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矢志编《通鉴》
司马光矢志编《通鉴》
一
随着“快来救人啊!有人掉进水缸里啦!”的呼救声,一群六、七岁的孩子,身着宋朝服饰,跑向一口盛满水的大缸,缸里直冒水花,溺水孩子的衣角在水面漂动,孩子们有的爬上缸沿伸手去够,有的束手无策,有的大呼,有的跑走,还有女孩捂脸啼哭。呼救声不断。
五岁的司马光较为冷静:“不要乱嚷!”
喊叫声突然停止,孩子们的目光一齐扫向司马光。只见司马光顺手操起放在缸前的那块大石头。奋力向缸上砸去。只听“砰”的一声,缸水哗哗地淌了出来。
孩子们以惊异的目光看着司马光的一举一动,终于又蹦又跳地欢呼起来:“得救啦!得救啦!”两个大一点的孩子迅速蹿到缸边,将溺水的孩子从缸里拽了出来。孩子们齐声叫道:“司马光真行!司马光真行!”司马光笑了。
众人赶至,见孩子已救出,松了一口气。有人问:“砸缸的是谁家的孩子?如此聪明!”有人答:“他就是朝廷大官天章公司马池的少爷司马光呀!”
众人啧啧称道。
二
一日,司马光母亲给司马光买回一套漂亮的衣服。
母亲:“光儿,过来。把这套衣服试一试。”
司马光害羞地说:“我不要。”
母亲:“傻孩子,你看人家的孩子穿得那么华丽,你却穿得如此破旧,别让人家看不起。再说,我们家也并不比别人家穷呀!”
司马光:“娘,我不喜欢穿新衣服,您不知道吗?您上次给我买的那一套衣服至今还收在那里呢。您不是常说,要节俭持家吗?君子贤于内,小人显于外。华丽的外表焉及贤美的心灵?”
母亲无可奈何,可心中却充满了喜悦,说:“光儿说得对!”
三
五岁的司马光吃核桃,核桃的青皮怎么也脱不掉。他的姐姐走进来,弄了半天也脱不掉青皮,悻悻而去。姐姐走后,家中一女佣人过来,将核桃用水煮,结果把青皮脱掉。司马光高兴地吃着核桃。姐姐又走了过来,看到核桃青皮已退,惊奇地问:“哟?青皮脱掉啦?是你自己脱的?”
司马光:“是呀!”
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走进来,十分严肃地训斥道:“小孩子怎能说谎话!做人要以‘诚’为本!”
司马光羞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父亲和姐姐走后,司马光拿起纸笔,奋笔疾书了一个“诚”字,张贴于自己的卧室之中。
四
夏。夜幕笼罩着宋都开封,万籁俱寂。司马卧室烛光闪亮。六岁的司马光挑灯夜读。朗朗的读书声划破了宁静的夜空,传人其父母耳中: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趾而望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读书声消失。
司马池夫妇卧室很简单。司马池坐于桌旁,夫人坐于床沿。
司马池:“唉?怎么不读了?”
夫人:“你看都什么时辰了,还让孩子苦读?也该休息了。”
司马池:“学习本来就是一件苦差事,不吃苦能学而有成吗?”
夫人:“这孩子够用功的了,早起晚睡,整天就算泡在书堆里了,不就是6岁的孩子吗?”
司马池:“从小就要让他养成勤学苦练的好习惯。可别溺爱孩子。”
夫人:“唉,你对孩子总是这么严。你听!他还没睡!”
窗外又传来司马光的读书声: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骐驩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司马池:“时,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啊!”
五
秋日。开封繁华的大街上。司马光随其父司马池,穿过熙攘的人群,走进一豪华院落。亭台楼榭,画栋雕梁。父子俩走向书有“天章阁”的阁楼,进入阁楼,司马光惊喜异常:古今书籍无所不有!
司马光:“啊!这么多的书!《论语》、《左传》、《诗经》!还有《道德经》,啊!还有司马迁的《史记》!”
