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宗教文化
一、佛教概述
佛教在世界上有极其重大的影响。爱因斯坦说,任何宗教如果有可以和现代科学共依存的,那就是佛教。罗素说,世界上所有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汤恩比说,解决21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儒家学说和大乘佛法。卡普拉在其《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中写道:“古老的宗教典籍《华严经》与现代物理学的理论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孙中山则说,佛教是造成民族和维护民族一种最伟大的自然力;佛教乃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1916年8月,孙中山先生携胡汉民等人乘“建康号”军舰前往舟山群岛视察,8月 25日下午,顺道登上普陀山游览,孙中山一行上岸,正巧遇到了北京法源寺的当家和尚道阶也在普陀山。孙中山由普济寺当家和尚了余和道阶陪同去佛顶山游览。当步行至惠济寺时,只见寺前矗立着一座伟丽的彩色牌楼,仙芭组锦,宝幢飘舞,约有数十个和尚,生得相貌奇特,站立两旁,迎接来客。在和尚队伍之后,还有一个大轮盘在飞转,不知用何力推动?孙中山边走边想,忽然间,这个场景就消失了。孙中山问同行者,均说未见。进入寺内,孙中山又问当家和尚,也说未派和尚迎接。当时,在旁的了余、道阶均说是罗汉迎接先生。后来孙中山口述此事,并由秘书拟定《孙中山先生游普陀山志奇》一稿,孙中山过目后加盖“月白风清”小章于上。按照现代人的观点,可能孙中山看到的是海市蜃楼之类。孙先生目击的是“异僧”,而假如这个是海市的话,应该是折射异地的自然风光。但是究竟是何地呢?孙中山是位基督教徒,但是没有宗教偏见。他的这种忠实记录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一)佛教的创生
1.佛与佛教的含义
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觉圆满,大彻大悟,万德具备的人名之为佛。“佛”左为人,右为弗,说明佛是人修行而得。
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佛教应当叫做佛法。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做“法”。佛经中常见到的“一切法”、“诸法”字样,就是“一切事物”的意思。佛根据自己对一切法如实的了解而宣示出来的言教,所以也叫做法。佛字是“佛陀”的简称,佛陀的意义是觉者或智者。现代人往往把涅槃理解为死亡,这是错误的。涅槃一词原是印度语,本义指火的息灭或风的吹散,其汉语意义为灭度、寂静,《大涅槃经》:“离欲无为、烦恼火灭、常住解脱、究竟安乐,是名涅槃。”
2.释迦牟尼佛应化事迹(公元前565—前486年)
释迦牟尼是印度迦毗罗卫国人,净饭王的太子,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他是释迦族的一个大圣人,称为释迦牟尼。
悉达多太子降生的时候,他的母亲摩耶夫人根据当时的习俗是要回娘家去生产的。摩耶夫人回娘家时,路过蓝毗尼花园时,手攀一棵美丽的无忧大树的树枝。正在这时候,悉达摩太子就从母亲的右肋降生了下来。当太子降生的时候,他东南西北各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而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同时还有九条龙吐出香水,地上又自然涌出二个水池,供太子沐浴洗澡。
太子降生后不久,一位当时负有盛名的预言家阿私陀仙人,来谒见净饭王为太子占相。阿私陀仙人看完之后叹息说:“太子的相太好了,他具32种好相,在人间找不出第二个来。他若出家,他必可成为福德智慧圆满的佛陀。”净饭王一心一意希望太子将来继承王位,决不愿他出家成佛。于是想尽办法,用世界上最好的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来诱惑太子的清净身心,不令他有丝毫的不愉快。但是太子多生以来,勤修苦练,宿根深厚,智慧如海,面对这一切,当然是一尘不染,六根清净。
当太子诞生七天后,他的母亲摩耶夫人就去世升天了。于是,太子就由姨母摩诃波阇波提抚养长大,后来她也随佛出家,是佛教四众弟子之中的第一个比丘尼。
太子天资聪颖,对文学武技都非常精通,再加以武艺精擅,神力过人,可以说是文武双全,智勇兼备。在17岁时,净饭王就为他选择另一个德貌双全的名叫耶输陀罗的女子与他结婚。但是太子多生多世勤修戒定慧三学,熄灭贪嗔痴三毒,所以他虽然身处尘劳之中,心常清净,如莲花一样,出于污泥而不染。
太子19岁那年出城郊游,看到农夫耕作,烈日曝身,汗流浃背,犁过虫出,众鸟争食,牛疲人困,苦不堪睹。太子感叹众生备受诸苦,开始思索起生死苦恼问题。后来又一次太子到城外出游。太子乘车到东门,看见一个老人,发白面皱,骨瘦如柴。手执拐杖,行动极其困难。车经南门,又看见一个病者,身瘦腹大,喘息呻吟,痛苦万状地在道路旁挣扎。后来又到了西门,遇到一族人抬着一具尸体。那尸体脓血流溢,恶臭难闻。随行的亲属,痛哭流涕,使睹者心酸。太子看到此等情状,真是感慨万分。想到世人不拘富贵贫贱,都逃不过生老病死的大关。最后经过北门,看见一个梵行沙门,圆顶法服,威仪有度。太子心里生大欢喜,对这位沙门恭敬地请问:“你是什么人呀?”答曰:“我是比丘。”太子又问:“比丘是做什么的呢?”答曰:“比丘是出家修行求道之人。我们出家人,一心修道,可以解决自己和一切众生的生老病死四种最大的痛苦。”
从此太子就下决心要为自己和众生探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的大道,毅然舍弃荣华富贵和天伦之乐,逃出王宫,过起了苦行僧的生活。他在离家出走时发誓:“我今欲为一切世间求解脱故,出家修道。我若不断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终不还宫!”
