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胆神童夏完淳

赤胆神童夏完淳

明朝末年。朝廷腐败,内忧外患,政局动荡。松江府华亭县有一大宅,建造典雅,一看便知是文儒之所。这是江南名士夏允彝宅第。

崇贞九年夏。夏允彝与陈子龙、徐孚远、王光承等松江名士在凉亭品茗论政,研讨诗文。

陈子龙:“神宗帝吸食鸦片,晏处深宫,君臣否隔,溺志货财,享乐无度。朝中正邪不分,纲纪废坏。熹宗少年登极,生性庸懦,却又故作威福,滥赏淫刑,成了宦党魏忠贤手中的傀垒。崇祯刚愎自用,不听忠言。宦官擅权,忠良遭害。咳,若不革除弊政,我大明堪忧矣。”

夏允彝:“我等文士虽有报国之志,却终难以实现。万历以来,东林党人的遭遇就是很好的说明。顾宪成等人针砭时弊,上书直谏,可谓一批忠君之士。熹宗之时,东林党人杨涟列举宦党魏忠贤“大奸恶”罪二十四条予以弹劾,结果被宦党逮捕入狱,以土囊压其身,用铁钉贯其耳,竟被活活地折磨死!其他东林党人亦被一一杀害或流放。”

徐孚远:“宦党专政,君主昏庸,政治黑暗,饥民号寒呀!陕甘一带,尤为甚者。崇祯元年,一年无雨,草木枯焦,饥民以草根树皮为食,皮尽根绝则挖观音士充饥,苟延时日,直至腹胀而死,真是饿殍遍野,惨不堪言。”

陈子龙:“崇祯元年起,陕晋一带饥民蜂起,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树起反明旗帜。到崇祯六年已聚众二十万,群集山西。崇祯八年,七十二大营大会于荥阳,之后又以迅猛之势连下固始、寿州、颍州,直捣中都凤阳,火焚皇陵。”

夏允彝:“我听说今年7月,高迎祥死后,众推李自成为闯王,连破宁羌、剑州、梓潼,现已逼进成都。”

陈子龙:“是啊!国家多难,内患末消,外患又至。满州太宗平察哈尔部,收内蒙古,获元朝遗下的传国玺,已自称帝,易国号为大清。清兵到处滋扰,屡屡进犯,觊觎中原,欲夺大明江山,可谓野心勃勃。”

王光承:“听说前天清兵又连下京畿各州县,朝野为之震动。”

陈子龙:“国难当头,我辈当尽忠竭力,保国安邦。”

夏允彝:“子龙兄说得对。哪怕是为国捐躯也在所不辞!”

众人高谈阔论,言辞激昂。突然,随着一声“大丈夫忠心报国正此时矣”!从旁边跑来一位五六岁的男孩。这孩子年纪虽小,却学着大人气派,大模大样,摇头晃脑,咬文嚼字,一副斯文相。

夏允彝:“端哥,过来。大人们讲话,你小孩子家插什么话?”

夏完淳来到父亲夏允彝跟前,叫了一声“父亲大人”,然后又转向他的老师陈子龙,说:“先生您说,难道国家大事孩子们就不应该听?”

陈子龙:“应该!应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嘛!”

夏完淳:“还是先生说得对!”

夏允彝:“端哥,我问你,陈先生昨日教与你的可都会背了?”

夏完淳:“儿只用半个时辰就已熟诵。”

陈子龙:“这孩子聪明绝顶,我让他用半天的时间,他只消半个时辰,真可谓过目成诵。这样吧,你且将为师昨日教与你的《诗经》中《无衣》那一首诗的含义解释与大家听听!”

夏完淳:“好!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意思是说,怎么能说没有衣衫呢?我的长衣就是你的长衣。拿起武器,出师兴兵,你的敌人就是我的敌人啊!对吗?先生?”

陈子龙:“对!对!大敌当前,大家应同仇敌忾,保家卫国。”

众人:“是啊!是啊!”

八岁的夏完淳随父拜访礼尚书钱谦益。寒暄叙坐毕,钱谦益指着夏完淳问夏允彝:“这就是你家的那位人称‘神童’的小公子?”

夏允彝:“尚书大人谬奖!犬子愚钝,何敢称‘神童’?”

