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国 舞
一、舞蹈的含义
舞蹈是以人体一系列有节奏韵律、姿态的动作表情为艺术语言,创造艺术形象,从而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综合表演艺术。舞蹈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第一种真正的艺术。在没有文字、没有语言,也没有绘画的人之初,捕猎后的欢欣,新生命诞生时的喜悦,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祖先的崇拜,对死亡的恐惧,个体间的嬉闹,两性间的欢愉,群体间的竞争和协作时同步运动的需要,饱食后的满足,剩余精力的发泄,对于生命存在和力量的体验。这一切,我们的祖先都唯有凭借自己的发音器官和全身活动来实现。于是,在烟雾缥缈的祭坛前,在播种与收获的季节,在奔越战场厮杀的时刻,先民们都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这种来自人类生命本能需要的舞蹈,一直伴随着人类活动的整个历史而存在着,并且由非理性、不自觉而向理性、自觉的境界发展。
二、舞蹈的起源
(1)舞蹈是人的生命情调最强烈、最集中、最充分、最尖锐的表现。人们通过舞蹈体验着生命、强化着生命、动员着生命、发展着生命。
舞蹈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反映,它属于上层建筑,是艺术地再现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舞蹈艺术是在多种多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的基础上,伴随着历史的进程、时代的印迹,从无到有,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当人类尚未发明语言,或语言还不够完善的时候,远古时代的先民们,就以简单的动作、手势和面部表情为媒介来传情达意,以手舞足蹈来交流思想感情了。从某种角度而言,可以算做舞蹈的雏形。
在远古时代还没有发明鼓和乐器,古代先民们用石击石打出节奏,狩猎者们披着各种兽皮,或头插羽翎,踏着强烈的节奏,模拟各种鸟兽生动的形象而舞蹈。这样的舞蹈,古朴、简单、有较强的象形性和广泛的群众性,动作剽悍,线条粗犷,情绪激越,富有气势,显示了原始部族特有的群体力量。
(2)舞蹈动作表达倾向有序化、节律化,似乎是人的生命灵性的一种天然本能。社群性的生命活动,是催生舞蹈的最有力的热源。谋生维艰的先民们,在疲惫的劳作狩渔之后,却仍在这歌舞的狂态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舞蹈,本是人的生命情调最强烈、最集中、最充分、最尖锐的表现。人们通过舞蹈体验着生命、强化着生命、动员着生命、发展着生命。平时他仅被使用着的生命,通过舞蹈确证着自己生命的实实在在,令生命为之更为昂扬、欢欣;一个部落、一个社群共同裹挟在一同的全身心的兴奋中,更使每个鲜活的生命超越了孤独,领受到集体的热力,融汇成族群大生命的洪流。当巫术与宗教的意识出现后,在人们的信仰活动中,舞蹈同样扮演了主角儿。舞蹈常常是宗教仪式的主要组成部分。舞蹈令人销魂的魅力,使它成为取媚神祇的最佳供品;舞蹈形象超自然形态的特性,使它在创造神秘境界、神秘气氛上大显身手;原始武舞铺张扬厉的风貌,使它承担了逐凶驱邪的使命;舞蹈表演中的崇高禀赋,则使它替神灵现身而能叫人虔信不疑。宗教意识形态的精深复杂,推动了舞蹈表现力的日益丰富。总之,舞蹈源于社会实践生活。它从最初身体的即兴任意摆动,情感的随意宣泄而逐步走向规范化的舞蹈动作;从单纯模仿客观事物到自觉抒发思想感情;从再现客观社会生活,到表现主观思想情感;从功利性到审美性,从而逐步发展为舞蹈艺术。《毛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乎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人们在舞蹈中求祷幸福,在舞蹈中酬神驱邪,在舞蹈中相爱,在舞蹈中降生,在舞蹈中魂归祖灵旧地,在舞蹈中盼望香火地脉的延续不断,在舞蹈中倾诉日常的苦涩人情,在舞蹈中调整人与天的感应。人类的舞蹈,离不开人类的生命,它生成于生命,归结于生命,关注着生命,体现着生命,它甚至就是生命本身。
三、舞蹈的分类