司马池:“是啊!司马迁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大人物呀!一部《史记》,上起黄帝,下迄汉武,纵贯三千年,横跨九州域,堪称一部不朽的历史巨著。”
司马光:“父亲,那汉武帝以后的历史有没有人写呢?”
司马池:“有是有,比如《汉书》、《唐书》啊。可至今尚无人能把汉朝至今这一千三百年的历史贯通起来呢!”
司马光若有所思,说:“我将来……”
司马池:“你知道吗?司马迁十岁诵读古典,学《尚书》,学《春秋》,博览群书,二十岁起远足千里进行考察,四十不惑之年着手撰写《史记》。后来,竟忍受宫刑的屈辱,矢志不移,终于完成了这部历史巨著呀!”
司马光:“了不起!了不起!我是司马氏后代,我要承继他的事业!”
司马池:“吾儿年少志高,将来肯定有出息!不过,你能吃得了苦吗?”
司马光:“能!”
司马光如饥似渴,翻了一本又一本,手不释卷。不觉已近正午。
司马池:“天已至正午,我们走吧。”
司马光依依不舍。
六
秋夜。7岁的司马光卧室还亮着灯光。琅琅的读书声又传进司马池夫妇卧室。夫人已有倦意。
夫人:“夜已深,这孩子还在读书。”
司马池:“孩子想学就让他学好了。”
司马池轻轻走近司马光窗下。司马光的读书声渐大。
司马光:“……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
司马池轻轻推开司马光卧室门,走了进去。
司马光卧室,十分简陋:一桌一凳,旧桌上堆放着《左传》、《史记》、《论语》、《孟子》、《诗经》等书籍。一床,床上一张席,一床被,一个圆木枕头。墙上挂着一条幅,上书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落款为“司马光书刘禹锡陋室铭”。
司马光:“父亲大人还没休息啊?”
司马池:“你也不是还没睡吗?”
父子哈哈一笑。司马池走至桌前,翻了几本司马光读的书。随手拿起一本《史记》。
司马池:“哎?我让你看《论语》,你怎么没看,却看起《史记》来了?”
司马光:“《论语》我前几天就读完了。我背几段给您听听好吗?”
司马池:“你且试试。”
司马光:“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敏,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司马池:“嗯,好。”司马光继续背诵:“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而已。”
司马池:“别忙!别忙!你给我说说孔子的这段话讲的是什么意思?”
司马光:“孔子说,一个有志向的人不要追求吃住方面的满足和安逸,做事勤奋,说话谨慎,虚心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请教,以明辨是非。这才可称为好学呢。”
司马池:“讲得对。我们要向古代的圣贤学习啊!”
司马池抬头看到墙上挂的条幅。指着条幅笑着说:“看,你的口气倒还不小呢!还要虚心,不能清高。书籍浩瀚似海,你所学的只不过大海中之一粟啊!不过,你严于克己,身居陋室而怀天下。这一点,为父十分赞成。”
司马光暗自欣喜。
司马池转过头,看了看床,指着圆木枕,问:“此物何用呀?”
司马光:“这是警枕。”
司马池:“此乃一截圆木,为何称它警枕?”
司马光:“我用它作枕头睡觉,不致睡得过沉而耽误学习呀!”
司马池“嗯”了一声,轻轻地点头,摇头。见孩子如此克己自勉,不觉有些心疼。
七
冬日。司马池携七岁的司马光拜访一位博学多才的庞籍老先生。宾客寒暄入座。
庞先生:“这位莫不是膝下公子司马光?”
司马池:“正是。”
庞先生:“司马光,你过来。今年7岁了吧?”
司马光:“是的,先生。”
庞先生:“我听好多人说起你,聪颖刻苦,广学博览。今天,我来考考你。如能答对,我就赠与你一部《尚书》和一些珍贵的史料。如答不出……”
司马光:“答不出甘愿受罚。”
庞先生:“好!你先回答我,你已读了哪些方面的书?”
