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审美

第二节 中国园林审美

中国园林是多种艺术的结合,中国园林——诗人+画家+艺匠的作品,融合造景、建筑、园艺、文学、绘画、书法、金石、家具、装潢等多种艺术,满足游览、休憩、宴饮、品茗、吟诗、作画、抚琴等各种文化生活需要而人为构建的风景综合体,包括了山、水、石、动植物组合而成的建筑艺术群落。

园林一词在中国古籍中出现很早,在古诗中屡用“园林”二字,如白居易的“天供闲日月,人借好园林”等。园林是一种空间和时间相结合的艺术作品,是一种可供人们在其中游览、休息、起居,并满足人们对于山水林泉自然美享受需要的实用空间。园林是一种精神文明的产物,它不仅有生态、建筑、工程等方面的物质、技术问题,更有艺术形象问题。钱学森同志曾在国务院召开的首届中国市长学习班上呼吁:“要正视中国园林特殊性,它不同于西方附属建筑的园林,而是有文化性的美的艺术,应该隶属于美学范畴。”中国园林是世界园林之母。唐宋以来,园林艺术伴随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并产生很大影响。早在唐代,中日文化交流频繁,造园艺术传到朝鲜、日本。亭、台、楼、阁式中国园林已在日本出现,并有用汉字写成的楹联匾额。中国园林艺术是世界之母。中国园林文化继续对世界园林艺术发挥着作用。1980年,著名古建筑专家、园林艺术家陈从周教授将苏州园林景致“搬”到了美国,获得了美国人的赞叹。之后,芳华园、燕秀园都在国际园林节上获得金奖。典雅的徽州古园林——春华园,也在歌德故乡法兰克福市落成。1999年,在昆明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上,中国园林艺术大放异彩,取得了世纪性的巨大成功。

一、园林类型及名园举例

1.按拥有者身份分

皇家园林。是专供帝王休憩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看来,国家的山河都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皇家园林的特点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的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和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

皇帝整日处在金碧辉煌高大森严的宫廷里,居住并不舒服,缺少怡人的情趣,与大自然隔离。为了恢复人的天性,但又要保持皇性,于是营造了皇家园林。它最大特点是:规模宏大,豪华富贵,显示威严皇权的至高无上唯我独尊,一统天下,四方太平思想。盘龙雕凤,安放铜鹿鹤瓶以示六合太平,园中筑仙岛以便画饼充饥祀求长生不老,建寺庙以求宗教福佑等。园内的假山、建筑都是非常宏伟、壮观的。皇家园林以北京三山五园(即万寿山的颐和园、玉泉山的静明园、香山的静宜园、圆明园、畅春园)及河北省承德的避暑山庄为代表。

颐和园。清乾隆十五年建造了清漪园,光绪十四年慈禧太后重新修建清漪园,并改名为“颐和园”。颐和园建筑宏伟,占地面积4354亩。西面是西山和玉泉山的群峰,东西是圆明园的旧址。园内西北部是万寿山,南部是昆明湖。园内山环水抱,建筑绚丽多彩,风景极为优美壮观。封建帝王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势,在园林建筑布局中,往往总是有一组最显赫的建筑物,如慈禧修建的颐和园排云殿即属此类。排云殿是为慈禧祝寿朝贺用的宫殿建筑,采用了宫殿的样式,华丽的装饰,浓艳的色彩,上下左右罗列了许多形象奇异的亭、阁、殿、宇,以显耀皇权的骄横,体现出封建帝王唯我独尊、至高无上的封建统治思想。为了满足对世俗生活的渴望,园内还有苏州河买卖街。颐和园是我国现存皇家园林中最完整最华美的一处。

圆明园。圆明园是我国古典园林艺术之瑰宝,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万园之园。圆明园标志着我国古典建筑艺术已发展到最高峰。乾隆皇帝曾夸耀圆明园说:“天宝地灵之区,帝王游豫之地,无以逾此。”圆明园建筑规模极其宏伟,三园占地面积5000多亩,是京城西郊最大的苑囿。园内有前湖、后湖和福海,占地面积近两千亩。有100多个风景点,建筑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圆明园既吸收了江南园林的艺术成就,又仿造全国名山胜景,融合南北园林艺术。既体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特色,又吸收了西洋建筑的风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圆明园可谓全人类园林建筑艺术的最高典范。可惜在1860年毁于外国侵略者之手。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巨大损失。

