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基础知识
一、美与美育
(一)爱美是人的天性
马克思: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黑格尔:人类本性中就有普遍爱美的要求。
地球上的人类,尽管有性别、年龄、民族、职业、信仰等千差万别,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美,爱美是人的天性。美充满了人的一生,美包围着人的周身。对于人来说,宇宙、自然、社会、世界处处蕴含着美,时时显示着美,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都存在着美,美食、美居、美衣、美容、美言、美德、美景、美好的祝愿,美好的理想……可以说,与“美”字有关的词语是太多了。人们说,自然给予人一双黑色的眼睛,那是为了摄取一切美的色彩和形状。
(1)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几乎都与美有关。
①为美而忙。人们追求美,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梳妆打扮。女性如果每天照镜子30分钟,那么一生照镜子就用九年时间。人的一生都在永不停止地追求美,创造美,欣赏美。人们追求客观美,即追求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从中得到美的创造和欣赏的无穷乐趣。无数的人在为他人的外表美而忙碌,他们就是理发师、服装师、装潢师等。人们当然更注意自身内在的美。学生努力学习以增长智慧美;教师认真教书育人,以培养学生的真、善、美。
②为美而苦。中国古代女子盛行裹小脚,心甘情愿地忍受难言的痛苦,去追求“三寸金莲”奇特的变态美。英国中世纪妇女为了追求身材苗条,竟然吞食条虫用来减肥。非洲土著居民割唇、穿鼻、毁齿、文身并佩戴各类饰物以追求美。现在盛行的美容整形手术,什么割眼、隆胸、磨皮、抽脂,真刀真枪地“重整山河”,对美的追求之执著大胆令人匪夷所思。
③为美而乱。意大利美女曼莎拉引发佛罗伦萨街骚乱,法院判决将她火烙毁容,无人愿意执行,结果改判出门必须戴面具。中国唐代昭君村漂亮女子以王昭君为戒,无奈用火烧灼面容。为此白居易颇为伤感,写诗咏昭君村民:不取往者戒,恐贻来者冤。至今村女面,烧灼成痕瘢。
④为美而战。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记载古希腊长达十年的战争,导火线是为了争夺一位艳惊四邻的女子海伦。争吵女神厄利斯把不和的金苹果扔下,赫拉、雅典娜、阿芙罗迪特争夺,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评判,美神阿芙罗迪特争得,她帮助王子夺得斯巴达王后海伦。希腊为了抢回王后,爆发了和特洛伊的十年战争,最后用特洛伊木马计取胜。当海伦终于登上城堡时,希腊军队将士们发出感叹:“无怪乎我们要打十年仗,值得!”
⑤为美停战。18世纪英法战争期间,当时海战进行得非常激烈。正巧有一条运送中国名贵月季花品种的船驶进战区,为了保护名花以便让它在欧洲传播,双方约定停战六小时。为了争夺美而开战,又为了保护美而停战,可见美具有多么大的魅力。
⑥为美站岗127年。1903年,沙皇在散步时发现空地中央站着哨兵。了解后得知: 1776年,叶卡捷琳娜女皇惊喜看到春天第一朵小花在此开放,命令设哨兵守护,持续了127年。
(2)审美误区种种。我们拥有天赐美瞳,却无法拥有天赐的对美的感知。
①重外部形象轻内在精神;
②重平庸肤浅轻经典高雅;
③重追赶时髦轻舒展个性;
④重追慕西方文化轻弘扬民族文化;
⑤重感官物质享受轻理性精神涵养;
⑥重影视图像欣赏轻文字阅读思索。
(二)美育的特点和意义
1.审美是人类把握客观世界的方式之一
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努力认识和把握外部客观世界和内部主观世界,其认识的角度可以多种多样,主要是理论——实践方式,伦理——道德方式,艺术审美方式,还有宗教信仰方式。例如,一颗珍珠,科学家认为它是软体动物内分泌的钙的结晶物;社会学家从中看出了养殖珍珠的艰辛劳动和人民的疾苦;养珠人会讲珍珠养殖采摘的技巧;宗教家则发出“晶莹的珍珠是上帝固化的泪珠”赞美词;妇女把它当做美的饰品;而诗人最终写出了它是“大海的眼泪”动人诗句。这里就可看出对于同一件客观事物,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论与把握它,无论这种认识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都反映了人类的一种认识客观世界的努力。人类有三次区别于动物的精神提升。第一次是认识与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求真的过程,从科学角度认识外部自然环境。第二次是认识与把握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求善的过程,从伦理的角度认识外部社会环境。第三次是对于自身的认识,这是求美的过程,是从艺术与审美的角度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经过这样的精神提升,人类终于创造了精神文明的三大明珠,即真、善、美。真是真理和科学,它解决认知是非问题,通过智育获得;善是伦理和道德,它解决意志与善恶问题,通过德育获得;美是艺术与美学问题,它解决情感与美丑问题,通过美育获得。一个人具有了真、善、美和谐的精神世界和人格结构,才是完美的。美育是人类自身建设和美化的教育,意义非同寻常。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美学和艺术学知识,欣赏大量经典作品,高雅艺术,优秀传统文化,积累艺术审美经验,提高艺术审美修养,陶冶情操,学习创造美的能力。
杨振宁:忽视人文,中国将付出极大的代价!
