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圣忍辱著史记

史圣忍辱著史记

公元前145年,在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龙门即现今的陕西韩城,诞生了一位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司马迁。

黄河,犹如一条黄色的巨龙,蜿蜒东逝。

陕西韩城段,黄河两岸悬崖绝壁,相对如门,黄河之水汹涌澎湃,气势雄伟,这就是有名的龙门。

离龙门几十里地有一小镇叫芝川镇,镇里有一较为气派的院落。

秋天傍晚,后花园,菊花盛开。司马谈与妻子杨三姐兴致勃勃地观赏各种秋菊。

四十岁左右的司马谈一副文人装束,妻子杨三姐文静端庄。夫妻俩边赏花边谈话。

司马谈说道:“春秋战国以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学说,各有长短优劣,方法各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这就是各家学说都是为了治理好天下。纵观历史,历代明主贤臣励精图治,光耀华夏,也有一些昏君奸佞弄权误国。我早有心将前代兴盛衰败的历史著述成书,以教后世,以警后人。”

夫人:“司马家乃史官世家,你有责任将历史真实地再现,让后人以史为鉴。”

司马谈:“夫人说得是。前些时候,在朝事务繁多,很难抽出时间系统整理史料。现在‘丁忧’在家,可以静下心来好好地整理整理了。”

二人边走边谈,来到凉亭之上。看着夫人隆起的肚子,司马谈笑了笑说道:“对,你讲讲你昨晚做的梦吧。现在我有空可以洗耳恭听了。”

夫人神秘地说:“真的,我确实梦见香山娘娘,她亲自登门,笑着对我说‘恭喜你,你将生个好儿子’,但愿这一胎真的生个男孩。”

司马谈笑了笑:“但愿如此。”

夫人:“你说,要是一个男孩,我们给他起个什么名字最好?”

司马谈想了想,说道:“我想我们未来的儿子就叫司马迁吧。”

夫人不解其意,忙问:“这‘迁’字为何意?”

司马谈答道:“我居朝为官,为臣子没有大的作为;在家,为人子没能尽到孝道,作为一家之主,又没能尽到责任;立身处世,尚缺乏恒心和毅力。对此,我深感内疚。从此以后,我要立志奋发,著书立说,壮心不改不迁,争取有所作为。以后一呼我儿的名字,便会提醒我,鞭策我,让我一直不断地奋发进取。”

夫人一听,禁不住大笑起来,“给孩子取名字总得选个好字眼吧。你看,隔壁那家姓陈的,给孩子取名陈晨,这‘晨’字含有朝气,预示着孩子将来如东升旭日,光耀天下。而西头那家姓马的,给孩子起的名字就不好了,叫什么马虎。马马虎虎,今后还会有什么作为?你给咱们的儿子起名司马迁,我看不太好。这‘迁’字,意为转移、改变。我看啦,你是一个大懒汉,根本没有成就大事业的想法,你是想把著书立说的重担迁移到儿子的身上,才想出这个‘迁’字来的,是不是?”夫妻俩哈哈笑个不停。

司马书院。

司马谈在为学生授课,四岁的司马迁坐在前排,聚精会神地听父亲讲课。

司马谈:“王聪,把《诗经·唐风》中的《蟋蟀》背一遍。”

王聪开始背诵:“蟋蟀在堂,岁聿其莫。今我不乐,……”下面急忙想不起来,王聪用胳膊碰了碰同位的司马迁,司马迁会意,小声告诉王聪:“日月其除。”王聪接着背:“日月其余。”司马迁碰了碰王聪说道:“不对。是日月其除,不是日月其余。”王聪接着背:“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下面又背不出来,又用胳膊碰了碰司马迁。

司马迁小声告诉他:“好乐无荒,良土瞿瞿。”

王聪接着背:“好乐无荒,良土瞿瞿。”

两人的小动作被眯着眼的司马谈发现。

司马谈:“王聪,学习本是一件苦差事,不下苦功,怎能学到知识?不会就是不会,不能弄虚作假。知道了吗?”