私家园林是供皇家的宗室外戚、王公官吏、富商大贾等休闲的园林。其特点是规模较小,所以常用假山假水,建筑小巧玲珑,表现淡雅素净的色彩。现存的私家园林,有北京的恭王府,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沧浪亭、网师园,扬州的个园、何园,无锡的寄畅园,上海的豫园等。江南园林是私家花园,追求一种精巧素雅,玲珑多姿的风格,讲求山林野趣,朴实的自然美,有书卷气,书香味。私家园林最大的特点是,善于把有限的空间,巧妙地组合成千变万化的园林景色,再现大自然的美景;把山水、花木、建筑融为一体,把自然美、人工美有机地统一起来,以少胜多,以精取胜。造园艺术家善于用长廊、粉墙、花窗来分隔园内的景物,但又隔而不断,相互掩映。当游人置身于园中,便产生了步移景异的感觉。

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重点风景旅游城市,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古以来被人们誉为“园林之城”,其盛名享誉海内外。

2.按园林所处地理位置分

北方类型。因北方地域宽广,所以北方园林范围较大;又因大多位于古都之中,所以建筑富丽堂皇。因自然气象条件所局限,河川湖泊和常绿树木较少。由于风格粗犷,所以秀丽媚美则显得不足。北方园林的代表多集中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

江南类型。南方人口较密集,所以园林地域范围小,又因河湖、常绿较多,所以园林景致较细腻精美。其特点为明媚秀丽、淡雅朴素、曲折幽深,但因面积小,略感局促。南方园林的代表大多集中于南京、上海、无锡、苏州、杭州、扬州等地。

岭南类型。因为地处亚热带,树木终年常绿,又多河川,所以造园条件比北方、江南都好。其明显的特点是具有热带风光,建筑物都较高而宽敞。现存岭南类型园林,有著名的广东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番禺的余荫山房等。

自然园林有西湖等。

二、中国园林艺术特征

意——景情融合的意境美;

精——以小胜大的精巧美;

雅——曲折含蓄的典雅美。

中国园林源于自然,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若天成。属于写情自然山水型,以景寓意,表达某种意向、理想、抱负和品德,于潜移默化中受到大自然的陶冶和构园艺术的熏染。

园林艺术的五要:

要寓意曲折,耐人寻味;

要宛自天成,巧夺天工;

要布局合理,有机结合;

要层次分明,突出重点;

要节奏韵美,统一有序。

园林境界要体现三境:生境、画境、意境。

生境:园林要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美和浓厚生活气息的生活美。尽量利用原有的地势、水形、花树的形态,再进行理水、造山、植景等工作,这就是园林构建的因借艺术。

画境:园林构筑布局时,对自然山水进行艺术取舍和概括,力求做到“景因境成”,“贵在得体”。通过假山布局,采用各种透景技法(障景、漏景、借景、夹景、对景),设计合理的路线,利用园中有园、湖中有岛的空间结构来布局。注意动静、幽朗、虚实、高低的和谐对比,形成一种有主次、烘托、呼应、扬抑等多样协调的犹如画面的境界。

意境:是我国园林的精髓,是理念、情趣,通过园林来表达某种意愿,或倾诉某种理想,表示爱憎、美丑,这是中国园林所特有的理想美。在借助其他艺术来丰富和充实园林的形象上,除了像西方一样采用雕塑、工艺美术和绘画外,中国园林尤其突出了文学和书法因素,追求物质性和精神性的结合,造型艺术和语言艺术的和谐统一。

中国园林艺术具有意、精、雅的审美特点:

1.景情融合的意境美

中国古代园林都是文人造园,所以园林和山水画、田园诗一样,重视神思和韵味,用意境来评价作品格调的高低。清人钱泳在《覆园丛话》中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注意诗一般的意境,要借景抒情。“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追求“宛若画意”。这种园景、诗情、画意融合一体的意境美,经常用匾额楹联来点题。例如,苏州拙政园的水,有诗形容:“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园中有一扇亭名“与谁同坐轩”,取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载”的词意;园中植梅,抒发“正怜香雪飞千片,忽讶残红覆一丛”;池里植荷,表示出污泥而不染的香远益清的品格;屋旁栽芭蕉,就咏诗:“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处处显示出诗情画意的意境美。

2.以小胜大的精巧美

明朝造园家计成说:“人为之美入天然,故能奇。”“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私家园林多在城市,既要求方便的城市物质享受,又能得到自然山林的野趣。要解决居住、宴客、读书、游憩的多种功能,但面积与财力又有一定限制,所以就逐渐形成了精巧的城市园林。它不可能简单地模仿自然,于是就取法于中国山水画,把大自然中的精华,按照自然美的规律,经过精细的提炼加工,艺术剪裁,巧妙地再现大自然之美。因而,具有典型、集中、精致、丰富的特征,实现了虽是咫尺山林,却有多方胜境的目的。这种园林、看到的或一带粉墙、一角小楼,或花木扶疏、林荫掩映,或廊阁迂回、曲桥跨水,或山峰崛起、蜿蜒上下,或平湖辽阔、泉水淙淙。虽身处喧闹之城市,犹获得山林之风趣,可谓精巧奇特之至。

3.曲折含蓄的典雅美

中国园林多数讲究曲折含蓄、内向隐晦、婉约朦胧。如深山藏古寺的意境:“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烟雨迷蒙里的山峦群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红楼梦》中,大观园里步移景异,引人入胜,层层引导,处处更新之趣。景是“藏而不露,引而不泄”,路是“曲而不尽,峰回路转”。这种“无意胜有意”、“无声胜有声”、“无色胜有色”的效果,正是造园者苦心经营,而不露痕迹的高明之处。这种做法,实际上和中国的文学艺术的审美要求是相通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意贵乎远,境贵乎深”。

三、中西园林的差别

中国园林         西方园林

1.曲线园林虽由人作    1.几何园林

宛自天开,自然美     人工美

2.有山石无喷泉      2.无山石有喷泉

3.园林与建筑融合     3.园林与建筑分离

4.有亭子,有石舫     4.无亭子,无石舫

5.步移景异        5.一览无遗

瀑布,顺势而下      喷泉,逆天而上

四、中国园林的艺术手法: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园林建筑的艺术手法,可以用《园冶》中的三句话概括,即因地制宜、巧于因借、精在体宜。因地制宜——造园“必先相地立基,然后定其间进,量其广狭,随曲合方”,“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能妙于得体合宜,未可拘牵”。巧于因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不分町重,尽为烟景”。也就是说,只要是好的,都可借来成景。精在体宜——园林要得体;适合停息处建亭,能够凭栏眺望处设榭,园路可随势迂曲起伏,这叫合宜。体与宜的关键都在一个精字。正如清诗人袁枚所说:“一水一石,一亭一台皆得之于好学深思之余。”

我国古典园林造园艺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在有限的空间里,要再现自然山水的美,寓意曲折含蓄,引人探求和回味;避免全盘托出,一览无余;造山挖池,要“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夺天工”;避免牵强附会,矫揉造作;各类建筑的设置,要与周围的环境有机地结合;避免喧宾夺主;景物的组织要统一,有连续性;避免杂乱无章,断经绝路。

1.小中见大,咫尺山林

以少胜多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传统特点。在园林中,常把全园分隔成若干个小园,形成园中有园。而园与园之间的分隔方法千变万化,可用墙、桥、廊、假山、树木分隔等,使景色重重叠叠,面积小而层次多,空间小而深度大,物少而景多,费工少而意境多,可谓一勺江湖,咫尺山林,立观千山,坐视万壑。