净饭王派了憍陈如等五位大臣去追劝太子回国,但太子立志修行,不为所动,大臣们无奈只好跟随太子一起去修行学道。太子出家后,遍访名师求道,修习禅定。他修习后发觉,那些世间禅定不是究竟解脱之法。后来,他又到雪山,苦修六年静坐思维。一天只吃一粒米、一粒芝麻。最后身形消瘦,筋骨连立,但对解脱之道仍无所得。于是他便到了尼连河洗净了身躯,并接受了牧羊女供养的乳糜,恢复了体力。这时随太子苦修的五名从者,以为太子已退失了修道的初心。便心生诽谤,一同离开太子自行到波罗奈国鹿野苑中苦行去了。
太子见他们离去,他便独自在尼连河边一棵菩提树下,敷上了吉祥草,珈趺而坐,并发誓说:“我不成无上正等正觉,誓不起此座。”在第49天——12月初8的明星出时,豁然大悟,断尽自心中的生死根本,成为圆满觉知宇宙人生实相的大觉者——佛陀。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悟道后,到了鹿野苑,先度脱以前的侍从憍陈如等五人。初转法轮,为他们说苦集灭道四圣谛的修行法门,令五人离垢证果,为佛弟子。他们成为佛最初得度的五比丘,这是世间有比丘的开始。到这个时候,世间三宝具足。三宝就是释迦牟尼佛,法宝是四谛圣法,僧宝就是最初被度的五比丘。
释迦牟尼成道后,实践其度众生的本怀,走向人间说法40余年,其所说法,围绕生死之解脱为中心。他奔走于中印度各地,身边时常追随着一批希望从他而获解脱的弟子。整个恒河中下游的人民都曾因为他所传播的真理而骚动不安。当他80岁那年,佛有始有终,把一切有缘得度的众生都度化了。于是佛最后在拘尸那城外,娑罗双树下右肋而卧,示现大涅槃。2月15日中夜月圆时分,千古伟人安静地进入无余涅槃。后来诸弟子将佛世尊圣体于拘尸那城的天冠寺荼毗火化,所遗舍利子由摩揭陀等八国分别供养。
3.佛舍利
世界最高佛塔——陕西省扶风县148米的法门寺合十舍利塔落成。佛教圣地法门寺合十舍利塔落成暨佛指舍利安奉大典隆重举行,世界唯一的佛指舍利在法乐中顺利安放其内,以供世人瞻礼。新落成的法门寺合十舍利塔,造型如同合十的双手,中间镂空部分是一座传统形式的唐塔。合十舍利塔前铺设了一条长1230米、宽108米的佛光大道,一些源于佛教经典题材的景观小品及金色菩萨像点缀在佛光大道两侧。佛光大道的两头分别是可容纳10万人的朝圣广场与山门广场。2010年6月12日上午9时15分,阿育王塔中密藏千年的“佛顶真骨”和“感应舍利”真容展现在世人面前。据台湾星云法师介绍:这可能是世界唯一仅存的佛顶骨。6月12日是世界文化遗产日,开启活动为世界文化遗产日献上了一份来自中国的厚礼。
(二)佛与菩萨
1.十方世界无量佛
竖三世佛: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
横三世佛:西方净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东方净土琉璃世界药师佛。
三身佛:
法身佛毗卢遮那佛,代表佛教佛法凝聚所成的佛身;
报身佛卢舍那佛,指以法身为因,经过修习得以佛果、享有佛国净土之身;
应身佛(又称化身佛)释迦牟尼佛,指佛为超度众生,来到众生之中。
2.汉传佛教佛菩萨
华藏世界华严三圣 文殊菩萨 吡卢遮那佛 普贤菩萨
娑婆世界三圣 观音菩萨 释迦牟尼佛 地藏菩萨
西方净土极乐世界三圣 大势至菩萨 阿弥陀佛 观世音菩萨
东方净土琉璃世界三圣 月光菩萨 药师佛 日光菩萨
3.四大佛教名山
九华山,大愿地藏菩萨道场。
五台山,大智文殊菩萨道场。
峨眉山,大行普贤菩萨道场。
普陀山,大悲观音菩萨道场。
(三)佛教寺院布局
1.三门:空门、无相门(东)、无作门(西),象征三解脱
进了三门殿后,东面立钟楼,西面立鼓楼,每日响起晨钟暮鼓。
2.哼哈二将
哼将为青面闭口,手执荡魔杵及乾坤圈;哈将为红面开口,手执降魔杵及定风珠。《封神演义》一名郑伦,能鼻哼白气制敌;一名陈奇,能口哈黄气擒将。郑伦原为商纣王的部将,拜昆仑度厄真人为师。真人传给他窍中二气,将鼻一哼,响如钟声,并喷出两道白光,吸人魂魄。后来,被周文王擒获改邪归正。陈奇也是商纣王的部将,姜子牙封神时敕封郑伦、陈奇镇守西释山门,宣布教化、保护法宝。
3.天王殿、弥勒佛、韦陀菩萨
弥勒佛面南,香客进寺拜弥勒佛。韦陀菩萨面北,手握的金刚杵如果触地,表示本寺院接待游方僧侣,如果双手托着金刚杵表示本寺院不接待游方僧侣。香客离寺要拜韦陀菩萨。
