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与双黄
相声与双黄
“相声”北京曲种,约形成于清中叶,是一个以语言(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现手段,具有喜剧风格的曲种。相声原流行于北方各省,上世纪30年代左右传入四川。据有关材料表明,较早将相声传入四川的当是湖北籍艺人孙玉堂(生卒、身世均不详)。孙玉堂于1934年前便在重庆一带行艺,并收吴遐林为徒,从而有了“四川方言相声”(参看第一节)。
抗战期间又有戴质斋、娄外楼、曹保义、欧少久、董长禄(艺名小地梨)等相声艺人先后入川,主要活动于成、渝两地。
戴质斋、娄外楼、曹保义诸人主要在成都各茶园书场(如浓荫、益都、圣清等)演说相声,同时表演“双黄”。并与成都的艺人、曲种如李德才(扬琴)、曾炳昆(相书)等同台演出。欧少久、董长禄等人则主要在重庆活动,颇受欢迎。如欧、董二人演说的《卢沟桥》等“抗战相声”在群众中影响很好。爱国将领冯玉祥曾为其题词:“胸中有成竹,舌底翻莲花。”
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语言的障碍,相声在四川的普及程度远不如“四川方言相声”,特别是小城镇与农村。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交通的发展,普通话的推广与艺术交流活动的频繁,相声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与发展,方言相声的地盘逐渐缩小最后消失。全省各曲艺团、队及成都军区文工团、西南铁路文工团这样的综合性艺术团体均有专业相声演员。创作、改编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相声新作,如《喇叭声声》《川江号子》《爱情变奏曲》等,并多次获得各种奖项。
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艺术交流频繁,方言相声基本消失。新一代相声多说京口。图为成都市曲艺团演员张徐、袁永恒合说“京口相声”。(一文 摄)
但是,近几年来,相声无论是创作还是演出,都大为减少,相声艺术在四川仍存在后继无人这个大问题。
“双黄”这个曲种基本上无专业演员,往往由相声演员兼演,仍以说、学、逗、唱为其主要艺术手段,因此可说双黄是相声的一个分支。
双黄由二人演说,前面一人(行话称“前脸”)张口比画,却不出声;后面一人(行话称“后身”)则只动口或说或唱,两人配合演说,俨然一人。
关于双黄的产生,有这样一个传说。据北京双黄老艺人孙宝才(艺名“大狗熊”,系新中国成立前北京天桥市场“八大怪”之一)讲:清末慈禧太后当政时期,北京天桥有位唱单弦的,名叫黄甫臣,很有点名气,常进宫为太后唱单弦,太后十分喜欢。过了些年,黄由于年老嗓音大不如前。一次,太后仍宣黄进宫演唱。黄甫臣想了个办法,暗中带了一个徒弟(亦姓黄)进宫。他在前边表演,让徒弟躲在椅子背后唱。太后听了非常高兴,并说黄唱得越来越好了,嗓子比以前还清脆。黄甫臣一听立即下跪谢罪。当讲明情况后,太后不但没生气,反而更高兴,还说你们双学一人,足见你们的忠心。当下赏了师徒两个荷包,每个荷包里还装了两锭银子。
从此,这双学一人便传了出来。因他师徒俩都姓黄,并为首创,故叫“双黄”。不过这名称当时不敢叫出来,因“黄”与“皇”同音,一国不能有二“皇”,所以就叫“双学一人”,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才正式称“双黄”。但有人觉得“黄”字不够雅,便谐音称“双簧”。 (5)
新中国成立前,在四川(主要在成、渝两地)表演双黄的除上述几位北方相声演员外,还有吴遐林等几位方言相声演员。新中国成立后,因为没有接班人,双黄这个曲种便退出了四川曲艺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