王聪:“知道了。”

司马谈接着说:“知错就改才会有进步。你需认真刻苦,明天我还要叫你背,坐下吧。”

王聪坐下。

司马谈转向司马迁,厉声说道:“你全都会背了,是不是?来,从头到尾,将学过的这五首给我全背出来!若背错一个字,看我怎么处置你!”

司马迁开始背诵《国风》:“蟋蟀在堂,岁聿其荒。今我不乐,日月其除。无已大康,职思其居。好乐无荒,良土瞿瞿。蟋蟀在堂,岁聿其逝。今我不乐,日月其迈。无已大康,职思其外。好乐无荒,良土蹶蹶。蟋蟀在堂,役东其休。今我不乐,日月其慆。无已大康,职思其忧。好乐无荒,良土休休。”

司马迁停了一下,又继续背另一首:“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司马谈:“好了!好了!你怎么将未学过的这一首也背出来了?”

司马迁:“您不是常说饱学方能为士吗?”

司马谈内心欢喜,却绷着脸说:“好了,好了。今后上课不准多话!”

小镇。一大院落。

乡间的文人陆陆续续走进大院,举行文学聚会。七岁的司马迁也随外祖父杨鼎出席聚会。

大院之中摆放了数张方桌,文人学士们三五不等围坐方桌,品茗论诗论文。

杨鼎搀着司马迁走进大院内,一大约四十岁的儒士叫杜明的,笑着上前打招呼:“杨老先生,今天您也来啦?请坐!请坐!”

杨鼎笑着说:“是呀是呀!大家都来了,老夫还能不来?凑个热闹吧!杜先生你请坐!”

杜明:“杨老先生请坐。”

杨鼎:“好!好!大家都别客气啦!”

杨、杜,还有其他几位同坐一张桌子周围,司马迁站在外祖父身旁。

侍者奉上了茶。

“这位小兄北怎么不坐呀!杨老先生,他是您的……?”一儒生问。

“啊,他是我的外孙,跟我一起来凑热闹的。”杨鼎回答。

杜明问:“是不是您老的三闺女、司马谈的儿子叫司马迁的?”

杨鼎答道:“正是,正是!哎,您怎么知道这孩子的名字?”

杜明说道:“咳!远近谁不知道司马谈的儿子司马迁?史官世家的后代,从小就玑珠满腹呀!来!司马迁你过来!”

司马迁走近杜明。

杜明:“你今年七岁,对吧?”

司马迁:“是呀!”

杜明:“听人讲,你能把145首《国风》全部背出来,这是真的吗?”

司马迁落落大方地说:“那还有假?”

杜明:“那能不能请你来背给我们大家听听?”

司马迁:“当然可以。但不知杜先生是要我顺背还是倒背?”

司马迁出语惊人,在场之人无不愕然。周围的文人学士也都慢慢地靠拢过来,把这张桌子围得水泄不通。

司马迁不慌不忙地站到一把椅子上,非常熟练地倒背起来:“第一百四十五首,七月流火,八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司马迁声调抑扬顿挫,听众啧啧称道:“嗯,看他还真有两下!”

一人说:“别打岔,继续听。”

司马迁:“……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众人喝彩:“背得好!”

司马迁停了一下,继续倒背:“第一百四十四首:鸤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鸤鸠在桑,其子在梅。淑人君子,其带伊丝。其带伊丝,其弁伊骐。鸤鸠在桑,其子在棘。淑人君子,其仪不忒。其仪不忒,正是四国。鸤鸡在桑,其子在榛。淑人君子,正是国人。正是国人,胡不万年。”

司马迁熟练的诗句、抑扬的声调,赢得了听众阵阵掌声,众口称赞:“好!好!”司马迁越背越有劲:“第一百四十三首……”

司马迁的声音被掌声所淹没。

“奇才!奇才!”众人连声惊呼。

“第二十二首:“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天,母氏劬劳。……爱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张氏劳茗……”

司马迁的声音不时被阵阵掌声打断。

司马宅。

家人禀报:“大人,皇上下诏,让您快去接旨。”

司马谈穿上官服,出门接旨。

来人捧着皇帝诏书说道:“司马谈接旨。”

司马谈跪下听旨:“微臣领旨。”

来人宣旨:“任命司马谈为太史令,速速赴任。钦此。”

司马谈接旨:“谢万岁!”