舞蹈艺术从性质上可分为情节舞和情绪舞;从风格上可分为古典舞、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舞厅舞等;从作品结构上可分为小品舞、组舞和舞剧;从表演人数上可分为独舞、双人舞和群体舞。
四、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
(1)舞蹈的动作性,这是外在动态特征。舞蹈是形体动作的艺术,它主要依靠人的形体动作来塑造形象。舞蹈艺术的载体是人体,具有美的载体、美的创造者、美的对象三位一体的特点。人体动作是人们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之一。人体动作可以表述语言无法形容的心境。为了强调动作的表情作用,往往经过夸张、变形,而使动作由简单模拟走向抽象化,逐渐摆脱了原有的具体意义和实用价值,变成了程式化动作,变成了特定的审美形式——舞蹈语言。
(2)舞蹈的造型性,这是外在静态特征。舞蹈的人体动作在运动过程中,每一瞬间都显示一定的姿势和状态,每一姿势和状态都要达到规格化、技能化、审美化,这就要讲究造型。舞蹈的造型特点既表现在运动中的每一动作都具有雕塑感,又表现在运动过程中的瞬间“凝固”和起止转换的连续性。瞬间停顿的人体造型,使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得到强化,使动的潜在流向在静态中得到延伸与深化,使观众在动的感受中获得片刻的宁静和思索,使舞蹈在动静交替中获得无限的表现力。舞蹈的造型动作在短暂停顿时具有雕塑的意义,但是舞蹈的连续动作,出现于流动不息的时间过程,它存在于一定空间中的造型性,不能代替雕塑那种形体上的高度凝练集中的概括境界。舞蹈这种以动示动的艺术,较之雕塑更便于表现人的情感,较迅速地引起欣赏者的情感激动。
(3)舞蹈的节奏性。舞蹈的动作性、造型性都在一个统一的基调上连贯地、流畅地、有节奏地发展变化,形成一定的韵律。舞蹈动作只有按照一定的节奏才能编排程序,构成系列,从而成为表情达意的艺术。
(4)舞蹈的音乐性。舞蹈离不开音乐的伴奏,没有伴奏的舞蹈,其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音乐,因为舞蹈动作本身就具有音乐的节奏以至旋律性。
(5)舞蹈的抒情性。这是内在心理特征。人体动作的富于诗意的美,人体动作的直接而巨大的感染力,构成了舞蹈的抒情性特点。它能把感情波涛的微妙变化凝聚为一两个动作或一大段舞段,生动细致、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
五、舞蹈的审美特征
1.舞蹈的人体及动作美
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它具有美的载体、美的创造者、美的对象三位一体的性质。舞蹈是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而赖以存在的,是以经过提炼、组织、美化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以舞蹈动作组合,舞姿造型、手势、面部表情、哑剧、调度、构图等表现手法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述人们的思想感情的艺术。舞蹈用人体的有规律的动作创造艺术形象,这是舞蹈艺术区别于其他姊妹艺术而独具其貌的基本特征。男舞蹈演员及其动作具有粗犷阳刚之美,女舞蹈演员及其动作具有细腻阴柔之美。它们是舞蹈艺术欣赏的第一审美因素。
2.舞蹈的造型美
舞蹈被称为活的雕塑,动的画卷,舞蹈、绘画、雕塑的相似之点,是它们都用线条、色彩和材料来描写社会生活。它们的差异之处在于舞蹈是人体运动着的表演艺术,绘画、雕塑是属于物体静止的造型艺术。舞蹈使静止的绘画和雕塑活动起来,由静变为动,由止变为行,贯之以有规律的节奏,使孤立的一幅幅画面和一尊尊雕像,依顺舞蹈家的意志有机地联结起来,这样,处于静态下的色彩、线条、形态、实体,就连绵不断地流动了起来,把凝固的内涵的意蕴,变为运动的外延的意念,从而或强烈或轻柔地撞击观众的心灵。舞蹈中的静止场面和造型姿态,自然是富有绘画感和雕塑感的。若把舞蹈表演中的这种静态延持下去,从整个画面构图看,则它就是由色彩、线条、形态组成的一幅巨型油画;若着眼于一个人,则它便是一尊彩色的雕塑。凡是舞蹈进行中的“静”处理,是经过思考、筛选、雕琢而精心设置的。每当我们看到这番情景,或多或少能体味到这是强烈地体现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的精神气度和特定情景下的特定情绪的高度集中的一种艺术方法。