司马光:“嗯,《论语》、《孟子》、《春秋》、《左传》、《史记》,还有《诗经》……”
庞先生:“好。来,我问你,华夏族是如何形成的?”
司马光:“大约三千多年,黄河流域的黄帝部落和西部的炎帝部落联合和长期融合而形成。”
庞先生:“武王伐纣与春秋争霸同为战争,其性质是否相同?”
司马光:“截然不同。我认为,周武王以正义之师讨伐无道暴君,顺应了天意;而春秋无义战,只不过是诸侯之间的争霸与兼并而已,百姓遭涂炭也。”
庞先生:“嗯,答得好!答得好!我再问你,甲骨文是刻在甲骨之上的,金文被称为“铭文”,这两者之间有何区别?
司马光:“铭文铸刻于钟、鼎之上,也称钟鼎文。甲骨文多为占卜,铭文多为颂辞。”
庞先生:“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的书你都读过。后人常称‘孔孟’,或称‘老庄’,而不称‘老孔’或‘孟庄’,这是为何?”
司马光:“小子认为,此乃体系之不同。孔孟主张‘仁政’,‘有为而治’;而老庄则主张‘无为而治’;孔孟兴儒学,老庄兴道学,学派有异也。”
庞先生:“讲得好!我所问难题,你尽数答出,真是神童啊!我说话算数,来,这一部《尚书》老夫就赠与你了。”
司马光:“谢大人!”
庞先生:“贵公子如此博学,将来必成大器!”
司马池:“大人谬奖。”
八
清明节。开封郊外,日光和煦,垂柳丝长,莺歌燕舞,花草吐芳。八岁的司马光和几家少公子郊游。
儿童甲:“在家里可把我闷死啦。这野外才真的好玩呢!”
乙:“是啊是啊!今天我的心豁然开朗,头脑似乎也比往日清醒多了。”
丙:“我们何不做一做游戏?”
丁:“做什么游戏呢?”
众人疑问的目光一齐投向司马光:“你说!”
司马光:“既然大家都感到心旷神怡,我们倒不如……”
众人急不可待:“什么?你快说!”
司马光:“这样吧,我们见物咏诗。我们排好队,从这儿往前走,见何物就背一首相关唐诗。前头第一人先背,背得出的就接到队伍的最后头,背不出的就原地不动,直到背得出方许加入队伍之中。这样依次轮流。你们看好不好?”
众人高兴地说:“妙哉妙哉!”
众儿童依次排好队,司马光领头蹦蹦跳跳踏着草花往前走,忽飞来几只燕子。
司马光:“燕子,你们看。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苍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众人齐说“妙”。司马光退到最后。继续前行。
甲:“我也有了,你们停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怎么样?”
乙:“好像有点不大对劲呀。天上飞的鸟好像既不是黄鹂,也不是白鹭吧?”
众人哄笑。
甲不好意思地说:“反正是鸟儿呗!”
众人:“好了,好了,算你对!算你对!”
甲退至最后,继续前行。
乙:“你们听听我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日出惊飞鸟,时鸣春洞中。”
众人:“不错!可惜有鸟而无涧呀!”
丙往前一指说:“前边还真的有一小溪呢。”
众人前行至溪边,只见溪中,近处有鹅鸭戏水,远处有一叶小舟。
丙:“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丁争着背:“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戊也抢着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司马光:“好了好了,大家别争了。轮到我了。你看那盛开的桃花,掩映在丛绿之中,我来给你们背上两首咏桃花的唐诗吧。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众人叫好。司马光:“再来一首: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悠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众人欢呼雀跃。
九
司马光伏案苦读……慢慢地已经成了十八岁的英俊青年。他抬起头,拿起笔,一首《勇潇》顷刻而成。
司马光捧着自勉诗,高声吟诵起来:“何为而正,至诚则正。何为而勇,蹈正则勇,孟贲之材,心动则回。临义不疑,呜呼勇哉。”
十
司马光宅外,热闹非凡。
报喜的队伍来到宅外。一官差手捧镶金边挂红绫的“进士甲第”牌匾,缓缓走向司马宅门。
看热闹的人们蜂拥而至,议论纷纷:“司马光中了进士啦!真了不起!”“司马光这孩子聪明好学,从小就有出息!”