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白脸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青脸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红脸手缠绕地龙;北方多闻天王,绿脸拿伞和银鼠。四大天王寓意风调雨顺。
4.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寺院主体建筑,一佛殿中为释迦牟尼佛,左右站立者年轻的是阿难菩萨,年长者是迦叶菩萨。三佛殿并列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报身佛卢舍那佛、应身佛释迦牟尼佛。大雄宝殿两侧是十八罗汉或者二十诸天,背面是海岛观音和善财、龙女。大雄宝殿东北、西北角供奉骑狮子的文殊菩萨和骑大象的普贤菩萨。
大雄宝殿南面东侧有东方净土琉璃世界三圣殿,供奉药师佛、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西侧有西方净土极乐世界三圣殿,供奉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5.十八罗汉
托钵、伏虎、喜庆、看门、长眉、静坐、挖耳、骑象、乘鹿、开心、探手、托塔、芭蕉、过江、布袋、降龙、笑狮、沉思。
6.二十四诸天、天龙八部
在佛教中,“天”主要指有情众生因各自所行之业而感得的殊胜果报。如六道中的天道、天界。这时的天称为“天人”或“天众”,并非宇宙意义上的天。佛教以为天是有情众生最妙、最善,也是最快乐的趣处。二十四诸天是:一大梵天、二帝释天、三多闻天王、四持国天王、五增长天王、六广目天王、七金刚密迹、八大自在天或摩酰首罗、九散脂大将、十大辩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韦驮天神、十三坚牢地神、十四菩提树神、十五鬼子母、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宫天子、十八月宫天子、十九娑竭龙王、二十阎摩罗王、二十一紧那罗、二十二紫微大帝、二十三东岳大帝、二十四雷神。后三位是道教神明,这显示了明以后佛道二教相互借用与融合的趋向。
天龙八部
包括八种神道怪物,因为“天众”及“龙众”最为重要,所以称为“天龙八部”。八部者,一天众,二龙众、三夜叉、四干达婆、五阿修罗,六迦楼罗,七紧那罗,八摩呼罗迦。“天”是指“神”,包括护法二十诸天中的大焚天、帝释天、四大天王、韦驮等。天神的地位并非至高无上,只不过比人能享受到更大、更长久的福报而已。天神的寿命终了之后,也是要死的。帝释是众天神的领袖。
7.迦蓝殿、祖师殿
大雄宝殿北面广场东侧有伽蓝殿,正中供的是波斯匿王,左方是祇多太子,右方是给孤独长者,以纪念他们护持佛教的功德。西侧有祖师殿,供奉达摩祖师,他来到中国弘法,成为禅宗初祖。
8.观音殿、地藏殿
观音殿又叫圆通殿,供奉观音菩萨和善财、龙女。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萨和闵公、道明父子信徒。地藏菩萨手持锡杖又叫鸣杖、声杖,四股十二环,表法四圣谛、十二因缘,是比丘行脚随身物。用途:化缘摇声,护身借力,涉水探深,降虎救生。诗云:“明珠照彻天堂路,金锡震开地狱门。”
(四)佛教仪规
进寺院大殿男左女右脚跨越门槛,切勿踩踏!瞻仰佛菩萨要向左绕行。敬香只需三支,点燃后切勿吹灭火苗,应该轻摇熄灭。食指、中指夹香,大拇指顶着尾端,举香齐眉,再放下到胸前,再次举香齐眉,左手分插香,中间一根念供养佛,右插一根念供养法,左插一根念供养僧,合空心掌,轻念:愿次香华云遍满十方世界供养一切佛法众生。拜佛勿抢占中间拜垫。拜佛行头面接足礼。
“和尚”一词的来历。佛教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其根源归咎于各种欲望。为了摆脱痛苦,必须寡欲修行,佛教的人生处世哲学是主张一切调和。“和”即忍耐、服从。“和”是佛教徒所崇尚的,以“和”为“尚”,即是称佛教徒为“和尚”的缘由。
(五)佛教经典
三藏:经藏、律藏、论藏。《大藏经》共23000卷,4.5亿字。