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真与美,抽象与形象,理性与情感,普遍与独创。
[法]福楼拜:科学与艺术在山麓下分手,必将在山顶重逢。
左脑与右脑的特点:
左脑右脑
1.自身脑 1.祖先脑
2.理性抽象脑 2.感性形象脑
3.抽象逻辑推理思维 3.现象直觉灵感思维
4.科技脑 4.艺术脑
5.存储司令 5.创造司令
6.再现性思维 6.发现性思维
7.定量精确思维 7.定性模糊思维
8.分析思维 8.综合思维
9.闭合思维 9.开放思维
10.直线思维 10.曲线思维
11.历时处理信息 11.共时处理信息
12.因果的 12.非因果的
(1)艺术与审美教育可以优化大脑结构,提高大脑效率。
(2)艺术与审美教育可以开发大脑心智潜能。
爱迪生: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重要。
(3)艺术与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创造心理动力。
李政道:“科学与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他发现物理词语的来源,杜甫《曲江二首》: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李政道自题画:竹影萧萧问秋风,君影茫茫去何从。
科学——严父,艺术——慈母。
2.体育与美
冰上芭蕾花样滑冰夺金和水上芭蕾花样游泳夺银原因都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1998年,冬奥会花样滑冰女子单人滑决赛。陈露一袭紫衣,背景和音乐是小提琴曲《梁祝》,为中国获得第一块世界花样滑冰的金牌。在这项融艺术性与技术性的运动中,因为一只冰上蝴蝶的诞生,在很多外国人眼里生硬,甚至是残酷的中国竞技体育,呈现出温润、立体和美的一面。一曲终了,陈露泪流满面,久久地跪倒在冰面上。这是她从第25名走出来后的一次表演。中国花样游泳队在伦敦奥运会花游比赛中,以《蝴蝶》为主题获得银牌,改写了中国在该项目上的奥运历史。
二、美学基本知识
(一)美与美感的起源和本质
美是至今未完全解开的人类之谜,美要用语言编织的心网才能捕捉。
爱美是人的天性,那么究竟什么是美呢?这个问题看起来十分简单,然而要真正揭示美的本质,绝非一件容易的事,2000多年来,中外学者孜孜不倦地研究美,然而至今尚未完全揭示美的本质。美成了一个2000多年来未完全解开的“斯芬克思之谜”和“哥德巴赫猜想”。
(二)马克思主义美学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美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美是由劳动创造的,美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美感是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所进行的自我观照从而产生的愉悦情感。
1.人的本质特征与美的创造
人是社会的、历史的、具体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生存的个体。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特性是自觉自由的劳动创造,即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劳动。人们创造了既有实用功利价值,又有一定的形式美(形状、色彩、光洁性等)的产品,人们又在劳动产品中反观自身,看到并肯定了自己的本质力量,从而引起愉快的情感。这时,美与美感同时产生了。
2.劳动既创造了美,又发展了美感
