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因其主要伴奏乐器“坠胡”而得名,流行于河南及安徽、山东等省。
河南坠子于上世纪40年代方传入四川,然仅成都、重庆及乐山数地。
较早入川的坠子演员有刘丽云、刘孝芳、李元岐诸人,于1944年在成都“三益公”茶园演唱。此后,有李春玲到成都“知音书场”演唱,影响颇大,被誉为“坠子皇后”。李春玲常唱的曲目有《霄壤恨》《雪梅吊孝》《仙姬送子》《戏小姨》等。与李春玲同时的还有“北平坠子大王刘兰芳”,常唱的曲目有《蓝桥会》《三戏牡丹》《劝戒鸦片》等。但以上诸人于1949年后便不知去向。
1960年,重庆市曲艺团演员孙巧麟表演河南坠子现代曲目《烈火金刚马海清》。(图片原载《重庆文化艺术志》)
唯孙巧麟(1926-1986)将河南坠子带入四川便扎根于此。孙巧麟1938年在西安向李忠云、刘丽云学唱河南坠子。1944年后与其夫孙清河(琴师)在广元、汉中、天水一带行艺。1949年辗转到重庆定居。1950年即加入“人民乐园”(今重庆市杂技团),1952年转入重庆曲艺队(今重庆市曲艺团)担任队长并仍演唱河南坠子。孙巧麟的演唱以董(桂芝)派为主,兼收乔(清秀)派及巩(玉屏)派之长而自成一格。除传统曲目外,演唱了不少现代曲目。如《歌唱英雄张福林》《送梳子》《大方人》《石不烂赶车》等。在音乐唱腔改革方面亦颇有成就。在演唱《烈火金刚马海清》等曲目时,根据内容之需要适当地吸收了山东大鼓、河南梆子的一些唱腔,使听众耳目一新。
此外,在抗战期间进入四川并定居乐山的坠子艺人刘英涛(生卒、身世不详),在长期演唱中为突破语言障碍,改用四川话唱坠子,逐步形成具有“川味”的“河南坠子”。对这一省外曲种在四川的传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遗憾的是由于时代条件等局限,没有留下音响资料而不能窥其艺术风貌。
随着外省艺人之离川及孙、刘等人作古,目前四川已无人演唱河南坠子。
【注释】
(1)参看拙作《四川清音溯源》,载《巴蜀文化与四川旅游资源开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2)四川清音的“曲头”、“曲尾”与“牌子曲”、“扬州清曲”等不同。它既不是一支曲牌的“一分为二”也不是两支不同的曲牌,而是一支曲牌,即“曲尾”是“曲头”二、三句或二、三、四句唱腔的原样或变化重复。
(3)戴德源《巴蜀戏曲》第三节“昆曲”。参看拙作《四川清音溯源》,载《巴蜀文化与四川旅游资源开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4)《四川教案与义和拳档案》,四川省档案馆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第472页。
(5)参看《天桥·大狗熊孙宝才》,白夜、沈颖著,新华出版社1986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