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 响 乐
一、交响音乐
1.交响乐
交响一词原为希腊文,意为“声音同时响”。是由交响乐队演奏的结构复杂庞大的管弦乐套曲。交响乐出现于18世纪上半叶。现代意义的交响曲是指富于戏剧性的一种用大型管弦乐队演奏的器乐套曲,是音乐表现的最高形式。它能表现重大的题材,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从创作到演奏都要求较高超的技巧。交响曲具有较大的规模,结构宏大,色姿绚丽,音响丰满,因而能够通过多种音乐形象的变化发展来深刻地揭示人们的思想感情、心理状态、生活体验和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等。它是衡量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音乐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交响乐包括交响曲、交响诗、交响音画、交响组曲、交响序曲、狂想曲等。其中交响曲是交响音乐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一种体裁,而奏鸣曲式和奏鸣曲又是交响乐的核心。
2.交响乐的结构
奏鸣曲是一种完善的三段曲式结构。它是指①由一件独奏乐器演奏(如钢琴奏鸣曲),或由一件独奏乐器与钢琴合奏的器乐套曲,(如小提琴奏鸣曲等);②通常包含几个乐章;③在这些乐章中间,有一乐章或一乐章以上用奏鸣曲式写成。
室内乐。含有这三个定义的乐曲在两件以上乐器演奏时(三重奏、四重奏等)称为室内乐。
协奏曲。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演奏时称为协奏曲。
交响曲。管弦乐队演奏的奏鸣曲称为交响曲。可见无论是室内乐、协奏曲或交响曲,其实际的结构形式与奏鸣曲完全相似,不过是三件或四件,或更多的不同种类乐器的组合演奏而已。
奏鸣曲式是一种戏剧性结构,由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呈示部包含出现在不同调往上的主部和副部,先后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性格上有鲜明对比的主题陈述出来,就像戏剧中的第一幕揭示出主要人物的形象一样。展开部运用各种手法把呈示部中的各个主题加以变化发展。显示它们的相互影响和矛盾冲突,好比戏剧中积极展开着戏剧情节的第二幕。再现部则在调性归于统一的新的水平上,重现呈示部中的主题,有如戏剧的最后一幕,表现矛盾的基本统一和解决。第一段前有时冠以引子,曲终往往殿以尾声。奏鸣曲式第一乐章最适于表现人们紧张的活动和斗争。
交响乐第一乐章是快板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交响乐第二乐章是慢板,通常是整个交响曲的抒情中心,适于表现人们的生活体验、心理感受和哲理性的思考等。这一乐章常采用三段式、变奏曲式或没有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写成。交响乐第三乐章又是快速乐章,常为小步舞曲或谐谑曲,大多用复三段式写成。这个乐章一般比较生动活泼,常反映出人们斗争之后的休息、娱乐等。交响乐第四乐章即终曲,通常为快板或急板,多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或奏鸣回旋曲式写成。内容常是描绘生活风俗的情景和人民欢庆节目的宏伟场面。
二、西方音乐史
西方音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起源时期的音乐,主要用于神庙祭祀、节日庆典,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苏美尔人、埃及人、希伯来人和古希腊人推动了音乐的发展。交响乐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古希腊是由公元前一个叫希腊的小部落迁移到爱琴海,小亚细亚地区安下自己家园。从而使人类的历史上有了古希腊的国度,也标志着古希腊时代的开始。当时的古希腊在建筑艺术和音乐艺术上都有很大的成就。例如,古希腊神话的小爱神他一手拿着里拉琴,一手拿着阿乌洛斯管,把管与弦相结合到一起,这也是现在管弦乐的前身。也是交响乐的前身。后来,古罗马的入侵,把古希腊变成了古罗马帝国的一个省,到公元145年,才把古希腊的音乐艺术融合到自己的音乐,并发展成有自己特色的音乐。后来,亚、非、欧等音乐家把古罗马的音乐融合自己的音乐并再次的创新,标志着世界音乐艺术的开始。也标志着交响音乐的开始。
(1)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6世纪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展开的一场革命运动。它以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为先决条件,以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为主要内容。他们打着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旗号。实际上是进行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文化运动。文艺复兴的中心在意大利,但音乐中心却在法国。
(2)巴洛克时期(1600—1750年)。巴洛克一词原意为形状不整的珍珠,用来概括这个时期音乐的风格特点。具有构思宏大、效果辉煌、精雕细琢、表现自如、盘旋起伏、动势外溢、感情强烈、拥有丰富的想象力、苦心经营的细节和巨大的情绪力量的戏剧性的艺术风格等特点。巴洛克时期人类追求精神与智慧解放的进步时期,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发展的必然。歌剧的形成与发展是巴洛克音乐所取得的重要的成就。巴洛克时代在西方音乐史乃至整个艺术史上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代。巴洛克音乐气度高贵、情调感人,内容比文艺复兴时期更丰富、更具戏剧性。音乐巨人巴赫、亨德尔则把巴洛克音乐推向了高潮。