一司马家仆人慌忙跑来禀告:“大人,公子中了进士啦!报喜的人已到门外!”
司马池一边说“快去告诉公子出来迎接”,一边整理衣冠,和夫人出门迎接。
司马光随后出来。
官差:“贵公子中了进士甲第,恭喜恭喜!”
司马池夫妇及司马光接过牌匾,与官差揖别。司马光手捧牌匾,站立,英俊潇洒。
十一
天章阁内,书山文海。
二十多岁的司马光穿着朝服,翻阅图书,触景生情。
司马光7岁时和父亲司马池来到天章阁……
司马光自语:“圣上英明,我终得以与书为伴矣。这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文字繁多,谁人能够遍读?圣上史籍浩瀚,篇幅冗长,日理万机,哪有那么多的时间周览?倒不如编一部精练的通史,按年月记事,删削冗长,举撮机要,叙国家之盛衰,记生民之休戚,使善可为法,恶可为戒,岂不更好?”
十二
晚上。司马光伏案著作。司马光奋笔手写:周纪一威烈王
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臣光日: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故三晋之列于诸侯,非三之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十三
御殿。
宋英宗:“司马爱卿,你耗费数年心血记集而成的《通志》今日带来否?”
四十七岁的司马光:“带来了,陛下。臣蒙圣恩,已编就《通志》八卷,记载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秦二世三年,计一百九十五年的七国兴衰史。愿它能协助陛下疏理史纲,治理疆士。”
殿侍官从司马光手中接过书卷,捧呈英宗。英宗翻阅了一下首卷,满心喜悦,大声诵读:“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二十四年,王崩,子安王骄立。嗯!纪事简明扼要。好!”
英宗继续往下阅读:“安王元年,秦伐魏,至阳狐……五年,日有食之……周显王十年,卫鞅欲变法……。啊!下面还有编者批注!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室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好啊!这此批注总结前人之得失,给后人以启迪。真知灼见,文笔精彩!爱卿,且将《通志》留下,待朕详阅。”
司马光:“谢陛下”
英宗忽然又问:“此书下至秦二世,不知之后的历史爱卿可有打算?”
司马光:“臣想继续著述,以至五代为止。”
英宗想了想说:“编撰如此大部通史,犹如在浩瀚的大海中游弋,人生毕竟短暂啊!朕知爱卿忠心耿耿,不畏艰难。只是这通史纷繁复杂,耗时颇多,爱卿一人编撰,是否觉得力单路漫?”
司马光:“陛下英明远见。”
英宗:“朕想《通志》由爱卿主编,同时挑选一些史学专长者,协助爱卿,不知卿意如何?”
司马光:“陛下想得周道。”
英宗:“爱卿可将书局设在秘阁,龙图阁、天章阁、秘阁三馆之重要文献及古代书籍,爱卿可随时借用,所需笔墨诸物可自御府领取,一切费用皆由御府担负。”
司马光:“感谢陛下。臣当尽心尽力,不负圣恩。”
十四
秘阁内书局。
司马光等就编写《通志》进行分工。
司马光:“周威烈王至秦的历史我已撰初稿,诸位可编撰自汉至五代的通史。刘大人(刘攽)对两汉史研究深透,就请您编写两汉部分。刘大人(刘恕)精于魏晋南北朝史,就请您编写这一部分。范大人(范祖禹)专于隋唐五代史,就请您编写这一部分。我们大家分工协作,最后我来定稿。大家还有什么要说的?”
众人:“没有什么。”司马光:“那好,明日即请大家动手编写吧。”
十五
迩英阁。
宋神宗进读《通志》。司马光叩见。
宋神宗:“爱卿快请进。”
司马光:“陛下召臣,不知有何吩咐?”
