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宫廷制度
宋朝的宫廷制度
宋朝统治者吸取汉、唐的历史教训,注重“治内”,严防后妃干预朝廷政事,建立起一套比较严密的宫廷制度。其中包括皇后和妃嫔、宫人的编制和人选,宫廷管理机构,嫔妃和宫人的官阶、俸禄、恩例,约束机制等。
一、皇后和妃嫔的编制
皇后和妃嫔是皇帝的妻妾。宋朝承袭唐朝旧制,设置一名皇后和四名妃子。四名妃子的名称从上而下为贵妃和淑妃、德妃、贤妃。北宋初年,还承袭唐制,设置九嫔。九嫔从上而下为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真宗朝,陆续增设太仪等七个等级。仁宗初年,增设淑仪一级。从此定制,四妃皆为夫人、正一品;十七嫔从上而下为太仪、贵仪、淑仪、淑容、顺义、顺容、婉仪、婉容、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皆为正二品。此外,北宋初年还有婕妤和美人、才人三等。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增设贵人。真宗乾兴元年(1022)后,共四等,从上而下为婕妤,正三品;美人,正四品;才人,正五品;贵人,无视品。
各朝皇帝同一时间只能立一名皇后。如果皇后去世或被废黜,则允许另立一位皇后。此外,也可在妃嫔死后,由当朝皇帝或下一代皇帝追册为皇后。有宋一代,这也成定制。
各朝皇帝的妃子同一时间大都没有满员。史称妃子“累朝多缺”,神宗元丰间(1078——1085)“才有二员”。唯有风流天子徽宗,在政和间(1111——1118)后,“册妃至六七人”。据极不完整的资料,至少政和六年,徽宗仅贵妃就有四名,为乔氏、崔氏和两名王氏,皆曾替徽宗生儿育女多名。
二、宫廷管理机构和宫女的编制
宋太祖和太宗时期,宫廷内仿照外廷设置“内省”机构。太祖时,置司簿和司宾,皆封为县君、乐使,且赐裙帔。太宗时,增置尚宫和大监,皆兼知内省事,充内宣徽南院使,兼承旨与司簿,封为国夫人或郡夫人。同时,设置宝省尚食,封为县君;司宝和司仪、司给,封为郡君或县君。乐使之下,增设副使。随后,又改内省为“尚书内省”,命尚宫和大监皆称“尚书内省尚书”。改祗候人为御侍,管理衣服者为司衣,梳篦为司饰,枕被为司寝,汤药为司药,乐使和副使为仙韶使和副使,弟子称供奉。又置直笔、书省主事。改茶器为翰林局,掌御阁为直阁,掌宫门为直门,掌灯火为掌灯,掌从物为宜仗,针线院为裁缝院。又命司簿兼掌宝,司言兼监班,司仪兼承宣。掌宝和司仪、仙韶使和副使,皆封县君。司记和知尚书内省公事,皆赐裙帔。真宗朝,设置宫正、司籍、司乐、司赞、司珍、司膳、典宝、典言、典赞、尚仪、尚功、尚服、知书省等名目。随后又增设司宫令一员,地位在尚宫之上。
真宗乾兴元年后,宫人的女官和职员的编制、品级、职掌较为系统化,共计六尚、二十四司、二十四典、二十四掌:六尚为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各尚之下皆设四司。如尚宫之下,设司记和司言、司簿、司闱;尚仪之下,设司籍和司乐、司宾、司赞。各司之下,设典、掌和女史。如司记之下,设典记、掌记和女史;司言之下,设典言、掌言和女史;司籍之下,设典籍、掌籍和女史。各尚的长官各设二人;各司的长官除司乐设四人外,皆设二人。各典、掌一般也皆设二人,仅典乐、掌乐、典膳、掌膳各设四人。