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盛中寓衰
2025年10月12日
第三章 盛中寓衰
1911年四川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继而引发了全国性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彻底结束了两千余年的封建社会,建立了民国。从上世纪20年代后期到40年代初,出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四川曲艺在清代的基础上有了一个更高水平的发展,各地,特别是成、渝等大城市,书场林立,名家辈出。
抗战时期,由于四川是大后方,加之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不少机关、学校、文化团体及一大批进步文化人南迁入川。一批北方曲艺品种如相声、大鼓、坠子等及其艺人也纷纷入川,南北曲艺的交流,进一步促进了四川曲艺的发展。
抗战胜利后,不少外省曲艺艺人便纷纷出川回原籍去了。此时,国民党当局忙于内战,四川经济日渐萧条,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素号“天府之国”的四川亦疮痍满目,民不聊生,四川曲艺的发展自然受到极大地打击。同时,曲艺艺术亦不可避免地受到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想及帝国主义文化的侵蚀,迷信、淫靡的内容和音调渗入到一些曲艺曲目中,致使四川曲艺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