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韵大鼓
2025年10月12日
京韵大鼓
“京韵大鼓”亦称京音大鼓,形成并流行于京、津一带。
据有关资料记载,民国二十几年便有艺人将此曲种传入四川。山药旦(富少舫)、花佩秋等人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前后进入重庆行艺。河北“清唱平剧社”于1944年入川在自贡行艺亦有“京韵大鼓”。此外,在成、渝等地演唱大鼓的外省艺人还有娄外楼、戴岚霞、孙大玉、八岁红(艺名)等人。然上述诸人均于抗战后期大部分先后离川他去。将京韵大鼓扎根川内者唯盖兰芳(1913-1992,河北南宫县人)及其夫陈朝祥(?-1974,弦师)二人。盖、陈二人民国二十六年(1937)即入川在广汉行艺,此后便滞留广汉、汉中一带。抗战胜利后,因无力还乡,遂沿蜀道南下,1949年定居成都。
成都市戏剧学校曲艺班“京韵大鼓”教师盖兰芳。盖与其夫陈朝祥抗战时入川,1949年定居成都,新中国成立后加入成都市曲艺队,1958年调市戏校曲艺班任教。(龚素清 供稿)
新中国成立后,二人均加入了“成都市实验书场”(今成都市曲艺团),演唱京韵大鼓兼唱单弦。其代表曲目有《草船借箭》《闹江州》《李逵夺鱼》《连环计》等。同时还演唱了《红军过草地》《董存瑞》《韩英见娘》等一批现代曲目。
盖兰芳在演出之际,为成都市曲艺团、四川省歌舞团、成都战旗歌舞团、西南铁路文工团等单位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为京韵大鼓在四川的流行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随着盖陈夫妇的辞世,所培养之学生相继改业或停唱。目前,京韵大鼓在四川遂成“广陵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