各司所设女史,最多达十人,一般四至六人,少者二人。此外,还设宫正一人、司正二人。司正之下,设典正和女史各四人。以上宫人的官员和职员共282人,以下还有普通的宫人。尚宫的职掌是导引皇后,管辖司记和司言、司簿、司闱,兼总管其他五尚的物品出纳等事。司记掌管大内各司的文书出入目录,负责记录、审核、付行、监印等事;典记和掌记、女史是其助手。司言掌管传达圣旨和奏事,典言和掌言、女史是其助手。司簿掌管宫人的花名册和俸禄事务,典簿和掌簿、女史是其助手。司闱掌管宫门的管钥事宜,典闱和掌闱、女史是其助手。尚仪掌管礼仪、起居,兼管司籍和司乐、司宾、司赞。司籍掌管经籍、教学、纸笔、几案之类,典籍、掌籍、女史是其助手。司乐掌管音乐之事,典乐和掌乐、女史是其助手。司宾掌管宾客参见、朝会引导等事,典宾和掌宾、女史是其助手。司赞掌管礼仪班序、设版位、赞拜等事,典赞和掌赞、女史、彤史是其助手。尚服掌管司宝和司衣、司饰、司仗的事务。司宝掌管珍宝和符契、图籍之事,典宝和掌宝、女史是其助手。司衣掌管皇帝的衣服和首饰之事,典衣和掌衣、女史是其助手。司饰掌管膏沐、巾栉、服玩之事,典饰和掌饰、女史是其助手。司仗掌管仗卫兵器之事,典仗和掌仗、女史是其助手。尚食掌管御膳,进食时先试尝,管辖司膳和司酝、司药、司饎。司膳掌管膳羞、器皿之事,典膳和掌膳、女史是其助手。司酝掌管酒酝事务,典酝和掌酝、女史是其助手。司药掌管医药事宜,典药和掌药、女史是其助手。司饎掌管宫人的饮食和柴炭之事,典饎和掌饎、女史是其助手。尚寝统辖司设和司舆、司苑、司灯之事。司设掌管帷帐和床褥、枕席、洒扫、铺设等事,典设和掌设、女史是其助手。司舆掌管舆、繖、扇羽等事,典舆和掌舆、女史是其助手。司苑掌管园苑种植蔬果之事,典苑和掌苑、女史是其助手。司灯掌管灯油、火烛之事,典灯和掌灯、女史是其助手。尚功掌管女红,统辖司制和司珍、司彩、司计。司制掌管裁缝衣服纂组之事,典制和掌制、女史是其助手。司珍掌管金玉、珠宝、财货之事,典珍和掌珍、女史是其助手。司彩掌管锦文、嫌彩、丝枲之事,典彩和掌彩、女史是其助手。司计掌管规划度支衣服和饮食、柴炭、杂物之事,典计和掌计、女史是其助手。宫正总管宫内的格式,纠正过失和审理、处罚等。司正的职掌与宫正相同,典正和女史是其助手。
此后,除尚书内省外,又创置其他一些机构。仁宗晚年,“欲广继嗣”创立了十阁。英宗继承此制。虽然曾有台谏官提议撤销,但无济于事。总辖十阁的宫官称“提举十阁分事”,常常由管勾大内公事(南渡后改称主管大内公事)、知尚书内省事兼任此职。同一时间设置二人。宁宗时,命主管大内公事、知尚书内省事兼提举十阁分事冯从顺升转四字的国夫人;主管大内公事、知尚书内省事杨从慧除兼提举十阁分事,升转两字的国夫人;知尚书内省事卫从正除主管大内公事,升转国夫人;何从谨除知尚书内省事。此外,还设置听宣、尚字、宫字、司字、掌字、典字、直笔、宜笔、殿直、小殿直、知内库等职。
尚书内省的六名“尚”字女官,为正五品;二十四司的司正、彤史,为正七品;二十四“掌”,为正八品;女史,为流外勋品。
徽宗政和三年(1113),改革尚书内省的职官名称和编制,为内宰二人,副宰四人,总辖内省的六司,“率其属,以听内治”;掌管外省六曹所奏申之事。下设都事和主事各六人,录事和令史各十二人,书令史和书史各二十四人。内省的六司,一、司治:视外省的吏部职事;二、司教:视外省的户部职事;三、司仪:视外省的礼部职事;四、司政:视外省的兵部职事;五、司宪:视外省的刑部职事;六、司膳:视外省的工部职事。六司各设官内史和治中各一人,吏令史各二人,书令史各四人,书史各六人。南宋时,没有实行此制,可能是高宗初年废除的。
