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书法
一、中国书法简史
书法是汉文化特有的艺术,她是中国的三大国粹(京剧、中医和书画)之一。中国5000年璀璨的文明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由于书、画创作所采用的工具与材料具有一致性。《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书画虽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后的发展状况是以互补的独立性发展变化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理解。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反映了人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中国文字六书起源甚早,逐渐把文字的书写性发展到一种审美阶段。中国文字书写初具艺术性早期作品的产生,无不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时代性。就书法看,尽管早期文字同一字的繁简不同,笔画多少不一的情况。但已具有了对称、均衡的规律,以及用笔、结字、章法的一些规律性因素,在线条的组织,笔画的起止变化方面已带有墨书的意味、笔致的意义。因此可以说,先前书法艺术的产生、存在,不仅属于书法史的范畴,而且也是后代的艺术形式发展、嬗变中可以借鉴与思考的重要范例。
中国的书法艺术在这样大的时代背景下展示着自身的发展面貌。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它们成为该时期的主流风格。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出现使书法艺术大放异彩,他的艺术成就传至唐朝备受推崇。同时,唐代一群书法家蜂拥而起,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名家。在书法造诣上各有千秋、风格多样。
唐代的书法理论在三国、两晋、南北朝基础上更加精密、完善。如孙过庭的《书谱》、张怀瓘的《书断》、《书仪》及张彦远的《法书要录》都被后人奉为准则,对后世书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五代、宋、辽、金、元的书法是对晋、唐时期书法的追溯与继承,这一时期由于战乱和政局不稳,呈现出复杂局面。书法家转向以书法抒发个人的情感意趣的轨道。出现了北宋的“宋四家”,元代的赵孟頫等名家。书法理论也获得了发展,出现了如《墨池篇》、《书史》、《宣和书谱》、《翰墨志》、《广川书跋》、《法书考》、《翰林要诀》等理论著作。给当时及后世书法家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参考的文样和理论的指导。
明代书法艺术基本上是继宋、元帖学书法而后加以发展。而今人论及清代书法时,每以“帖学”、“碑学”划分为前后两期,大致以嘉庆道光之际为分期点。以前为帖学时期,之后为碑学时期。宋元之后,以二王书学为中心的所谓碑帖学时代,至今已转入最低潮,而学习汉魏以前的篆隶书法的作者,则逐渐增长,名家辈出、各领风骚。而这时的书法理论比前代更有成就,《书筏》、《艺舟双楫》、《书概》、《广艺舟双楫》等理论著作相继产生。
明清的书法作品如同绘画一样传世、遗留的较多。当前,见诸于市面上出现的也较多。中国的书法和绘画作品,至迟从魏晋以来,一直被历代宫廷和民间作为艺术品所珍藏,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但在流传中竟出现了作品的真赝问题,困惑着收藏家、鉴赏家。而在历史上也曾经有过赝品的官案。明清时,由于部分沿海城市的工商业先后发展起来,书画的需求便日渐增多,明间制造赝品便应运而生。什么“苏州片”、“河南造”、“湖南造”、“后门造”,铺天盖地,无孔不入。这也是困扰收藏家、鉴赏家的难题所在。明清的作品虽然流传很多,但里面鱼目混珠、滥竽充数者也大有其作。因此,对于当下艺术市场中的收藏家、收藏界来说,购买、收藏这部分作品时应保持谨慎的态度。
二、书法欣赏者应具有的文史艺术修养
书法美的表现有实与虚两个方面。实的方面是有形的。它包括用笔、结构、章法等内容;虚的方面是无形的,包括神采、气韵、意境等内容。两方面互相依存,相互为用,共同表现出书法作品的审美价值。
用笔、结构和章法,都是可见的形体。用笔有迟急、起伏、曲折之分,笔锋有正侧、藏露之别,笔画形态有方有圆,还要讲求笔力与笔势;结构有奇正、疏密、违和等法理;章法有宾主、虚实、避就、气脉连贯和行列形式等表现方法。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相辅相成。
神采、气韵、意境,都是无形之物,他须要通过有形的用笔,结构与章法加以表现。神采是书法艺术的灵魂,古人评论书法有“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的说法,但同时又指出“规矩既失,神则无存”。神采美只有通过形质美才能表现出来。气韵是书法艺术的生命,是形与神之间的桥梁,是表达情性的介质。书法家掌握了熟练技巧,运气达于毫端,以气行笔,点画之间气脉相通,气韵和神采才表现出来。意境也是书法艺术的内在美,包含意境、情调、风度、品格等内涵,与神采、气韵相比,更偏重于作者主观精神的表现,是更高层次的书法审美内容。书法的意境美是可以通过作品的字里行间感触到的。
书法鉴赏是一个复杂的审美心理过程,他与书法创作取反方想向的审美思考。书法创作是集点画以成字,组字而成篇,从而表现出作品的神采境界;而书法品评的第一视觉印象常常是书作的神采、气韵,再审视它的章法,剖析它的结字,用笔、有书作的意向,而联想到生活中种种事物,作者的创作环境和思想活动,从而领会出作品的美之所在。因此,书法品评的过程,是观赏者的“美的再创造”过程。
(1)了解古今之书法演变——书法史。书法演变是有前因后果的。从殷商的甲骨文到现在所看到的文字,5000年的岁月展露无疑。在欣赏时,如果不清书法史,而将隶书与草书、楷书相比──比哪一种好看──就有如一部历史电影中张飞与岳飞同时出现在一个场景中,大煞风景!