宋神宗:“《通志》朕已浏览一遍。众多纷繁的史实在爱卿笔下却让人一目了然,令朕耳目一新。只是,朕以为《通志》之名偏俗,莫若改为《资治通鉴》更为贴切,不知爱卿以为如何?”
司马光:“圣上灼见,言之甚是。”
宋神宗:“待日后有空,朕亲自为此书作序。以告后世之君臣,以史为鉴,精心治国。”
十六
治平四年(1067)十月初九。迩英阁。司马光进读《资治通鉴》,神宗皇帝拿出他亲自为《资治通鉴》所作的序,赠与司马光。
神宗:“司马爱卿,这是朕为《资治通鉴》所作的序文,今赠与您,待全书编成之后放入。”
司马光:“谢陛下。”
司马光展卷诵读:“朕惟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
司马光停下来,拜谢道:“圣上英明,亲为《资治通鉴》作序,臣当尽忠竭力,早日编修成功,不负圣恩。因此为臣还有一个请求。”
神宗:“爱卿请讲。”
司马光:“编修《通鉴》史籍繁多,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臣恐难以应付禁林文字,望乞免翰林学士一职,许臣只以侍读学士专修《资治通鉴》,如此则材器稍宜,职业无旷,臣即有大量的时间用于编修《资治通鉴》。这是臣《乞免翰林学士札子》,望圣上恩准。”说着递上呈折。
神宗:“爱卿忠心耿耿,德才无双。请求免去翰林学士之职,朕不能答应。这样吧,学士院文字工作可以暂免,翰林学士之职您还是要继续担任的。”
司马光:“这……”
神宗:“就这样吧。”
司马光:“谢圣上。”
十七
洛阳。繁华的街道,精致的园林,盛开的牡丹。
司马光等一行坐着车马,穿过大街,兴致勃勃地来到一幽静的居所,漫步在曲径中,超尘脱俗之感油然而生,随即咏诗抒怀:
“三十余年西复东,劳生薄宦等飞蓬。
所存旧业唯清白,不负明君出补忠。
平避喧烦真得策,未逢危辱好收功。
太平触处农桑满,赢取闾阎鹤发翁。”
十八
洛阳,司马光的“独乐园”。园中心是“读书堂”,读书堂南跨溪而建的是“弄水轩”,读书堂北的湖中之岛是“钓鱼庵”,庵北有间小屋为“种竹斋,湖东有一大片种着芍药,牡丹的“采药圃”,还有可眺望嵩山的“见山台”等。
司马光与范祖禹等在弄水轩品茗交谈。
司马光:“在这幽静舒适的环境中修史著述,乃是一种享受啊!”
范祖禹:“确是一种享受。昨夜我等彻夜未眠,今天也毫无倦意。你说奇怪不奇怪?”
司马光:“说怪也怪,说不怪也不怪。人总是有所追求,有人追求高官厚禄,有人追求吃喝玩乐,我等儒生的惟一追求就是著书立说,教化天下,传之后世。只要捧起书拿起笔,辛苦犹觉甘甜,劳累当作享受。你说是吗?”
范祖禹:“司马兄说到我们心里去了。”
十九
独乐园内。司马光等心中焦急,愁眉不展。
司马光:“东汉明帝曾派使者去西域取经,在大月氏国恰遇来自天竺国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两位高僧赠送六十万言梵语佛经卷,以白马驮至洛阳,汉明帝躬亲迎奉,次年建白马寺,收藏佛经。白马寺即成为我国佛教发祥之地。尽管此段历史仅是史海之一粟,可《通鉴》中倘无记述又甚觉遗憾。”
范祖禹:“几次派人去白马寺借取佛经以作参考,却都空手而归。不知这次去人情况会怎样?御史已去数日,现在也该回来了。”
说话之时,侍从来报,“御史返回”,司马光等一齐站起来说:“快请进来。”御史慌忙拜见。司马光急不可待:“快!快说说经卷取回来没有?”
