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不合理认知

一、常见的不合理认知

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导致不良认知的常见形式有5种:

(1)任意推断,即在证据缺乏或互相矛盾之时,武断地做出结论。比如,有的冠心病病人在医生给自己的用药进行调整之后,武断地认为自己的病情加重或出现其他的并发症。

(2)选择性概括,即以偏概全的认知方式。比如,冠心病可能会引起较严重的后果,比如心力衰竭,但是并没有证据显示每一位冠心病患者都会心力衰竭,那么有的患者听到医生讲某种情况下可能会引发心力衰竭后即认为,自己得了冠心病很快就会心力衰竭,这显然是以偏概全。

(3)过度引申,或称过度泛化。即从一件琐碎的事件出发引申出关于能力或价值的普遍性结论。比如我们在上多层楼梯时,都会有些气喘吁吁,这很正常。对于病人来说可能更是如此,有的病人出现这种情况可能会出现明显的负性情绪,即认为自己“病得不轻”、“身体快垮了”等等。

(4)夸大或缩小,即指对某些事物的过分重视或轻视而与实际情况不相符,表现为对客观事件的意义作出歪曲的评价。比如有的冠心病患者对自己的疾病状况漠不关心,或者说过分乐观,认为“自己命大”,或“生死由命,快乐一天是一天”等等,这种认知是非常危险的,往往等到疾病恶化后才追悔莫及。

(5)两极式思维,或走极端的思维,即把生活往往看成要么全对,要么全错,绝无中间状态可言。疾病的恢复是一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慢慢调养。但有的冠心病患者可能会有这样一种思维,即我吃了医生给我开的药,我的病就好了。可事实是,只吃药往往是不够的,很多很复杂的因素都影响着疾病的康复,不能说某种药能治好冠心病,或完全没有效果。也有患者会认为自己患了冠心病就无药可治了,这也是另外一种极端化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