礼毕,来人说:“司马大人,万岁让你即刻整顿行装,随我们一起回京。”

司马谈:“请大人进屋喝茶,稍候即可。”

来人进屋喝茶,司马夫人为司马谈整理行装。

司马谈对夫人说:“夫人在家照料家务,务必保重身体,迁儿随我一同进京,那儿的学习环境比此地要好得多。你看呢?”

夫人:“好倒是好,只是你忙外又要忙内,能行吗?”

司马谈:“行!迁儿!”

司马迁:“来了!”

司马谈:“迁儿,你准备一下,跟我一起去京都长安,好不好?”

司马迁:“太好不过了!爸爸!”司马迁高兴得不知说什么好。

收拾停当,10岁的司马迁跟着父亲,随京里来人一道,坐上马车,离家赴京。

京都长安,西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自然是另一番景象。特别是繁荣的文化给了司马迁以丰富的知识营养。他如鱼得水,尽情地徜徉在知识海洋之中。

白天,他跟古文大师孔安国学习《古文尚书》,从今文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夜晚,他查史料,整理白天笔记,认真研究。名师的传教,父亲和家庭的熏陶,司马迁青年之时已成为博学多才之士。

司马迁20岁时,开始游历各地,考查历史遗迹。

临行之前,司马迁对父亲说:“儿此次出行,实地考察名山大川,搜集考证一些历史史料,行万里路,使自己的眼界和心胸更开阔些。”

司马谈:“你打算去哪些地方?”

司马迁:“儿已想好路线,出武关,经南阳,越汉水,过长江,去汩罗,往九疑,入吴越,到淮上,朝曲阜,至丰、沛、达大梁,还京都。”

司马谈:“好!每到一处要深入了解民俗人情,追踪历史遗迹,搜集古人轶事,博览广记,争取有较多的收益。”

司马迁:“父亲放心。除此以外,儿打算在考察过程中把所学知识与实际加以对照,去伪存真,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的知识更趋完整。”

司马谈:“好!”

司马迁与几名侍从乘坐一辆马车驶出长安城,消失在莽莽原野中。

马车在不停地奔驰。

车夫对车厢内的司马迁高声喊道:“司马公子,前面就是汩罗江。您看!”

司马迁掀开窗帘,抬眼望去,汩罗江滚滚波涛,司马迁也思如潮涌。

马车停到江畔,司马迁伫立江边。江水滔滔,雁声阵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诗句在司马迁耳边响起“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此同时,司马迁的脑海中浮现出屈原的一幅又一幅画面:

屈原向楚怀王直谏。

楚怀王听信佞臣谗言,屈原被流放。

屈原向楚顷襄王直谏,顷襄王不纳忠言。屈原再次流放江南。

屈原满怀爱国之情,忧国忧民,愤世嫉俗。只好寄情于诗赋之中。

屈原流放,漂泊天涯。

屈原报国无门,仰天长叹,堕石入江,江水翻腾……

司马迁想到此处,不禁凄然泪下,感慨万千:“才华横溢而无法施展,爱国忠贞却报国无门!以身殉国,壮哉!悲哉!”

