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
“四川竹琴”即“道情”(亦写作“道琴”),因所唱内容而得名。元燕南芝奄《唱论》说:“三教所唱,各有所尚;道家唱情,僧家唱性,儒家唱理。”清李调元《雨村曲话》亦说:“《啸馀谱》有新定乐府十五体名目:……三、‘黄冠体’,神游广漠,寄情太虚,有餐霞服日之想,名曰‘道情’。”民间则俗称“尺嗙嗙”、“道筒”。
“唱道情”原系道家宣扬其教义的手段之一,其历史十分悠久。宋《太平广记》引《野人闲话》一书记载“击竹子”一事说:“击竹子不言姓名,亦不知何许人,年可三十余。在成都酒肆中,以手持二竹节相击,铿然鸣响,有声可听,以唱歌应和,乞丐于人,宛然词旨皆合道意,得钱多饮酒,人莫识之。”如此在成都十余年,后重病中将自己的后事托付于成都东市一好道之人,开生药铺的黄某。后来黄某将其火化,但烧了一天,其心仍不化。黄某令人“以杖触之,或闻炮烈,其声如雷,人马皆骇,逡巡,有人长尺余,自烟焰中出,乃击竹子也。手击其竹,嘹然有声,杳杳而上……”当时人们感叹说:“始知成都乃神仙所聚之处,如击竹子者。”这里讲了一个道家关于飞升成仙的故事。但我们透过这个故事可看出所谓“击竹子”其人,大约是一位贫穷的民间艺人或募化的道人,他在成都“乞丐于人”,“得钱多饮酒”。再从“以手持二竹节相击”、“以唱歌应和”,其所唱“宛然词旨皆合道意”及故事结尾来看,他应是唱的“道情”无疑,只是有“简板”(“二竹节相击”)而无“渔鼓”。
明王圻《三才图会》“鱼鼓简子”书影。
《成都通览》之“唱道琴”图。(巴书社1987年重版)
“渔鼓、简板”是“道情”的伴奏乐器,渔鼓的出现应是在元明时期。明王圻《三才图会》器用三卷记载“鱼鼓简子·截竹为筒,长三四尺,以皮冒其首,皮用猪膋上之最薄者(膋即猪肠——引者注),用两指击之。又有简子,以竹为之,长二尺许,阔四五分,厚半之,其末俱略反外。歌时用二片合击之以和者也,其制始于胡元”(“其制始于胡元”说明宋时无“简子”之称谓,故《野人闲话》称“二竹节相击”,这里的“二竹节”即“简子”,后世之“简板”)。这里将“鱼鼓、简子”的形制、制作及敲击方法都说得十分清楚,并绘有图,从所绘之图看与今天竹琴艺人所使用的“渔鼓(竹琴)、简板”已无二致了。这里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即《三才图会》中“鱼鼓、简子”的形制、尺寸等,在“四川竹琴”一直保持到现在,而其他同源曲种之两件乐器早已发生变异如“湖北渔鼓”的“渔鼓”改短没有三尺长,简子(板)也为“檀板”所代替;“河南坠子”已废弃了渔鼓,简子也变为七寸左右的简尺。但需说明一点,此处之说全无褒贬之意,只是见其“四川竹琴”之古老而已。
清蔡霍《八仙图》(局部)中张果老怀抱渔鼓,手持简板之形象。(引自《中国·成都佛教文化珍藏世纪大展展品选集》)
民国三十四年(1945)坊刻本“道琴书”《盘天河》封面及首页书影。(原件藏重庆市图书馆)
“道情”在中国曲艺中是流布地域最广的一个曲种,全国大部分省区都流行或曾经流行过。因此称谓便不止一个,有的地方一直沿袭称“道情”,如山西、浙江、安徽、江西等省区;有的地方则称“渔鼓”,如湖北、河北、山东、江苏等省区;唯四川称“竹琴”,但“道琴(情)”一名亦同时流行。
成都市锦江区曲艺团老艺人向淑君演唱“街道筒”。“街道筒”系四川竹琴早期的一种演唱形式,其时尚未完全脱离宗教影响,故演唱多为飞升成道、劝善化俗等内容的曲目。(林青摄)
“竹琴”之称在四川出现也是清末时,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版《叙永永宁厅县合志》“艺文志”载《丹崖元夜春灯谣》诗,该诗描写春节灯会广场的群众文化活动的情景,其中有句云:“更有一队云车扶,竹琴羌笛声调粗。”
另据传说,约1927年曾在川东梁山(今梁平)县举行过一次规模盛大的“竹琴大会”。会上评出了赵高峰、杜成辉、孙成德、梁佩然四人,其中因梁佩然的技艺略逊于其他三人,故只算半根“杠子”(此系四川对“渔鼓”这一乐器的俗称),当地流传的一首《竹枝词》便称“梁山英雄三根半,沿江听唱尺嗙嗙”,这“尺嗙嗙”亦是四川对“竹琴”的形声俗称。“道情”变为“竹琴”,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更主要是演唱内容的变化,其间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