(六)佛教宇宙时空观
佛教以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个佛国土,包括千的三次方(1000)的太阳系,相当于天文学中的一座星云。它把一千个太阳系称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做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称做大千世界。一个小千世界含一千个太阳系;一个中千世界含一百万个太阳系;一个大千世界含十亿个太阳系,如是为一佛刹。
佛教认为每一个世界都要经历成劫、住劫、坏劫、空劫这四个阶段的演变。
一小劫,16798000年;
20小劫为一中劫,335960000年;
4中劫为一大劫,1335960000年;
成、住、坏、空各有20个中劫,而我们的娑婆世界地球正处在住劫的第九劫。
(七)十法界
包含四圣界六凡界。
四圣界:佛、菩萨、声闻、缘觉(罗汉)。
六凡界: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
六道轮回是描述其情状,去来往复,有如车轮的回旋,在这六道中周而复始,无有不遍,故名六道轮回。世间众生无不在轮回之中。只有佛、菩萨、罗汉才能够跳出三界,不入轮回。
(八)佛教教义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
四圣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意即俗世的人生本质是苦,苦的根源在于人有各种欲望,要断灭苦因,苦修成佛。
八正道包括正见(见解)、正思维(意志)、正语(言语)、正业(行为)、正命(生活)、正精进(苦修)、正念(思想)、正定(精神通一),归结为“戒、定、慧”三字,是由凡入圣、由迷而悟获得解脱的正确途径。
十二因缘也叫十二缘起,因缘即关系和条件,大千世界可以归纳为十二个因果关系的环节,如前生是现在的因,后世是今生的果。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九)佛教活动
佛教节日主要有佛诞节、盂兰盆节、佛成道节等。
佛诞节,阴历四月初八,是纪念释迦牟尼诞生的节日,届时各寺院将举行浴佛法会,在水盘中供奉佛祖太子像,念经持诵,以香汤为佛沐浴。云南佛教形成独特的泼水节。
盂兰盆节,阴历七月十五,为荐度亡灵施食饿鬼的节日,寺院此日香客不断,法事热闹。
佛成道节,腊月初八,相传释迦牟尼悟佛前昏倒,有牧羊女喂之以粥,后遂成佛。寺院此日熬粥供佛,民间则喝腊八粥。
(十)佛教建筑
1.佛塔
佛塔原是用来保存和埋葬释迦牟尼的舍利子的高层建筑,也称舍利塔,一般由地室、基座、塔身、塔刹组成,多为奇数层。佛塔以材料分木塔、石塔、砖塔、金塔、铜塔和铁塔等。藏传佛教埋葬活佛的金塔最为华贵,往往金银裹塔并镶以珍珠宝石,价值连城。如布达拉宫中的五世达赖灵塔。佛塔按形制分为:阁楼式,如山西应县木塔;密檐式,如北京天宁寺塔;覆钵式,如北京北海白塔;金刚宝座式,如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
无锡灵山梵宫是精美宏伟的佛教现代文化工程。在众多文化艺术大师和建设者的共同努力下,汇集东阳木雕、敦煌壁画、扬州漆器、景泰蓝、寿山石雕、景德镇青花粉彩缸等众多文化遗产,众多艺术珍品遍布灵山梵宫的各个区域。现代高科技的应用使得梵宫美景令人目不暇接,意蕴回味无穷。
2.佛教石窟
敦煌莫高窟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麦积山有东方最大的雕塑馆之称。其余如四川大足石刻,宁夏须弥山石窟也是石窟艺术珍宝。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均为著名佛教石窟。
(十一)佛教文学禅诗
苏东坡信仰佛教。一次与方丈辩经,两人坐于蒲团之上,相论许久。方丈说:“我在对方的眼里是什么?”苏东坡说:“方丈你在我眼里是一堆牛屎。”方丈微微一笑,说:“施主你在我眼里是一朵花。”苏东坡满意而归,与小妹言及此事。小妹说:“佛家有言,心在地狱缘恶念,你心中有牛屎,才会把别人看成牛屎。”苏东坡听罢,满脸愧色。
苏东坡与佛印方丈的对诗所揭示的现象与实质辩证哲理:
闲似忙,蝴蝶匆匆过粉墙。忙似闲,白鹭饥时立小滩。
有似无,富儿拒借假踟蹰。无似有,骗子装腔夸大口。
乐似悲,嫁女之家日日啼。悲似乐,送葬之家喧鼓乐。
(十二)佛教吉祥物
八宝又称八吉祥,它分为宝伞、金鱼、宝瓶、莲花、法螺、吉祥结、宝幢、法轮。
法螺表示佛音吉祥,遍及世界,是好运常在的象征。
法轮表示佛法圆轮,代代相续,是生命不息的象征。
宝伞表示覆盖一切,开闭自如,是保护众生的象征。
白盖表示遮覆世界,净化宇宙,是解脱贫病的象征。
莲花表示神圣纯洁,一尘不染,是拒绝污染的象征。
宝瓶表示福智圆满,毫无漏洞,是取得成功的象征。
金鱼表示活泼健康,充满活力,是趋吉避邪的象征。
盘长表示回贯一切,永无穷尽,是长命百岁的象征。
八宝吉祥的组合图案,象征佛教威力的八种物象。由八种识智即眼、耳、鼻、音、心、身、意、藏所感悟显现。描绘成八种图案纹饰,作为佛教艺术的装饰。
木鱼是佛教法器,因为鱼永不闭眼。
袈裟又叫百纳衣,即僧衣。系以破旧布之修补缝缀而成。僧侣由于穿着衲衣,故自称老衲。袈裟颜色以质素为要。以前的袈裟可没有那么漂亮,和尚有化缘一说,他们化的可不止百家饭,还有百家衣。和尚把每户人家的布都缝制以来,形成袈裟,所以也叫百衲衣。
佛教忌食荤腥。荤即大蒜、小蒜、兴渠、慈葱、茗葱。腥指鱼肉等动物食品。
二、观音文化
在中国,几乎在每一座寺院或佛教徒自家的佛龛中,都可以看到观世音菩萨的身影。自佛教传入我国以来,观世音菩萨就与老百姓结下了很深的因缘,以致曾出现家家供观音、人人念观音的情形,形成长盛不衰的观音信仰。
(一)观世音菩萨的名号
观世音在中文佛典中的译名有好几种,东汉的竺法护译为“光世音”,姚秦的鸠摩罗什译为“观世音”,唐代的玄奘译为“观自在”。以观世音译名最为流行。唐代由于须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观世音一变而为观音。观世音菩萨是通过观察世间的声音而循声救苦的。如《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所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观自在是观察宇宙一切心灵自由境界,是指通过观照人生宇宙的缘生性空,获大解脱,而得自由自在的意思。
(二)观世音菩萨的身世
观世音菩萨最初是古印度婆罗门教中的一对孪生小马驹,它神通广大,能使盲人复明,不孕者生子,朽木开花,象征着慈悲与善,被尊奉为双马童神。在佛教创立后,神马驹逐渐成为一位慈眉善目的菩萨,称为马头观世音。《大悲咒经》说,观世音菩萨过去无量劫中,已成佛号正法明如来,只是为了更方便地度化众生,示现为菩萨,来此娑婆世界辅佐释迦牟尼佛弘扬佛化。大慈大悲意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
观音菩萨十二大愿:
广发弘誓愿、常居南海愿、寻声救苦愿、能除危险愿、甘露洒心愿、常行平等愿、
誓灭三涂愿、枷锁解脱愿、度尽众生愿、接引西方愿、弥陀受记愿、果修十二愿。
(三)观世音菩萨的道场
海天佛国普陀山。《华严经》经记载,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中第28位善知识便是观世音菩萨,说是印度的南方有山名补怛洛迦,那里住着一位大菩萨,就是观自在。此山位于海上,为众宝所成,极其清净,遍山都长满了花果树林,泉流及池沼,也极巧妙。观世音菩萨在那里结跏趺坐,无量菩萨恭敬围绕,聆听观世音菩萨说大慈悲法。五代后梁贞明二年,日本僧人慧锷来华求法,从五台山请到一尊观音像,想带到日本供养,谁知他的坐船经过舟山群岛,却被狂风恶浪阻住了行程,传说当时的海面伸出了许多铁莲花,使船不能前航,遂被迫将圣像请上了一个小岛,筑了一个茅棚来供养。也是观音与此岛有缘,附近百姓及过往商旅均望山礼敬,日子久了,便被更名为普陀山,兴建成观世音菩萨的道场。
(四)观音菩萨的形象
