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雕塑艺术
一、什么是雕塑
(1)雕塑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史册上,留下了许多宏伟壮观的艺术珍品,它们千百年屹立在那里,反映着人类社会及文明发展的历史,因而以“人类历史的足迹”而著称雕塑——立体的诗画乐。
雕塑具有“强迫教育”的作用,它默默地树立在人们生活环境的周围,人们有意无意地可以接受它的感染。可见雕塑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特殊的视觉功能,它不受语言、文字的限制,不受时空影响。雕塑又能相对地永世留存。这些特征都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具备的。
雕塑包括雕刻和塑造两种创作方法。硬质材料的石头、木材、金属等是以雕琢、镌刻的方法进行加工成型,称雕刻作品。用可塑性材料如黏土、石膏等塑造方法成型的作品称雕塑品。黏土塑造的泥塑作品,可翻制烧结成陶、瓷雕塑作品,或翻砂浇铸成金属作品,如青铜雕塑。雕塑作品是可以触摸的实体空间造型艺术。
(2)雕塑是人类历史的印记,伟大的雕塑常常是国家、民族、城市的精魂纵向:历史文化存记横向:国家、民族象征。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自由女神——纽约伯德曼埃岛(巴托尔迪)
这尊铜像是按希腊神话中女神的美丽形象建造的。女神头上戴着额箍,右手高举火炬,左手拿着《独立宣言》面容端庄而慈祥。女神像高46.5米,连同它的基座有93米高。女神像是用2.4厘米厚的铜板一部分一部分铸成的。基座底部是一个博物馆,参观的人可以进到铜像里面直到女神头部顶端,那儿可以容纳30多人,能通过玻璃窗俯视纽约的全景。
大型雕塑可以用大山来进行雕刻,如举世闻名的四川乐山大佛,高达70多米。美国雕刻家在拉什莫尔山雕刻了四位总统的巨大头像。离拉什莫尔几十公里的黑山,一座更大的大山雕刻《狂马酋长》总高度达172米,从1936年动工至今已过半个世纪,仍在继续进行中。
二、雕塑的分类
雕塑按所用的材料可分为石雕、木雕、根雕、泥塑、陶塑、金属雕塑、石膏像等;按空间形态可分为圆雕、浮雕、透雕(镂空雕);按功用和置放地点可分为城市雕塑、园林雕塑、纪念性雕塑、室内雕塑、案头雕塑等。还有速朽艺术——沙雕。
雕:硬材,减法。塑:软材,加法为主。
圆雕是可以从四面八方观赏的作品,通常表现单一形体或组合形体,组合形体也称群像雕塑。圆雕一般不宜表现复杂的情节和场景,它的形式特征是通过造型艺术形象的瞬间姿态、表情来体现特定的形象、主题和意境。浮雕塑造的物象是经过体积扁缩处理的雕塑式样,分为高浮雕、中浮雕和浅浮雕。浮雕可以表现一定的环境、背景。浮雕的形象、物体可以错落重叠,表现出深浅层次。如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在它的方碑座四周,就有十块浮雕,都是有主题、有情节、有背景的高浮雕。雕塑按其体积大小,分为大型雕塑和小型雕塑。
三、雕塑的审美特征
雕塑艺术通过艺术语言的运用,如造型、形体、材质、笔触等,创造物质性实体的形象,把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寓于单纯而概括的艺术形象之中,让观赏者借助联想去感受、领悟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深刻意境。
(1)主题构思美。雕塑的主题美-气韵与情思。舞蹈是运动的雕塑,雕塑是静止的舞蹈。雕塑是凝固的瞬间,瞬间即永恒,雕出心灵的激动,吟出人类的诗歌。罗丹:艺术就是感情。雕塑家在确定题材、主题后进行创作时,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构图的形式。上海浦东《五牛城》雕塑为五条健壮铜牛,姿势各异,有的昂首,有的低头,四肢用力蹬地,充分表现浦东新区改革开放的奋进主题。整个作品造型极具壮美特色。雕塑的艺术构思有多种方法,具象性构思是现实主义雕塑创作中最基本的构思方法。有些雕塑主题比较抽象,雕塑家就要展开浪漫的想象,使观赏者通过自己的知识、经验、联想而领会主题意境。例如,前苏联外高加索库尔塔金村卫国战争中曾发生过骑兵的激战。战后,建造的阵亡骑兵纪念碑,不见一个骑兵战士形象,所看到的只是一匹在那里留恋失去主人的战马。人们看到的是这匹战马,思念的是英勇牺牲的骑兵战士。这座纪念碑借助于间接的形象引出潜在的主题,能够拨动人的心弦。这种含蓄的主题构思方法,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2)环境和谐美。雕塑作品大多是为某一特定环境制作的,置于室外就要与环境(日影、天光、地景、建筑等)发生关系,这就必须注重环境意识。优秀的雕塑作品与周围的环境协调,能作用于环境,并使环境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共生出新的景观。譬如说城市雕塑,就是指长期置放在城市广场、园林、街头或建筑群前、桥头堡处等固定位置上的雕塑,是对于城市面貌相关的雕塑的总称。优秀的城市雕塑往往成为城市文化的标志,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
