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艺术欣赏

第二节 艺术欣赏

一、艺术作品审美格调和情趣

中国文学艺术千年传统原则:思无邪。萨特说:“在艺术责任的核实中,我们看到了道德的责任。”罗丹说:“艺术是教给人们真诚的一门功课。”

中国艺术:诗,天地之心;画,天地之形;乐,天地之和。

1.艺术活动包括创作和欣赏两次创造过程

艺术欣赏就是人们对艺术形象的感受、想象、理解和批评的再创造审美活动,也就是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时,受到艺术形象的感染,从而陶醉于艺术境界之中,驰骋自己的想象,不知不觉与艺术形象形神交会,潜移默化地受到作者的诱发,去认识他所反映的生活,并对其作出某种评价。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体验、想象和思索,从而获得美感享受,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这就叫做艺术欣赏。

艺术欣赏同艺术创作一样,是人类高级的、复杂的、特殊的精神活动。如果将艺术史剖面展开,我们会看到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纵向推移着的一部精神生活的历史,这部历史包含着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活动两个方面,体现着人类精神生活的无限展开、深化和螺旋上升过程。人类艺术史是人类寻求自身价值并肯定其自身价值的精神生活史,是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并行不悖、辩证发展、相互依存、相互推进的演化史。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活动,艺术欣赏也是一种创造活动。艺术欣赏凭借着艺术创作的产品而创造性地展开,艺术作品作为艺术创作活动的成果也就借助于欣赏活动而存在,而延伸、实现它的艺术价值。

艺术的格调是透过形式风格、语言和技巧运用折射出来的人格价值——寓于美中的真与善程度的精神品位。在中国艺术里,格调是判定雅俗优劣和最终价值的主要尺度。格调是一种批评标准,它坚持艺术与画家人品、人格相一致的原则。高格调笔墨的追求必然伴随着对完美人格与超越精神的追求,对庸俗、低劣、市侩、无灵魂和丑陋灵魂的拒斥。人性完美永远是一种理想,但不媚俗、不势力、不张狂、不萎靡、不虚伪、不贪婪、不猥琐等,总是体现着一种崇高而切实的人格追求。

2.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美学品格和思想情调

艺术家艺术造诣、文化修养、审美理想和思想情操在作品中均有体现。格调高低首先取决于创作者对生活中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判断能力。进步的世界观、积极的人生观、健康的审美理想以及创作上的社会责任感是创作高格调的美术作品的基础和前提。中国艺术史上十分强调作者的思想品质对创作的直接影响,有“人品不高,用墨无法”之说。俗与雅是衡量作品格调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一件作品如果只是迎合世俗的一般嗜好,或是以奇巧炫人耳目,仅仅满足于某种官能刺激,这样的作品就会被贬斥为庸俗浅薄;如果作品在思想内容和形式风格上不仅为人们所乐于接受,而且能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使人的感情得到净化,思想得到提高,那么,这样的作品就会被社会誉为格调高雅纯正。

极其丑陋无聊的日本浮世绘。

3.艺术欣赏相对于艺术创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艺术欣赏的创造性首先是凭借艺术作品而生发,所以被称为“再创造”;在艺术欣赏这种再度创造的程度和艺术创作本身的创造程序是相对应又相背反的。一般地说,艺术创作的总体程序由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观,从心灵化意象到物态化意象,最终产生作品。艺术欣赏则由对作品的审美观,把握物态化意象,转形是为和创作者心灵化意象相重合又相移位的再造性心灵意象,回返现实生活。这一欣赏过程的完成,也是精神上的一次飞升和自我超越过程的完成。因此,真正的艺术欣赏给人带来新的审美体验、审美快感。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所能达到的审美认识、审美体验和精神状态有共同性,它区别于精确的、推理的、逻辑的科学抽象思维,它不是那样清晰、具有完全的确定性,而带有一定直觉的感悟性、模糊的形象灵感思维的特征。

二、艺术欣赏三大特点

不可言传性:希腊古建静穆的辉煌,维纳斯庄严的妩媚,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西斯廷圣母忧郁的神情。

不可穷尽性:情感和语言不能精密对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主观差异性:红楼梦人物形象千人欣赏不同。

艺术家创作从动机——成就作品;欣赏者从作品——揣摩动机。例如,希腊人像柱建造动机是惩罚女叛徒的耻辱柱,但是现代欣赏者认为很美。罗丹的“思想者”的右手肘靠左腿,别扭——思想的痛苦扭曲。艺术欣赏要填补艺术的空虚、空白、不确定性。绘画只能表现空间、静止、瞬间,但是要体现时间、运动、过程。罗丹的青铜骑士雕塑从冰冷看出体温,从坚硬看出柔软,从静态看出呼吸。纯真客观的眼睛是没有的。徐悲鸿的奔马不是真马形态。

三、艺术欣赏的审美心理特征

艺术欣赏作为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大体可分为形象审美感受、内容审美领悟、审美思维想象、审美情感共鸣、审美精神升华五个阶段。