钱谦益:“陈继儒那首《夏童子赞》中所写的‘包身胆,过眼眉。谈精义,五岁儿。’五岁就读完深奥的《五经》,与人谈论学问,七岁能诗作文。这个五岁儿不正是你端哥吗?”

夏完淳:“是啊,是啊!正是小儿夏完淳!大人怎能知道小儿的乳名?”

夏允彝:“小小年纪,怎敢如此放肆!”

钱谦益:“哎……夏完淳,你过来。”

夏完淳走过去。钱谦益摸着夏完淳的头,说道:“我当礼部尚书,掌管的就是教育和外交。你说,天下文人名士哪个我不晓得?”

夏完淳高兴地说:“启禀钱大人,明年,我还打算出一部诗集呢!”

钱谦益:“好!好!少年早慧,胆气过人!国家危难之秋,正需尔等英才呀!”

夏完淳:“谢谢大人!”

室内温馨宜人,窗外春色满园。钱谦益指着窗外的新柳,笑着问夏完淳:“你能即兴赋诗一首,吟咏窗外的春色吗?”

夏完淳:“可以呀!”

夏完淳眺望窗外,稍加思索,一首《插柳》五绝诗顷刻而就。夏完淳抬头吟诵:“千条指翠微,雨后碧新肥。却忆灵和殿,杨花满地飞。”

钱谦益:“好诗!好诗!,不愧神童称号!”

过了一会,钱谦益笑着又问夏完淳:“会下棋吗?”

夏完淳:“会!”

钱谦益:“拿棋来,我与小神童对弈一盘!”

家人送来围棋,两人对弈。棋至半局,只见钱谦益眉头紧锁,小端哥从容镇定,步步进逼。两人酣战正浓,只听钱谦益说声“糟糕”,夏完淳“嗯”了一下,双方罢手。夏完淳获胜。

钱谦益惊呼:“棋高一着!不愧神童!”

夏完淳:“端哥有何能耐,不过是大人谦让而已。”

钱谦益:“非也!”

钱谦益说着走至书桌前,提起笔,饱蘸墨,写诗赞美,一挥而就。然后高声吟诵道:“端郎信不同,非我欲求蒙。背诵随人诘,身书等厥功。倒怀常伦日,信口欲生风。灯盏调声病,棋枰喻国工。若今酬圣主,便可压群公。不见轩辕后,天师称小童。”

夏允彝:“小儿少才,大人过奖。”

夏完淳:“多谢尚书大人!”

钱谦益:“少年英才,国之栋梁啊!”

崇祯十四年九月至崇祯十五年底。明朝集中优势兵力,先后四次在河南对李自成进行大规模攻击。李自成农民军英勇作战,连战连捷,明朝军队已表失战略进攻的力量。

清太宗雄据辽沈,观察中原动静。中原鼎沸,乘机入攻锦州,于环城架设炮台,抢割粮食,作为军粮。宋城明军出战,屡被击退。蓟、辽总督洪承畴,巡抚邱民仰,调集包括吴三桂在内八总兵,统兵十三万赴援。到了松山,遭清兵截击,辎重粮草皆被清兵劫去。洪承畴大败。八位总兵逃走六人。洪承畴和邱民仰被困松山,粮尽援绝。副将夏承德竟将松山城献给清军,开门延敌。邱民仰自杀,洪承畴被俘。信山、塔山失守。

明宫御殿。

一大臣:“启奏陛下,蓟辽总督洪承畴、巡抚邱民仰等统兵赴援锦州,遭清兵截击,被困松山。后副将夏承德开门纳敌,清军入城。洪承畴、邱民仰自杀殉节。”

崇祯大惊,急拟诏在京城设坛,祭奠洪、邱,并打算亲临祭奠。

此刻,又一大臣进奏:“启奏陛下,关东方面传来消息说,洪承畴并未自杀,而是投降了清军。”

崇祯听说,不禁泪流满面。

清兵攻下蓟州,分道向南挺进,至山东,连连攻下充州等府,之后又折回北上,逼近北京,京都大恐。

12岁的夏完淳与一批少年在家乡松江组织了一个“西南得朋会”,在一起研讨诗文,纵论国家大事。

少年甲:“司马迁说:‘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少年乙:“《离骚》以烈火般的热情,飞动着的语言,抒怀铭志,体现出屈原为追求光明与正义,实现理想和抱负,为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而献身的高尚品质。”

夏完淳:“屈原的《离骚》乃冠绝千古之作。刘勰曾说:‘不有屈原,岂得《离骚》,惊才风逸,壮志烟高’,‘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焰,难与并能’。诗品同人品,屈原忠于国家,坚贞不屈,品格高贵,可谓今古伟人啊!”