后宫的宫女人数,宋太祖时为200人。太祖曾“问愿归者,复去四之一”,还剩下150人。太宗时,宫中的“妃御掌事辈”仍旧不过300人。总之,太祖、太宗时,内宫约200至300人,而且“居五品之列者无几”。真宗时,侍史增至500人。到仁宗时,更是“十倍增人,已逾二三千”人,“私身养女数复过之”。庆历三年(1043),谏官孙甫上疏说:“后宫之数,臣虽不知,但闻三司计肉食者千余人,又上有贵职,下有私身,当不止数千人矣。”嘉祐间(1056——1063),后宫的人数激增至近10000人。史称此时嫔妃供进御者“动以万计”,而给事房闼供洒扫者也“动累百计”。嘉祐五年,由于内宫人数激增,“请俸倍多”,三司“减省冗费所”提议参照天圣初年(1023)的嫔御以下人数,著为定额。仁宗批准了这一提议。徽宗时,内宫人数再度大增。钦宗时,因为星变,下诏减放宫女6000多人。由此推算,徽宗时宫女达到了10000人以上。这显然是宋朝建国以后的最高数字。
三、皇后和妃嫔等的人选
宋朝选择皇后和妃嫔、宫人也有一定的标准。一般把门第(族姓)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女德。宋太祖的第一位妻子贺氏,是右千牛卫率府率贺景思的长女,在太祖建国前已去世,死后追册为皇后。太祖的第一任皇后是王氏,系彰德军节度王饶之女。王皇后死后,又纳左卫上将军宋偓之女入宫为皇后。太宗的第一位妻子尹氏,系滁州刺史尹廷勋之女;第二位妻子符氏,系魏王符彦卿之女;她们都在太宗即位前去世。太宗的第一任皇后,是淄州刺史李处耘之女,太宗即位后立为皇后。太宗的贵妃孙氏,系左金吾卫大将军孙守斌之女。另一位夫人李氏,系乾州防御使李英之女,因生真宗,在真宗即位后追封为贤妃,又加尊号为皇太后。贵仪臧氏,原是江南李煜的宫人,李煜死后入宫。到仁宗时,累赠至贵妃。真宗即位后,立宣徽南院使郭守文之女为皇后。郭皇后死后,继立银匠龚美(后改姓刘)之义妹为皇后,“大臣多以为不可”,但“帝卒立之”。真宗的一位嫔御李氏,系左班殿直李仁德之女,原为司寝,生仁宗,又由才人晋升婉仪。刘皇后长期隐瞒真相,直到她死后,仁宗才知道自己的生母,追封李氏为皇太后。仁宗看中蜀女王氏,但太后以为“妖艳太甚”,担心“不利于少主”,将王氏嫁给自己的侄子刘从德,改立平卢军节度使郭崇的孙女为皇后,仁宗始终不爱郭皇后。郭皇后被废后,仁宗立枢密使曹彬的孙女为皇后。徽宗的王皇后,其父为德州刺史王藻。王皇后死后,继立郑氏为皇后,其父为直省官刘绅。徽宗的王贵妃和韦贵妃、乔贵妃出身不详,刘贵妃“其出单徽”。南宋时,皇后的出身要求出现降低的趋向。高宗吴皇后之父吴近,似是平民,其女入宫后,他才逐步升迁至武翼郎。孝宗夏皇后之曾祖夏令吉当过吉水县主簿,其祖父和父均无官位。夏皇后去世后,继立贵妃谢氏为皇后,谢氏“幼孤,鞠于翟氏,因冒姓焉”。光宗立庆远军节度使李道之女为皇后。宁宗韩皇后之六世祖是北宋忠献王韩琦,但其父、祖似无官位。韩皇后去世后,继立杨贵妃为皇后,杨氏“少以姿容选入宫,忘其姓氏,或云会稽人”。理宗的皇后叫谢道清,其祖父为前丞相谢深甫。度宗的全皇后,是理宗生母慈宪夫人的侄女,父全昭孙曾知岳州。
