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绞痛
一、心绞痛
大家都知道“西施捧心”的典故,美女西施,自小犯有心痛病,心痛时手捧在胸口楚楚动人。西施患的很可能就是心绞痛。
●心绞痛的分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心绞痛可分为劳累性和自发性两大类。结合近年对心绞痛病人深入观察提出的一些类型,现将心绞痛归纳为如下的三大类:
(1)劳累性心绞痛
是由运动或其他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的心绞痛。包括三种类型:
①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简称稳定型心绞痛,亦称普通型心绞痛,是最常见的心绞痛。是指由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典型心绞痛发作,其性质在1~3个月内并无改变,每日和每周疼痛发作次数大致相同,能够诱发疼痛的劳累和情绪激动程度相同,每次发作疼痛的性质和疼痛部位无改变,疼痛时限相仿(3~5分钟),无长达10~20分钟或以上者,用硝酸甘油后也在相同时间内发生疗效。
②初发型劳累性心绞痛,简称初发型心绞痛。指病人过去未发生过心绞痛或心肌梗死,而现在发生由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心绞痛,时间尚在1~2个月内。
③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简称恶化型心绞痛,亦称进行型心绞痛。指原有的稳定型心绞痛的病人,在3个月内疼痛的频率、程度、诱发因素经常变动,出现进行性恶化,病人越来越容易感到疼痛,较轻的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即能引起发作,故发作次数增加,疼痛程度较剧,发作的时限延长,可超过10分钟,用硝酸甘油后不能使疼痛立即或完全消除。这个类型的心绞痛反映出,冠状动脉病变可能有所发展,所以一般预后较差。可发展为急性透壁性心肌梗死,部分病人实际上可能已发生较小的心肌梗死(未透壁)或散在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灶,只是在心电图中未能得到反映而已,也可发生猝死。
(2)自发性心绞痛
心绞痛的发作与心肌需氧量无明显关系,与劳累性心绞痛相比,疼痛持续时间一般较长,程度较重,且不易为硝酸甘油所缓解。包括四种类型:
①卧位型心绞痛,亦称休息时心绞痛,指在休息时或熟睡时发生的心绞痛,发作时间较长,症状也较重,发作与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无明显关系,常发生在半夜,偶尔在午睡或休息时发作。这个类型的心绞痛在发病时,常常疼痛剧烈难忍,病人烦躁不安。用硝酸甘油的疗效也不明显,或仅能暂时缓解。此型心绞痛可由稳定型心绞痛、初发型心绞痛或恶化型心绞痛发展而来,病情加重,预后很差,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死或发生严重心律失常而导致死亡。其发生机理尚有争论,可能与夜梦、夜间血压降低或发生未被察觉的左心室衰竭,以致狭窄的冠状动脉远端心肌灌注不足;或与平卧时静脉回流增加,心脏工作量增加,需氧增加等有关。
②变异型心绞痛,这个类型的心绞痛的性质与卧位型心绞痛相似,也常在夜间发作,但发作时心电图表现不同。目前已有充分资料证明,本型心绞痛是由于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该支血管发生痉挛,引起一片心肌缺血所致。但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病人,也可由于该动脉痉挛而引起本型心绞痛,冠状动脉的痉挛可能与α肾上腺素能受体受到刺激有关,病人迟早会发生心肌梗死。
自发性心绞痛
③中间综合征,亦称冠状动脉功能不全。指心肌缺血引起的心绞痛发作历时较长,达30分钟到小时以上,发作常在休息时或睡眠中发生。本型疼痛其性质是介于心绞痛与心肌梗死之间,常是心肌梗死的前奏。
④梗死后心绞痛,在急性心肌梗死后不久或数周后发生的心绞痛。由于供血的冠状动脉阻塞,发生心肌梗死,但心肌尚未完全坏死,一部分未坏死的心肌处于严重缺血状态下又发生疼痛,随时有再发生梗死的可能。
(3)混合性心绞痛
劳累性和自发性心绞痛混合出现,由冠状动脉的病变使冠状动脉血流贮备固定地减少,同时又发生短暂的再减损所致,兼有劳累性和自发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有人认为这种心绞痛在临床上十分常见。
●心绞痛的四级分法
按劳累时发生心绞痛的情况,又可将心绞痛的严重程度分为四级。Ⅰ级:日常活动时无症状。较日常活动重的体力活动,如平地小跑步、快速或持重物上三楼、上陡坡等时引起心绞痛;Ⅱ级:日常活动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如常速步行1.5~2公里、上三楼、上坡等即引起心绞痛;Ⅲ级:日常活动明显受损。较日常活动轻的体力活动,如常速步行0.5公里~1公里、上二楼、上小坡等即引起心绞痛;Ⅳ级:轻微体力活动(如在室内缓行)即引起心绞痛,严重者休息时亦发生心绞痛。
●心绞痛的并发症
(1)心律失常
心绞痛易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痉挛、血管突然闭塞、心肌缺血等。诱发冠状动脉痉挛的原因有大量吸烟、酗酒及感染等。冠脉痉挛不仅能诱发严重心律失常,而且可发生心肌梗死导致猝死。
(2)心肌梗死
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血流中断,引起严重而持久的缺血性心肌坏死。临床表现呈突发、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特征性心电图动态演变及血清酶的增高,可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并发症,常可危及生命。约半数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起病前1~2天或1~2周有前驱症状,最常见的是原有的稳定型心绞痛变为不稳定型,或继往无心绞痛,突然出现长时间心绞痛。疼痛为典型的心肌梗死症状,包括突然发作剧烈持久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休息和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濒死感;少数病人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部分病人疼痛位于上腹部,被误认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
(3)心力衰竭
当心脏因疾病、过劳、排血功能减弱,以至排血量不能满足器官及组织代谢的需要时,便会发生心力衰竭,也称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功能不全。主要症状是呼吸困难、喘息、水肿等。心力衰竭分为左心衰竭和右心衰竭,左心衰竭主要表现为疲倦乏力,呼吸困难,初起为劳力性呼吸困难,终而演变为休息时呼吸困难,只能端坐呼吸。阵发性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的典型表现,多于熟睡之中发作,有胸闷、气急、咳嗽、哮鸣,特别严重的可演变为急性肺水肿而表现剧烈的气喘、端坐呼吸、极度焦虑和咳吐含泡沫的黏液痰(典型为粉红色泡沫样痰)、发绀等肺部淤血症状。右心衰竭主要表现为下肢水肿、颈静脉怒张、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尿少、夜尿、饮水与排尿分离现象等。
大多数病人,尤其是稳定型心绞痛病人,经治疗后症状可缓解或消失,充分的侧支循环建立后可长时间不发作疼痛。初发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卧位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和中间综合征中的一部分,可能发生心肌梗死,故又有人称之为“梗死前心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