少年乙:“可惜我等皆黄毛乳儿,空有一腔报国热血。”

少年甲:“张兄差矣。我等年纪虽小,可志向高远。我们这个‘西南得朋会’,不正是通过研讨诗文,评论国政,从而实现增长知识和才干,促进了解与合作,为国效力,为民造福这个宏伟的理想吗!”

夏完淳:“王兄说得对。我等应加倍奋发,一旦身怀韬略,还愁无用武之地?大丈夫志在报国也。”

少年丙:“唉。听大人们说,清军攻打锦州,洪承畴统兵十三万赴援锦州,途中被清兵截击,洪承畴被清军……”

少年乙抢着说道:“真有意思!洪承畴被俘,投降了清军。而有人说洪承畴自杀殉国。崇祯皇帝也就信以为真,拟诏设坛,正准备祭奠洪承畴亡灵,哪知又传来洪承畴非自杀殉国而是投身卖国的消息。”

夏完淳:“此等叛国之贼臣,确实可恨!”

少年丙:“还有呢!近日,清兵侵占蓟州之后,又连陷数府,日前已逼近京都。我大明疆土在一步步沦陷……”

少年甲:“皇上昏庸,宦官擅权,军无斗志,民心不齐。”

夏完淳:“当年楚怀王昏庸,奸臣当道,爱国之士,均遭排贬。屈原壮志不酬,愤投汩罗,爱国之心,永昭日月。苏武童年出塞,白发归汉,历尽千辛,受尽折磨,爱国之心永不磨灭。司马迁忍侮负辱,以惊人的毅力写成千古名著《史记》,一片赤诚之心。班超投笔从戎,深入虎穴,扬我汉威。岳飞精忠报国,死而无憾。陆游‘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少年就立下报国壮志。文天祥大义凛然,留取丹心照汗青。看上去,这些伟人是忠君的牺牲品,但是,他们所洒的乃是一腔爱国热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现今国家内忧外患,作为大明子民,我们能袖手旁观吗?”

众人群情激昂,高声回答“不能!”

夏完淳:“对!大丈夫为国尽忠,死而无憾!”

崇祯十三年至十四年,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横扫了大半个四川。二月挥师东下,攻克襄阳,杀襄阳王朱翊铭,发放库银十五万两赈济饥民,义军逐步壮大。崇贞十六年,张献忠驰骋鄂皖之间。五月攻陷汉阳、武昌,执杀明朝宗室,沉楚王朱华奎于长江,进驻楚王府称“大西王”,改武昌为天授府,建立政权。

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亦很快发展到数十万人,主要活动在河南、陕西一带。

其时,豫、陕久旱,饥民哀号,饿殍遍野。“吃他娘,着他娘,吃着不尽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等歌谣在当地迅速传开。义军所到之处,农民争相投附。

崇祯十四年正月,李自成攻破洛阳,杀死贪暴成性的福王朱常询,发放王府和豪家金银、粮食以赈饥民。

李自成军队连战连胜:

崇祯十四年九月,项城之战,全歼陕西总督付宗龙十万军,擒杀付宗龙,后乘胜破南阳杀唐王,破禹州杀徽王。

崇祯十五年六月,于朱仙镇歼明军十余万;十月,陕西总督孙传庭袭击李自成军,被李自成打得大败。年底,李自成攻破襄阳。

崇祯十六年五月,李自成称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十月攻破潼关,击杀孙传庭,进占西安。

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建国号为“大顺”,建元“永昌”,以西安为“西京”。

二月,李自成大军渡过黄河,攻占太原。

三月,李自成入宁武关。集众人会讨议论如何进兵。忽大同总兵、宣府总兵接连送来降表。李自成大喜,随即督众前行,至大同,大同总兵姜瓖开门献城。李自成旋即挥师至宣府,宣府太监杜勋出城三十里恭迎李自成。李自成长驱至居庸关,杜之秩等开门迎接李自成。李自成直扑都城北京。

都城。城外炮火连天,响彻宫禁。李自成设座彰义门外。

宫内。崇祯帝和九位大臣诚恐诚惶。崇祯召驸马都尉巩永固入内,令以家丁护太子南行。巩永固泣奏:“亲臣不得藏甲,臣那得有家丁?”崇祯再召太监王承恩,忽见王承恩狼狈趋入,奏道:“守城太监曹化淳已开彰义门迎贼入都。”又有一阉臣来报:“内城已陷,皇上宜速行!”

