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戏剧概述

第一节 戏剧概述

一、什么是戏剧

戏剧是以剧本为基础,以导演为中心创造舞台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思维时空表演艺术。戏剧是以剧本为基础,以导演为主导,以演员为中心创造舞台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四维时空表演艺术。戏剧演员与舞蹈演员一样,具有美的载体、美的创造者、美的对象三位一体性质。戏剧演员还具有双重心理特征:他有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的演员职业心理,又有作为艺术形象的角色心理,二者要把握住分寸。

人类社会戏剧艺术的起源很早,西方古希腊是戏剧的故乡。西方出现了莎士比亚这样举世闻名的戏剧家。中国的戏剧起源于远古的巫觋,后来发展为傩戏。武汉歌舞剧院根据屈原所作《九歌》把歌、舞、乐、诗综合而排演了鬼神歌舞剧《九歌》。中国古代出现了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等伟大戏剧家,明代的汤显祖与莎士比亚同一年代,其艺术成就不亚于莎翁。

二、戏剧的体系

戏剧体系主要分为三大类。西方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为代表的写实体系,主张以真为美,再现社会生活,有自然主义的倾向。东方以梅兰芳为代表的写意体系,以意境为美,讲求程式性和虚拟性。另有一类以布莱希特为代表的间离体系,介乎前二者之间,各类戏剧体系有不同的审美特点。

三、戏剧的分类

戏剧按照矛盾的冲突性质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表现手段分为话剧、歌剧、歌舞剧、哑剧等。按内容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等。按题材分为历史剧、传统剧、神话剧、儿童剧、现代剧等。中国的地方戏剧,即按地域分为京剧、沪剧、川剧、湘剧、越剧、粤剧、豫剧、晋剧等。

四、戏剧的审美因素

1.社会美

戏剧的本质在于反映社会中人与人的矛盾冲突,它有深刻的社会性、哲理性。例如,《雷雨》最后一场,在电闪雷鸣大雨倾注的环境中,人物角色的所有尖锐矛盾集中暴发,剧情的发展紧紧地抓住了观众的心,艺术效果非常强烈,观众得到了戏剧美的享受。人们常说的有没有“戏”,就是指戏剧的矛盾冲突情结。

2.典型美

戏剧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展现艺术形象和情节,要求人物、事件、时间、环境高度集中和典型,把现实生活中的美精练浓缩化。例如,《红楼梦》一剧把原著中的400多个人物精简为几十人,把情节压缩成为几个主要场面,从而创造出不同于小说的戏剧典型美。

3.综合美

中国戏曲有着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外来的各种戏剧样式(话剧、歌剧等)都有着重大的不同。从形式上看,中国戏曲堪称为一种真正无愧于综合性艺术的戏剧样式。它全面运用了歌、舞、说、唱等艺术手段,并兼容了诗词、小说、武术、杂技、音乐、绘画、雕塑等多方面的艺术或技术因素,充分发挥了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的长处,从而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成为一种别具特色的艺术表演体系。

中国戏曲艺术的这种高度综合性,是伴随着千百年来中国戏曲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的共同创造,并包含着历代戏曲艺术家的辛勤探索和积累。早在西汉时期,各种艺术和技术竞相表演的百戏杂陈中,孕育中的中国戏曲就已和其他表演形式互相吸引和融合了。到了中国戏曲正式形成的宋金时代,也正是各种文学艺术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唐诗宋词的高度繁荣,为戏曲运用韵文奠定了基础;传奇与话本为戏曲提供了故事题材和叙述性表现手法;舞蹈、绘画、音乐、雕塑及武术杂技等,自唐代以来也都达到了成熟的水平,具有雄厚的实力。正是这些姊妹艺术的高度发达,促进了当时戏曲艺术的长足发展,也为戏曲充分吸收各种艺术表现手法的长处而完善自己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中国戏曲集众多艺术之美于一体,它是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综合艺术表演体系,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审美理想和追求。

五、戏剧的欣赏特点

戏剧的欣赏具有临场即时直观性和演员与观众、观众与观众之间情感交流的三角反馈性特点,这是影视所不能代替的。正因为如此,戏剧欣赏具有特殊的审美魅力。要注意的是,欣赏者必须保持审美心理距离,切勿以假当真。对任何艺术的接受理解,只要进入欣赏过程,都需要一种“疏离”作用。也就是说,艺术幻觉的产生,固然首先在于艺术的创造本身或者说在于情感的传达作用,但同时也还需借助欣赏者的心理活动,才能真正实现舞台上下心灵的沟通和感应。心理上和艺术保持一定距离的“静观态度”、“审美态度”,是真正意义上的欣赏活动。因为欣赏要求以“疏离”感超越实际的利害目的,要求某种超脱的心境、自由的心境,去形成幻觉,获得纯正的审美喜悦。观赏者如果不懂得“心理距离”或失掉“心理距离”,信戏以为真,那么,不仅不可能获得艺术幻觉,还可能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1882年8月,在法国某剧场执行任务的警卫,当看到奥塞罗将杀死台丝德蒙娜时,禁不住当场开枪,演员被击伤。另一位美国军官威廉观看《奥赛罗》痛恨剧中反面人物雅戈,竟开枪把他打死,当他立刻醒悟过来以后,又后悔莫及,开枪自杀。人们把演员和军官合葬在一起,墓碑上写着:“最好的演员和最好的观众。”我国在“九一八”事变后,革命文艺工作者在街头演出《放下你的鞭子》,逼真的表演激起了观众强烈的愤怒,最后几经解释才使现场平息下来。

戏曲艺术的美并不是凝固不变的,特别是艺术客体与接受主体之间的关系更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由于时代发展,社会生活日新月异,新的艺术样式不断兴起,戏曲艺术受到剧烈的冲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处于低潮和危机之中。根本的危机是缺少知音、缺少观众。缺少知音,则难以引起共鸣,不免“门前冷落车马稀”;缺少观众,没有欣赏和接受的主体,戏剧有何存在的价值?没有观众的交流、反馈和参与创造,充其量不过是残缺的戏剧,还有什么生命力可言?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和戏曲艺术本身没有能与时代同步革故鼎新有关,也与观众的素质、趣味、知识结构、文化修养水平有关。戏曲观众不是天生的,需要培养,需要熏陶。看得多了,听得多了,具备了一定的修养,就会慢慢融会贯通,明白其中的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