3.舞蹈动作的力度美
力的样式,是舞蹈本质的叙述者,如冲击、砍击、点打、轻敲、扭动、滑翔等等。以生命情调的律动叩响观众生命情调的鼓面。舞之力——刚与柔力的样式,是精神的呼吸,是精神的抽噎,是精神的战栗,是精神的抑扬。力的样式是舞之魂。
舞蹈的动作力度与造型具有特殊的美感,比如,一个“阿拉贝斯”舒缓地展开、延伸,力量和重心向前上方引领,立即会给人一种憧憬的意味;而以爆发性的力量猛然推出,给人的感觉就将大为不同;假设舒缓的展开方式在身体的各端引入宛转的下垂力态,使头、手臂呈现出自然的低垂状态,其意味便渗入了哀婉的情调。
力的样式,是舞蹈最内在最本质的叙述者,如“冲击”、“砍击”、“点打”、“轻敲”、“扭动”、“滑翔”等。它以生命情调的律动直接去叩响观众生命情调的鼓面。外在的形式,空间姿态的流动,乃是力的样式的幻象,我们看到它们,更经由它们超越视知觉而奔赴内在的力态力势,体验到舞的情韵、气韵。如果不能与力的样式神会,只是徒然抓住外在幻象,那么永远与舞蹈的审美无缘。力的样式,是生命情调的明镜,是生命情调的共振,是生命情调的体现;力的样式,是精神的呼吸,是精神的抽噎,是精神的战栗,是精神的抑扬。因此,力的样式,是舞之魂。看舞的门道,全在于与力的样式灵犀相通。舞蹈的内容,有很深很多的部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也恰恰因为这,它才有了生存下去的价值。如果舞来舞去,全是文字可以一一明白对译的东西,那么就失去了舞蹈美的真谛。
4.舞蹈的节奏与律动美
节奏与律动正是在力的样式的种种对比中呈现的,是力的样式流动展开的有机对比。节奏与“律动”,是舞蹈的灵魂。节奏律动,赋予生命的原始躁动以节奏秩序,使之化为一种情调,可洞若观火地呈现。节奏与律动,核心即是“力的样式”。律动力的样式变化万端,最能直接而显著地表现出舞者的气质、情愫、千种韵致。
5.舞蹈的抒情意境美
舞蹈不同于杂技和体操,它除了显示人体的力、健和智以外,主要在于动作的诗意性、抒情性和意境性。舞蹈创造的艺术形象有两重性,即物质实在性和表现虚幻性,用比美、寓喻、联想等手法表现思想感情。例如,巴甫洛娃的《天鹅之死》、刀美兰的《水》、杨丽萍的《雀之灵》等,都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诗意抒情与意境美。例如,《天鹅之死》,足尖碎步的移动,造成天鹅在宁静的湖面缓缓飘游的意境;柔和的力量呈波浪形,从身体里流畅地传入手臂直达指尖,以绝妙的柔美幻化成高洁而幽怨的天鹅双翅的颤动,幻化成美到极致的生命悄悄逝去时无限依恋的销魂倾诉。更有那天鹅跪伏于地,手臂向后上方最后一个抽噎般的伸展,如断弦绝响的最后一下撩拨,深深地拨动了观众的心绪,令人为美的陨灭久久扼腕怅然。如此动人的独到创造,加上巴甫洛娃表演特有的清雅、哀婉的诗意气质,简直把“天鹅之死”这种美的陨灭,表现到了不可超越的境地,呈现了芭蕾舞高度的抒情意境美。
6.舞蹈的音乐美
舞蹈与音乐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自古以来,就有“乐舞”之称。舞蹈正是在形体动作与音乐的旋律、节奏、速度的有机结合中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舞蹈和音乐的关系可以比喻为“鱼水关系”,有的人把音乐称之为舞蹈的灵魂。音乐与舞蹈如同一对亲姊妹,从立意到风格,从情调到节奏,从气氛到意境,都应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达到高度的和谐统一,从而使人们的“听”与“看”互相充实,取得双倍的艺术享受。根据法国作曲家圣·桑的音乐创作的芭蕾舞《天鹅之死》,音乐与舞蹈水乳交融,哀怨委婉,诗情画意尽蕴其中。这种舞蹈与音乐浑然一体的结合,构成了舞蹈艺术所具有的特殊表现力,也形成了舞蹈艺术是空间与时间兼备的艺术个性。
7.舞蹈的舞台综合美
作为舞台表演艺术,舞蹈的演出背景即服装、布景、道具、灯光、音响、色彩的综合美具有极重要的意义,这要依靠舞台美术师和技师的审美创造。我们在欣赏舞蹈的时候,不要忘记众多的幕后创美者的辛勤杰出的劳动。
六、东西方舞蹈的比较
东方舞蹈是曲线美,拧倾曲圆,太极步S形三道弯,眷恋大地,走跑为主,裹体,突出情态美,手形复杂美妙,写意美,飞天绸带。东方的舞蹈美学原则与西方的根本不同。西方的舞蹈总是试图摆脱地心吸力,努力跳起来,在空中翱翔;而东方的舞蹈很少把脚抬高,他们沿着一定的图形,缓慢地移动脚步,臂和手指的动作千变万化,而且极受重视。