崇祯惊问:“大营兵何在?李国桢何在?”

阉臣说着:“营兵已散,李国桢不知去向。”边向后退,然后一溜跑走。

夜深。崇祯步至南宫,上登煤山,看着烽火烛天,不禁叹息,咬出指血,书写遗诏,藏入衣襟,至寿皇亭自缢而死。

十一

李自成乘马入承天门,登皇极殿。宫内,殡妃、宫女尸横满地。

十二

晚。李自成在宫中欢宴,旁边坐着一美貌女子陈圆圆。忽一将飞报:“明总兵平西伯吴三桂,抗命不从,将统兵来夺京师。”

李自成惊问:“我已令他父吴襄作书招降,闻他已允诺,为何今日变卦?”

来将:“吴三桂是为了他的这个爱姬。听说他勾结清军,与多尔衮歃血为盟。现在,吴三桂已勾引清兵驻扎至三海关。”

李自成:“我当亲讨吴三桂这卖国贼!”

十三

李自成率兵十余万,带着吴三桂父亲吴襄,进军三海关。

十四

多尔衮令吴三桂为前锋,自率清军为后应,与李自成军在关内交锋,李自成大败,逃至永平,杀死吴襄,走还京师。吴三桂引导清兵追至京城下。李自成率众逃离京都。京都空无人守,吴三桂为大清摄政王多尔衮牵马入城。

十五

年方七岁的清顺治皇帝由多尔衮奉迎入关进京,登上了御座。

十六

清顺治元年。松江。

夏元彝、陈子龙等“几社”会友同聚。

陈子龙:“吴三桂引清兵入关进京,崇祯皇帝自缢煤山,满清入主京都,大明半壁江山落入清人之手。国家已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

夏允彝:“我等应挺身而出,共赴国难。听说京畿、天津、山东一带,人们自发组织起来,进行抗清。我们也应立即组织起抗清大军,一旦清军继续南下,我们将给予迎头痛击。”

夏完淳:“父亲,陈先生,我们西南得朋会的一批爱国少年也在积极行动,多方联络。一旦清军南下,我将随你们一起奔赴前线。”

夏允彝、陈子龙同声道“好”!

十七

清顺治二年三月,清军长驱直入,进逼扬州。明将史可法坚守孤城,与清军浴血巷战,直至矢尽人绝。清军占领扬州,史可法被俘。清将多铎多次劝降,史可法皆答以“城存与存,城亡与亡,我头可断,而志不屈”,最后从容就义。

十八

清军攻破扬州后连夜渡江。五月,攻下镇江,进入南京,派投降清廷的洪承畴驻扎,同时分兵江南。

十九

五月。夜。夏允彝父子、陈子龙等巡视军营。

一将领骑马飞奔前来。夏允彝、陈子龙急忙前迎。

夏允彝:“与吴淞总兵吴志葵联络情况如何?”

将领:“吴总兵约我部与之汇合,进攻苏州。吴总兵听说贵公子夏完淳也加入抗清义军行列,还特意邀请帮助制订作战计划呢!他与我们相约,五天之后进兵苏州。这是他带来的信笺。”

夏允彝接过信,看毕递与陈子龙。

陈子龙:“夏兄,我们派三百将士攻打苏州,余部仍驻松江,以为后援,您看如何?”

夏允彝:“如此甚好。”

二十

夏。苏州城胥门外。

夏允彝、陈子龙的义军三百多人,架梯攻城,打败守门清兵,攻入胥门。义军正乘胜前进,忽探马报“清军骑兵至”,急忙后撤,清兵势众,包围了义军,义军抵挡不住,全部阵亡。

二十一

夏。松江。

城外,清兵层层驻扎,围攻松江。夏允彝、陈子龙、夏完淳等亲自指挥,奋勇杀敌。奋战几昼夜,打退清兵数次进攻。终因寡不敌众,兵败城破。

夏氏父子和陈子龙等奋勇杀敌,冲出重围。潜伏乡间。

二十二

夏夜。乡间院落。

陈子龙:“我们‘几社’会友侯峒曾、黄淳耀,在嘉定抗清,昨日亦兵败身亡。”

大家沉默,悲愤交集。

夏完淳:“我们还要尽快与外边取得联系,重整旗鼓,与清军抗战到底!”