(3)体积量感美。凝重感、浑厚感、压力感、深沉感。雕塑的体积表现是重要的语言之一。大型雕塑是以体积构成的式样来显示造型艺术魅力的。如四川乐山大佛以巨大的体积显示了佛的庄严雄伟与慈悲,给人以崇高的壮美感。又如广东的《珠海渔女》,紧身的衣裙包裹着丰满圆润的渔女身躯,形体线条柔和流畅,饰物华丽,具有女神风采,以夸张了的健康饱满、概括圆润的造型式样,给人以美感享受。
(4)材质美。大理石、花岗岩、铜、陶泥、金银骨牙竹木沙。根雕创作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回归自然,但绝不能单纯描绘天然,更不能照葫芦画瓢,而应当充分利用自然根材奇美的特征去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体现不是直截了当的,而是采取一种曲折的,耐人寻味的方法表达出来。
(5)刀法笔触美。它指的是雕琢和塑造的艺术手法,雕塑的笔触美也是雕塑家刻意追求的一种艺术效果。例如石刻作品粗犷有力的雕刻劈凿痕迹,显得雕刻家十分有魄力,具有一定的艺术美。不留雕琢痕迹的大理石刻,经过打磨的高超技巧,笔触十分细腻。例如,《维纳斯》像光滑细腻,肌肤骨骼质感极强,作品充满生机,具有另一种柔和的笔触美。
四、世界雕塑史上三位巨匠
(古希腊)菲迪亚斯
(意大利)米开朗基罗
(法国)罗丹
(1)远古时代:正面律风格。生命的躯壳,埃及,司芬克斯,冷峻深沉,再生的庄严期盼,人的神化。正面对称,几何直线造型。
(2)古希腊时代:四面律风格,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神的人化,歌颂现实生命的辉煌和欢愉。
菲狄亚斯雕塑艺术的极品。被称为“希腊国宝”的巴特农神庙是在执政官伯里克利的挚友菲狄亚斯的指导和监督下,由建筑师伊克提诺斯和卡里克拉特负责设计的,神庙的雕刻则为菲狄亚斯所创作。它外形呈长方形,长228英尺,宽101英尺,由46根多立克式环形立柱构成柱廊。神庙的主体为两个大厅,两旁各倚一座有6根多立克圆柱的门厅。东边的门厅通向内殿,殿内原来供奉着巨大的雅典娜女神。中楣饰带是由92块白色大理石装饰而成的,上面有描述希腊神话的浮雕。东西庙顶的山墙上也有精美的浮雕。
菲狄亚斯,雅典娜铜像,古罗马小型仿制品。
在巴特农神庙里,原来还供奉着一尊高达12米的雅典娜女神的雕像。形象是这样的;她站立着,长矛靠在肩上,盾牌放在身边,右手托着一个黄金和象牙雕的胜利之神;黄金制造的头盔、胸甲、袍服色泽华贵沉稳,象牙雕刻的脸孔、手脚、臂膀显出柔和的色调,宝石镶嵌的眼睛炯炯发亮。这座由古希腊最伟大的雕刻家菲迪亚斯精心制作的艺术珍品,在公元146年被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掳走,在海上失落了。现在人们只能根据古罗马时代的小型仿制品约略想象她的英姿。
欧洲的史前美术经历了漫长的时期,直到公元前5世纪,雕塑艺术才逐渐形成了希腊雕刻的“古风时期”。到公元前4世纪,希腊雕刻出现了成熟的“古典时期”。在雅典卫城的重建中,由希腊最伟大的雕刻家菲迪亚斯设计并督造了巴底隆神庙。幸存留世的举世名作《命运三女神》,这组雕刻的造型艺术水平至今仍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公元前4世纪—1世纪被称为“希腊化时期”,这一时期最为著名的作品是《米洛的阿芙罗蒂德》,也称《米洛的维纳斯》,从这件作品上可见“希腊化时期”的雕刻艺术已达到极其高超的艺术水平。
(3)中世纪:宗教的图解,教堂的附庸,以神为中心,僵直,扭曲,木呆人性的异化窒息。
