋看着看着,得意地自笑起来。他随手摘了两朵,一朵红的,一朵白的,藏入袖中,然后吩咐太监:“快去把解缙叫来!”
解缙慌忙赶至,问:“不知陛下召臣有何吩咐?”
朱元璋:“没有什么事。爱卿,你以这朵鸡冠花作诗一首让朕听听。”说着从袖中抽出一朵红色的鸡冠花。
解缙一见,脱口而出:“鸡冠恰似胭脂染。”解缙正欲接着吟下去,只见朱元璋迅速收起这朵红鸡冠花,从袖中抽出了一朵白的,伸到解缙面前:“这……”
解缙随口应变:“今日为何淡粉妆?只因五更啼报晓,临明却戴一头霜。”
朱元璋点头称好。
二人来到御池边垂钓。不一会儿,解缙钓了好几条,而朱元璋连一条鱼也没钓到。朱元璋的脸色由喜悦渐渐转为阴沉。
解缙察颜观色,知道皇上心有不悦,即对朱元璋说:“皇上,你看,这鱼儿虽小,却很通人性!”
朱元璋一听,火冒三丈,说:“通个屁的人性!若通人性,你钓了几条,而我是皇上却一条也钓不到?”
解缙:“皇上,正因为鱼通人性,你才钓不到呀!”
朱元璋怒曰:“你敢骂我不是……?”
解缙抢过说:“皇上消气。臣幼时读过这样一首诗:丝纶数尺落水中,金钩悬浮水晶宫。凡鱼岂敢朝天子,万岁竿上只钓龙。”
朱元璋听完,脸上阴云怒气顿消,高兴地说:“对对对!小民钓鱼,天子钓龙。走,回宫烧鱼吃!”
二十四
秋天。解缙随朱元璋郊游,不觉到到紫金山下,二人举目向山坡望去,两只小羊在角斗,难解难分。
朱元璋指着斗羊,对解缙说:“有意思。爱卿快作诗,千万莫思量!”
解缙灵机一动,出口吟道:“莫思量来莫思量,牲畜无理对君王。昨日刚过九月九,今朝又遇一重羊(阳)。”
朱元璋交口称道:“这羊、阳相谐,妙哉!妙哉!”
二十五
冬天。朱元璋带着解缙去午门外观赏雪景。几名军士堆起了一个雪人,见皇上到来,一齐跪下。朱元璋示意让他们起来,走至雪人跟前转了一圈,赞赏道:“像!像极了!”然后望了望解缙一眼,解缙会意,出口吟诗一首:“此僧未曾入娘胎,昨日天宫降下来。暂借午门投一宿,明朝日出赴天台。”
朱元璋赞叹不已。
二十六
端午节,朱元璋在御花园宴请朝中文学雅士。酒过三巡,朱元璋说:“端午佳节,好酒美景,何不乘兴饮酒对对?解爱卿,你说呢?”
解缙:“好,那就请皇上出联吧。”
太监抬出两大块木板,上贴红纸。
朱元璋:“我这上联是‘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朱元璋边说边提笔书于木板的红纸之上。
众人议论:“这上联出得甚巧,朔日在上旬初,望日在中旬中,联意奇巧。这下看看解缙如何对了。”
朱元璋更是得意地望了望解缙。
解缙稍加思索,脱口而出:“皇上,我这下联为‘五月五,九月九,端阳重阳’。解缙说着,也将此下联书于另一块木板的红纸之上。
朱元璋等交口称赞:“五月初五端阳,九月初九重阳,两节相联,妙极!妙极!来,朕与你干此一杯!”
“干杯!”
朱元璋:“既然爱卿联到了端阳节,朕就再出一联,爱卿请对,只与端阳有关,不提端节二字。上联是‘西陵峡清烈溢宇’。”
解缙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汩罗江孤忠流芳。”
朱元璋拍掌叫绝:“妙哉!妙哉!”
二十七
夏日。朱元璋在练习写字。解缙人见,说:“皇上的字已经写得这么好,还要天天练?”朱元璋:“哎,学而时习之么!”