御史:“没有。白马寺主持拿出汉明帝的旨令及宋太祖钦书‘圣经宁存’,拒绝一切臣民借阅圣经。只得空手而归。”
司马光等垂头丧气。
司马光:“看来我得亲自去一趟。”
二十
司马光带一随从骑马前往白马寺,途中山林遇盗。
司马光二人骑马沿嵩山脚下弯弯曲曲的山道策马急行,忽听一声哨,怪石丛林中一下拥出几十个喽罗,其中一身材高大满脸胡须的贼首手持钢刀蹿至司马光马前,要司马光丢下“买路钱”。司马光由于走得仓促,身上只带些零星的银两。随从握刀立于司马光侧。
司马光:“好汉,我等仓促赶路,没带什么银两,这些银两就送与你们吧。”
贼首掂了掂司马光递给他的银两,冷笑一声:“这点碎银能抵何用!走!跟我们上山去。”
众喽罗蜂拥而上,团团围住司马光。
司马光:“要不,我这匹马也送与你们好了。”
贼首:“一匹马值几两银子?”
司马光:“那,我们这两匹马皆送与你们行吗?”
随从怒吼:“不行!你们这些山野毛贼,问问这把刀愿不愿意?”
随从举刀。众喽罗“哇”地均举起了刀。司马光料定难敌众寇,便随手握住随从手中的刀。
司马光:“这刀也送与你们了。只要将我二人速送下山,上路即可。”
贼首:“嗯,还是你够意思!”
贼首一声唿哨,山口几匹马飞奔而至。几个喽罗将司马光与随从架到马上,策马而去,不多时来到山北的巩城。黑暗之中,司马光和侍从被喽罗推下马来。随从忍痛背起司马光,来到城下。
县官听说急忙赶至,并有郎中为司马光疗伤。
司马光:“此地何处?”县官:“这里是小城巩县。”司马光:“离白马寺还有多远?”县官:“不足百里。”司马光:“那好,赶快启程。”司马光乘县官备的车马,向白马寺进发。
二十一
洛阳白马寺,称为中国第一古刹,位于洛阳城东二十里处。北依邙山,南望洛水。峥嵘的殿阁和高耸的宝塔掩映在葱茏的古木丛中。寺内,洪钟长鸣,法香远溢。
正午。寺内大小方丈排列寺前,恭迎司马光一行。
司马光车马至寺前。白马寺主持与司马光见面行礼,让进寺内,边走边谈。
主持:“老纳听说司马大人不顾一路坎坷光临僻寺。精神至嘉,可敬可佩。请大人于禅房暂歇,待老纳去藏经阁取出经卷来。
白马寺禅房。司马光不分昼夜翻阅经卷,并作记录:显宗孝明皇帝八年冬,帝闻西城有神,其名曰佛,因遣使之天竺求其道,得其书及沙门以来。其书大抵以虚无为宗,贵慈悲不杀;以为人死,精神不灭,随复受形;生时所行善恶,皆有报应,故所贵修练精神,以至为佛;善为宏阔胜大之言以劝诱世俗。精于其道者,号曰沙门。于是中国始传其术,图其形象。
二十二
秋天。司马宅。院内风起叶落。66岁的司马光病重卧床。范祖禹、黄庭坚、其子司马康等围坐于病榻前。
司马光以微弱的声音问范祖禹:“《通鉴》印好没有?”
范祖禹:“《通鉴》雕版印刷,下月即成书问世。”司马光微笑着闭上了眼睛。
二十三
司马光遗体置于原书屋的木板床上,头下枕着“警枕”,旁边放着厚厚几摞书……
二十四
后人读宋神宗为《资治通鉴》所作的序:《资治通鉴御制序》。
朕惟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
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勒成二百九十四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册牍之渊林矣。
……《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踢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写耳。
读书人全神贯注“资治通鉴”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