1.艺术形象审美感受

艺术欣赏是从艺术形象的感受开始的。艺术欣赏一般将作品从整体构成上分为形式结构和内容意蕴两个层面。以绘画为例,欣赏活动的感觉印象是对外层的视觉感受,色调或明亮或暗淡,表情或质朴或华贵等。如果我们能迅速抓住画面最基本的形式感,总体线形结构和力度表现,就能唤起与画面情感相对应的审美感觉。

音乐作品的欣赏要求听力审美感觉的敏感,即对音乐音响及其艺术组合、音乐形式结构的总体感觉。我们不但要能敏锐感觉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等个别的音乐要素,且能从总体上把握它的整个结构,把握一首完整的乐曲——它通过各个乐段、乐章传达的基本情调和情绪。对音乐的审美感觉似乎比绘画更难捉摸,因为乐曲在时间进程里流动和消失,一曲终了顿然无影无踪。我们只能从音响的起伏变化中,抓住乐曲的主旋律,在瞬息间体会出音乐的情感。所以旋律被称为“音乐的大动脉”、“音乐的灵魂”。

2.艺术内容审美领悟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隐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精神性的内涵,即内容意蕴美。审美感觉只是及于对象表层的心理活动。欣赏者将不满足停留于表象的感觉,而要求对艺术品作进一步探知,从感觉审美跃入意象审美领悟的过程中,欣赏心理活动随着开始新的高潮。在求索作品呈现的物态化意象的同时,由于理性参与了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对艺术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也只有当欣赏者的审美领悟力发挥到相应水平,才有可能实现对艺术的欣赏。我们欣赏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就在音乐意象中融入了人与命运殊死搏斗、个人奋斗与群众洪流汇合争得胜利的哲学思想。乐曲蕴含着作曲家对时代、对人生、对严峻的命运历程的深刻思考。因此,贝多芬提出“要求人们用理性来倾听我的声音”。

3.艺术审美思维想象

艺术欣赏只是一般地凭借对艺术形象的真实感受而作出内容审美领悟还是不够的。欣赏者还要进一步对作品所描绘的形象反复体验玩味,进入艺术境界中去,才能在审美享受中受到深刻教育。审美思维想象是艺术欣赏的高潮。只有能够领略作品精微奥妙的人,才能在艺术欣赏中得到愉悦的享受。要把感受、理解、联想、想象等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某一特定的作品,用相当长的时间反复玩味。这样,欣赏时往往带有想象色彩、情感色彩、幻觉色彩以至错觉色彩。例如,凡·高的《葵花》,作为一幅静物画,从它色调、布局、花瓶的特定形线构成,以至笔触的运用,油彩技法上的处理,都显示一种既热烈又悲伤,既躁动又孤寂的感情。它的艺术语言的鲜明性与模糊性,它那以黄色为基调的有意味的形式,具有充分的暗示性,召唤欣赏者的审美想象。欣赏者把那沉甸甸的花盘以及各个花盘四周伸展着又扭曲着的花瓣,想象为一种充溢着张力的新生命,它正在那凋残痛苦的旧生命中诞生。那一盘盘葵花在俯仰张弛之间呈现的力的挣扎,可以想象为沉默的、又欲呼喊的人像。

4.艺术审美情感共鸣

审美情感共鸣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由艺术形象引起的情绪上的激动,这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在某些方面或某种程度的思想上的融合,感情上的相通,是艺术形象作用于欣赏者的感官而产生的一种强烈的艺术效果。没有这种共鸣,便没有欣赏。二是指由于欣赏者从审美对象中感受理解到了某种经历、经验和思想情绪,或者是赞美他所崇尚追求的美好事物、美好情操,或者是谴责他所深恶痛绝的丑恶事物和丑恶灵魂。由此便产生激动,产生类似的情感共鸣的心理活动。

反映人之常情的作品容易引起普遍的共鸣。譬如,血缘之爱,婚恋之爱,对祖国和民族的自豪感,对故乡和亲朋的眷恋等。真挚的爱情,忠实的友谊是人们向往并追求的高尚情操。像《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都远远超越了民族、阶级、时代、国籍的界限,四海无处不知音,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审美情感共鸣,为主人公洒下同情之泪。

5.艺术审美精神升华

艺术作品具有强大的教育作品,它能使人心灵净化、情感纯化、道德高尚、精神升华。一曲《义勇军进行曲》曾经激励了千千万万中华志士与敌人浴血奋战,一出《白毛女》歌剧曾使人民战士激起对地主阶级的无比愤怒。多少烈士高唱着国际歌慷慨就义。而那些优美的诗歌、绘画、戏曲、影视,给人们以美的享受、真的启示与善的激励。艺术欣赏所形成的审美精神升华作用是极其深刻而强大的。审美精神升华是艺术欣赏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的。艺术的审美欣赏是一种愉快的享受,然而,要真正懂得艺术作品的真谛,却非一件轻松的事。如果对艺术仅仅是浅尝辄止,那么就只能徘徊在艺术大门外,进不了艺术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