众人又是沉默。

二十三

清晨。夏完淳走向父亲住室,敲门不应,步入,不见其父。忽见桌上有书两封,夏完淳急忙展开,一封为一首绝命诗:“人谁不死,不泯者心;修身侯命,敬励后人。”另一封是遗嘱。

夏完淳看了书信,如雷贯顶,惊呼:“父亲,父亲!”冲出屋外。

陈子龙等闻讯大惊,急忙分头寻找。最后汇聚松江岸边。

滚滚波涛,汹涌直泻。

众人悲痛欲绝。

陈子龙仰天长叹:“以身殉国,悲哉壮哉!”

夏完淳跪祷:“儿一定继承父志,抗清到底!有朝一日收复失土,儿再来为您祭奠英灵。”

夏完淳祷毕,疯奔而去。

二十四

清顺治三年春,夏完淳和他的老师陈子龙等潜回松江。

晚上,在一间旧屋,他们歃血盟誓:“同心戮力,抗击清军,保家卫国,虽死犹荣。”

夏完淳掏出父亲遗嘱,泪水夺眶而出。呜咽着说:“父亲大人,儿已按照您的遗嘱,变卖了家产,献给义军作为军铜。明日即去投奔太湖水上义军吴日生。不赶走清军,誓不罢休!”

陈子龙:“大家早点休息,明日清晨出发。”

二十五

太湖长白荡。

吴日生的水上义军正在操练。吴日生招呼走过来的夏完淳:“夏先生年少才高,有勇有谋,我义军攻破吴江,收复海盐,重创清兵,士气大振,都是采用了你的主张而出奇制胜的。”

夏完淳:“过奖过奖。俗话说,兵不厌诈。在敌众我寡,力量悬殊的情况之下,我们只有充分利用我们的优势,以已之长,克敌之短。同时,采取游击方式,声东击西,神出鬼没,各个击破。待我们的力量壮大,再进行大规模的进攻。依我看,目前我们首要的是尽快与其他地方义军取得联系,组成一支强大的抗清联军。”

吴日生:“先生高见。我即刻派人联络江南各地义军。”

二十六

清顺治四年。清松江提督府。

陈子龙、夏完淳师徒在策动松江提督吴胜兆起兵反清。

夏完淳:“清军入关之后,打出‘吊民代罪’的旗号,许诺前明官员‘俱以原官同满官一体办事’,故作姿态,迷惑人心。脚根稍稍站稳,满清就一反常态,长驱南下,夺我国土,占我田地,欺我臣民,以征服者的姿态,奴役和压迫我大汉民族,肆意践踏我民族尊严。满清的本来面目现已暴露无遗。”

陈子龙:“清廷发布命令,强制汉人穿着满族服饰,必须剃发束辫。不遵其令,杀无赦。其次,抢占民田,掠人为奴,汉人一旦投充为奴,即完全丧失自由。这些落后而野蛮的做法,更加剧了满汉的矛盾,各地反清呼声日益强烈,抗清斗争此起彼伏。”

夏完淳:“江阴、嘉定人民反对剃发,誓死抗清,民族大义,可歌可泣。目前,就连李自成、张献忠的余部也纷纷联明抗清,而且战绩卓著。去年二月,原李自成部将郝摇旗同湖广总督何腾蛟等合作,痛击清军于湖南,今年又败清军于全州。原张献忠养子孙可望率余部现据云贵坚持抗清。原降清明臣也纷纷倒戈反正,竖起抗清大旗。金声正反正于江西,李成栋归明于广东,姜瓖反正于大同,丁国栋起义于甘肃。反清复明,时不我待。还望吴大人审时度势,顺应民意,反清归明,在松江竖起一帜,抗击清兵,保我乡民。”

吴胜兆:“你们师徒赤诚爱国,胜兆岂有求荣之念?我已密令部属,即日发动兵变。你们来得正好,我们一起商讨一下如何举事。”

陈、夏同声赞道:“吴大人深明大义,可敬可佩!”

众人密议举兵事宜。

二十七

松江提督府。

吴胜兆举行兵变。吴胜兆、陈子龙、夏完淳等面向松江军,慷慨陈词,军中官兵群情激昂。

吴胜兆:“满清铁蹄践我圣土,压我人民。我们能甘心于此吗?”