(2)了解古今之书法家背景──历史。王羲之那鼎鼎大名的“兰亭序”是在略有酒意时写下的,事后多次尝试也写不出更好的作品。如果不知道,那么也就无法深入地欣赏“兰亭序”,因为你无法搞清楚它的前因后果,笔意也无法捉摸。
(3)了解文字学知识。书法家最爱在文字上做文章了,有时为了变化,将多种字体(如隶书、草书)合为一种字体,有时学仓颉造字,为文字增减笔画。一个不知哪种是隶书,哪种是狂草,而将其混为一谈,后果可想而知。
(4)有鉴别碑帖之能力。欣赏书法必具备鉴别碑帖之能力,避免欣赏到伪帖而不自知,完全吸收,将不堪设想。
(5)通晓书写技巧。所谓内行人看门道,外行人看热闹,不懂书写技巧则无法真正体会书法之美。用笔用墨之妙乃为书法欣赏的重点,不知书写方法,不亲身体验,如何体会笔墨之妙?这也就是大部分名鉴赏家也为不错的书法家之因。
(6)有人文艺术审美涵养。欣赏任何一种艺术,都要有如置身其中一般投入,用心去看,才能真正地感受到骨力、姿态、神韵、气魄,欣赏书法才有意义。
三、书法的审美标准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里,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1.书法作品的内容美
书法作品的内容应是文学性的(即指文学性和文学意义),从古至今,书法作品的内容,大多表现为诗、词、文、赋等,如著名的《苏轼自书诗册》、《黄庭坚松风阁诗》、《陆柬之书陆机文赋》等。还有大量的碑、志、铭、颂、序等,如《玄秘塔碑》、《张玄墓志》、《石门铭》、《石门颂》、《圣教序》等,实用性较强。书法艺术发展到今天,内容有所扩大,古今诗、词、文、赋最多,还有名人名言等。只要是书法艺术就不能脱离文字,讲抒情就不能离开文学。所以,我们说书法艺术是内容(文学)和形式(线条)美的有机结合。书法作品的内容美应该从以下三点去分析和思考:
(1)是否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书法是抒情工具,“书者,心画也”,书法家用它来为时代服务,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抒情一定要抒时代之情,发时代之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书法家一定要站在时代的高度,表现时代的最强音,做文学家的同路人,用手中的毛笔写时代之魂,不能每次书展都是“朝辞白帝”,或“远上寒山”,更不能无病呻吟,表现不健康的情调。线条美固然重要,但内容的时代感更为重要。
(2)是否具有健康向上的情趣。书法作品的内容一定要健康向上,给人以美感,鼓舞人们奋发有为,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力献策,反对那些用抽象的昏暗的线条去表现低级、庸俗及淡淡的个人哀愁。我们宁要“怒发冲冠”、“大江东去”,不要“一江春水”、“流水落花”。
(3)是否具有强烈的感情。书法艺术具有极强的抒情性,它发自书家之肺腑,表露书家之心声,以情感人。所以,书艺作品的文学内容一定要表现浓烈的感情,如《兰亭序》的优美,说理与抒情相结合,环境优美,心情舒畅,饮酒赋诗,感慨万端。又如,《祭侄稿》之壮美,爱憎之情,溢于言表,气势宏伟,不计工拙。要努力达到“云中电发,草里蛇惊”,或“起伏跌宕,变化莫测”的境界,令人叹绝,引人入胜。
2.书法作品的形式美
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为世人所喜爱。从书体上看有篆、隶、楷、行、草等;从用笔上讲,有方笔圆笔,中锋侧锋,藏锋露锋等;从结字上谈,有穿插、避就、挪让、均衡、对称等;从章法上分析,有疏密匀称,计白当黑,大小错落,长短参差,粗细有别;从用墨上观察,有浓有淡,有湿有燥,有轻有重。真是变化丰富,气象万千,让人叫绝。
(1)书法的点画线条。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却要把全部美的特质包容其中。这样,对书法的点画线条就提出了特殊的要求。要求具有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
力量感。书法创作讲究力度美,力饱气足,追求“有力之美”。正如常言所说的“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相传王羲之有一次去一个学生家走访,看见一张新做的木桌上放着笔墨,于是书兴大发,便挥毫疾书。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让木工刨刮去墨迹。那位学生回来后,得知是老师王羲之所书,真是求之不得,于是赶快让木工停刨。虽被刮去三分,但字迹仍清晰可辨,可作为临习之用。可见,王羲之笔到力到,笔力之强,“入木三分”,可谓绝矣。要使书法作品具有撼人的力度美,就要求书家努力学习和熟练掌握用笔的方法。写字要动用全身各个部位,“尽一身之力而送之”,通过腰、背、肩、肘、腕、指将全身之力送至毫端,注入纸上,力透纸背。且勿轻飘浮滑,故作颤抖。要“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点画线条的力量感是线条美的要素之一。它是一种比喻,指点画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的感觉。早在汉代,蔡邕《九势》就对点画线条作出了专门的研究,指出“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点画势尽,力收之”。要求点画要深藏圭角,有往必收,有始有终,便于展示力度。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强调藏头护尾,不露圭角,并不是说可以忽略中间行笔。中间行笔必须取涩势中锋,以使点画线条浑圆醇和,温而不柔,力含其中。但是,点画线条的起止并非都是深藏圭角不露锋芒的(大篆、小篆均须藏锋)。书法中往往根据需要藏露结合,尤其在行草书中,千变万化。在欣赏时,既要注意起止的承接和呼应,又要注意中段是否浮滑轻薄。
节奏感。节奏本指音乐中音符有规律的高低、强弱、长短的变化。书法由于在创作过程中运笔用力大小以及速度快慢不同,产生了轻重、粗细、长短、大小等不同形态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使书法的点画线条产生了节奏。汉字的笔画长短、大小不等,更加强了书法中点画线条的节奏感。一般而言,静态的书体(如篆书、隶书、楷书)节奏感较弱,动态的书体(行书、草书)节奏感较强,变化也较为丰富。