观音菩萨的形象有四臂观音、十一面观音、千手千眼观音。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说,观世音菩萨在过去无量劫,听千光王静住如来讲《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时,为利益一切众生,“即发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千手千眼具足”,“发誓愿已,应时身千手千眼悉皆具足”,变现出如意宝珠、日精摩尼宝珠、葡萄手、甘露手、白佛手、杨柳枝手等。无论众生是想渴求财富,还是想消灾免病,千手观音都能大发慈悲,解除诸般苦难,广施百般利乐。千手千眼观音的造像有两种:一种是真塑造1000只手,每个手掌心中一只眼,千手的排列犹如孔雀开屏似的排在观音身后;另一种是以42只手代表千手,除中央两只手合掌外,左右各有20只手,每只手代表25只,象征1000只手,手上各有眼睛,分别执各种法器。
(五)观世音菩萨的经典和修持法门
观音法门有两部流传最广的经典,一部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部是《楞严经》。《心经》为大般若经之精髓,诸佛之心要。观世音菩萨在修行甚深般若时,照见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皆空,由此智光显现,人法双忘,超脱一切如幻的世间苦厄。《心经》实质上是以观世音菩萨的修证为例,说明般若是一切诸佛菩萨的不二法门。而在《楞严经》第六卷中,则比较具体地介绍了观音菩萨修持般若正观的途径及功用。
(六)观音文化艺术
(1)东方维纳斯——紫竹观音(四川安岳县);
(2)普陀山观音;
(3)世界上最大的观音像——108米的南山海上三面观音,南海观音开光瑞相;
(4)绘画大悲咒八十四身像解,绘画大悲咒四十手相。
三、地藏文化
(一)地藏菩萨的来历
无量劫前,有一位婆罗门种姓的女子,其母信邪,常轻三宝,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婆罗门女知母生前不积善因,死后必堕恶趣,遂变卖家宅,供养佛寺。后受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指点,以念佛力来到地狱,见到鬼王,得知因自己供养佛、寺并念佛之功德,使自己的母亲以及其他地狱的罪人,得以脱离地狱之苦,超拔升天,婆罗门女便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像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释迦佛告诉文殊菩萨,当时的婆罗门女,就是现在的地藏菩萨。在经中,佛又为我们讲述了地藏菩萨种种的不可思议行愿。地藏菩萨恒以“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为誓愿。使众生只要念诵其名号,礼拜供奉其像,就能得到无量功德、获得救度。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的嘱托,在释迦灭度后、弥勒佛降生前的无佛之世,留住世间,教化度脱沉沦于六道的众生。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的托付,在佛陀寂灭后未来佛弥勒降生前这无佛世界里,担当起教化六道众生的重任,其地位相当于“代理佛”。
(二)地藏菩萨的道场
据说唐代时新罗国僧人金乔觉来到中国,见九华山峰峦叠起,是修道的好去处,于是在山中择地而居,潜心修行。本地闵公对金乔觉说:“九子山头的土地,尽为我有,任意所需。”金乔觉答曰:“一袈裟地足矣。”闵公许之。金乔觉遂将袈裟一展,遍覆九子山峰。闵公见状甚喜,尽将所荫之地施与金乔觉建大道场。并遣其子出家,法名道明。后来闵公亦舍俗离尘。金乔觉去世后,葬于神光岭的真身宝殿,俗称“肉身塔”。过了三载,“开函视之,颜色如生,舁之,骨节俱动,若撼金锁焉,遂名金地藏”。因其生前笃信地藏菩萨,而且传说其容貌酷似地藏瑞相,人们便认定他是地藏菩萨转世。
(三)《地藏菩萨本愿经》
唐代于阗法师实叉难陀译。全经分为十三品,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时的状况。佛在经中通过赞叹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宏愿和介绍地藏菩萨在因地修行过程中的事例,以及与菩萨、天王、鬼王的对话问答,强调读诵此经可获得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启发一切众生学习地藏菩萨,发愿精进,断尽罪业,修成正果。