妃嫔和宫人的出身与皇后相差无几。英宗初年,直集贤院韩维上疏,建议为皇子颖王择妃,应从“勋望之家,谨择淑哲之媛”。天章阁待制、知谏院司马光也上《后宫等级札子》,提出前代“皆择良家子以充后宫,位号等级各有员数”。“祖宗之时,犹有公卿大夫之女在宫掖者”,“其始入宫,皆须年十二三以下,医工诊视,防禁甚严”。但到司马光上疏时,此制已被破坏,宫女“竞置私身,等级寖多,无复限极,监勒牙人使之雇买,前后相继,无时暂绝”,以致有军营、井市“下俚妇人,杂处其间,不可辨识”。于是,一些出身低微的少女被选入宫,并有可能因受皇帝、皇太后的宠爱及生育、积年辛劳等,逐级晋升为妃嫔。哲宗即位后,高太后见他长成,“历选世家女百余入宫”。孟氏十六岁入选内宫,受到英宗高皇后、神宗向皇后的宠爱,“教以女仪”,后来被册为皇后。仁宗的修容冯氏,“以良家女,九岁入宫”。在生下两名公主后,被封始平郡君,后累迁至修容。
宋朝物色皇后,不免受民间“勘婚”即推算男、女双方生辰八字习俗的影响。但其作用是极有限的。
四、后妃和宫女的等级和俸禄、封赠、恩荫等待遇
宋朝的皇后是内廷的主宰者,无需品级。据宋人佚名《趋朝事类》记载,内廷命妇分为五大等,第一等分两类,一类是自上而下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贵仪、贵容、淑仪、淑容、顺仪、顺容、婉仪、婉容、昭仪、昭容、昭缓、修容、修媛、修仪、充仪、充容、充媛、婕妤、美人、才人,共二十四级;另一类是侍御郡夫人、郡夫人、十字国夫人、八字国夫人、六字国夫人、两国四字夫人、四字国夫人、两国两字夫人、两字国夫人、国夫人,共十级。第二等分两类,一类是自上而下为“尚”字即尚正、尚宫、尚仪、尚食、尚服、尚寝,“司”字即司衣、司宾、司室、司殿、司闱,“典”字即典衣、典宾、典宝、典饰、典制、典闱、典籍、典酝、典珍、典乐,“掌”字即掌衣、掌记、掌彩、掌乐、掌闱、掌籍、掌酝、红霞帔,共二十九级;另一类是知尚书内省事、仙韶使、仙韶副使、小殿直都知、小殿直押班,共五级。第三等为紫霞帔、尚书省都事、大侍御、小殿直第一等长行、仙韶都头,共五种,其中似乎没有上、下级的不同。第四等为听宣、尚书省内事、录事、小殿直第二等长行,仙都色长行,共五种。第五等为殿直、散直、散手、书省、小侍御、皇后匌祗候、小殿直第三等长行、著绯着绿女童,共八种。其中第一等第二类和第二等至第五等,均可统称“宫人”或“殿内人”、“宫内人”。如宁宗时,下诏命“宫人、红霞帔杨氏特与封咸安郡夫人”,“宫人、齐安郡夫人王氏特封吉国夫人”,“寿康宫内人、安国夫人钟氏特转安国柔嘉恭懿夫人”。宫人在升转等级时,经常“超转”即越级升转,这在宋代也是常有之事。
皇后、皇太后和内命妇皆有俸禄,而且形成制度。宁宗嘉定元年,皇后要求减少自己的俸给,以“助国用”。高宗建炎三年(1129),有关机构“月供”隆祐太后钱1000贯,不够支出,高宗特令户部供应钱和绢各20000贯匹,银10000两,“随从太后,以备支费”。绍兴十三年(1143),下诏规定太后俸钱,月10000贯,冬年、寒食、生辰各20000贯,生辰增加绢10000匹,春、冬、端午绢各3000匹,冬季增加绵5000两,绫和罗各1000匹。妃嫔也按照“禄令”领取俸禄。如神宗时,沈贵妃的料钱每月800贯。高宗建炎四年,每月供应贤妃以下月料炭980秤,其中一半支本色,另一半折支价钱。宫人则依照“宫人禄格”支取俸禄。其中国夫人又有“国夫人请给则例”等。如孝宗时,一名国夫人的月俸,每年总计为钱近2000贯、银150两、米45石、绫125匹、罗30多匹、绢600匹、绵400两。