晚。司马迁疾书:

屈原者,名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诏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十一

司马迁车马来到湖南的九疑山,考察“舜葬九疑”的遗迹。

车夫:“公子,九疑山就在前面。”

司马迁:“好。传说九疑山乃舜安葬之处。我们不妨探幽寻古,查考舜的遗踪。”

九疑山,九座山峰耸立,气势雄伟。司马迁登山涉涧,寻找古迹。

十二

晚。司马迁又将舜的事迹记录下来: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下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狞,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

十三

司马迁乘舟沿长江东下,经九江,后往会稽。

船夫:“古人有‘禹疏九江’之说。传说尧当政之时连续二十年发生水灾,洪水遍地,民不聊生。尧命鲧去治理洪水。鲧采用‘堵’的办法治水,治了九年也没能治好水患。后来百官又推荐鲧的儿子禹治水。禹采用了与他父亲截然不同的办法,改堵为疏,劈山凿岭,疏浚河道,三过家门而不人,终于治好了水患。你看!我们马上就到会稽山了。传说禹治水成功,接任舜位,曾在此山会集诸侯。后来,禹在一次东巡中死于会稽,也就葬在那里。”

司马迁:“大禹治水,公而忘私,品德何等高尚!我要把他的事迹写出来,让禹的精神流传后世!会稽这个地方,古迹甚多,除禹之外,还有越王句践卧薪尝胆、复国报仇等,我要亲自看看这些历史遗址,搜集各种遗闻,考证历史。”

船夫:“公子,会稽已到。”

司马迁:“好!我们下船。”

十四

在吴王阖间墓旁一阴暗潮湿的石室里,当地的老百姓向司马迁介绍说:“春秋后期,吴越争霸,吴军长驱直入越境,越王句践被困会稽,国家危在旦夕。后来,越国请和假降,实施缓兵之计,句践去给吴王夫差当奴仆养马,夫人则去当奴婢,打扫宫室。当时,句践夫妇就住在这间小石屋内,睡在一堆柴草之中。有一次吴王夫差病了,句践还尝了夫差的粪便,说:‘大王,从您粪便味道中可以判断,您的病很快就要好了。”句践亲口尝便,得到夫差的信任,因为他的妻子儿子和大臣,没有一个能做到这样。于是决定赦免句践回国。句践回国后,不忘耻辱。为激励自己,在门前挂一苦胆,进出都要尝一尝,睡在柴禾堆里。这样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十年以后越国强大,打败吴国,吴王夫差自杀。句践报了仇雪了耻。越国成了霸主。”

司马迁感慨地说:“句践苦身焦思,终灭强吴,意志坚强,毅力惊人,世间罕见哪!”

十五

司马迁由越入吴,登上苏州姑苏山,眺望浩渺太湖水,发出感叹:“不听忠谏听谗言,疏远忠贤亲小人。吴王夫差当初若是采纳伍子胥的忠谏,也不致落到兵败姑苏,国亡自杀的地步啊!”

十六

司马迁继续渡江北上,来到了淮阴。在韩信墓前,一位老者向他讲述了当年韩信胯下受辱以及漂母助韩信的故事。

老者:“韩信小时家境十分贫穷,常常受到公子阔少的无端欺侮,甚至忍受胯下之辱。韩信忍气吞声,可胸怀大志,坚信通过努力,有朝一日总能出人头地。结果辅助刘邦,夺得天下,终为世人景仰。对,还有,韩信也不是生来就有大志的,多亏一位老太太的指点。”

司马迁:“多亏一位老太太的指点?”

老者:“是啊!有一位以漂洗棉絮为生的老太太,看到受冻挨饿的韩信很可怜,每天送一些饭菜给他吃。韩信感动地说:‘有朝一日如能出人头地,我一定要重重地报答您的恩情。’老太太听了反而很生气,于是对韩信说:‘我看你穷困潦倒,着实可怜,才接济你的。我不需要你的任何报答,只希望你今后能自强不息,自食其力,做一个有用的人!老太太的话对韩信触动很深。从此,韩信发愤自强,终成有用之人。”

十七

司马迁乘车来到山东曲阜,拜谒孔庙。

十八

晚。司马迁作笔记,写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习时礼其家,余只留之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主谓至圣矣!

