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中华养生文化
健康长寿是人生最大的愿望。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有人说,成功的标准是权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少,名气的大小,情人的多少。也有人说,成功的标准应是事业的辉煌,见识的远大,爱情的忠贞。上帝听完呵呵呵地乐了,他说:“哪有这么复杂?成功就是越晚见我越好!”人人都希望能健康长寿,不希望病理死亡,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不怕挣得少,就怕走得早。须知寿衣没有装钱的口袋。
一、中华养生长寿文化智慧灿烂辉煌
1.传说的长寿始祖彭祖
他是一个在中国民间及历史上都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彭祖者,黄帝后裔,颛顼帝玄孙。他既是商贤大夫,又为西汉列仙传之硕仙,道教尊其为仙真。他不仅是中华养生文化创立者,而且还是中华武术文化鼻祖、中华厨界祖师爷、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性学大师、中国古代最长寿的老人。他独创的“膳食、导引、房中”三大养生术,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流传久远,润泽万世千秋,对现代生活也有着深远的指导意义。羊方藏鱼也是彭祖发明。彭祖儿子抓了几条鱼,把羊肉割开把鱼填入其中。彭祖吃起来顿觉味道鲜美,回味无穷。后来,屡试屡香,不断完善,口口相传,亦即今日羊方藏鱼名肴。相传鲜字亦是由此而得。
2.中华第一部养生文化智慧宝典《黄帝内经》
伏羲著《易经》,炎帝神农著《本草经》,黄帝著《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是唯一以圣王命名的古书,它是对于天地人生的感悟。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是内求的书,不叫外经。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中医文化
医易同源,中医是中国的中庸医道。明代大医学家张景岳说:
“阴阳虽备于《内经》,变化莫大乎《周易》。”中医基础理论基本上源于《周易》,例如,中医的阴阳、五行、寒热、表里、气血、补泻等学说无不始于《周易》。阴阳概念对盆花而言阳光就是阳气,水就是阴精。阳光的照射和水的滋润是植物成活的两个必要条件,人的生命活动也需要这两个要素。这两个要素一个是像阳光一样温热的东西,还有一种是要像水一样阴凉的东西。我们人体哪一部分属于阳呢?凡是活着的生命都是有温度的,维持我们的生命活动需要有一定的温热之力,这种温热之性我们就可以把它称为阳。属于阴的,就是人体的血液、水分,还有介于水分和血液之间的精,这些都是属于阴的东西。
4.毛泽东对中医的辩证观点
毛泽东历来十分重视民族文化遗产,相信和重视发展中医药,都是他的一贯主张。没有专门学过医的毛泽东,在学习历史和社会经验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中医药学辩证思想和中医药学思维方式,他倡导的中医药发展思想对中国医药学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早在1913年,毛泽东就曾在《讲堂录》笔记中写道:“医道中西,各有所长。中言气脉,西言实验。然言气脉者,理太微妙,常人难识,故常失之虚。言实验者,求专质而气则离矣,故常失其本,则二者又各有所偏矣。”1928年,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指出:“作战一次,就有一批伤兵。由于营养不足、受冻和其他原因,官兵生病的很多。医院设在山上,用中西两法治疗。”那时,在井冈山红军医院里,有西医也有中医,许多内科病都是用中医治疗,多数是采用自制中草药。他说:“草医草药要重视起来,敌人是封锁不了我们的。”当时,红军医院收容200多名伤员,全部采用中医中药治疗病伤,挽救了许多红军战士的生命。
在延安时毛泽东曾患风湿性关节炎,发作时往往痛得连胳膊都抬不起来。吃了不少西药,仍不见效。名中医李鼎铭为毛泽东切脉之后,很自信地说吃四服中药就可以好了。那时中西医之间矛盾尖锐,西医不同意毛泽东服用中药。毛泽东则力排众议,坚持把四服中药吃了下去。吃完后,疼痛果然消失,胳膊活动自如了。这更使毛泽东认识到中医药的神奇功效。毛泽东又介绍李鼎铭为干部、战士治病。很快,中医中药成了八路军必不可少的医疗方式。李鼎铭还为八路军培养了一批中医。
1944年,在毛泽东中西医结合思想影响下,延安最先开展了西医学习中医的活动。许多西医虚心拜中医为师。
1949年,在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上,毛泽东作了会议题词:“团结新老中西各部分医药卫生工作人员,组成巩固的统一战线。”这一题词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卫生工作方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
1953年毛泽东在杭州说:“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他把中医摆在“三大贡献”之首,表明了其对中医的情结。1954年,毛泽东作出重要批示:“中药应当很好地保护与发展。我国的中药有几千年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财产,如果任其衰落下去,那么将是我们的罪过;中医书籍应进行整理。”同年,他又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院。”于是,在全国范围内调集名医,成立了中国中医研究院。