欧洲雕塑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直到12世纪后期哥特式美术在欧洲空前繁荣,雕塑艺术主要是借鉴希腊古典时期的写实技巧,融入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精华,雕塑艺术的精品成为后世雕塑家的典范。15—16世纪的欧洲被称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意大利雕塑家米开朗基罗寓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于作品中,创作了《大卫》、《哀悼基督》、《摩西》、《美提奇》坐像及《昼》、《夜》、《晨》、《暮》四座装饰雕塑,都以完美的造型技巧与宏伟的艺术气魄,为世界雕塑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7、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种宫廷艺术,即巴罗克艺术。这种艺术极力追求华丽、壮观的式样。在雕塑方面,比较典型的是贝贝尼的园林雕塑和喷泉雕塑。18世纪后期,法国流行罗可可艺术,意大利和德国兴起了“新古典主义”,又影响到法国,法国雕塑家乌桐的《伏尔泰》堪称古典主义的代表作。
19世纪的巴黎是欧洲艺术的中心,文艺思想非常活跃,艺术风格多种多样,雕塑方面主要发展了浪漫主义和写实主义。如吕德为凯旋门创作的浮雕《马赛曲》,用象征手法歌颂人民为自由而战的正义事业。作品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19世纪下半期,出现了现实主义雕塑大师——罗丹。在雕塑史上,希腊的菲迪亚斯、意大利的米开朗基罗和法国的罗丹,被誉为划时代的三位巨匠。罗丹把欧洲的人体雕塑艺术发展到一个顶峰。譬如,他的《青铜时代》,对人体语言的运用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思想者》的身姿神态虽然静穆沉思,却蕴涵着一股强烈的向外膨胀的生命力,其艺术功力至今没有一件作品可与之相比。进入20世纪以来,欧洲雕塑艺术走向了多元化,现代派艺术逐渐成为欧洲的主流,现代派雕塑艺术多种流派同时并存,这是欧美雕塑多元化的表现。
掷铁饼者
米隆创作于约公元前450年,高约152厘米,罗马国立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特尔梅博物馆均有收藏,原作为青铜。原作已佚,现为复制品。雕像选取运动员投掷铁饼过程中的瞬间动作,这正是铁饼出手前一系列瞬间万变动作中的暂时恒定状态,运动员右手握铁饼摆到最高点,全身重心落在右脚上,左脚趾反贴地面,膝部弯曲成钝角,整个形体有产生一种紧张的爆发力和弹力的感觉。形体造型是紧张的,然而在整体结构处理上,以及头部的表情上,却给人以沉着平稳的印象,这正是古典主义风格所追求的。
卢浮宫——一座收藏了无数艺术珍品的艺术殿堂。让新人们的爱情在浓浓的艺术氛围中得到升华。到卢浮宫别忘了一睹那令世人倾倒的蒙娜丽莎的微笑。
掷铁饼者
维纳斯
《米洛斯的阿芙洛蒂忒》俗称《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维纳斯像》等,大理石雕像,高204厘米,亚历山德罗斯创作于约公元前150年,现收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从雕像被发现的第一天起,就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这尊雕像还是卢浮宫的三大镇馆之宝。
海涅(德)抱病到卢浮宫向维纳斯雕像作最后的诀别。在长诗《罗曼采罗》中写道:那是1848年5月,那一天是我最后一次外出的日子。我和那在我幸福的时代所崇拜的偶像告别。我费尽辛苦才到卢浮宫博物馆。当我踏进那座崇高的大厅,看到那位洪福无疆的女神,我们那位可爱的米罗岛的妇人站在她的台座上,我几乎痛哭失声,我在她的足下躺了许久,哭得十分伤心,连一块顽石都对我动了怜悯之心。
维纳斯
(4)文艺复兴时期:人性的复苏,人的重振。
米开朗基罗(两个面风格)
大卫云石雕像,像高2.5米,连基座高5.5米,创作于1501—1504年,收藏于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这尊雕像被认为是西方美术史上最值得夸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大卫》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开朗基罗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且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
罗丹(自我的把握、雕塑的思想者)
思想者
