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剧(附:方言诗朗诵)与四川方言相声
谐剧(附:方言诗朗诵)与四川方言相声
“谐剧”与“四川方言相声”均是在抗战时期,出现在四川的两个新兴曲种。然而它们的发展和结局却大不一样,一个(谐剧)由“孤军奋战”到“大兵团作战”;一个(四川方言相声)由一度发展到渐归沉寂。如探索一下个中原因,也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
说到谐剧必然要和它的创始人——王永梭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著名戏剧家吴祖光先生为《王永梭文集》(江润媛主编,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出版的题词。(引自《王永梭文集》)
谐剧艺术创始人王永梭表演的谐剧《卖膏药》。(引自《王永梭文集》)
王永梭(1915-1998),四川安岳县人。1940年考入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1943年于该校毕业。1939年第一个“谐剧”《卖膏药》问世,1941年第一个“方言诗朗诵”《春眠不觉晓》在抗战烽烟中呱呱坠地,作者满怀激情地喊出“挥戈定九州,跃马踏三岛”的民众心声。
1949年前的十余年间,王永梭孤身一人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辗转于成都、重庆、泸州、隆昌等川内大小城镇进行各种演出活动。1948年曾应邀去南京为“民间艺术人员训练班”讲授谐剧。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四川省曲艺团”从事“谐剧”、“方言诗朗诵”的编、导、演工作。数十年如一日,倾毕生心血培育、浇灌“谐剧”这朵巴蜀“奇花”。曾多次举办“王永梭谐剧专场”演出。真正做到了“一个人演一台戏”。
谐剧是抗日战争中诞生的一个新曲种。由一名演员扮演固定的角色,通过演员的语言、表演与意象中的人物对话、交流来表述故事。其特点熔话剧的写实、戏曲的写意、曲艺的虚拟于一炉,运用幽默风趣的四川方言,寓庄于谐,并因含有诙谐、和谐之意而定名为“谐剧”。流布于四川大部分地区及贵州部分地区,影响遍及全国。
1939年冬,在合江县各界庆祝新军的游艺晚会上,王永梭自编自演了一个节目《卖膏药》,这就是谐剧艺术史上的第一个剧目。但当时还没有定什么名称。1943年,王永梭在自贡张爷庙再次演出《卖膏药》后,才将这“一人独演(演员),独演一人(角色)”的新形式定名为“谐剧”。此后,王永梭又陆续创作演出了《扒手》《赶汽车》(又名《蜀道难》)《开会》《喝酒》《当》等十余个剧目。
1944年夏,王永梭在重庆一川大戏院做首次公演(关于此次公演,重庆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梨园忆旧》一书中有较详的记叙),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在洪琛、焦菊隐、陈治策、吴祖光等人的关心与支持下,王永梭应邀到全国文协文化会堂公演。周恩来副主席、张治中将军等观看了演出。谐剧在山城“火”了起来,更多的人知道了“谐剧”这个新品种。
此后,王永梭在重庆各大学、同乡会做了数十场演出,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及评论界的关注。但谐剧从诞生到1949年十余年间都只呈王永梭一人写一人演的“孤军奋战”的局面。
新中国成立后,谐剧艺术受到党和人民政府的重视与扶持。王永梭参加赴朝慰问演出后,被安排在成都军区战旗文工团,成为一名专业谐剧演员。此时期创作演出了《在火车上》《打百分》等新剧目。学演谐剧的人也逐渐多起来。1957年,反右斗争开始不久,王永梭被错划为右派,重庆出版社首次编选的王永梭谐剧选集《打百分》亦被定为毒草而搁浅。此后又是文化大革命,谐剧基本上停止了创作演出活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谐剧艺术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王永梭获得了第二次解放,陆续创作和加工修改了《自来水龙头》《三上成都》《苏二哥》《人民警察》等数十个剧目。成都、重庆、温江、贵阳等地先后多次举办谐剧培训班,使谐剧艺术得到了极大的普及。此时已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大部队”作战了。涌现出一大批颇有成就的作者、演员,同时还出现了一批女演员。谐剧在全国及省、市会演中多次获奖。有关方面还举办了“王永梭谐剧、方言诗朗诵舞台生活40年纪念”、“沈伐谐剧表演专场百场纪念”、“包德宾作品展览演出”、“中国首届谐剧艺术理论研讨会”等大型活动。四川音像出版公司、成都唱片公司编辑发行了谐剧音带,出版有《打百分》《王永梭谐剧选》《王永梭文集》,进一步扩大了谐剧在群众中的影响。