如何认识中医药,怎样利用中医药,成为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现实问题。针对当时普遍存在的认为中医不科学而歧视、排斥中医的现象,毛泽东纠正说:“中医对我国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中国有六万万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民所以能够生衍繁殖,日益兴盛,当然有许多原因,但卫生保健事业所起的作用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这方面首先应归功于中医。”他又说:“中西医比较起来,中医有几千年的历史,而西医传入中国不过几十年,直到今天我国人民疾病诊疗仍靠中医的仍占五万万以上,依靠西医的则仅数千万(而且多半在城市里)。因此,若就中国有史以来的卫生教育事业来说,中医的贡献与功劳是很大的。祖国医学遗产若干年来,不仅未被发扬,反而受到轻视与排斥,对中央关于团结中西医的指示未贯彻,中西医的真正团结还未解决,这是错误的,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错误一定要纠正。首先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思想上要改变。”毛泽东在充分肯定中医药学的同时,也指出了中医药学的历史局限性,即缺少现代科学的解释,应加以提高。他说:“看不起中医是不对的,把中医说得都好、太好,也是错误的,我们对中医必须有全面的、正确的认识,必须批判地接受这份遗产,必须把一切积极因素保存和发扬”
1954年,毛泽东发出“西医学习中医”的号召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要抽调100名至200名医科大学或医学院的毕业生交给有名的中医,去学他们的临床经验,把中西医界限取消,成为中国真正统一的医学,以贡献于世界。
5.中医针灸走向世界
赠送给尼克松的国礼——《中国针刺麻醉》。1972年2月21日至2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应邀访问中国,他“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和周恩来总理握手,开启了发展中美关系和人民友谊的新进程,轰动全球。在向尼克松赠送的礼品中,还有外文出版社出版的英文版《中国针刺麻醉》(ACUPUNCTUREANAESTHESIA)。当时,针刺麻醉正风行全国。针刺麻醉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是它的发祥地。在尼克松访华期间,周总理陪同他观看了针刺麻醉下进行甲状腺切除手术,纪录片《尼克松参观针刺麻醉》有这些镜头;同时,基辛格博士,黑格将军也目睹了针刺麻醉下实施肺叶切除手术。(《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年第3期,吴佐忻)
2003年,非典期间吴仪支持中医介入治疗,广东死亡率4%,香港17%,后来派中医到香港。吴仪说,打算在退休后研究中医药,现在正在学习《黄帝内经》。“我已经连续参加了三次中医药工作会议了,今天,我要借这个机会跟大家说再见,因为我很快要退休了!”吴仪话音刚落,现场立刻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她笑呵呵地说:“中医是有很大学问的,我打算退休后研究中医药,现在正在学习《黄帝内经》。”她的话还没有说完,在场的人都笑了,然后便是掌声。
6.中医与西医的比较
中医 西医
天人合一 人天对立
阴阳五行悟性智慧学问 数理化生理性知识学术
辩证整体模糊 机械孤立精确
标本兼治 治标不治本
望闻问切无创 仪器体检有创
经络无形 神经可见
针灸按摩 打针开刀
解毒无抗药性 消毒有抗药性
药物副作用小 药物副作用大
缓效长与内科 速效长与外科
7.中华医药必将拯救全人类
中医与西医要取长补短有机结合。中国的现代医学,传统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的格局将会对这百余年的中国近现代医学史作出客观的再现和评述。中国医学史无论对于中国古代的医学研究,还是对近现代医学的研究,或是与各种不同体系医学的比较研究,对医、教、研和卫生管理等工作及学科都是不可缺少的。它涵盖面广,所涉及的时间、空间久远博大,不是其他学科所能代替的。从中西文化比较而言,可以断言《黄帝内经》是名副其实的人类最早的第一部集大成式的养生经典著作。因为《黄帝内经》无比深邃的理论的出发点是关爱生命、倡导养生,其目的是通过养生,实现生命的完美进程。养生者,养护生命也。《黄帝内经》所阐述的“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光辉思想,是指引人类实现养生、实现生命完美进程的大战略思想。《黄帝内经》对待疾病又曰:“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自汉代张仲景之后,中医基本上向治病的方向发展,绝大多数人,继承和研习的是《黄帝内经》为了补救“治未病”不成功而设计的“治已病”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所以淡化了养生的重要性。然而,在以化学、生物学和物理学等近代科学为摇篮的西方医学诞生以后,对以实验为特点的现代医学,从理论上及治法上是与中医两个道上跑的车。西方医学就是医学,而中医是养生之道,只是它在一段历史时期内,兼做了医学的工作。养护生命的工作要比治病的工作更重要。所以“黄帝内经”称这类人为“圣人”、“上工”。当今各国政府动用大量资金,组织众多人员,学习和研究的重点都是在治病方面,而对能让防患于未然、避免疾病发生的中国养生学却漠然视之,这种全球性的重大疏忽和失误使疾病对人类的袭击,愈演愈烈,大有不可扼制之势,原因就是没能在源头上刹住疾病的发生。
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宣布《黄帝内经》、《本草纲目》顺利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评审委员对于两部文献都给予了极高评价。此为中华医药走向世界的新明证和新契机。中医药走向世界路途漫漫,为各国认可十分不易。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中华文化的传播,作为民族瑰宝的中医药走向世界是必然趋势,只是走向世界的路绝不会一帆风顺。当然,我们不能妄自尊大,中医药自身确实面临如何再创新、再丰富、再完善的任务。唯有完成这个任务,中医药才能真正造福国人、走向全球,拯救全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