立体感。立体感是中锋用笔的结果。中锋写出的笔画,“映日视之,画之中心,有一缕浓墨,正当其中,至于折处,亦当中无有偏侧。”这样,点画线条才能饱满圆实,浑厚圆润。因而,中锋用笔历来很受重视。但是,我们不能发现,在书法创作中侧锋用笔也随处可见。除小篆以外,其他书体都离不开侧锋。尤其是在行草书中,侧锋作为中锋的补充和陪衬,更是随处可见。
(2)书法的空间结构。书法的点画线条在遵循汉字的形体和笔顺原则的前提下交叉组合,分割空间,形成书法的空间结构,包括单字的结体、整行的行气和整体的布局三部分。
单字的结体。单字的结体要求整齐平正,长短合度,疏密均衡。这样,才能在乎正的基础上注意正欹朽生,错综变化,形象自然,于平正中见险绝,险绝中求趣味。
整行的行气。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上下(或前后)相连,形成“连缀”,要求上下承接,呼应连贯。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虽然字字独立,但笔断而意连。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可字字连贯,游丝牵引。此外,整行的行气还应注意大小变化、欹正呼应、虚实对比,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节奏感。这样,才能使行气自然连贯,血脉畅通。
整体的布局。书法作品中集点成字、连字成行、集行成章,构成了点画线条对空间的切割,并由此构咸了书法作品的整体布局。要求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疏密得宜,计白当黑;平整均衡,欹正相生;参差错落,变化多姿。其中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体以平正均衡为主;行书、草书等动态书体变化错综,起伏跌宕。
(3)书法的神采韵味。神采本指人面部的神气和光彩。书法中的神采是指点画线条及其结构组合中透出的精神、格调、气质、情趣和韵味的统称。“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说明神采高于“形质”(点画线条及其结构布局的形态和外观),形质是神采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书法艺术神采的实质是点画线条及其空间组合的总体和谐。追求神采,抒写性灵始终是书法家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书法中神采的获得,一方面,依赖于创作技巧的精熟,这是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只有创作心态恬淡自如,创作中心手双畅,物我两忘,才能写出真情至性,融进自己的知识修养和审美趣味。
磅礴的气势。书法作品,特别是行草书或榜书大字,一定要有磅礴的气势,以势夺人,要有粗有细,有长有短,有方有圆,左右开弓,大起大落,以气感人。如高山,雄伟苍劲;似大河,气势奔腾。像孟浩然笔下的洞庭湖水一样“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动人心弦,摄人心魄。
无穷的韵味。书法作品讲韵味,力求气韵生动,趣味无穷。即不仅要有美的外形,更要有美的精神内涵,有传神、动人的风采。书法作品不能让人一览无余,要留有余地,让观赏者用自己的知识和修养及生活阅历去补充、丰富,让人回味,令人思索。书法作品有的壮美,有的优美,有的像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有的如山涧小溪,清新秀丽,风格多样,韵味无穷,使人感到精神横溢,风采飘然,气度宏伟。
四、书法欣赏的过程
欣赏就是享受,艺术家不但要勇于创造,更要精于鉴赏,才能有长足的进步,欣赏书艺作品就是享受书法作品的艺术美,即美的点画,美的结构,美的章法,从而领略其中的力度、造型、韵味等。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会:看到一幅精美的书法作品,或古代精品,或现代佳作,或篆、或隶、或行、或草,能使人产生一种情绪上的激动,使人产生许多美的联想,若饮美酒,不觉自醉,完全沉浸在艺术美的享受之中,或指划,或抄录,或谈论,或拍照,赞叹不绝,最终会将它化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书法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一致,需要遵循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由于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又使书法欣赏在方法上表现出独特性。一般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在书法欣赏时,应首先统观全局,对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进而注意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备,生动活泼。局部欣赏完毕后,再退立远处统观全局,校正首次观赏获得的“大概印象”,重新从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注意艺术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是否协调一致,作品何处精彩、何处尚有不足,从宏观和微观充分地进行赏析。