1. 宗教道情
“道情”本是道教宣传教义的形式,随着宗教的世俗化而走入民间。如明代道士张三丰(永乐年间,名通)便著有《道情歌》《五更道情》《叹出家道情》等一百余首“道情词”。
2. 文人道情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自贡竹琴艺人演唱的手抄本。图为《铜雀台》封面及首页书影。(一文摄,自贡市曲艺团李政治提供原件)
清前期由于严厉的“文字狱”及对知识分子的思想钳制,不少汉族文人或怀国恨家仇,或觉仕途无望,生活态度十分消极。这消极的情绪与道家的崇尚自然、寄情山水等出世思想十分吻合,因此“道情”便成了他们抒怀寄情的工具,徐灵胎、郑板桥可为其代表人物。徐灵胎著有《回溪道情》,郑板桥著有《板桥道情》。尤其是郑板桥的《板桥道情》将这种情绪表现得尤为淋漓。他一开始便唱道:“枫叶芦花并客舟,烟波江山使人愁。劝君更尽一杯酒,昨日少年今白头。”这情绪够低落的了。接着说明他为什么写这“道情词”,“无非是唤醒痴聋,消除烦恼。每到山青水绿之处,聊以自遣自歌。若遇争名夺利之场,正好觉人觉世”。结尾处唱得更为明白:“风流世家元和老,旧曲翻新调。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俺唱这道情儿归山去了。”不过“文人道情”在声腔方面是有其进步之处的,由于这些人身处江湖,有意识地将民间音乐引入了“道情”唱腔中,当时流行的俗曲如[清江引][耍孩儿]等成为“道情”常用曲牌,减弱了“道情”的宗教色彩,加强了“民间性”、“通俗性”,的确做到了“旧曲翻新调”。
3. 世俗道情(竹琴)
对于大多数老百姓而言,未见得都信奉道教,他们既无“状元袍”可“扯”,也无“乌纱帽”可“脱”,他们每天为生活而奔忙,每天劳作之余,需要娱乐,需要休息,“宗教道情”、“文人道情”所唱的内容,不是他们感兴趣的、所需要的,“世俗道情”(竹琴)便应运而生。其演唱内容逐渐离开道教教义及道家故事。此时虽也继续演唱一些与道教教义有关的故事,如《洞宾三醉岳阳楼》《张三丰云游》《文公走雪自叹》等,但更多的确是如《孔明出师叹》《蔡伯喈思乡观画》《昭君怨》《陶朱公致富歌》等故事。再如根据明传奇《白兔记》改编的《窦公送子、书房骂暠、打猎汲水、邠州回书、磨房相会》,还有与此相类似的《三国演义》《绣褥记》《铡美案》《花木兰》等也与道家、道教毫无关系了。
竹琴唱腔初始有“玄门腔”、“禅腔”、“老南音调”、“南音调”、“街道筒”等,后来演变发展,形成两大流派,中和调与扬琴调。
“中和调”,取“冲气以为”、“中和之气”等意而得名,仍带有些许道家色彩。故唱腔于平稳流畅中而略显粗犷,系上述诸腔综合发展形成,故又称“综合调”。因流行于川南、川东一带,故亦称“中河调”。
“扬琴调”,因完全使用“四川扬琴”的唱腔,但不用弦乐,只用渔鼓、简板伴奏唱竹琴而得名。清末民初形成于四川省会成都,故又称“省调”。初始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成都人习惯称川西坝,故又有“坝调”之称。到上世纪40年代后“扬琴调”流传全川,成为“四川竹琴”的主流声腔。
“扬琴调”的形成,对于“四川竹琴”来说,无异于一次彻底的“革命”,这场革命的首倡者是蔡觉之,而使其发扬光大并最后完成者则为贾树三先生。
关于蔡觉之(生卒不详)先生,我们知道得太少。仅清宣统元年(1909)出版的《成都通览》上一条非常简单的记载:“唱道琴,其声可感人,蔡觉之、邓青山唱得好。”此外只知他原是在成都经营灯彩流苏的商人。蔡觉之是扬琴玩友,同时也唱道琴。后因生意萧条,便下海唱竹琴为生,在行艺过程中,深感当时竹琴的“玄门腔”单调呆板,缺乏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必须进行改革,于是大胆地将“扬琴”的声腔板式全部套用过来,只是将“七眼板”压缩为“三眼板”,在演唱形式上也完全仿效“扬琴”的“五方人”分角色坐唱。伴奏乐器除“渔鼓”、“简板”外增加了木鱼、梆子、碰铃等打击乐器,从而创立了“扬琴调四川竹琴”。据曾经与蔡觉之同台演唱的艺人戴云卿于1952年3月“曲改会”一次座谈会发言说:“蔡觉之是用扬琴腔改进竹琴唱腔第一人,时间大约六十年前。”据此推算,“扬琴调四川竹琴”的创立应在清光绪十七八年以前的事。这种“旧貌换新颜”的“四川竹琴”使当时的听众顿觉耳目一新,因此十分受人欢迎。与蔡觉之共同完成这次“革命”的还有邓青山、陈立三、张玄林、李麻子(名不详)、银静臣以及稍后的戴云卿、玩友下海的骆文藻等人。今尚在世的八十余岁的竹琴女艺人王素云即为骆文藻的夫人,一生唱竹琴却敲不来“渔鼓”、“简板”,便是当日“分角坐唱”竹琴所留下的“痕迹”。