谐剧是一个说、演并重的曲种,其特点是一人独演,独演一人,以准确生动的表演,性格化的语言展现故事情节、揭示矛盾冲突等。剧中其他人物实际上不存在,但通过演员的表演,或依附于简单的道具而存在于观众的艺术想象中。
谐剧的道具亦较简单,如日常的桌、椅等,常变形使用。
目前,谐剧(包括方言诗朗诵)虽时不时还能见到它的身影,但无论是创作还是演出都使人感到势不如前,这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一个问题。
附:方言诗朗诵
方言诗朗诵是王永梭先生于1941年创始的一个“说”的艺术形式。顾名思义“方言诗”即是用方言、口语写成的通俗的“叙事诗”。但这“诗”不是供人阅读的“案头文学”,而是由一名演员在舞台上“说”——即“朗诵”(加上写意性的表演)出来的诉诸听觉的艺术形式。换句话说,即是用方言诗朗诵一个“有人物、有事件、有情节、有矛盾”的“小故事”。
最初,王永梭创作了一些短小的朗诵诗,在宣传演出中作为“垫场”和“翻场”使用。后来曲目积累渐多,也逐渐摸索总结出该形式的创作、表演方面的一些带规律性的东西,于是“方言诗朗诵”这个艺术形式及其名称便固定了下来,沿袭至今。
方言诗朗诵短小精悍,风趣幽默,它最长的《阿Q正传》只有44段;最短的《喜丧》仅两段,故一出世便十分受群众欢迎。更因其还具有简便易行、反映现实迅速、不受演出条件限制等特点,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迅速推广和极大的普及。不仅曲艺团队有方言诗朗诵的作者与演员,在群众的文化活动中更涌现出一大批作者和演说者。不过近年来,其创作和演出均渐次稀落。
“四川方言相声”意为用四川方言(成都话)说“相声”。
“相声”这个曲种,原产地应是北京,流行于京、津一带,故相声艺人都操一口纯正的北京话,行话称为“京口”。因了艺人的流浪,“相声”被带到了全国各地。但由于语言方音的障碍,其演出便大不如在北方火暴。如民国初,在京、津一带享有盛誉的相声艺人万人迷(李德锡)南下到上海演出,“他在场上使活,段段的包袱皆闷,南方人听了不笑,以至狼狈而归”。这一事例给了一些艺人启示,一些艺人便将“京口”改用本地方言讲说。消除了听众在语言方面的接受障碍。“相声”这一曲艺形式便在更大范围内得以普及。
在四川,第一个用成都话说相声的,便是“成都市锦江区曲艺团”(已撤销)相声老艺人吴遐林(已故)。
四川方言相声创始人吴遐林(右)与其弟吴小楼合说相声传统曲目《黄鹤楼》。(锦江区曲艺团 供稿)
吴遐林(1915-1999),出身于成都市一贫民家庭。兄弟三人,他是老大,六七岁时便做小贩,11岁时被送到成都中纱帽街一锅盔店做学徒,后又转至祥顺园饭店学“红锅”(炒菜)。1932年,17岁的吴遐林失业在家,因躲避抓壮丁只身逃到重庆。经人介绍在群芳会书场、小广寒书场等处写牌,由此比较广泛地接触了四川曲艺艺术。在此过程中结识了湖北相声艺人孙玉堂。1934年便正式拜孙玉堂为师,学习相声与“沙书”(即用白沙在地上写字,是相声艺人在广场行艺时招徕听众的手段)。从此便随孙玉堂在重庆卖艺。1937年在重庆北碚又结识了欧雷声,拜欧雷声为师学习相声与双簧,并随“雷声剧团”演出。1938年吴遐林回到成都,与剧团同事一笑及徒弟沈沉等人在青羊宫花会行艺,主要演说相声与双簧。1942年又向其三弟吴小楼传授技艺,此后便与其弟及徒数人在川西、川南各地流浪卖艺。
四川方言相声创始人吴遐林在“望江楼民族民间艺术节”上为群众表演“沙书”。(邱定祥 摄)
吴遐林因不会讲北京话,便将所学的相声一律改用四川方言讲说。当时的听众(尤其是农村)对于北京话的接受有一定障碍,因此方言相声颇受群众欢迎。吴遐林在行艺过程中收有徒弟十余人,但因各种原因均未成气候。
新中国成立后,吴氏兄弟二人分别加入了成都市曲艺团、成都市东城区曲艺团成为专业相声演员。改编创作了《昨天》《逛商场》《打U2》等新段子。
上世纪60年代后,由于推广普通话和北方相声的普及,便少有用四川方言说相声了。再后来,随着二吴及其搭档相继作古,基本上没有四川方言相声出现在曲艺舞台上。
四川方言相声诞生以来的几十年间,基本上是移植或改编北方相声的传统段子,很少有自己的创作作品,尤其缺乏具有代表意义的精品作品,这恐怕应是它被淘汰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