原始人通过劳动,促进了自身的进化。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美的对象,又发展了人的丰富的美的感觉。人类感官的进化从纯生物性到社会性,从生理性到心理性,从物质性到精神性,从单调性到丰富性,从而极大地发展了人类特有的美感。老鹰的视力超过人眼,但人的认识能力非老鹰所能及;听了革命歌曲而热血沸腾,那是人的社会心理反应。
(三)美的形态和范畴
1.美的对象
直接劳动产品,非劳动产品(人化的自然界),艺术作品,人自身成为审美对象(演员、模特儿、英雄、高尚的人等等)。美是客体自然属性与主体审美需要的统一,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客体的统一。美的范畴包括:形式美与内容美、现实美与艺术美、崇高美、壮美、优美喜剧美、悲剧美等。
2.美的极致——人之美,自然、社会、艺术美的和谐与统一
(1)人体美。
歌德:谁看着人体美,任何不幸都不能触及他。
叔本华:任何对象都不能像最美的人面和体态那样迅速地把我们带入纯粹的审美观照,一见就使我们立刻充满了一种不可言诠的快感,使我们超脱了自己和一切烦恼的事情。
罗丹:在任何民族中,没有比人体的美更能激起富有感官的柔情了。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2)人性美。
德兰修女,1979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得主,请求取消国王领奖典礼宴会,19万美元的奖金全部捐给印度麻风病基金会,7000美元捐给了穷人,那块至高荣誉的和平奖章也卖了捐给穷人。1997年,当她离开世界时,除了两件换洗的粗布纱丽和一双旧凉鞋外,一分没有,一无所有。1997年,修女辞世,印度为其举行国葬。当她的灵柩被抬起时,在场的所有人,从国家总理到平民都自觉跪了下去。
人体美与人性美得高贵完美结合。英国统治者——伯爵为筹集军费,决定征收重税。善良的伯爵夫人向丈夫请求减税。但伯爵不同意,说若她裸体围城走一圈,就同意减税。第二天,夫人果真一丝不挂地骑马上街。市民为表示尊重,当天全部关门闭户,无人外出。
3.崇高美
自然崇高美、社会崇高美、艺术崇高美。
崇高是美的一种范畴,分为生活崇高美和艺术崇高美。它都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都直接或间接与社会实践有着一定的联系。崇高美能提高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鼓舞人的意志和毅力。它激发了实践主体巨大的潜在能力,使人超越平庸和渺小之上,促使人去和卑鄙、萎屑作斗争。它是一种动态的,充满矛盾冲突的审美感,把感性水平的痛感与理性水平的快感融合在一起,产生一种复杂的高级美感。崇高和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对一种行为作审美评价时,我们既可说是美的,又可说是崇高的。崇高是在艰苦环境中,显示出主体实践的顽强、英勇的斗争,它是美的一种更壮丽、更雄伟、更高尚的形态。崇高美的各种不同对象即社会崇高美、自然崇高美和艺术崇高美,它们仿佛挟带巨大力量倾山倒海而来,不可抵挡,不可理解,使人有些退让回避,感到自己的渺小,一瞬间一惊,即刻产生一种敬佩,猛然间又有振作发奋,挺胸昂首,精神激昂的情感,对审美客体于以接受、审视并欲模仿,进而泯化物我界限,使人努力超越对象,克服自身平庸,净化身心,探求包含巨大伦理情感和深邃哲理的人生价值,从而产生一种愉悦心情,这时崇高美就产生了。
生活崇高美主要表现在实践主体的巨大意志力量,真、善、美的进步力量和先进人物对假、恶、丑的反动力量和人物所进行的斗争。正义的力量要征服邪恶力量不是轻易实现的,需要经过反复曲折的斗争,付出巨大的努力乃至牺牲,才能最后取得胜利。正是在这种反复艰苦的斗争中,先进的社会力量才能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和崇高的精神品质。例如,南宋抗金英雄岳飞就是如此。他生在封建社会里,他的“忠”是愚忠,但他能英勇杀敌,精忠报国,一心要收复失地,还我河山。他一生呕心沥血,奔走战场,视死如归,气贯长虹,“壮怀激烈”他的品质和形象还不是崇高的吗?