罗丹是法国最著名的法国雕塑家。他14岁学画,后随巴里学雕塑,去比利时布鲁塞尔创作装饰雕塑五年。1875年,游意大利,深受米开朗基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他的《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等作品都有新的创造,曾受到法国官学派的抨击。包含着186件雕塑的《地狱之门》的设计,因当时官方阻挠而未能按计划实现,只完成《思想者》、《吻》、《夏娃》等部分作品。西方雕塑经过古希腊和文艺复兴两个时期的艺术积淀,已经形成雄厚的传统基础。罗丹不仅在艺术精神上继承了雕塑的传统内涵,而且还发展了雕塑的新观念与新形式。罗丹在欧洲雕塑史的地位,正如诗人但丁在欧洲的地位。罗丹和他的两个学生马约尔和布德尔,被誉为欧洲雕刻“三大支柱”。对于现代人来说,他是旧时期(古典主义时期)的最后一位雕刻家,又是新时期(现代主义时期)最初一位雕刻家。他的一只脚留在古典派的庭院内,另一只脚却已迈过现代派的门坎儿。可以说,罗丹用他在古典主义时期锻炼得成熟而有力的双手,用他不为传统束缚的创造精神,为新时代打开了现代雕塑的大门;当年轻的艺术家们蜂拥而入向前跑去时,他却已入衰迈之年,走都走不动了。他的创作对欧洲近代雕塑的发展有较大影响。罗丹常常一个人孤独地迷恋着一块大理石,对着它细细揣摩,盘算着,静静地度过几个小时,直到从石料中幻视到美好的形象时才动手。雕像《沉思》,就是在这种创作灵感的火花中闪现的艺术构思。这件作品别出心裁,在端庄的正方形基座上烘托着一个秀美而淳朴的女性形象。
思想者
原为《地狱之门》组塑的一部分,后翻铸成铜像。《地狱之门》取材于但丁的《神曲》,思想者是罗丹用以象征但丁的形象。一个强有力的巨人弯腰屈膝的坐着,右手托腮,嘴咬着自己的手,他默默凝视着下面被洪水吞噬的苦难深重的人们。他爱人类,难以对那些罪人作出最后判决,他深怀同情,陷入极大痛苦和永恒的沉思之中。
老娼妇
老娼妇是罗丹又一代表作。罗丹的主张就是:“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美,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能算是美的。”形象丑陋、干瘪如柴的老娼妇是一件恒世的佳美之作。它让人们联想起一位妓女,为生活所迫痛苦卖身的一生。罗丹将这位悲剧形象的老妓女的灵魂和肉体,淋漓尽致地呈现于观众面前,使人不忍目睹,不仅没有歧视之意,反而产生深深的同情之心,并为其社会所造成的苦难感叹不已。
五、中国雕塑史略
(1)远古:古朴与狞厉,图腾神性崇拜。
(2)古代:雄犷与生机,秦汉——中国历史唯一以雕塑艺术为中心的时期,生命意识和力度,生存意志和伟力的展现。
(3)南北朝佛像:阳刚与阴柔。
(4)隋唐佛塑:成熟与圆润,恢宏雍容,如唐三彩,菩萨似宫娃。
(5)宋代:文弱与婉约。
(6)明、清:娴熟与衰退,生命力度的弱化阴柔化。
中国的雕塑艺术在世界文明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其历史可追溯到距今5000~6000年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一件捏塑红陶猪头短尾四足兽形器形象生动,可谓中国古代雕塑的祖型。商周奴隶社会时期主要是青铜、陶瓷器工艺雕塑。大型雕塑到秦汉时期才得以发展。秦始皇收天下兵器,铸造了12铜人,重12万千克,可惜被董卓和符坚先后销毁了。1974年发现了规模巨大的秦始皇兵马俑坑,堪称中国雕塑史上一大奇迹,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陕西兴平县的霍去病墓,是汉朝陵墓雕刻的典型。它的主体雕刻“马踏匈奴”气势磅礴,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魏晋南北朝起开凿的宗教石窟造像,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是惊人的。众多的石窟雕刻中,以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石窟最为著名。
隋唐五代仍以开凿石窟造像为主,盛唐则把石窟造像发展到了历史最高峰,如四川乐山大佛是我国最大的石刻雕像。武则天在龙门造了规模超过所有石窟的奉先寺,表现了唐代雕刻艺术的高水平、新成就。
宋元时代的雕刻遍及全国各地,题材突破了单一的佛教内容,出现了佛、道、儒三教并存乃至三教合一窟的造像。宋代留存至今大量精美的彩塑,除敦煌、麦积山两处较集中外,还有山西晋祠侍女群像、山东长清灵岩寺和苏州保圣寺等处的罗汉群象,都是具有时代特征的艺术精品。
明清是封建社会的晚期,雕塑艺术已渐衰微,大型石窟已罕有凿造了。陵墓雕刻虽多,但其造型艺术水平比之以往都相形失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