官兵:“不能!”

吴胜兆:“外族的欺凌,实不甘忍受!我们必须立即行动,将清兵赶出松江!赶出江南!赶出关外!保我松江!还我国土!”

众人亦高呼:“保我松江!还我国土!赶走满州乓!”

吴胜兆:“万夫勇!”

万夫勇:“末将在!”

吴胜兆:“你部北上,联合嘉定方面义军,挺进苏州。请陈子龙先生与你同往。吴人迪!”

吴人迪:“末将在!”

吴胜兆:“你率部会合青浦、太湖义军,扫清太湖东岸清兵,然后挥师北上苏州。明仁杰!”

明仁杰:“末将在!”

吴胜兆:“你部留下固守松江。我与夏完淳先生率兵直驱吴江。我们兵分三路,会合于苏州,与苏浙义军相联合。各部注意!立即行动!先剿灭松江城内的满州兵,然后分兵进发!”

二十八

松江兵变。

吴胜兆、陈子龙、夏完淳奋勇杀敌,将城内清八旗驻军斩尽杀绝。然后兵分三路向北挺进。

忽探马来报:“江苏巡抚土国宝率领大部清军,压境而来。”

吴胜兆大惊,急忙传令:“令各部人马急速汇合一处,与清军决战!”

一探马来报:“万夫勇、吴仁迪两部出城不远,与清军遭遇,官兵死伤无数。二位将军战死,陈子龙先生被俘。”

又一探马来报:“清军已人城!”

吴胜兆、夏完淳率兵与清军进行激烈的巷战,英勇顽强。吴胜兆阵亡,夏完淳被俘。

二十九

陈子龙、夏完淳师徒被俘,被押在船上解往南京。船行青浦境,陈子龙趁人不备,猛地挣脱,投水殉国。夏完淳悲痛愤怒交加,决心追随师辈以身殉国。无奈清兵防备森严,夏完淳欲死不能。遂高声吟咏悲愤一首:“壮哉忠魂一悲歌,唱响江河湖水波。我欲逐波随师去,振羽归来持干戈。”吟罢放声大笑,江水为之动情。

三十

南京。洪承畴亲自坐堂,提审夏完淳。夏完淳(十七岁)昂首挺胸,立于堂前,正义凛然。

洪承畴:夏完淳,听说你是闻名江南的神童。可你毕竟年幼,定是受了叛乱之徒的蒙骗,被拉入伙。你小小年纪,哪里懂得造反事理?你若依了我,归顺大清,管保你前程无量。”

夏完淳明白堂上坐的是洪承畴,不由得怒火中烧,既而又冷静下来,装着不认识洪承畴,故意高声回道:“你才是个叛乱之徒!我乃大明的忠臣,怎能说我反叛?我常听人说起我大明朝的‘忠臣’洪亨九先生,他在关外和清军血战而亡,名传天下。我年纪虽小,说到杀身报国,还不甘落在他的后面呢!”

洪承畴瞠目结舌,不知所措。

从旁走出一人,来至夏完淳身旁,耳语道“本堂正是洪大人”!没料到夏完淳却手指洪承畴骂得更凶。

夏完淳激动不已:“胡说!亨九先生早已为国捐躯,天下人谁不知晓!当时,天子亲自设坛哭祭,满朝群臣无不痛哭流涕。你这个无耻的叛徒,算是什么东西?竟敢冒他的大名来玷污他的‘忠魂’!”

洪承畴在堂上如坐针毡,哭不得,笑不得,脸青一阵,白一阵,无言以对。

洪承畴:“把他押下,关进死牢!”

三十一

狱中。夏完淳和同狱的江南名士顾咸正、刘曙戴着脚铐,作诗论文,谈忠说义,豪放如常,生死已置之度外。

夏完淳高声吟咏:“月白劳人唱,霜空毅魂悲。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

吟毕,饱蘸笔墨,痛快淋漓地书写起来。

夜幕降临。夏完淳又提笔给母亲写信:《狱中上母书》……人生孰无死?贵得死所耳。……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

三十二

清顺治四年九月十九日,十七岁的夏完淳和同狱的几个人被绑赴南京西市刑场。夏完淳和刘曙手挽着手,走在前头,从容镇定,无所畏惧,昂首挺胸,英勇就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