神宗时,一名私身的月俸有达80贯者。宫人的每月俸禄总数,在仁宗皇祐间(1049——1054),达12000贯,后来增至12000贯。此外,宫内还有“节料钱”,即遇节日给予太后和皇后等人的费用。如宋太祖在征讨北汉时,下诏在七夕节给杜太后钱3贯充“作剧钱”,另给皇后1贯500文,妗子700文,“充节料”。上述高宗时隆祐太后的月俸中,也包括了各种“节料钱”。“嫔嫱”的俸禄以及其他费用,也是宋朝财政的一大负担。宁宗初年,官员项安世上书提出,应该让有关机构列出内宫一年的经费多少,首先从宫中带头减省,从而影响“外廷之官吏,四方之州县”,使之“从风而省,奔走不暇”。
皇后和皇太后、内命妇还享受封赠亲属的优待。皇后和皇太后皆可封赠三代。太祖建隆三年(962)规定,太皇太后和太后、皇后的曾祖母、祖母、母皆封国太夫人,其父辈三代则封王。如度宗册立全皇后以后,追赠全氏的三代,赐给家庙和第宅;同时,推尊理宗的谢皇后为皇太后,也进封三代,封其父谢渠伯为魏王,祖父谢深甫和曾祖谢景之皆为鲁王。内命妇的封赠,太祖建隆三年,也规定诸妃的曾祖母、祖母、母皆封郡太夫人,婕妤的祖母、母皆封郡太君,贵人之母封县太君。其父辈三代也封相应的官称。又据《趋朝事类》“官品令”记载,贵妃和淑妃、德妃、贤妃(正一品),封赠三代,分别为十字、八字、六字。贵仪和贵容、淑仪、淑容、顺仪、顺容、婉仪、婉容(从一品),封赠三代,分别为六字两国、两字。昭仪、昭容、昭媛、修容、修媛、修仪、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封赠三代,分为四字、两字两国。婕妤(正三品),封赠二代,为四字两国。美人(正四品),封赠一代,一国。才人(正五品),封赠一代,一郡。“司”字(正七品)、“典”字(正八品)、“掌”字(正九品),红霞帔和紫霞帔,听宣、听直、书直(皆系不入品),不能享受封赠待遇。这些是遇朝廷举行南郊大礼的“恩例”内容之一。封赠的对象如还活着,称为叙封;如已亡故,称为追赠。追赠官爵“虽是宠以虚名”,但其直系子孙在法律上“皆得用荫”,且可适当免除本户差科输纳之类。所以封赠三代愈多,“所庇之子孙愈众,不特虚名而已”。
皇后和皇太后、内命妇还可享受恩荫待遇。仁宗时右谏议大夫李柬之说,“嫔嫱之侍”“有邑视品者,皆得奏弟侄”。皇后在被册立后,不仅恩及弟侄,还另给其他亲属“恩泽”。即使追册皇后,也依例给其二十五名亲属“恩泽”。神宗时,中书门下制订太皇太后等恩荫条法,规定自今每遇南郊、圣节、生辰,太皇太后“逐次并录亲属四人恩泽”,皇后二人。每遇南郊,诸妃奏补亲属二人,婉容以下一人(有服亲),才人以上一人(小功以上亲)。还规定了亲属关系和补官的具体等级。不久,仁宗曹皇后病死,其弟曹佾和侄六人、侄孙十四人、侄曾孙五人、从弟一人、从侄三十多人、从侄孙八十一人,以及侄女、弟妇等女性亲属四十人,皆受到“恩泽”,已有官者升转官阶或加封,无官者授官等。总共一百七八十人得以升官、加封或授官。
五、约束机制
宋朝逐步完善对女后和妃嫔等的约束机制,使之程序化和法制化:
第一,确立“治内之法”,严格限制内廷与外朝的联系。唐朝“宫禁之制”不严,直至唐末昭宣帝还下敕,规定:“宫人不得擅出内。”这显示“唐世宫禁与外廷不至相隔绝”,直到末年才引起注意。宋朝承袭唐末之制,采取措施,严禁内廷妇女随便外出,又禁止外廷男、女随便入宫,使“宫禁严密,内外整肃”。防止后妃与外戚、大臣勾结,危害朝政。