西方舞蹈是直线美,开绷直流,向往天空,蹦跳为主,露体突出人体美,手形简单,写实美,长翅仙女。在西方舞蹈中,很少应用手指的动作。可以说东方重“手舞”,西方重“足蹈”。西方舞蹈表现的是要脱离大地,不停地跳跃去天上寻求自由;东方舞蹈所表现的是眷恋大地,是依依不舍地在大地上往来漫行。西方舞蹈的动作是放射性的,是憧憬天空;东方舞蹈的动作是内涵性的,是眷恋大地。中国舞有写意性,西方舞有写实性。中国是一个线条艺术特别发达的国家。同样是表现天上飞翔的仙女,西方人都是实实在在地在背上安两个翅膀;而敦煌壁画中的飞天满天飞舞,来去自由,靠的就是那飘带衣裙,满壁流动的线条,使一个个飞天轻盈缥缈,凌虚飞荡,充分表现中国运用流动线条的功力。反映在舞蹈上,芭蕾表现仙女也要靠背上装两个小翅膀,然后立起足尖,强化腿部乃至躯干直立感,来造成脱离地面、升空翱翔的感觉。而中国人却只用两根长绸,在不间歇的线的流动飞旋中表现了乘风飞越的神话世界。
“开、绷、直、流”的直线运动是芭蕾的主要特征。开,又是基础的基础,胸、腿和胳膊从躯干外伸,使大腿从大腿根处旋,以造成一种展开感。这样,必须收腹与提高胸部的位置,伸直双腿,脚尖踮起,造成一种被强化了的直立感。开、绷、直、流,并不仅仅限于站立时的偶尔出现,而且还贯穿于芭蕾的一切动作中。中国古典舞所追求的曲线美和芭蕾舞的“开、绷、直、流”直线美是大异其趣的。无论以戏曲舞蹈为基础的姿态,敦煌学派的“反弹琵琶”,还是楚舞的前后“三道弯”,都是以“拧、倾、曲、圆”的曲线运动为特征的。手臂、脚腕、身体都要弯曲,而且还要拧转、倾斜,以形成弧度、曲线。“拧、倾、曲、圆”的心理意向是向心、收缩、内聚。看中国舞,尤其是古典舞,动作身韵的核心即在一个圆上。在运动中,圆的精魂更是浑然运转,周流不息。晃手是圆,翻身是圆,旋子、乌龙搅柱还是圆。不难看出,中国古典舞之圆的气韵身法,根全在中国文化深处。那是一种象征,指向天地宇宙的圆整,自然造化的圆融,人情世态的圆满。我们在《易经》、庄禅、儒学中,都能体悟到它的影子。中国的舞蹈很少向无穷上苍冲刺,每一次跃起似乎都是为了更有力地落入大地而不是为了向渺茫天空的超越;中国舞蹈圆到妙处,必是欲左先右、欲前先后,恰如书法运笔之回锋,把锐气藏于浑朴的势态,把对立融汇在和谐的圆转。中国古典舞给人的基本印象,正如瑞典舞蹈家奥克桑女士评论那样:“东方人舞蹈艺术沿自然规律之道而动,与天地浑融为一,循环往复,构成了永恒的大自然整体。中国人的哲学美学观还保存在中国人的园林艺术和昆曲艺术中。的确,中国人是最重视曲线和圆的自然美的。”
芭蕾则迥然异趣。在这里,潜在的法则源自基督教文明的超越精神与文艺复兴时代精神中的人本主义。芭蕾的风采是尽力的外开,显示出坦荡的洒脱,又永远地发动着向上升腾的超越性抗争,俨然要挣脱地心引力的束缚,努力突破人的局限向天穹飞升。无穷的延伸,是芭蕾的灵魂。芭蕾舞创造了充满延伸感的几何造型,把延伸感最强的瞬间凝止在人们心中。这种延伸感极强的几何形,使芭蕾的延伸感升华到纯净的理想境界。跃起,大抛物线的运动,本来就是充满延伸感的形态,本来就是芭蕾的本色。芭蕾畅游在这样的抛物线上,还进一步牢牢抓住几何造型的延伸感——在跃起的瞬间,力求空中造型些微的停顿,宛若流星划过夜空,在延伸的动能之外,尚有精神之光的延伸。所以弹跳力成为男芭蕾舞者至关重要的功力,而女舞者则可借舞伴一臂之力,把她们延伸的倩影更长久地升向空中。最后,中国舞蹈道具多,刀、剑、扇、带都有;芭蕾舞无道具。中国舞蹈以服饰包掩人体;西方舞蹈服饰直露人体,两者审美情趣不同。
七、中国古典舞蹈
中国舞蹈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它的表现体系和典雅的艺术风格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从朴拙的汉代画像砖画、斑斓的敦煌壁画、铺张扬厉的汉赋和瑰丽多彩的唐诗宋词中,鲜明地体味出古代中国舞的万千气象。在中国戏曲中保存着极为丰富的中国古代的舞蹈艺术,我国戏曲融诗、舞、乐于一体,舞蹈占有极大的比重。舞蹈家们把混杂在戏曲中的舞蹈动作分解出来,同时又吸收武术的丰富养料,于是形成了作为独立艺术形式的中国古典舞的舞蹈语汇,一大批以这种中国古典舞为主要动作依据的优秀作品,如《剑舞》、《弓舞》、《春江花月夜》、《荷花舞》、《飞天》等,大量涌现了出来。这一切继承、挖掘、整理、发展中国古典舞的努力,日积月累,到《宝莲灯》、《小刀会》两个舞剧诞生时,获得了丰硕的收获。敦煌舞《丝路花雨》石破天惊第一声,开拓了寻找中国古典舞的又一条新路。
1.楚舞