十九

司马迁考察丰、沛,登临长城,一路风尘,满载而归。

二十

司马迁二十五岁时,官封郎中,成为汉武帝的随从,跟随汉武帝各处巡游,知识积累得更加丰富。

司马迁三十几岁时,汉武帝决定去泰山举行祭祀天地仪式“封禅”大典,太史令司马谈及司马迁同时随驾出行。十月,汉武帝率十万人马出发。

途中,方士公孙卿启奏汉武帝:“皇上,此次去泰山封禅,可顺便到蓬莱仙境一游。当年秦始皇就曾派徐福去蓬莱求仙药。皇上这次东行若去蓬莱,微臣可为您求得长生不老之药。”

司马谈上前启奏:“皇上千万不能轻信方士的荒唐之言,世间哪有长生不老之药?若去蓬莱寻找仙药,只会是劳民伤财,贻笑后世。请皇上三思。”

汉武帝:“好了,好了。别再多说,我自有主张。司马谈,你就留在此处,不必随我去泰山封禅了。”封禅队伍继续北行。司马迁随行。

二十一

司马谈被留在周南这个地方,气结于心,躺在病榻之上。

司马迁急急赶回看病危的父亲。

在病榻前,司马谈拉着司马迁的手,一字一句地嘱咐道:“为父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孩子,你可要记住,司马家族乃史官世家,从周朝直到今天。我死后,你若能将我们几代人的愿望变成现实,写一部上继《春秋》,下迄汉代的历史著作,以教后世,为父死也瞑目了。”

司马迁十分悲痛地跪在父亲病榻前,向父亲发誓:“儿一定继承父志,客观而真实地将历朝历代的兴衰成败、明主昏君、忠臣奸佞,世事的变迁等等记载下来,以教后世,以警后世。父亲,您就放心吧。儿早已有此志向了。为了这一宏伟事业,儿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罪都能受,哪怕是……”

司马谈赶紧止住说:“别说了。儿有此志向和决心,就一定能成就伟业。为父就放……心……了……”

司马迁:“父亲!父亲!。

司马谈与世长辞,司马迁悲痛欲绝。

二十二

司马迁书房。书桌上放着《春秋》、《礼记》等以及《史记》的手稿。

司马迁和老朋友壶遂品茗交谈。

壶遂随手拿起《春秋》请教司马迁:“请问司马兄,我不明白孔子当时为什么要作《春秋》呢?”

司马迁略有所思,意味深长地答道:“壶兄,董仲舒先生曾这样说过,春秋后期,周朝的伦理纲常已废。孔子身处乱世,苦于自己立身处世的准则得不到理解,治国方略得不到采纳,政治主张无法实现,于是,只得通过对以往二百四十二年历史的记述来抒发自己的见解和强烈的爱憎,贬斥天子,黜退诸侯,谴责大夫。孔子也一向认为,与其空说道理,不如因事之义。孔子作《春秋》意在讥刺时政,给后世留下有益的启示。我认为,《春秋》决不是一部简单的大事记,而是那个时代一部难能可贵的政治道德全书。因为,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其地位和作用远远超过《易》,《礼》,《诗》,《乐》。”

壶遂不解地问:“孔子当年未能遇到明君,其才能得不到施展,不得已才写《春秋》,希望从文辞记事中表明礼义,以垂后世,从而将之作为一个新王的王法。而您却不同,您现在已经遇到了圣明天子,并荣升为太史令。当今天下万事皆有条有理,各得其所,足见已经有了王法。您现在写一部类似《春秋》的历史著作,是想论述什么样的问题呢?”

