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曲种简说
2025年10月12日
第六章 曲种简说
作为民间艺术之一的四川曲艺,以其历史悠久,蕴藏丰厚,曲种众多,音乐、曲目十分丰富等特点著称于世,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广大群众,尤其是平民百姓,通过听书、听曲不仅获得艺术的享受,更获得各种知识。正如清人何刚德在《客座偶谈》中所谈:“京中茶馆唱大鼓书,多讲演义,走卒贩夫无人不知三国……无论南北,则谈吐间皆演义也。”六对山人(杨燮)在《锦城竹枝词百首》中亦说:“妇女亦谈分鼎事,多从曲部与传奇。”中国广大妇女在封建社会中是没有地位的,封建统治者历来倡导“女子无才便是德”,剥夺了她们学习文化知识的权利。然而她们却在劳作之余津津有味地谈论着魏、蜀、吴三分天下之事,她们的这些知识绝大部分是从听书、听曲中得来。可见曲艺(包括地方戏曲)浸淫之广,入人心之深。
四川曲艺曲种十分丰富,现存的曲种即有四川清音、四川扬琴、四川竹琴、评书……及上世纪50年代虽已消亡,但有大量资料存世的四川善书(圣谕)等16种之多,这在全国是比较少见的。
同时,在其发展过程中,时不时出现一些新的曲艺演唱形式。如上个世纪,雅安地区曲艺艺人创作并演唱的“板子弹唱”,成都某工厂工人曲艺爱好者创作演唱的“四川快书”以及在“文革”中流行一时的“对口词”、“多口词”、“锣鼓快板”、“三句半”等。但由于诸多原因,这些形式均未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推广,都未形成成熟的、独立的曲艺曲种,流行一时便销声匿迹而成为历史(广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