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评书(附:故事)

四川评书(附:故事)

“评书”即“平话”,《永乐大典》所说的:“皆优人以前代轶事敷衍成文而口说之。”“平话”流行全国各地,四川尤甚。四川乃茶的故乡,茶馆特多,因此,凡有茶馆处,便有评书艺人在那里口吐莲花,说古道今;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都在此辈人一张口中。正如《锦城竹枝词》所说:“萧条市井上灯初,取次停门顾客疏。生意数他茶馆好,满堂人听说评书。”(邢棻《天香室诗》卷上)另一首竹枝词说:“说书大半爱吴暹,善拍京腔会打跹。一日唱来闲半日,青蚨一串尚嫌廉。”(清定晋岩樵叟《成都竹枝词》)可见说评书的生意还相当的好,听众十分踊跃。

四川评书因其以四川方言夹评夹议地讲说故事,流布四川全境,故新中国成立后遂冠以“四川”二字以说明其地方文化特色。

img71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钱廉成作于成都之册页《廛间之艺》中之“说书图”。作者钱廉成,字稼荪,浙江仁和(今杭州附近属县)人,生卒、身世不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四川评书历史颇为悠久。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予太和末,因弟生日观杂戏。有市人小说呼扁鹊作褊鹊……”文中所说的“市人小说”即唐代流行的民间“说话”;“太和”为唐文宗李昂之年号(827-835),“太和末”段成式随任西川节度使的父亲段文昌住成都,所记乃成都之事,可见那时成都已流行“说话”(市人小说)。

明代的“平话”在四川亦很流行。据清魏源的《圣武记》记载,我们知道一位叫金公趾的四川平话艺人(“蜀人”)便曾在李定国军营中讲《三国演义》。张献忠更是请“平话”艺人每天到他的军营中讲《三国》《水浒》诸书,“其埋伏攻袭咸效之”(清刘銮《五石瓠》),可见他是把讲“平话”作为上军事课的。据史料记载,当时还有人将明万历年间平定播州(今遵义,明时属四川)宣慰使杨应龙叛乱一事,“造作平话”讲说,并由此引起了贵州巡抚郭子章与四川巡抚李化龙二人相互不满。

到清代“四川评书”特别盛行。清初以后,四川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给评书艺术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和发展空间,在四川几乎凡有茶馆的地方便有评书,故《成都通览》说:“成都之茶铺多,名曰茶社。……在前之斗雀、评理等事已禁止,惟评书、洋琴二事尚仍旧也。”

当时的“评书”确可谓艺业兴旺,名家辈出。清末四川出现了为数不少的评书大家,如钟晓帆(成都)、施昌荣(宜宾)、陆洪藻(宜宾)、戴全儒(成都)、朱子俊(广汉)、杨琢之(涪陵)、王秉诚(重庆)等,钟、戴二人尤为个中翘楚。

钟晓帆(1851-1934),成都人。(参见本书第三章第一节)

戴全儒(约1856-1936),成都人。乡下务农,系半农半艺,擅长铁马金戈,扑刀杆棒,如《三侠剑》《薛家将》《金鸡芙蓉图》等。对于战场厮杀,擒拿短打之表述,对各种古代兵器之比拟,因曾习武于舞台上手比足画颇像武术行家。特受一般劳动群众欢迎,将其与钟晓帆并提而称为“武状元”。

清末民初,由于辛亥革命的动荡,四川评书曾出现一时短暂的衰微,但很快又发展起来。不仅成都、重庆等大城市异常兴盛,小县城、乡镇亦非常活跃。一大批评书艺人在全川各地“聚众谭说”,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使民众在苦闷的生活里,精神上得到一种艺术的灌溉”(周芷颖《新成都》),也推动着四川评书艺术向前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各地均组建了专业曲艺团、队,评书艺术有了一个长足的发展。首先在各地文化部门的领导下,对传统书目进行了全面清理,同时逐步开始说新书。此外,创造了短小精悍的“韵文评书”,并很快在各地流行。

上世纪60年代,以改编讲说《红岩》为标志的说新书活动达到高潮。各曲艺团队纷纷成立了有专业作者、艺人参加的《红岩》改编小组,依靠集体力量改编《红岩》进行讲说,同时还改编了《保卫延安》《红日》《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等一大批反映革命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讲说的范围已不局限于茶馆书场,而深入到工厂、农村、学校,甚至居民院落。

“文革”中,四川评书亦被列为“四旧”之一遭到禁说,被“革命故事”所代替而停止活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地逐渐恢复了评书讲说活动。此时讲说的书目除以传统书目为主外,一些艺人尝试改编讲说新派武侠小说及翻译小说。如《书剑恩仇录》《萍踪侠影》《天龙八部》《福尔摩斯侦探案》《基督山恩仇记》等。

上世纪80年代后,由于各地茶馆播放录像或改营他业,评书艺人的活动场所大为减少,四川评书渐成衰势。现仅有极少数艺人仍在各地活动。90年代,在成都出现了所谓“散打评书”,虽也红极一时,然而,就“四川评书”的历史与现实而言,似有“昙花一现”之感。同时,也有人提出“散打不是评书,评书绝不散打”,虽是一家之言,亦可供人思考。

四川评书是用四川方言叙述故事,以说为主、表演为辅的曲种,按其书路与表现手法有“清棚”、“雷棚”、“黄派”之分。

清棚:注重文采,讲述时细语轻言,娓娓道来。不铺饰刀光剑影之战斗场面,而注重原书中诗词歌赋的讲解,细致入微。

雷棚:注重表演,讲述时语言节奏较快,且火爆,擅说铁马金戈、征战杀伐一类题材。上肢动作大而多,注重书中人态物状之模拟。

黄派:其特点是说书人时时进入角色代言。其语气动作均模仿川剧舞台人物之表演。注重讲口。

新中国成立前,评书主要在茶馆讲说,以长篇大书、坐式讲说为主,一般表演幅度不大。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舞台演说,多为短篇或长篇中之片断,以站式为主,表演幅度较大,多熔各种流派于一炉。

评书的道具仅醒木一方,折扇一把。开讲前以醒木拍击桌面提醒听众。讲述中轻重疾徐拍击各种音响以烘托气氛,折扇则可作各种物件之模拟,如刀、枪、笔、纸等。

附:故事

故事原非演说艺术,系群众性自娱活动。夏夜纳凉,冬夜围炉,以生活化的语言讲述短小精悍的故事。其内容十分广泛,可谓“上穷碧落下黄泉”,俗称摆龙门阵。“文革”中评书被禁,故事应运而生。加上当时文化主管部门的提倡,曾多次举行全省性调讲活动,遂成高潮。因其“文革”路线之左右,故前期之内容题材均较狭窄,主要为阶级斗争、批林批孔、评法批儒等内容,故当时冠以“革命故事”,后期稍有扩展。

故事虽与评书同属以情节见长之口头文学,但故事是只直叙其事,不夹评说议。其特点为朴实明快、中心突出、线条单一等。后期由于一部分中青年评书艺人加入说故事的行列,自然将一些评书的创作、表现手法引入故事讲说之中,两者界线便渐趋模糊。

“文革”后大规模的故事讲说活动虽没有了,但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这一形式却被保留下来,一些专业曲艺团、队亦有说故事的演员。说故事这一群众性自娱性的形式逐渐衍变为曲艺艺术的一个尚不够成熟的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