2.忌直求曲,奇趣多变

中国艺术推崇曲线美,为了求得意境幽深,瞬息万变,园林艺术极尽蜿蜒曲折之能事。廊要随形而弯,依势而曲,使廊中之人视线左右多变,廊外之人也能感受到园林空间的曲折变幻。路要曲径绕篱,夹径环山,蹊径盘长,步移景异,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山石固然要有高有低,水面更要有放有收,有曲有折。

3.虚实相生,疏密相间

中国艺术十分注重虚与实的辩证关系。虚实相生相长,互相对比而存在,缺一不可。虚即无、假、空、隐、疏,实即有、真、现、显、密。在园林中,山为实,水为虚;墙为实,门窗为虚;房屋为实,庭院为虚;峰峦突出为实,涧壑凹入为虚;近景为实,远景为虚;明朗为实,昏暗为虚;物为实,影为虚;聚为实,散为虚。虚实对比的手法造成园林景色互相交织、穿插,达到忽断忽续、忽明忽暗、忽高忽低、忽急忽缓、忽聚忽散、忽旷忽奥、忽浓忽淡、忽虚忽实的审美效果。

4.欲扬先抑,藏而不露

东方文化讲究含蓄,西方文化追求直露。反映在园林上,西方直线几何形跑马式园林一目了然,中国曲线园林则切忌一览无余。中国园林在峰回路转之后的豁然开朗,能给人以强烈的审美感受。这正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能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中国园林中,这种手法用得很普遍。苏州留园的入口曲折狭长,沉闷而压抑,待到走廊尽头,视野顿时开阔,对比极强。上海新建的红楼梦大观园进门有一座大假山挡住视线,只有翻过山或绕过去才能看见主景色。

5.叠山理水建筑点缀

中国园林把建筑、山石、水、花木并列为造园的四大要素。按宋人郭熙的画论分析:“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水以山为面,故水得山而媚。”园林的叠山理水,既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

(1)叠山。山石:自然信息+象征意义+艺术提楝,叠成洞径台涧瀑峰峦等,突现古旷深沉空灵意境美。独石峰:清瘦顽拙漏透皱丑,片石孤峰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堆山切不可企图堆成真山,要做“到片山有致,寸石生情”,假山要求符合瘦、漏、透、皱、丑的美学原则。峰石还应上大下小,取飞舞之动势。山石镶边,或水边驳岸,能达到峰岩嶙峋,沟壑纵横,脉络分明,富山林野趣。假山叠石的审美功能主要是增添园林的自然美。假山叠石讲究“做假为真,以假乱真”,假山美不美,首先看它是否有真山的形象。要有原始味和野味,切不可暴露人工雕琢的痕迹。

(2)理水。水无定形,水岸须曲折自然,水面须不规则。水可显现形色光影声之美。水是组成园林的要素之一。中国的哲理是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水的常态是泻与平。“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不仅是诗,也是哲理。“山是眉峰聚,水是眼波横”,中国园林没有西方倒行逆施的喷泉,此非不能也,而是不为也。中国园林治水为瀑布、水帘、泉池。山石凸而呈阳刚美,水面凹而显阴柔美。有山有水,阴阳相济,才能完整地表现林美。水岸曲折而显其形态美,游鱼莲动而显其生机美,风吹波起而显其动态美,水中倒影而显其静态美。芙蓉出水,鸳鸯戏水,垂杨拂水,种种水景之美美不可言。宋代大画家郭熙说过:“山以水为血液,以草为毛发,以烟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单纯造山叠石而忽略水的因素,就会造成枯山,而缺乏自然的生机与活力。

(3)建筑。亭台楼阁、桥榭厅廊,是中国园林的主要建筑。园林建筑要注意创造艺术意境,要有助于扩大空间,丰富游览者的审美感受。亭台楼阁的审美价值还不只限于建筑本身,而是通过这些建筑的门窗,还可以欣赏园外无限空间的优美自然景色。除了楼、堂、阁、台以外,我们来看看中国园林建筑的一些细部或小品。