第二,限制内宫的人数,以减轻财政负担。一般来说,外朝官员并不十分清楚内宫的准确人数,只能从其俸禄等开支数目知其大概。仁宗庆历元年(1041),左正言、知谏院孙沔上疏指出,现今内宫人数已超过二三千人,每月俸给比前朝增加十倍,私身养女“数复过之”。他建议取索宫中各院的宫人和私身养女的总数,“呈取进止”。如果不是“游幸之所宜,令检勘合用人量留外,并放归本家,任从其便”。请给也“宜节减其半”。英宗初年,司马光奏申《放宫人札子》,提出前代帝王去世以后,“后宫下陈者”,都予择放出宫,还给其亲戚,借以“遂物情,重人世,省浮费,远嫌疑”。仁宗“恭俭寡欲”,后宫“侍左右承宠渥者至少”,但“享国日久”,岁积月增,内廷“冗食颇众”。他建议凡仁宗后宫除曾生子和位号稍贵并职掌文书之人以外,其余皆给予装奁,放遣出外。英宗立即检放了宫人335人,各令归其亲戚。在宋朝,凡是官员论及内宫的人数,必定希望加以限制或者减少。
第三,限制后妃的权力。宋朝严防后妃干政,一般地说,在皇帝健在时,尚能实现。但在新皇帝年幼的情况下,不免又需太后垂帘听政。北宋时就曾四次出现过太后干预朝政的局面,每次都长达十年左右,太后实际上行使了皇权。不过,每次又总是在朝廷官员的督促下,使太后及时还政给初步具备了执政能力的新皇帝,顺利地完成了皇权的交接过程。真宗晚年重病,刘皇后“居中预政,太子虽听事资善堂,然事皆决于后,中外以为忧”。参知政事王曾与后戚钱惟演商议,为真宗准备后事。真宗去世,王曾起草遗诏,写明由刘太后即真宗刘皇后“辅立皇太子,权听断军国大事”。王曾坚持在遗诏中写上“权”字,以防刘太后长期擅权。仁宗初年,刘太后“临朝”决政,“内降”诏书补授一名军吏,军帅王德用认为“补吏,军政,敢挟诏书以干军!”立即上奏要求撤销此诏。刘太后“固欲与之”,王德用始终“不奉诏”,加以抵制,才算作罢。景祐元年(1034),美人尚氏派内侍韩从礼等向开封府传达“教旨”,命令放免工匠单庆等六人的“本行差遣事”。开封府判官庞籍向仁宗上封奏揭露此事,仁宗处罚了韩从礼等人,并下诏诸司:“今后宫闱旨,并不得施行”。嗣后,庞籍又上奏疏要求仁宗“使宫掖之间上下有序,不以恩宠阴启祸阶,蠹耗金珠,渐困国力,通私谒以乱政,纵外亲而干法”。由于朝廷官员的不断抵制,限制了后妃的权力。
第四,朝廷大臣干涉宫人的挑选和后妃的废立。英宗初年,知谏院司马光上奏札提出后宫补充宫人,应该“定立制度”,“依约古礼,使后宫之人共为几等,等有几人”。如果人数未足,暂时虚其员数;满足之后,不可再增。凡是初次入宫,必须都是年幼、尚未许配人者。如物色乳母,也应选择“良家性行和谨者”,方准入宫。他要求将这一制度“传之子孙,为万世法”。一些官员还提出了“博议”的主张。元祐间,为哲宗挑选皇后,经评议,就取消了册立狄谘之女的动议。真宗在郭皇后死后,准备立银匠之家出身的德妃刘氏为皇后,大臣们纷纷加以反对,寇准、王旦、向敏中“皆谏以为出于侧微,不可”。但真宗坚持己见,最后仍以刘氏为后。仁宗在天圣二年(1024),由刘太后做主,立故中书令郭谘之女为皇后。刘太后的用意是“选于衰旧之门”,以免他日外戚“或挠圣政”。其实,仁宗只宠爱张美人,在册立郭氏为皇后后,与之甚为疏远。明道元年(1032),刘太后去世。次年,仁宗决定废斥郭皇后,下诏称“皇后以无子愿入道,特封为净妃”,另居长宁宫。诏书传出,满朝沸腾,仁宗不予理睬。台谏官干涉仁宗废后的事件,虽然以皇权的胜利而告终,但在一定程度上对后妃形成了约束。
