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序

总 序

黄启国

中国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创造的极其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它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传承着民族的情感,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

四川是多民族聚居区,四川人民以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留下了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形成了独特的巴蜀文化,在中华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文化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近些年来,由于传承方式的特殊、生存环境的改变等种种原因,我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发展不尽如人意。一些民族民间文艺几乎丧失了生存的领地,濒临灭绝,其中,包括不少流传久远的、具有巴蜀地方文化特色的优秀文艺类别。留住优秀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珍爱存储在民间的历史记忆,守护好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保持它独有的魅力,鼓励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保护、弘扬、发展优秀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事业中来,是我们神圣而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

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抢救保护工作,省委宣传部大力支持并在组织省文联对我省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进行充分考察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包括曲艺、民间文艺、音乐等门类在内的四川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抢救保护工程。在众多老、中、青文艺家的共同努力下,这项工程已经启动,一部部浸透着文艺家们心血的作品,将带着保护传承和繁荣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美好心愿,集结成册,出版发行。这是有使命感、责任感的文艺家们奉献给社会的瑰宝。

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走进大社会,深入大生活;反映大时代,推动大变革;创作大作品,培育大作家;建立大平台,活跃大舞台的当前文艺发展思路一道,担当起我省文化建设新跨越的重任。

抢救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此项工程覆盖文艺门类众多,抢救保护任务极重,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分批完成。这需要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广大文艺家乃至所有热爱关心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同志共同努力,拿出热情,拿出干劲,拿出上对得起祖先、下对得起子孙的良心,确保工程顺利实施。我衷心希望,通过这项工程的开展,能向社会全面展示四川悠久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是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哺育了我们、成就了我们,应当得到我们永远的热爱和敬重。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