艺术崇高美。艺术崇高美是一种审美现象,在艺术作品中得到最真实、最集中的反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首词笔力雄健、风格豪放,用描述赤壁的雄奇景色来衬托出火烧战船的壮烈场面,这是多么真实,而又多么惊心动魄、壮美崇高的景象。艺术的崇高作为一种昂扬的激情和悲愤不平,表现得愈是激烈,愈加显得崇高。
4.壮美与优美阳刚美与阴柔美
壮美是一种强大、雄壮之美,以展示客体和主体之间的矛盾、对立、斗争、冲突为特点,具体表现形式有:刚健、雄伟、壮阔、恢宏、深厚、豪放、浓烈等。自然界的壮美,一般由自然对象的庞大尺度和巨大力量及狂放不羁的形式构成。如汹涌的波涛,直泻而下的瀑布,狂风暴雨,雷电交加,奔腾的长江,咆哮的黄河,无边无际的大海,黑暗朦胧的夜空,高耸入云的山峰,陡峭的悬崖等。只有当人类能够征服和掌握这些自然现象时,才能成为人们欣赏的崇尚对象,引起人们的惊叹和崇敬的情感。
秀美是一种优雅、柔性的美,以展示主客体之间的和谐、协调、统一为特点,具体表现形式为:清新、秀丽、柔媚、纤细、精巧、幽静、淡雅、轻盈。自然界秀美的景象很多,如风和日丽、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曲涧荷塘、青山绿水、小桥人家等。杜甫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晏殊的诗句:“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表现了柔媚、秀美的幽境。苏轼的著名诗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把西湖比做美女西施,很能说明它的美不同于烟波浩渺的洞庭湖的美。
5.悲剧美和喜剧美
悲剧美。在这里悲剧不仅是戏剧的种类,而且是美学的范畴。悲剧是一种崇高的美,是崇高的高级形式。悲剧的崇高特征,是通过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显示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经常表现为具有强大力量的旧势力对新生力量暂时的压倒,表现为带有一定历史发展必然性的失败或挫折,主体一面是挫折和毁灭,一面是胜利和永生。它是主体生命意义的哲思和领悟,在严重的实践斗争中显示出先进人物的巨大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悲剧中所体现的崇高,经常以其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自豪。它与悲观、悲惨、消沉等是完全不同的。鲁迅说,悲剧是将那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
催人泪下的悲哀美,震撼人心的悲壮美。
扼腕长叹的悲剧美:
鲁迅说,喜剧是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喜剧美、嘻谑美:夸张、滑稽、讽刺、幽默。
(四)美与美感的特征
1.美的特征: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功利性
美的特征是形象性和感染性,美的事物必须具有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如形、色、声、味,主要是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而且这种形象一定要具有打动人心的情感震撼性。医学用人体模型造型逼真,但没有美的感染力。维纳斯雕像则具有永恒的美的魅力。社会性是美的又一个特点,美是人类社会现象,要打上社会的烙印。鲁迅先生说过,灾区的饥民,总不会去种兰花;贾府里的焦大也不会爱林妹妹的。
美还有功利性特点,美既然是社会现象,必然要对社会的进步起到有益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审美教育作用。一个少女可以歌唱她所失去的爱情,但守财奴却不能歌唱失去的钱财。美的事物要至少对人无害。人们欣赏动物园的老虎或者画上的老虎,但是害怕在林子里遇到豺狼虎豹。
2.美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1)美的相对差异性:时代差异、民族差异、环境差异
美的事物千差万别,因时代、民族、环境的不同,而具有明显的差异。
美具有时代差异性。原始社会在狩猎时代只有动物审美,进入农耕时代才出现植物审美。春秋时代以瘦为美,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到了大唐盛世,社会富裕,营养过剩又以胖为美了。“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诗中的杨贵妃何等丰美。就服饰而言,中世纪的欧洲神权严酷,女子从不露腿,总是长裙拖地,不用说人腿,连钢琴的腿也要包起来,宗教对人性的禁锢无以复加。到了文艺复兴时代,冲破了神权,恢复了人性,才出现了微笑的《蒙娜丽莎》。直到比基尼问世,美的变化是多么巨大。出土文物之所以不可擦亮,就是为了保持永恒的时空距离时代美。
美具有民族差异性。东方人谈恋爱十分含蓄典雅羞羞答答,西方人谈恋爱则大胆火辣直露感情。
美还有环境差异性。此时此地为美,到了彼时彼处却变成丑。不同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之中美是不同的。泳装虽美而不能上街穿;礼服华美而不可在办公室穿;高层建筑如若造在西子湖边,必将遭世人责骂;金字塔如搬到南京路上则成了望而生畏的怪物。这一切都因美的环境性差异所致。
(五)美感的心理结构
1.感知
感知包括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人的感官对美的对象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美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感知是沟通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桥梁。视觉和听觉是主要的高级审美感官,视觉引起真切形象感,听觉引起空灵形象感。听觉比视觉容易激发情感。美感有生理快感,但不等同于生理快感,审美愉悦感远高于生理快感,孔夫子听了韶乐后“三月不知肉味”,正是美感与快感的区别。感知主要是欣赏形式美,并以表象存在于记忆之中。审美感受力要靠后天培养。
2.想象