建筑融入园林:布局灵活、造型多样、风格典雅、精致精美。

厅是满足会客、宴请、观赏花木或欣赏小型表演的建筑,它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发挥公共建筑的功能。

堂是居住建筑中对正房的称呼,一般是一家之长的居住地,也可作为家庭举行庆典的场所。堂多位于建筑群中的中轴线上。

亭是憩息赏景的建筑,也是园中的一景。通常有四方亭、六角亭、八角亭、圆亭、扇面亭等形式,其屋顶分单檐和重檐两类。亭为中国园林特有,天人合一观念的物化。

形状:三角、四角、六角、八角、圆亭、扇亭、双亭。

用途:路亭(短亭、长亭)街亭、桥亭、井亭、警亭、钟亭、鼓亭、碑亭……

四大名亭:兰亭、醉翁亭、陶然亭、爱晚亭。

亭中之最:铜亭(颐和园)、廓如亭(颐和园、最大130平方米)。

楼是两重以上的屋,故有“重层曰楼”之说。楼的位置在明代大多位于厅堂之后,在园林中一般用作卧室、书房或用来观赏风景。

四大名楼

蓬莱阁。蓬莱阁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创修于宋嘉佑六年。1982年与水城同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蓬莱因有海市之胜,历史上曾是秦、汉之君巡幸的地方;之后,八仙过海的传说又长久地依附在这里,遂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仙境。蓬莱阁即缘此而建,坐落在城北濒海的丹崖山巅。丹崖拔海面起,通体赭红,与浩茫的碧水相映,时有云烟缭绕,蓬莱阁高居其上,“仙阁凌空”确是一幅天开的画图。

岳阳楼。岳阳楼矗立于洞庭湖东岸,岳阳市西门城墙上,西临烟波浩渺的洞庭湖、北望滚滚东去的万里长江,水光楼影,相映成趣,素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盛誉,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初唐时,称为“南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岳阳楼高21.5米,三层、飞檐、纯木结构。楼顶覆盖黄色琉璃瓦,造型奇伟,曲线流畅,陡而复翘,宛如古代武士的头盔,名叫盔顶。盔顶下的如意斗拱,状如蜂窝玲珑剔透。“岳阳楼”匾额为郭沫若手书。历史上的诗人如杜甫、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均前来登临览胜,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使岳阳楼名扬天下。公元1045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请好友、文学家范仲淹作了《岳阳楼记》,从此,岳阳楼更加闻名遐迩。岳阳楼内陈设别具特色。各层内悬挂历代名家撰写的楹联。一、二楼各嵌有一副《岳阳楼记》雕屏,一楼雕屏是公元19世纪的复制品;二楼所嵌雕屏为公元18世纪大书法家张照所书,字形方正、笔力雄浑、技法多变、独具匠心,为传世一级珍品。三楼所嵌雕屏是毛泽东书杜甫诗《登岳阳楼》,笔法雄健奔放、形神兼备。雕屏金光耀眼、熠熠生辉。1988年,岳阳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滕王阁。江西滕王阁始建于宋代,今重修后的滕王阁,连地下室共九层,高57.5米,占地达47000平方米。滕王阁为历代封建士大夫们迎送和宴请宾客之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曾设宴阁上,命诸臣、文人赋诗真词,观看灯火,充分表现“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气势。内有多间仿古建筑的厅堂,用作古乐、歌舞、戏曲的表演厅;展览馆等。登楼眺望,南昌景致尽收眼底。

黄鹤楼。在武昌蛇山,始建于三国,历代的名人如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夏竦、陆游等都曾先到这里游览,吟诗、作赋。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戚戚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来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看到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到不得,崔颢提诗在上头”。崔颢提诗,李白搁笔,黄鹤楼从此名气大盛。