楚舞不仅以富于个性的美显示特有的艺术感染力,而且对我国音乐舞蹈传统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一点,由于2400多年前的编钟重在人间轰鸣而令世人瞩目。1978年,在湖北随县出土的距今2400多年的曾侯乙编钟、编磬等共124件乐器,一时震惊世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同时,激起了舞蹈者极大的创作热情,《编钟乐舞》便应运而生了。曾侯乙编钟本身就以雕饰之精美、排场之壮观,充分展示了当年楚地乐舞的高超水平和恢宏规模。它为音乐家提供了博大坚实的创作基础。楚舞的基本特点是:
(1)飘逸。为了创造浪漫遐想的意境,楚舞大量运用似行云流水一般的线条。楚舞一般都是徒手长袖,长袖是手臂流动线的延长和夸张,舞蹈和袖联在一起是当时的普遍现象,民谚说:“多财善贾,长袖善舞。”长袖的飘飞具有强烈的曲线变化美。
(2)轻柔。轻柔美除了依赖舞蹈舒畅迂回的流动线,还特别得力于腰肢的灵活柔软。楚国推崇瘦小美,文载“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在楚国,“小腰秀颈”、“长袄拂面”是公认美女的主要标志。细腰、宽袖是楚国的一种特殊风尚。纤细的腰肢作为躯体的中心,灵活地曲折和转动,形成绝妙的姿态,柔美的特点大大加强了楚舞的表现力。楚舞最根本的特征是外在高度发展的文化与内在迷狂性原始巫术遗风的结合,楚人的意识为富于人性色彩的神话所弥漫,表现着一种原始的浪漫精神。而在我国古代有巫必有舞,巫风之盛亦即舞蹈之盛。屈原通过《九歌》作了最生动的描述,成为新古典舞最好的蓝本。这部人神妙合的诗把我们带进了梦幻中的神话世界,让我们领略了楚舞既崇浪漫亦尚幻想的风格,以及诗、舞、乐一体的沉雄奇崛的结构。
2.敦煌舞
敦煌舞蹈的特点是:眼神变化多端;手的造型丰富多姿,手臂柔曼多变,腕及肘部多棱角;赤足,脚之形状有勾、尧、捞等。舞剧《丝路花雨》和独舞《敦煌彩塑》自诞生之日起,就以新颖别致、绚丽多姿令人瞩目。《丝路花雨》中的“飞天舞”,天衣袅袅,穿云驾雾,虚幻缥缈;“六臂观音舞”神奇绚丽;“莲花童子舞”天真活泼,情趣盎然。其中,最出色的当然是英娘的六段主体舞段,它像一条金线,把各舞段天然地联系成一幅活的敦煌艺术的瑰丽画卷。敦煌舞的发掘,改变了原来古典舞就是戏曲舞蹈的老框框。如果说戏曲舞蹈是我国宋元以来古代舞蹈的留传,那么敦煌舞的形成则早于戏曲六个世纪,所以说“敦煌舞”是更为古老的“古典舞”。特别是别具一格的“三道弯”舞姿,既婀娜多姿,充满了东方人独特的风韵,又极尽人体曲线美之妙,比起戏曲舞蹈来,更能充分发挥人体这至美精品的表现力。
3.盛唐舞
中国舞蹈的鼎盛时期是在唐代,那时候可以说舞蹈热遍及全国,上至帝王,下至庶民,无不是舞蹈的狂热爱好者。每当节日,人们云集长安,举国上下,欢舞达旦。除传统的汉族舞外,新疆舞、蒙古舞、朝鲜舞、日本舞、缅甸舞、印度舞、波斯舞、突厥舞……真是百花齐放,五彩缤纷。唐代成为我国古代舞蹈艺术的黄金时代,首先当然是国家的统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由此而来的是那泱泱大国充满自信的开放之风。在中国有一位“舞蹈”皇帝——李隆基。一方面他亲自参加编导和演出;另一方面,他在宫廷中设置了各种乐舞机构——教坊、黎园、太常寺,其任务:一是集中大批优秀的民间艺人,并有计划地培养专业人才,使舞蹈专业化,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二是对乐舞进行大规模的继承发展,出现了许多名噪一时的作品,分为健舞和软舞两大类。健舞敏捷刚健,以公孙大娘的《剑器舞》最为著名,杜甫的名篇《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用了动时如“雷电袭来”,静时如“江海凝光”,使得观众“为之变色”等许多词,好一派昂扬激奋,气势磅礴的阳刚之美。
《剑器舞》是唐代流传比较广泛的属健舞类的表演性舞蹈,为女子戎装的独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记述了他观看这个舞蹈所给他的感受:“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从诗中的描写,可以看出这个舞有跳跃,有回旋,有变化,进退迅速,起止爽脆,节奏鲜明;或突然而来,或戛然而止,动如崩雷闪电,惊人心魄,止如江海波平,清光凝练。