民国二年(1913)蔡觉之曾到重庆行艺,并与重庆的赵高峰等竹琴艺人进行了艺术交流,从而把“扬琴调”这种新腔传到川东一带。后来在民国二三十年间,自贡竹琴艺人龚文长、李文光等数人先后到成都向贾树三学艺,又将“扬琴调”传至川南,到上世纪40年代以后逐渐形成在四川“扬琴调竹琴”“一统天下”的局面。
蔡觉之等人所创分角坐唱的“扬琴调四川竹琴”正式进入书场(茶馆)大约是在清宣统二三年间,在成都竹林巷口的“清音阁茶园”,一登台便十分叫座,到辛亥革命时停止演唱。辛亥革命后恢复,在中山公园(原成都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羽经茶社”继续演唱,持续八年之久。后来当时的市政府整顿公园,竹琴演唱亦被取消。蔡觉之、银静臣、邓青山等相继谢世,其他艺人亦风流云散,唯蔡觉之的传人、年轻的贾树三继续以唱竹琴卖艺谋生。
经过几年的努力,贾树三终于创立了集生、旦、净、末、丑于一身,一人多角的“贾派竹琴”。约于民国十七年(1928)贾树三在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射得会”茶园演唱引起了曾任过道尹的教育界知名人士谭创之的注意。谭创之便联络教育界对此有兴趣的人帮助贾树三编改唱本,斟酌腔词,使之更趋完善,民国十九年(1930)谭创之等人又帮助贾树三在桂花巷口的“锦春茶楼”开设固定的竹琴书场,并正式挂出“竹琴绝技贾树三”的招牌。贾树三因此一炮走红,“贾派竹琴”亦风靡全川。
四川竹琴演唱场所主要在书场(茶馆)。1925年前后各地出现了规模不一的竹琴会社,对四川竹琴的发展起到了不小的推进作用,这些会社大多活动至1949年方自行解散。
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建立了曲艺团、队,许多曲艺单位都有竹琴演员并招收了学员。一些新文艺工作者与艺人结合,对传统唱本、唱腔、演技、伴奏进行整理加工,并编写出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曲目,使竹琴有了新的发展。成都市曲艺团竹琴艺人杨庆文(已故)率先改坐唱为站唱。他演唱的现代题材曲目《赶猪的人》在四川省第一届曲艺会演中获奖。万县市曲艺团华国秀(女)演唱的四川竹琴长篇说唱《华子良传奇》,采用章回体形式(共16回),歌颂共产党员华子良在党的领导下机智斗敌、出奇制胜的英雄事迹。音乐唱腔既保持了川东竹琴粗犷、豪放的特色,又大胆探索有所创新。这部竹琴说唱于1987年1月和1990年3月分别由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出,引起较大反响。
近年来,舞台演出鲜见竹琴登台,茶馆内基本见不到,主要原因系后继无人。
四川竹琴音乐因其流布区域及风格之不同分为“扬琴调”与“中和调”两大流派,但两者之音乐结构都大体相同。
四川“贾派竹琴”第三代传人张永贵。张系盲人,自幼随贾的大徒弟赵幼成学艺,深得乃师真传,至今尚能演唱百余支“贾派竹琴”曲目。(一文 摄)
四川竹琴音乐由主体唱腔、辅助唱腔及专用唱腔三部分构成。
主体唱腔系其音乐的主要部分,为板腔体结构,主要板式有[一字][二流](分快、慢二种)、[三板][大腔]等。有甜皮、苦皮之分;扬琴调分男、女腔。
辅助唱腔有[阴调](中和调用)、[垛子](扬琴调用)等。专用唱腔有[平板][春色娇]等。
四川竹琴以渔鼓、简板为其伴奏。简板在板上即重音上击拍,控制速度和节奏。渔鼓之拍击技法较多,其称谓尚不统一。较为通行的有打、拍、勾、弹、捂等数种手法。伴奏曲牌亦无统一规范之称谓,较统一的仅有[大过板](用于前奏及大段落分隔)、[小过板](用于间奏);演奏句幅之长短随艺人情绪和演唱情节需要增减。
此外,在演唱中渔鼓、简板的演奏还能起到烘托气氛、渲染环境等作用。
目前“四川竹琴”仅剩贾树三的第三代传人张永贵,而张永贵已是七十余岁的老人,要不了多久,“贾派四川竹琴”将成“广陵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