第五,建立起一套比较严密的管理制度,并且在外廷设有台谏和封驳官员的监督体系。诸如妃嫔的叙迁、俸禄、恩荫等皆有一定的管理制定,甚至使皇帝也受此约束。仁宗至和(1054——1056)、嘉祐间,嫔御们久不升迁,“屡有干请”。仁宗回答说:因“无典故,朝廷不肯行”。有的嫔御不信,说:“圣人出口为敕,批出谁敢违?”仁宗笑道:“汝不信,试为汝降旨。”“政府果执奏无法。”拒绝执行。这一“圣旨”就此告终。后来又有人乞求“降御笔进官者”,仁宗于是取过彩笺戏书“某宫某氏特转某官。”众人“喜谢而退”。到了给俸的日子,嫔御们各自拿出御笔,要求增加俸禄。但“有司不敢遵用”,全部退回给本人。“诸嫔群诉,且对上毁所得御笔”,还说:“原来使不得。”仁宗只是“笑而遣之”。孝宗隆兴初年(1163),内东门司奏申:内人红霞帔韩七娘“得旨转郡夫人,依外命妇支给请受”,然而户部供报,除红霞帔每月有请给外,外命妇即无禄令。宰臣魏杞等人说:“岂有加封而反无请俸!”孝宗说:“禄令如此,朕不欲破例。此事且已,待禁中自理会。”稍有远见的皇帝不愿率先破坏法制,因而像孝宗那样“凡政无小大,悉循法令,不轻改易”。内宫嫔御叙迁,按照规定,皆由皇帝下令,到中书门下(北宋前期)命词。中书门下的官员,只约略知道“尚书内省官”是“长年习事者”,司字、典字、掌字是“主守之微者”,至于红霞帔和紫霞帔、郡国夫人则无法探知其年龄和爵列。高宗绍兴二十八年(1158),洪适任兼权中书舍人。高宗对洪适解释说:“昨有宫人宫正者,封夫人,乃宫中管事人,六十余岁,非是嫔御,恐卿不知。”由于内命妇的升迁,必须经过中书门下书写官诰,如果违反制度,命词的中书舍人可以封还词头,拒绝草制。如果内命妇不由中书门下颁给诰命,则为非法。仁宗嘉祐四年(1059),知谏院范师道上疏说:内宫“诸匌女御,以周、董育女主,御宝白制,并为才人,不自中书出诰,而掖廷觊觎迁拜者甚多”。他警告仁宗:“诰命之出,不自有司,岂盛时之事耶?恐斜封墨敕复见于今日矣。”光宗时,起居郎兼中书舍人楼钥多次抵制内廷的一些非法要求。在《缴皇后宅恩泽》奏札中,他针对皇后宅李孝纯等人的奏请,提出皇后册宝亲属推恩原定二十五人,后来两次裁减为十人,现在李孝纯等却要求增加到十八人。他认为所增八人“止许奏本宗亲”,另外“所有录黄,臣未敢书行”。在《缴皇后宅门客亲属补官》奏札中,他针对皇后归谒家庙亲属推恩的人数内,门客蒋孝曾自身补将仕郎,亲属张景诜等三人自身补承信郎,认为“求之故事,既无此例;比之众人,最为太优”。他要求追回蒋孝曾补将仕郎的指挥,并将三名亲属在以上八人名额内“奏补”。众多官员不断地抵制皇后和妃嫔等违反法制的行为,保证了各项制度的实施,强化了外朝对内廷的约束机制。
总之,宋朝统治者从长治久安出发,建立起一套比较严密的宫廷制度,尽可能地将后妃的日常活动控制在宫廷范围以内,限制她们参与朝廷政治。只在少数特殊情况下,才允许皇太后在法制允许的限度内、较短时间代行皇权,而这种太后摄政的方式又充分发挥了女后参政和决政的聪明才智,弥补了皇帝身患重病和新、老皇帝交接皇权等过程中出现的暂时空缺,成为维持宋朝统治和社会稳定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措施。因此,可以断言,宋朝是中国古代较有成效地消除“女祸”和外戚等篡权的朝代。
(载《学术月刊》199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