(2)把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展开联想。书法作品作为创作结果是相对静止不动的。欣赏时应随作者的创作过程,采用“移动视线”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后(语言、时间)顺序,想象作者创作过程中用笔的节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变化,将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也就是模拟作者的创作过程,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变化等。
(3)从书法形象到具体形象,展开联想,正确领会作品意境。在书法欣赏过程中,应充分展开联想,将书法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使书法形象具体化。再由与书法形象相类似事物的审美特征,进一步联想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领会作品意境。如欣赏颜真卿楷书,可将其书法形象与“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炫目,力士挥拳”等具体形象类比联想,从而可以得出:体格强健——有阳刚之气——富于英雄本色——端严不可侵犯的特征,由此联想到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的艺术风格。
(4)了解作品创作背景,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是某种文化、历史的积淀,都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因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创作环境),弄清作品中所蕴涵的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作者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创作心境、创作目的等等,对于正确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大有裨益。清王澍《虚舟题跋·唐颜真卿告豪州伯父稿》云:“《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此《告伯文》心气和平,故客夷婉畅,无复《祭侄》奇崛之气。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情事不同,书法亦随而异,应感之理也。”可见,不论是作者的人格修养、创作心境,抑或是创作环境,都对作品情调有相当的影响。加之书法作品受特定时代的书风和审美风尚的影响,更使书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气息。这无疑增加了书法欣赏的难度,同时,更使书法欣赏妙趣横生。
总之,书法欣赏过程中受个性心理的影响,使欣赏的方法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以上所述仅是书法欣赏的一种方法,欣赏过程中可以将几种方法交替使用。另外,欣赏过程中还必须综合运用各种书法技能、技巧和书法理论知识,极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审美评价能力,尽力按作者的创作意图体味作品的意境。努力做到赏中有评、评中有赏,并将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考察,对作品作出正确的欣赏和公正、客观的评价。当然,掌握了正确的欣赏方法以后,多进行欣赏,是提高欣赏能力的重要途径,扬雄谓,“能观千剑,而后能剑;能读千赋,而后能赋”,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五、书法名帖名家
1.三希堂法帖
乾隆皇帝非常喜爱书法,特别是晋代的三件宝贝:王羲之的《快雪时睛帖》、王珣的《伯远帖》和王献之的《中秋帖》。这三件稀世之珍就在日常办公的地方时刻陪伴着他,这办公的地方因而得名“三希堂”。三希堂法帖自清乾隆十二年,由大学士吏部尚书梁诗正受命校勘编成以来,一直是书法爱好者的习字“圣经”,帖中收有自魏晋钟繇至明代董其昌的共130多位书法名家的书法真迹340多种,其书法艺术价值极高,代表着我国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2.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序》,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阴的一些文人来到兰亭举行“修禊”之典,大家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写的序文手稿。序文受当时南方士族阶层信奉的老庄思想影响颇深,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全文共28行,324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王羲之的行书在当时独树一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3.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
行草墨迹,颜真卿书。纵28.2厘米,横72.3厘米,25行,共230字。此帖本是颜真卿为自己的侄子写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为叛军安禄山所残杀。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天下第二行书”。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原迹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4.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诗帖》
纸本,25行,共129字,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