想象是人们利用审美记忆表象进行复现和创造,形成新的审美形象的心理活动,分为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大类,在美的创造和美的欣赏中,既有再造性想象,又有创造性想象。艺术家进行艺术美的创造,是通过再造生活中片断的形象加以概括、集中、典型化,从而创造出更美的艺术形象。例如,《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才女谢道韫才气的故事。一日下大雪,她叔叔出了一句诗:“大雪纷纷何所似?”要让家人作对。谢的哥哥抢先回答:“撒盐空中或可拟,”谢道韫却对道:“未若柳絮因风起,”显然她的想象能力远胜于其兄长。俗诗描写雪景:“江上一笼统,井上一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虽真而不美,而大诗人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真可以称得上是神奇而美丽的想象了。
联想是用同种审美感官形成的想象,可分为四类:
(1)类似联想:也即文学中的比喻。例如,把羊群比做白云,把勇士比做雄鹰,把革命运动比做暴风雨,还有水蛇腰、柳叶眉、鸭蛋脸、樱桃嘴、人面桃花相映红等。
(2)接近联想:两类事物时空情景接近,通过联想而结合在一起,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睹物思人,爱屋及乌。参观岳王庙,耳边会响起《满江红》的歌声。苏东坡的《念奴桥·赤壁怀古》,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等诗词,充满了接近联想。
(3)对比联想:对比有时间的今与昔,格调的美与丑,雅与俗,善与恶,真与假,情感的爱与恨等对比。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农夫心中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就是情感的对比;“旧社会穷人是棵草,新社会人民是个宝”就是时间对比。
(4)因果联想:如瑞雪兆丰年,一叶知秋等,都是看见了因而联想到果。
比联想更进一步的是联觉。联觉又叫通感、统觉、统感,它是用不同审美感官产生的特殊联想。审美的通感指不同感官的感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联系与转换。例如,
视—听通感:红杏枝头春意闹;
听—视通感:促织声声尖似针,《高山流水》乐曲意境,从乐曲联想到高山流水;
色—味通感:橙黄色有甜的感觉,蓝绿色有酸的感觉,咖啡杯要用红色,不可用蓝色;
触—听通感:热—闹,冷—静;
听—味通感:甜美的歌声;
视—听—嗅通感:秋色冷如刀,一派酸风卷怒涛。
审美想象是自由的,但也不是任意的,必须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例如,可以说“燕山雪花大如席”,但不能说“广州雪花大如席”。可以说“黄河之水天上来”,不能说“小溪之水天上来”。
再造性想象,创造性想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
夸张与想象。酒味冲天,飞鸟闻香化凤;酒糟抛河,游鱼得味成龙。
3.情感与移情
审美心理具有强烈的情感性。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特殊心理反应形式。人的情感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具有社会内容与意义。情感与感知相联系,“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审美中的情感十分强烈,往往使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宋秦观《鹊桥仙》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清许缵曾从恋人心理进一步挖掘道:“算来若不隔银河,怎见得相逢更好?”所谓距离增添美丽,也是就情感与审美两者微妙的关系而言的。审美情感是一种超功利的高级情感。画家和商人看见金子都会激动,但情感不一样。有些历史古迹如古战场,生锈枪炮不一定使人有生理快感,但会引起强烈的审美情感。
移情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情感,它是审美主体情感与审美客体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交融,文学中称为拟人化手法。移情使物我对立变成物我交融,使人的生命与宇宙万物产生情感交流
震荡。李白诗《独坐敬亭山》写道:“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辛弃疾写道:“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等等,是人对山的移情。“帘卷西风,人比黄比瘦。”是人对花的移情。“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人对物的移情。“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人对月的移情。
4.理解
美的事物不仅有生动的形象,而且有深刻的意蕴内容。美的欣赏不仅是一个感性情感体验过程,而且是一个理性认知过程。首先美感理解是对审美对象内容的认识理解,例如欣赏西方宗教艺术时,必须懂得百合花象征玛丽的童贞,羊羔象征着信徒,鹿在池塘边饮水象征着圣徒的欢乐等,否则,将无法理解其内容,又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必须理解故事的主题与情节。其次,要理解美的表现形式。例如,对中国戏剧必须理解写意性、程式性、虚拟性等特点,否则看不懂京剧;对于现代造型艺术更要了解其发展历史和流派特点,否则难以欣赏现代绘画雕塑作品。马克思说过: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最后,必须理解美的事物的内在意蕴,更要领略艺术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画外之象,从而把美感升华为高尚的人生境界和道德境界。
5.升华
美感的心理要素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这些心理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着微妙复杂的联系,进而形成有机统一的审美心理动态结构。美感的心理结构,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在创造美的过程中,自身也美化了。马克思说,“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苏东坡曾写诗:“西湖天下景,游人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美感的敏锐性、丰富性和深刻性只有通过大量美的欣赏积累才能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