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坪弹唱(附:琵琶弹唱)

南坪弹唱(附:琵琶弹唱)

南坪弹唱过去称为“曲子”或“小调”,上世纪50年代初曾称“南坪民歌”。1987年《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四川卷》编辑部在南坪召开编纂工作会议时,广泛征求县文教局、县文化馆及当地群众意见,正式定为今名。

南坪弹唱系当地群众自娱性的演唱活动。主要流行于四川的南坪县城关镇、双河区、玉瓦区及松潘县城关至镇江关的岷江河谷地区。南坪弹唱系清代甘肃、陕西的移民将其家乡的音调带入南坪而形成。其音乐分“背工调”、“花调”两类。演唱时以当地特制的琵琶(状如柳叶、七品三弦)、小三弦、四叶瓦、瓷盘、瓷碗等伴奏。

南坪弹唱因是群众自娱性活动,故无专业艺人,亦无严格的师承关系,口耳相授,世代相传,在当地几乎人人会唱,流传至今。到清光绪年间曾有一米姓夫妇以此卖艺谋生,辗转于汉中、重庆、成都等地。上世纪20年代出现一位半职业艺人白凤云。白凤云去世后,一位盲人左宝代以此为业,为人演唱获取一定报酬。

img88

四川南坪县三位老艺人(姓名不详)演唱原生态形式的“南坪弹唱”,1986年摄于阿坝州南坪县。(《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四川卷》编辑部 供稿)

新中国成立后,阿坝州音乐工作者率先收集、整理,并于1953年出版了《南坪民歌》一书;同时,将《采花》的曲调填入新词《盼红军》传唱开来。1956年白凤云等四人赴成都参加四川省民歌会演。演唱了《采花》《南桥汲水》等曲目,引起了音乐界、曲艺界的重视。至此,南坪弹唱这一艺术形式得以在大范围内流传。南坪弹唱现仍为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但已无专业艺人。

南坪弹唱音乐分背工调、花调两类。其唱腔结构、演唱风格、伴奏乐器均不相同。

背工调,又名月(越)调。现存曲目十五段,曲牌十余支,然能叫出曲牌名称的仅有七支。唱词多为长短句,有叙事与代言两种文体。音乐结构为联曲体与单曲体两种。单曲体为一支曲牌反复演唱多段唱词。联曲体的曲牌连缀方式有二:一是以某一支曲牌作首尾,中间插入其他曲牌;二是根据内容需要选用数支曲牌相连。

背工调的演唱男声均用假嗓,当地称为“高腔”。与之相对的本嗓则称为“平腔”。

背工调伴奏乐器主要用小三弦、四叶瓦、瓷碗(以竹筷敲击)等。

花调,现存曲目六十余段,多为一词一曲,只少数曲目套用相同的曲调,系单曲体结构。唱词常按数序排列:五(五更)、十(十绣、十劝、十杯酒等)、十二(十二月、十二将、十二贤等)。句式以七言居多,五言次之。唱词一韵到底或分段换韵。

花调的演唱亦有“高腔”、“平调”之分。“高腔”多用于男声,“平调”则男女皆可用。

花调伴奏乐器有南坪琵琶、瓷碟、马铃、犁铧片等。南坪琵琶是当地自制乐器,呈柳叶形,三弦七品,内弦与中弦弦距较近,为同度,与外弦构成五度关系。常用弦式有“6-3”与“5-2”两种。左手中指不按弦,故有“会弹不会弹,中指不压弦”之艺谚。右手有弹、挑、扫及滚奏等指法,横抱拨弹。

南坪弹唱无论“背工调”、“花调”均采用随腔伴奏手法。以“img89”为常用的节奏型。前奏与间奏的长度有一定的随意性,同一曲调多次反复时其间奏长短亦不一样。目前弹小三弦的人较少,故演唱背工调时亦常用花调的伴奏乐器。

附:琵琶弹唱

上世纪50年代后,南坪弹唱传入内地,引起了音乐界与曲艺界的重视,一些文艺团体将其搬上舞台。四川省歌剧舞剧院、四川省曲艺团先后演出了《采花》《祖国处处花如海》《关王庙》等曲目。逐步改用了普通琵琶(四弦琵琶),并增加了扬琴、二胡等乐器。这种新的演唱形式被命名为“琵琶弹唱”。此后,成都、重庆、自贡等地的曲艺团、队纷纷仿效,创作演唱了大量的曲目,但其音乐则逐步离开了南坪弹唱本身固有的曲调,广泛采用了四川民歌、川剧、四川清音、四川扬琴等曲调。故此曲种的基本曲调、演唱风格十分多样,至今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具有特点的基本曲调。

img90

成都市曲艺团青年演员赵佳等演唱琵琶弹唱《蜀绣姑娘》。(一文 摄)

琵琶弹唱系受南坪弹唱之启示影响而形成的一个发展还不完备的新兴曲种,故其音乐构成、素材来源及演出形式、伴奏乐器配置颇为复杂多样,但演员自弹琵琶则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