阁:与楼近似,但较小巧。平面为方形或多边形,多为两层的建筑,四面开窗。一般用来藏书、观景、也有用来供养巨型佛像。

榭:它的突出特点是建于水边,架临水上。结构轻巧、立面开敞,跨水部分由立于水中的石构梁柱支撑。

廊:它不仅是连接建筑之间的有顶建筑,而且是划分空间,组成景区的重要手段,同时本身又成为园中之景。一般廊上都有彩画。廊为空间的过度与联系。

塔:是重要的佛教建筑。在园林中往往是构图中心和借景对象。

桥:在园林中不仅供交通运输之用,还有点饰环境和借景障景的作用。陆景与水景的联系

窗与门:空间开合交融,虚实对立统一。

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工部的这两句诗,把中国传统建筑对窗门的美学追求,给了一个非常中肯的概括。的确,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窗户绝不仅仅是为了透光和透气,一个好的窗户,应当是一个好的画框。也就是说,当室主在室中面朝窗户时,他的首要感受,应当是觉得看见了一幅优美的图画。“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这是写意画;“榆柳萧疏楼阁闲,明月直见嵩山雪”,这是工笔画。因为把窗景当成画,所以“画框”便有非常丰富的变化,这在中国园林建筑中体现得尤其鲜明。中国古典园林的墙廊上,往往开挖出一个接一个形状不同的漏窗,或仙桃葫芦,或石榴蝙蝠,或扇形瓶形,或连环方胜,“画框”本身极富装饰趣味。然而更重要的是让廊中漫游者移步换景,也便是犹如在一个画廊里赏画。再进一步探究,我们便发现在中国古典建筑中窗不仅是“画”,而且也是诗:“梦觉隔窗残月尽,五更春鸟满山啼”;又是音乐:“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乃至“天籁”的笛孔;“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等等,具有诗情画意的审美情趣。

门。门是空间的分隔与转移、封闭与开放。门具有物质功能,更有审美功能。门的审美功能与人的情感密切相关。唐代刘万年《春怨》诗写道:“寂寞空庭春欲晓,梨花满地不开门”写出了宫廷女子春暮的哀思。唐代崔橹的一首《华清宫》:“门横金锁悄无人,落日秋声渭水滨”抒发了无限的感叹之情。杜甫的“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又描写了诗人开门迎宾客的兴奋之情。中国园林门的形状多样,有圆洞门、六角门、八角门、花瓶门等,别具美感。圆洞门出自《庄子齐物论》:“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的天人合一观念,这在西方园林中是没有的。门窗上的装饰花纹有云龙纹、如意纹、拐子纹、冰裂纹、藕丝纹、书条纹等,十分考究。

墙。墙用于分割园林空间,有隔绝感。陆游诗句“满城春色宫墙柳”,叶绍翁诗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对墙的感叹。墙顶部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起伏波浪形,使墙体或有刚直美,或显秀婉美。实体墙太闭塞,故开以各种漏窗,这是对墙的含蓄辩证虚实变化,使之轻巧透亮空灵,增加了墙的形式美感。

桥。园林中的桥除了越沟渡水以外,更主要的是为了连接和点缀风景,增加园林的情趣和意境美。清水悠悠,小桥卧波,显得分外清幽。对此欧阳修有诗:“波光柳色碧滨蒙,曲渚斜桥画舸通。”园林中常见的桥有平桥、曲桥、拱桥三种形式。平桥无栏杆只放一块石板,显得自然质朴。曲桥曲折宛转,造型优美,如上海豫园的九曲桥,杭州西湖的九曲桥。九为最大阳数,九曲乃形容曲折之多,不一定拐九个弯。拱桥有单拱式,有多拱式。杭州西湖有六吊桥,是高拱桥。北京颐和园中的十七孔桥是我国园林的大型拱桥。

亭。亭有顶、柱而无墙,是人与自然最充分交融的建筑。西方园林绝无亭子。中国园林的亭形态多样,极为丰富。常见的有方亭、圆亭、六角亭、八角亭、半亭(多筑在悬崖上)等,还有桥亭。亭是园林点睛之笔,在园林风景中起着“左右游人,奴役风月”的作用。亭子建筑在不同的位置,起的审美作用也不同。山亭在绿荫丛中,时隐时现,似有神秘色彩。岸亭富有一番风趣。“小红桥外小红亭,小红亭畔高柳万蝉声。”高亭可对全园景色一览无余。水亭则另有一番风趣。游人隔水相望,神驰心往,但又无桥可通,使人起泛舟之意。