《胡旋舞》唐代时从康国传来的民间舞,舞蹈旋转为主,故名胡旋舞。白居易所作《胡旋女》诗,生动地描写了这个舞蹈的特色:“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摇转蓬舞。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胡旋女的舞蹈动作和姿态以及她的内心情感都和伴奏的音乐旋律、节奏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她旋转时双袖举起,轻如雪花飘摇,又像蓬草迎风转舞。她的旋转,时而左,时而右,好像永不知疲劳。在千万个旋转动作中,都难以分辨出脸面和身体。旋转的速度,似乎都要超过飞奔的车轮和疾徐的旋风。
《霓裳羽衣舞》是矗立在中国古典舞峰尖上的代表。据说《霓裳羽衣舞》是唐明皇入月宫遇仙女闻乐归而作。传说虽不可信,但它确是唐明皇白日做梦,一心想长生不老或幻化升天的心态的精美表现。为了准确地表达这种境界,舞蹈调动了一切艺术手段:首先,是音乐融合了道调、佛曲两种素材;其次,服装也是“不著人间俗衣裳”,而是用孔雀毛缀成的羽衣。当然主要的还是舞蹈手段。基本上利用袖腰的特殊效果,加以发展变化创造出一种浪漫的神韵,所以“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小垂手后柳无力,斜曳裙时云欲生”。舞姿妙曼柔软,空灵飘逸。霓裳羽衣舞表达了梦幻式的主题,渗透了释道意识内在精神上体现出盛唐的泱泱大国之风,创造了一个飘逸朦胧、亦虚亦实、天上人间的幻化意境,因而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八、民族舞
民族舞体现了舞蹈最纯真、最本源的面貌,它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时它简直就是生活本身。民族舞蹈体现的是民族生命力的存在方式,它的深层意蕴是民族精神的结构,是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依存的一种向心力、凝聚力,又是他们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状态和历史追求的集中表现。
1.新疆舞
新疆舞以昂首、挺胸、立腰为基本体态,强调在动态中的造型美。以热烈奔放的情感渲染为主要目标,而达到这一点主要手段是快速旋转和柔软的下腰等特技。旋转是广为运用的技巧,它讲究快速多姿,戛然而止,犹如雄鹰迎风盘旋,骤然停立。以头部的移、搬、挑,手指的弹动,手腕的翻花,特别是巧妙的眼神配合,追求一种典雅、细腻的装饰美。在律动上,腿部的微颤使其不同于其他任何舞蹈。新疆舞显得特别活泼、轻盈、欢快。新疆舞有浓郁的伊斯兰文化的味道,丰富多变的眼神、刚柔相济的腕部技巧和独特的头部动作又时隐时现着古印度文化的痕迹。
2.蒙古舞
蒙古族的舞蹈以粗犷豪放显示了自己迥然不同的民族个性。蒙古族自古以来以雄鹰作为民族的象征。因而在蒙古的男子舞中,常常以雄鹰展翅的动作塑造自己的形象。其特点是昂首胸,抖肩,带动双臂富有韧性的横向无限伸展,波浪式的摆动,显示具有无限生命力的腾飞,以体现粗犷豪放的性格美。蒙古以马背上的民族著称于世,塑造英勇骑手驰骋草原的雄姿,也是蒙古男子舞的主要特征。蒙古舞最有特色的是肩部。它有硬肩、软肩、抖肩、弹肩等许多种,尤其是连绵不断的快速碎肩从小抖到大抖,从体内抖到体外抖,令人叫绝。蒙古女子舞全靠上肢。灵巧的软手、有棱有角的硬手、富有弹性的压腕、柔韧有力的双臂,特别是迷人的双肩,忽儿欢快,忽儿沉稳,忽儿奔放,带动着胸部的张弛,每个关节中都饱蕴着情感的精灵。
3.傣族舞
傣族生活在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旖旎的山川、丰盛的物产造就了傣族人民特有的性格,连外形也特别的秀美。在那里,人人体态修长,个个能歌善舞,好像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在跳舞一样,因此形成了傣族舞特有的风格。明显的田园牧歌风味,喜欢创造一种平和、恬静、隽永、含蓄的意境。“托物抒情”,采用拟人的手法,是傣族舞的另一个特色。傣族人民长期与孔雀为伴,她那美丽的外形,典雅的神态,的确可以寄托傣家人对美的追求和对恬静幸福生活的向往。所以傣族多“孔雀舞”。青年舞蹈家杨丽萍创作并表演的独舞《雀之灵》,堪称傣族舞的极致。看,一只洁白如玉的孔雀,在晨曦中跃然而出,亭亭玉立。她抖动羽冠,轻舒双翅,时而漫步遨游,时而戏嬉溪边,时而昂天飞升,时而俯首畅饮。这一切,全然通过演员修长柔韧的双臂、灵活自如的手指以及各种关节间魔术般有层次的节奏律动表现出来。特别是引颈昂首的外在直观形象和演员无比高洁的内在气质,表里妙合,强烈表现出精神灵秀。凡看到过杨丽萍那出神入化的表演的人,无不由衷地惊叹,太美了!