司马迁说道:“您的话很对。说到我写历史怎敢与孔子写《春秋》相题并论?记得先父曾经说过,伏羲那样纯朴,也作过《易》八卦;尧舜的圣德明于《尚书》,礼由此而兴;商汤、周武王功业那样兴隆,受到诗人的歌颂。《春秋》推举善良,贬斥邪恶,推崇夏、商、周三代的盛德,褒扬周朝,不仅仅是讽刺而已。自从汉朝建国,到当今的圣明天子,这期间,获得了吉祥的符瑞,举行了封禅,改革了历法,变更衣服、器物的颜色,受命于上天,天子的恩泽如流水滋润无边,海外异邦也派来很多懂汉语的使者请求献礼朝见。朝廷臣下百官,即使竭力称颂当今天子的圣德,也不能完全表达出自己的心意。天下有贤能的人而不被任用,是当权者的耻辱;主上有圣德而不能布闻于天下,那就是主管官员的失职。我作为史官,废弃明圣盛德而不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论述,忘记父亲的嘱咐,这是莫大的罪过!我写史记只不过是客观地记述所发生的历史事实,将世代流传的那些杂乱的异闻传说加以归纳整理,让历史真实地再现,让历史对人们有所启迪,哪里谈得上什么历史著作?更不敢与《春秋》相比了。”

壶遂:“司马兄过谦了。记述历史,注重事实,褒扬正义,鞭挞丑恶,乃史家的神圣职责。司马家族乃史官世家,您遵照先父遣嘱,编写历史大作,以教后世。令人敬佩!但不知您将以谁作为开篇?”

司马迁:“我以黄帝为开篇。”

壶遂:“那为什么?”

司马迁:“传说黄帝联合炎帝部落,打败蚩尤部落后,黄帝部落逐渐强大,加上黄帝的德政深得民心,受到人们的拥戴,各方纷纷归顺。我把黄帝作为全书的开篇,是要让以后的天子都以黄帝为榜样,造福人民。”

二十三

司马迁伏案写作,时而翻笔记,时而查资料,室内灯光通明……

二十四

公元前98年,汉朝和北方的匈奴发生战争,骑都尉李陵在酒泉张掖一带驻守边防。汉武帝颁诏,令李陵率部北击匈奴。

李陵率五千兵士长驱直入敌境,势如破竹,进展顺利。

二十五

匈奴单于帐内,一汉奸密报单于。汉奸:“启禀大天,据小的了解,李陵孤军深入,后无援军,目前射矢将尽,很难持久。大王若趁此时派重兵围剿,可一举将李陵军歼灭。”

单于:“此话当真?”

汉奸:“千真万确。若有半点差错,割下小的脑袋。”

单于吩咐:“把他带下去!若是假话,割下他的脑袋!”

兵士拉起汉奸:“走!”汉奸浑身哆嗦地问单于:“大王,若果真如小的所言?”

单于:“真的如你所言,打败李陵后,重重地有奖赏!”

汉奸说着“谢大王”!被兵士拉出帐外。

帐内。单于召集众将,说道:“李陵孤军无援,歼灭汉军正此时也!我要率领八万骑兵,围歼李陵!”

二十六

匈奴八万骑兵铺天盖地而来。

在一狭谷,李陵军被匈奴骑兵团团包围。

李陵率领兵士英勇杀敌,箭不虚发。

经过十几天的浴血奋战,李陵部歼敌一万多人。终因寡不敌众,矢尽弦绝,五千壮士死伤殆尽。

李陵奋力拼杀,刀砍断了,箭囊空了。李陵赤手空拳对匈奴刀枪,顽强拼搏,最终被俘。

二十七

御殿。

汉武帝满脸怒气。众大臣分列两旁。

汉武帝:“什么?被俘投降匈奴?为什么不以死全节?”

一大臣:“李陵刚愎自用,自恃勇猛,不讲战略,结果全军覆没,罪不可赦。”

另一大臣:“李陵被俘投降匈奴,辱我国格,丧我国威,辜负天恩,应严惩不怠。”

又一大臣:“李陵罪不可赦,还应株连九族!”

汉武帝更是怒容难消,对司马迁说:“司马迁,你说呢?”