(四)十八层地狱
按照佛教六道轮回说法,坏人死后,要投入畜生、饿鬼、地狱三恶道。地狱有十八层:泥犁地狱、刀山地狱、沸沙地狱、沸屎地狱、黑身地狱、火车地狱、镬汤地狱、铁床地狱、盖山地狱、寒冰地狱、剥皮地狱、畜生地狱、刀兵地狱、铁磨地狱、冰地狱、铁册地狱、蛆虫地狱、烊铜地狱。
四、弥勒文化
(一)千百年来弥勒佛的化身
布袋和尚的传奇,在这悠悠天地间诉说着人世的苍茫和美丽,穿越着千年僧寺的悠悠钟声,一如既往地演绎着古老的传承。弥勒梵文音译,意译慈氏。据说此佛常怀慈悲之心。《阿弥陀经疏》中解释说:“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他的名字叫阿逸多,即“无能胜”。
(二)弥勒佛对联欣赏
弥勒佛,他袒胸露肚,笑口常开,既慈祥又有趣,深得民间喜爱。关于他的传说佳话,车装船载,既令人捧腹,又叫人深思。他那千年不变的肖像,塑成或泥或铁或铜或大或小的造型,供奉在寺庙里、人家中。历代文人雅士更在它面前留下了不少妙联佳对,包蕴着极为精湛的语言艺术,内涵丰富的寓意,抒发着浓厚的情感。这些饶有情趣的楹联,早已超越他本身作为佛像存在的意义,而成为—种人生态度的象征,给芸芸众生以深深的启迪。
北京潭柘寺弥勒佛龛两边的对联大概要算最有名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这副对联,把个弥勒佛的形象勾画得淋漓尽致,风趣雅致,同时,又是文人洒脱的一种思想再现,妙语解颐,让人在焦头烂额之际,也颇有点轻松感。
峨眉山上的灵岩寺也有弥勒佛,其对联为:“开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与北京对联有异曲同工之妙,更重要的是它蕴涵着人生哲理,告诉世人要达观,有气度,当然,要能做到这一点,又是需要有极好的修养。
台湾台南开元寺里有关弥勒佛的对联是:“大肚皮千人共见,何所有,何所不有;开口笑几时休息,无一言,无一可言。”是啊!本是无,无一言,这是一种看透弥勒佛的冷漠,故而福州鼓山涌泉寺有联问弥勒:“手中只一金元,你也来,他也来,不知给谁是好;心中无半点事,朝来拜,夕来拜,究竟为何理由?”此联无论是对弥勒佛的犯愁,还是对那种明知为泥胎,还缘何来拜的嘲讽,貌似不解,实际上却是透彻的领悟,表现出的正是人们摆脱不掉世俗的一种困扰。
五、道教文化
(一)道教的创始
1.道教的创始
中国的道教是吸收了原始宗教信仰的巫术,结合道家学说、古代医学养生之法以及神仙方术等形成的。原始道教以东汉张道陵倡导的“五斗米道”和张角倡导的“太平道”为代表。属于早期道教。道教尊老子为教祖,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四大道教名山: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山东崂山。
2.道教上升为理论阶段
魏晋时期出现了葛洪、陆静修、陶弘景等著名的道教人物,从神学理论、组织制度、宗教实践活动等方面加以改造和完善,使道教走向成熟和定型。
3.道教形成两大派系阶段
金元以来,道教形成全真道与正一道两大教派。
全真道为金初创立的道教宗派。主要创派人为王重阳。以《道德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和《孝经》为主要经典,主张道、佛、儒三教合一。在修行方法上,重内丹修炼,以修真养性为正道。
正一道是元代形成的道教宗派。正一道的形成,事实上就是江南道教的统一命名,统归龙虎山天师府领导,并以此与北方的全真道相对。奉持的主要经典为《正一经》。
4.道教的称谓
男教徒称道士,又称道士先生。
女教徒称道姑,也可称女冠。
(二)道教供奉的主要偶像
1.三清
它是道教最高层神团。即玉清元始天尊,住清微天之玉清宫;上清灵宝天尊,住禹余天之上清宫;太清道教天尊(即太上老君),住大赤天之太清宫。
2.四御
四御是仅次于三清尊神的主宰天地万物的四位天帝。即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和后土皇地祗。
3.三才