4.藏族舞
歌舞是藏族人民生活中最主要的文化样式。每当夜晚降临,人们吃完了酥油糌粑,便会自发地围着熊熊篝火,手换着手,缓步弓腰、潇洒自由地绕场而舞。由徐缓松弛到激烈高亢,直到尽欢而止,这就是藏族人民最喜爱和普遍的民间舞蹈“弦子”和“锅庄”宗教舞蹈“羌姆”是藏舞中的一种主要形式。这是一种媚神祈禳的“巫舞”,是在除邪去灾,“摇鼓作声”的跳神基础上再吸收民间舞的养料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特点是戴着鹿、牛、羊等面具的拟兽舞和手拿双面鼓、法铃等的法器舞。造型粗犷有力,加上弯柄槌击鼓等高超的翻、转、拧、旋动作,有很高的艺术性。集中体现高原歌舞精粹的是《热巴舞》。《热巴舞》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艺术。女子的鼓点十分丰富,舞姿健美舒展,快速敲鼓旋转的技能简直可与急流中的漩涡媲美。男子舞则随着女子鼓点的节奏与程序,张弛分合——开始手持紫红色的牦牛尾和铜铃,缓缓起舞,动作刚健有力,接着由慢转快,舞姿变化莫测。藏族舞的风貌可以概括为:翩跹的长袖,舒缓而大方;曲伸的双腿,刚健而有力;顺拐的律动,潇洒而自由;复杂的足点,灵巧而铿锵;高超的特技,惊险而豪放;面具加法器,奇特而神秘。
5.汉族舞
(1)道具舞。
汉族民间舞和手巾扇子结下了不解之缘,汉族地区很多民间舞都是用手巾扇子作为道具的。汉族民间舞有自己丰富的、特有的、富于表现力的形体动作。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汉族人口众多,各地人民的生活环境、风俗信仰、审美理想都大不相同,使民间舞也各具风采。如南方以清新秀丽见长,而北方则以浑厚雄健著称。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总体来看,也有许多共同的规律。“扭”是汉族民间舞的普遍规律,汉族的“扭”是以腰为轴,带动四肢,且重对称,摆右臂,必出左脚,在通常情况下,一扭一动,清晰呈现出人体在扭动中的“曲线美”,蕴涵着怡然自得、深沉质朴的内在气质。除巾、扇外,汉族民间舞中常用的小道具还有伞、绸、剑、灯、棍、鼓、锣、钹等,其中,鼓又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北有单鼓,南有花鼓,东有鼓子身歌,西有踢鼓子,中有风阳花鼓,鼓既是一种由表演者自行击节的乐器,又是舞中的道具,一举而两得。最震人心弦的要数《安塞腰鼓》了。在那遮天蔽日的黄土尘埃中,双脚不停地蹦跳,自始至终处于腾挪亢奋状态中的身影,表现出古代边塞军民习武、鏖战的英武身姿。在无数大锣、大钹及近百只大鼓发出的震耳欲聋的声响中,刚健挺拔的击打动作与踢腿、晃头、跳跃等有机的配合,加上表演者激越的情感,真令人仿佛置身于战马嘶鸣的古代疆场,大有排山倒海之势,从粗犷、遒劲的阳刚之美中,表现出来的那种昂扬的民族精神,令观者为之深深激动与感奋。
(2)狮子舞。
狮子舞流行于我国南北各地,海外华人聚居地也很盛行。各地的狮子舞各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相对说来,北方狮子造型朴拙、狞厉,舞蹈动作粗犷豪迈;南方狮子造型精致、玲珑,舞蹈动作较细腻、灵活。大狮子由两人舞动,小狮子由一人扮成。在表演时,一人扮成武士,持彩球引逗双狮起舞。随着锣鼓的轻敲慢打,狮子搔痒、舔毛、打滚、抖毛,温驯之状可鞠;当紧锣密鼓响起,狮子腾跃、跌扑、旋转、踩球、登高,显得勇猛无比。登高、踩球本是高难度动作,再加上两人合扮,必须配合默契,步调协和,因此,这一舞蹈形式技艺性很强,已成为许多杂技团经常上演的节目。
(3)龙舞。