廊。廊是连续长条形建筑,故称为长廊,是我国园林一种独特的建筑物。长廊有直廊、曲廊、波形廊和复廊四种。廊,又因建造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有的廊驾于水面,叫水廊;又有的筑在起伏的山坡上,叫爬山廊顾和园的长廊是我国园林中最长的廊,全长728米,以建筑精美、曲折多姿和丰富的彩画而称绝于世。在长廊中间用花墙隔起来,形成内外两条长廊,这就是复廊,复廊的隔墙上常设有漏窗,起着组织框景的作用,又使墙内外景色隔而不断,相互掩映。

中国明末造园家——计成:轩楹高爽,窗户虚酃,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西

方窗子高耸是看天国的,中国窗子低矮是看自然的。

墙与漏窗:虚实、通断、开合。

6.花木寓意,蜂蝶传情

园林离不开花木,园林中常借花木抒情。杭州西湖有牡丹亭、曲院风荷。荷花又称君子花,借意出污泥而不染。宋代张耒《莲花》诗:“平池碧玉秋波莹,绿云拥扇青摇柄。水宫仙子斗红妆,轻步凌波踏明镜。”杜衍《雨中荷花》诗:“翠盖佳人临水立,檀粉不匀香汗湿。一阵风来碧浪翻,珍珠零落难收拾。”牡丹是中国国花,李白诗云:“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遥台月下逢。”诗中把杨贵妃喻为国色天色的牡丹花。松竹梅三者比为岁寒三友,象征高人、隐士之品格。松兰竹菊为花中四君,莺燕蜂蝶为花间四友。园林中有了它们,才显出一派生机。

7.景文相彰,书画结合

景文相彰是中国园林的传统特点。园林中使用匾额、楹联、碑碣、石刻者很多,词句也典雅优美,富于情趣。例如,西湖孤山亭上题有“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这是叠字句佳作。桂林的漓江畔象山,有洞临江,如象鼻汲水,水、月、洞三者结合,回环往复,景色奇幻,乃有“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的题词;山海关孟姜女庙有一奇对:“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因平仄和声母不同而词义不同。游人要仔细阅读才能理解意思。

8.借景

突破园林空间局限,延伸景观深度广度。

仰借:窗含西岭千秋雪,俯借:门泊东吴万里船。

树木花草、鱼虫鸟禽:

(1)使园林充满生机。

(2)淡化人工建造痕迹。

(3)丰富园林审美内容,行色香声味。

(4)配植因地制宜,和谐协调、人文象征。

桌椅凳:游园的休止符美人靠。

园林空间布局

(1)空间划分。

(2)空间渗透。

(3)空间对比,虚实、大小、疏密、开合。

(4)空间序列。

单线串联、多线辐射。

自由组合。

虚实对比:

实   虚

山   水

房   院

墙   窗

近景  远景

物   影

五、园林游览与品园

动观与静观:旅须速,游须缓。

视距与视角:

远视:深远感,疏离感,朦胧感。

近视:近邻感,亲近感,鲜明感。

仰视:庄严感,崇高感,雄伟感。

俯视:喜悦感,亲切感,自豪感。

1.游览的线与景

园林欣赏是线与点的结合,园林中的游览线要曲折迂回,风景点要步移景异,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步步引人入胜,游览线上的空间要有大、有小,有开、有合,有高、有低,在进入较大的风景区之前,要有曲折、狭窄的小空间过渡,先收敛游人的视觉,然后,转入较大的空间,使人豁然开朗。这样的设置有利于激发游人的游兴。其过程类似听交响乐。

2.游览的点与景

观赏园林有动观和静观两种形式。为了满足静观的需要,就要设立游览的观赏点。有了最佳观赏点,才能观赏最美的景。观赏点要看到园林的近景、远景、中景、侧景和全景。观赏点要因地势的高低、前后来设置,或登山,或临水,或探幽,总之要有变化。下面介绍一些特殊的景。