统御众星,并主持人间兵革之事;后土皇地祗(女神),全称“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祗”,她执掌地道,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之秀。
4.三官(三元大帝)
指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
5.供奉的主要对象
神仙。老而不死曰仙,仙又有人仙、地仙、天仙和神仙之分。道教神仙的队伍十分庞大。最常见的神仙有:真武大帝、文昌帝君、魁星、八仙、天妃娘娘(妈祖),等等。
真武大帝。传说真武为净乐国太子,后在武当山修炼,得道飞升。现武当山为全国各地真武庙的祖庭。真武庙还有:广东佛山祖庙,云南昆明太和宫,广西容县经略台真武阁。
文昌帝君。文昌原是星官名(文曲星)。自元代起全国各地均兴建文昌庙、文昌祠、文昌阁等供奉文昌帝君。七曲山文昌宫(四川梓潼大庙)是全国文昌庙的祖庙。
魁星。它是指北斗七星中组成斗形的前四颗星。
八仙。他是民间最熟悉的神仙群体。
八仙的宝器:
吕洞宾:宝剑;韩湘子:顺风笛;曹国舅:阴阳板;蓝采和:花篮;汉钟离:芭蕉扇;铁拐李:葫芦;何仙姑:荷花;张果老:鱼鼓。
天妃娘娘。妈祖原名林默,传说她救助过不少海上遇难渔民和船只,后在福建莆田湄洲岛羽化升天。当地渔民在岛上盖庙祭祀。道教继承民间传说,把妈祖列为道教女神。湄洲岛妈祖庙为妈祖庙的祖庭,它与天津天后宫和台湾北港朝天宫并列为我国三大妈祖庙。
6.护法神将
关圣帝君。儒家尊其为“武圣人”,佛家尊其为伽蓝神,道教则尊其为关圣帝君。关公遂成为唯一受到儒、释、道三教共同尊崇的偶像。山西运城解州关帝庙是全国规模最大、最为壮观、保存最完好的关帝庙。河南洛阳的关林传说是埋葬关羽头颅之处,也是著名的关帝庙。
王灵官。道教重要护法神将,专门镇守道观山门,镇妖压魔,其地位相当于佛教的韦驮。
(三)道教的主要殿堂
道观的名称有宫、观、庙、道院等。道观主要殿堂有:
(1)山门殿。供奉青龙神和白虎神,相当于佛寺的哼哈二将。
(2)灵官殿。供奉王灵官,相当于佛教的天王殿。
(3)三清殿。供奉道最高神三清,相当于佛教的大雄宝殿。
(4)玉皇殿。供玉皇大帝,有的供奉四御。
(5)三官殿。供奉天官、地官、水官。
(6)道教建筑。宫观建筑的特点是:在选址上,利用山地条件,突出仙境,渲染神秘气氛;在布局上,体现中国传统院落式总体布局;在结构上,充分体现道家五行、八卦思想;在建筑装饰上,追求吉祥、如意、长生、成仙的思想。
著名道观:泰山玉皇顶,白云观,青羊宫,武当山玉虚宫,华山观仙台,抱扑道院。
(四)儒教与道教的区别
儒教不是宗教,它是以反映封建社会的政治、法律、伦理道德儒家的学说和教化,以仁义忠孝为核心,在宋代时由朱熹发起,儒教尊孔子。儒教的实质是中国宗法性的传统宗教,表现形式以天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主,以社稷、日月、山川等自然崇拜为辅,以鬼神崇拜为补充。历史上将儒教和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
儒教的各种崇拜仪式集中体现在皇家仪式上,如北京的天坛祭天。皇家的社稷、日月、星辰祭祖的太庙、社稷坛、地坛、日坛、月坛。祭天的另一种方式是封禅,泰山是帝王登基祭告上天,举行封禅仪式之地。
祖先崇拜体现着儒教的孝的教义。轩辕黄帝陵,湖南酃县的炎帝陵都是人们祭拜的地方。圣贤崇拜将孔子及实践儒家思想的人奉为神灵或楷模,让世人供奉。如孔子的老家曲阜,历代帝王对其优待有加,孔庙、孔府、孔林成为我国典型的封建贵族建筑。孔子的名号尊贵,祭孔的规模隆重,礼节烦琐,体现儒家之道。
忠臣烈士的祠庙如关帝庙、武侯祠、岳王庙等,常受后人的敬仰,成为旅游资源。如三国时代的关羽,帝王嘉其忠心,百姓敬他义气,明代起关羽升为尊神,其后历有加封,关帝庙遍及全国。作为儒教牺牲品的烈女节妇牌坊,也是典型的儒教景观。
家谱又称族谱或宗谱,是祖先崇拜的重要表现。中国的姓氏源远流长,各姓后裔都有寻根问祖的心理和活动,寻根旅游在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至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