龙舞,也叫龙灯,汉族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也为一些少数民族喜闻乐见。龙的形象不尽相同,一般用竹、木扎成骨架,上蒙以纸或布,彩绘而成。节数不等,但必须是单数,每节都有舞者擎着翻舞。由一人扮作壮士,持彩珠戏龙作舞,表现巨龙偃卧、腾飞、游弋、盘旋等姿态,矫健雄奇,颇为壮观。可一龙独舞,也有二龙戏珠或群龙争跃等表演形式。龙舞的动作技艺性较强,要求舞者有极好的体力,奔跑迅速,反应敏捷,动作连贯而有韧性。
九、《千手观音》:形式之美神韵之致
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表演的舞蹈《千手观音》在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一炮走红绝非偶然,其艺术形式的美轮美奂、主题立意的新颖别致、古典神韵的雅致深沉使作品在春节晚会众多的节目中出类拔萃,一举夺得了晚会的特别大奖,深深地折服了全国的电视观众。在此,我们对《千手观音》的艺术美作一分析。
1.形式之美
对比于以往同类题材的舞蹈,诸如根据敦煌壁画所编排的舞剧《丝路花雨》中神笔张梦境中的观音舞段,及根据山西大同云冈石窟中的观音、飞天形象所编排的《云冈乐舞》,这一版表现观音的舞蹈显得更为光彩夺目、灿灿逼人。无论是演员金色霓裳的设计还是镜头错落有致的调度以及音乐灵动跳跃的构思都更为注重形式美感的增强。相对而言,传统的舞蹈创作与欣赏均以“身体语言”为中心媒介,舞美等因素只是起到辅助理解的作用。身体语言的抽象性、符号性等特点要求接受者对于身体语言的掌握、理解、欣赏均要具有相应的艺术水准,艺术水准的差异又导致了审美评判标准的不同。而随着当代大众对于视觉文化需求的日益增强,《千手观音》在舞蹈编排中由以往对于动作丰富性的关注转变为对于造型感的强调,同时愈加凸显出了音响、形象、舞美、服饰的运用,更为强调节目的直观性、生动性、丰富性、造型性和画面的层次感,接受者不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品味就可以首先沉醉于其美妙的形式感当中,随之轻松进入一个视听视幻的艺术空间中。整个节目的画面处理颇具有动感,整体感觉非常时尚。大众求新、求变的审美习性已经悄然命定了这个节目的走红。
2.神韵之致
《千手观音》的一举成名绝不单单在于形式美的极度升华,更在于完美的形式之后动态语言中所体现出的古典神韵及主题寓意中所包含的文化释意。《千手观音》中一群聋哑姑娘却犹如一阵清风,在无声世界中演绎出了一出令人感动的无语的舞蹈。金色霓裳的绚烂伴着女子舒展安详的舞姿,将观音的神圣高贵、雍容大气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中的动人之处绝不仅仅在于形式美的渲染,更在于所有演员安详而宁静的神态、简洁而多义的体语,朴实无华的姑娘们少了很多所谓的表演,而更多了一分心灵对于善良和博爱的呼唤。正如编导和演员们所发出的心声一般,希望能够伸出100只手去帮助、安抚人们,祈盼所有的人们都能够拥有一个幸福美满、安宁和谐的生活。千只金色的手臂慈爱而真诚的向前缓缓做出拥抱、安顺、抚慰等动作,古典神韵的安详与宁静在金灿灿的场景设置中更多了一份温暖与和谐、富贵与雅致。所有演员始终半垂着眼睑,神态安宁而悠远,其身体语言所表达的多重语意和祝福如袅袅轻烟徐徐地弥漫到了每个人的心田,柔柔地温暖了每个人的身心,以一种不可抗拒的温情和恬美使所有观众一致动容,最终以绝对优势拿到了晚会评选中歌舞类节目的一等奖。同时,姑娘们默契的配合与坚忍不拔的意志更是令人赞叹不已,她们所塑造的祥和沉静、大慈大悲、雍容典雅的观音形象将永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人们从中看到的是舞蹈,感受到的是文化,得到的更是一种精神的鼓舞。看到的只是短暂,回味的却是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