特写景。中国园林中除了布置大面积的风景以外,还有一些风格独特、精雕细刻的景物,供人欣赏,这种特殊的景物叫特写景。如一些特殊的植物、花卉、盆景,精巧的叠石、精细的小建筑等,都可以构成特写景。例如,我国园林内一些造型优美的著名太湖石:颐和园的青芝岫、上海豫园的玉玲珑、杭州文澜阁的美人峰、苏州留园的冠云峰,等等。

引景。引景是吸引游人继续游览的景物。例如,山上筑一个亭子(引景),游人就会往上爬。亭子筑在水中,就会引起游人泛舟之意。园林中的“漏窗”也起引景的作用。

点景。点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特色之一。点景主要是用词语点出景物的特征和意境,辞因景生,景因辞胜,以增加风景的魅力和色彩。如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夕照、三潭印月等。这样一点,景便随名而生,显出景物的特征,意境及其周围的环境气氛,从而为游人提供最佳观赏的时间和地点。

借景。借景是我国造园艺术的重要环节。借景就是把园外的景物巧妙地组合到园内来,以充实园内的空间,丰富园内的景色,使园内外的景色融汇成一个整体。《园冶》一书说:“夫借景,园林之最要者也。如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然物情所逗,目寄心期,似意在笔先。”借景的形式不同而产生的审美效果也是不同的。远借是把离园较远的景物借到园里来。邻借是把园林邻近的景物纳入园内。仰借的观赏点在低处,俯借的观赏点在高处。“窗含西岭千秋雪”是仰借,“门泊东吴万里船”是俯借。仰借产生高远的美,俯借产生平远的美。

藏景。藏景就是园中园。一般都藏在大型皇家园林中的僻静处,例如,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就是藏在颐和园东北角上的一个小园林。北海中的静心斋也是园中园,是一座非常优美精致的江南式小园林。

对景。对景指园中两景相对,如亭一亭,楼一亭,楼一榭相对,产生情感交流。两景相对距离要适当,太近则硬,太远则疏,要使空间距离与心理距离达到既分离又交融的境界。

3.品园三味

品园有三味:诗味、画味、乐味。园林是一种在时间中展开的空间艺术,游园者可以自由自在地游览、观赏。但自由观赏并不是乱跑一气,要领略园林艺术的个中三味,还要注意合理地组织游览线、景物点、特景、借景、引景、藏景、对景等,以使游人有步骤有目的地游览、观赏,从而得到丰富的审美享受。

品诗味。园林是无声诗,园林诗味如前所述。代沈俭期游山阴(绍兴)写诗道:“船如天上坐,人似镜中行;人如天上坐,鱼似镜中行。”相传乾隆游江南园林,说了一句“真有趣”,随从者感到不雅而求赐“有”字,剩下“真趣”二字,两人品园的水平立见分晓。苏东坡诗曰:“西湖天下景,游人无愚贤。深浅随所得,谁能识其全?”游园要有美的欣赏力,切不可浅尝辄止。品诗味要品出园林意境美,品画味要看出园林构图美。

品乐味。园林是一首凝固的民族音乐,有序曲、主题、重复、回旋、节奏、韵律、跳跃、休止、抑扬顿挫,如能品出这些美感,便真正懂得了园林的美。为了助兴,有的园林内还播放民族音乐,但音量要小。切忌在中国园林内播放西洋爵士摇滚乐或流行歌曲。桂林风景点盘山索道高耸入云十分惊险,支柱上有扩音机播放音乐,目的是为了缓和游人紧张心情,出发点是好的;然而,播放的歌曲竟然是“再见吧,妈妈,别难过莫悲伤”,真让人哭笑不得。从事旅游工作的人一定要提高美学修养,不可闹出这种笑话。

品画味。园林画味显而易见。常说风景如画,没有人说画如风景。中国园林直接取意于国画。观画是神游,游园是亲历。有人看过西湖图画,等到亲历游览西湖后感言:昔日曾见此湖图,不信人间有此湖;日打从湖上过,画工还欠着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