司马迁上前奏道:“微臣以为,问题并没有几位大人讲的那么严重。我与李陵交往不多,也没有特别的情谊,但我了解李将军的为人,他是一位能够廉洁奉公,礼贤下士,急人所难,英勇刚强的杰出人才。此次与数十倍于自己的匈奴军队作战,不屈不挠,连续战斗十几天,直到矢尽弦绝,兵败被俘。李陵降胡是他的过错。如今,他一有过失,那些平时贪生怕死,只想保全家室私利之徒,却昧着良心,见风使舵,制造吓人的罪名,对此我实在感到不安和痛心。万望皇上能公正地对待将士的功过成败。”

一大臣急忙上前启奏:“司马大人所说,微臣实不敢苟同。分明是在为投降叛国之人辩解开脱,诬罔主上。”

汉武帝盛怒:“李陵投敌,罪该万死,全家抄斩!”

司马迁还欲上奏。

汉武帝一挥手,“别说了!司马迁为叛贼辩护,胡言乱语,欺君罔上,下入死牢!退朝!”

二十八

死牢。司马迁忍受着这不白之冤。

一牢役对司马迁说:“大人,当朝的法律您最清楚,被判死刑,若要求生,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交足50万钱作为赎罪金,再就是甘受宫刑。您还是赶快想想办法让家人筹集赎罪金,早一天出狱。唉,哪儿有理可讲啊!”

司马迁叹道:“钱?我到哪里去筹集这么多的钱?先父当了几十年的太史令并没留下什么家产,我到现在还是两手空空。昔日的亲朋好友生怕受牵连,一个个都尽量远离着我。”

牢役:“世事炎凉啊!”

牢役走后,司马迁思潮翻滚。

司马迁自语:“宫刑?”

司马迁的脑中浮现出受宫即阉割生殖器的情景,不禁失声叫道:“这是对人格的野蛮侮辱啊!不如死得痛快!”

父亲临终遗嘱又在司马迁耳边响起:“为父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孩子,你若能将我们几代人的愿望变成现实,写一部上继《春秋》,下迄汉代的历史著作,以传后世,为父死也瞑目了。”

司马迁头脑中又出现了家中堆放着的一大堆手稿,叹道:“这么多的心血难道就这样白费了吗?”

司马迁思潮难平,在生与死的抉择关头,他想到了很多很多……

“我只不过是一个小小太史令,如果就此自尽殉节,若九牛亡一毛,与蚁喽何异?那些欲置我于死地的人将会拍手叫好,那些不明真相的人也将误以为我是畏罪自杀。人虽不免有一死,但死的价值不同,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样平白无故地死去,值得吗?”

“西伯侯乃一方诸侯之长,却被商纣王拘禁。他受尽折磨,后推演出《周易》;孔子到处碰壁,困厄而作《春秋》;左丘明双目失明后意志不减,写出《国语》;屈原遭谗言,被流放,在极其艰难的处境中写出了可同日月争辉的不朽诗篇《离骚》;孙膑遭害被剜去膑骨,却以惊人的毅力写出《兵法》;韩非在狱中写出了《说难》,《孤愤》……难道我……?”

性格坚强的司马迁考虑成熟,冷静地向牢役叫道:“头役,请您过来,把我的话传上去,就说司马迁愿受宫刑。”

牢役大吃一惊:“您怎么这样……?”

司马迁:“我已决定,就请您为我转达一下。”

牢役不解地望了望司马迁,离去。二十八几名狱卒将司马迁抬进牢房。司马迁已不省人事,只见裤裆上鲜血淋漓。这年,司马迁48岁。

二十九

牢房。草铺,破被,一张破桌。

白天,夜晚,司马迁夜以继日写作《史记》,以超人的意志忍受着肉体和精神上的极大痛苦。

摞在桌上的手稿渐渐增高……

三十

公元前96年,司马迁获释出狱,并很快被任命为中书令。司马迁再次以坚强的意志,全身心地投人到《史记》的写作之中。他以极其渊博的知识,杰出的才智,敏锐的目光,对三千年的历史进行了全面合理的整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前后经过近16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一部构思严谨,体例完备,囊括中外,贯通古今的历史巨著。《史记》最初称《太史公书》,后来,人们习惯称之为《史记》,沿用至今。鲁迅曾称颂《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用自己毕生的精力给后人留下了前无古人的伟大杰作,中国历史上伟大杰出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光照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