解缙:“皇上,小臣有个请求。”
朱元璋:“什么请求?说吧!”
解缙:“臣想求皇上每月赐给一个字,让小臣临摹学习。”
朱元璋:“你的字够漂亮的了,怎么还要临摹朕的字?咳,别开玩笑了。”
解缙:“皇上,臣并不是开玩笑。俗话道,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者,方可有长进。何况,皇上确实比臣的字写得好呀!”
朱元璋:“那么,好吧!朕每月赐你一字。你现在想要一个什么字呀?”
解缙:“皇上,你就先写个‘税’字吧”。
朱元璋提笔写了个“税”字,说:“拿去吧!”
解缙:“谢皇上”。
二十八
一晃过去了五个月。冬天。
解缙将朱元璋先后所题的“税”、“粮”、“免”、“西”、“江”五个大字拿出,前后颠倒,成了“江”、“西”、“免”、“粮”、“税”。精心装裱之后,解缙读道:“江西免粮税。”不由得喜上眉稍,乐滋滋地拿去叩见皇上。
二十九
早朝。解缙将裱好的字呈给朱元璋。朱元璋一看是自己的字,不禁高兴地大声念道:“江西免粮税。”解缙上前扑通跪倒,口称:“圣上贤明!谢圣上!”朱元璋莫明其妙地问:“你谢什么?”
解缙叩头:“圣恩浩荡,免除江西粮税,臣是江西人,怎能不谢恩呢?”
朱元璋:“朕是在念这条幅上的字啊。”
解缙:“圣上金口玉言,臣代江西子民叩谢圣上了。”说着又连叩三头。
朱元璋又气又喜只得假戏真做,当即传旨:“你们怎么没听到?快快拟旨,免除江西粮税!”
解缙连连叩头。
三十
一日,解缙拜访驸马,可巧驸马不在家。解缙正欲转身告辞,屏风内传出公主的声音:“请给解学士上茶!”
侍者上茶,解缙端起茶杯喝茶之时,一眼瞥见公主在帘内撩帘窥视,忽然诗兴大发,即兴题诗一首:“锦衣公子未还家,红粉佳人叫踢茶。内院深沉入不见,隔帘闲却一团花。”
解缙走后,公主大怒,告之于朱元璋。
公主:驸马不在,隔帘赐茶,可他却不知好歹,即兴题诗,可恶可恶!”
朱元璋:“所题何诗?”
公主将诗背一遍。
朱元璋毫不介意地大笑起来。“解缙乃风流学士!何必多怪!”
三十一
一道士拜访解缙,二人寒暄后入坐。解缙:“不知道长有何指教?”道士拿出小像,说:“久慕先生大名,想求先生为小像题咏。”
解缙接过道长画像端详了一会,提笔就写“贼,贼,贼”三个字,道士一下子惊呆了。解缙接着又写道:“有影无形拿不得,只因偷却吕仙丹,而今反作蓬莱客。”
道士由惊变喜,最后拍手叫绝。
三十二
一日,解缙生病在床,一老先生为其号脉诊断。
一仆人拿着刚买回来的一匹天蓝色的绸缎进来至解缙床前,解缙伸手摸了摸缎子,出口说道:“一匹天蓝缎。”
老先生以为解缙出联,忙说:“且容老夫对你一联:六味地黄丸。”
解缙兴奋起来:“对得妙极!老先生乃是对对高手!请收下这份薄礼。”说着让仆人递上绸缎。
老先生再三推让,坚辞不受。
解缙无奈,心生一计说:“那么这样吧,老先生既然喜欢对对,我再出一上联,请您接下联。上联出后,我来数数。数到十,你若对不出,就请您收下这匹缎子;你若对得出,便可以不收。您看行吗?”
老先生点头:“一言为定。”
解缙开始出上联:“春晚带云锄芍药。”上联出后立即数数:“一…二…三…四…五…”
刚数到“五”,老先生已对出下联:“秋高和露采芙蓉。”
只见解缙忽地从床上坐起来:“我的病好了!多谢先生,现在我才真正领悟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真正含义。老先生,请您收下我这位徒弟吧!”说完倒身下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