巴赫(1685—1750年)德国人。18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的作曲家。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素有“音乐之父”美称。幼年的巴赫对音乐抱有浓厚的兴趣。很快便掌握了风琴、小提琴等乐器的演奏方法,同时也开始在作曲方面崭露头角。在中学时就广泛参加各种音乐活动,在教堂里担任歌手。巴赫的音乐是彻底的德国风格的音乐。他是一位著名的复调音乐大师。他的作品风格庄重而严谨,纯洁而虔诚,写作技巧十分高超,作品的内容也十分深刻。他以许多音乐形式都作了重要的发展和创新,如协奏曲、管弦乐曲和钢琴曲等。
巴赫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体裁形式也十分多样,其中有风琴曲、钢琴曲、小提琴曲、大提琴曲、长笛曲、康塔塔、管弦乐曲及许多宗教内容的声、器乐作品等。这些作品中最著名的有《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平均律钢琴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赋格的艺术》、《A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六首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六首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布兰登堡协奏曲》以及《农民康塔塔》、《咖啡康塔塔》、《马太受难乐》和《B小调弥撒曲》,等等。
巴赫精雕细刻的音乐技艺以及作品中深刻的哲理意蕴使他成为乐坛的巨人。他的音乐在风格上虽然还与复调音乐的旧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由于他积极地发展了主调和声思维,从而把复调音乐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巴赫的音乐具有哲理性,但他的作品中的哲理性是与抒情、写景相结合,因而他的音乐使人听来更亲切、更易于为人们所接受。巴赫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他的音乐吸收了前几个世纪音乐创作的最高成就,并为日后贝多芬等伟大音乐家的出现打下了稳固的基础。
亨德尔(1685—1759年)英籍德国作曲家。幼年就显示音乐才气,10岁写了奏鸣曲。擅长古钢琴、管风琴。1702年,进入哈雷大学学法律,被聘为教堂风琴师,指导圣乐团,为该团写清唱剧。1703年,亨德尔为了开阔眼界去汉堡,任汉堡歌剧院第二小提琴手,这使他提高了作曲能力。受到意大利贵族费迪南多亲王的赏识,邀请他到佛罗伦萨。1708年,他的歌剧《阿格里皮纳》于威尼斯演出27场,声名远播。1710年,亨德尔去德国汉诺威任宫廷乐长,不久被聘赴英国。1713年,取得英国“宫廷作曲家”的地位。1726年,加入英国籍。1751年,失明。亨德尔是位伟大的多产作曲家,和巴赫齐名。
当英国王乔治第一次乘御船巡行泰晤士河时,亨德尔为他写了《水上音乐》,国王对乐曲的华贵典雅赞叹不已。亨德尔的《水上音乐》是为1717年乔治的水上巡行而作的。这次巡行侍从如云,极宴乐之盛。一只游船上安置着50人的乐队,《水上音乐》包含20个曲子,演奏一遍要一小时。亨德尔的音乐大为乔治第一所赏识,他命令在晚餐前和晚餐后各演奏一遍。当时,碧波万顷,管弦齐作,其独特意境可想而知。
1703年,迁居汉堡——当时唯一有民族歌剧的德国城市,开始从事歌剧的创作。他一生共创作了《阿尔西那》、《奥兰多》等46部歌剧。从18世纪30年代末开始,从事于清唱剧创作。他共写了32部清唱剧,对于英国的音乐发生深远的影响。
《弥赛亚》中的《哈里路亚》流传最为广泛。亨德尔在24天的时间里,完成了他最著名的清唱剧《弥赛亚》。
贝多芬说:亨德尔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在他的墓前我要脱帽致敬。
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堪称巅峰之作。作者在创作《弥赛亚》的过程中,他说他感受到了上帝的爱。“弥赛亚”这个词源于希伯来文,原文的意思是“受膏者”,即被用油膏涂抹的人,在旧约中,受膏者指的是上帝所选的人,具有特殊的权利和作用。圣经指出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受膏者,其使命是来拯救被世间各种私欲和罪恶所捆绑的人类。因上帝的公义和圣洁,世人达不到其完美标准,所以神差遣他的独生爱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背负世人一切的过犯罪孽,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且三天后复活回到上帝的身边为我们预备永生的家园——天堂。凡信奉耶稣基督的人其罪能得赦免,死后能进入天堂。这个好消息称为福音。
《弥赛亚》全曲内容取材于圣经,歌词也采用圣经原文。以赛亚书为重心。《弥赛亚》是一首颂赞救主基督的作品,从旧约圣经的预言,到新约主耶稣的出生、生活、受难、受死、复活,以及荣耀的再临。它表达了福音的普世性,即耶稣是为每一个人而死的。1741年,亨德尔开始着手创作《弥赛亚》剧本的音乐。8月22日开始写作《弥赛亚》,六天之内便完成了第一部分,9月6日完成第二部分,9月12日完成整曲的架构,然后,写了管弦乐部分并加修整。完成整部作品前后一共只花了短短24天,速度是极其惊人且无丝毫的敷衍、懈怠。作曲家在写作过程中,时常被感动得泪流满面,甚至湿透手稿。尤其当他写到第二部分终曲《哈利路亚大合唱》这一段时,还双膝跪倒在地,双手向天,喊着说:“我看到天堂,还有至尊的主了。”作曲家似乎已经亲身看见、亲手触摸到救世主。
《弥赛亚》全曲共53首(章),其中包括序曲和《田园交响曲》两首器乐曲。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基督即将来临的预言和基督的降生。第二部分讲述基督的受难、死亡、复活和基督的教义。第三部分讲述救主战胜死亡及最终的审判。
第二部分的结尾是《弥赛亚》中有最著名的合唱曲《哈利路亚》,意为“将尊贵、荣耀、权柄归给独一真神上帝”。这也被誉为天国国歌,全曲庄严激昂。在反复咏唱的“哈利路亚”这一颂词中,仿佛向世人宣告弥赛亚的得胜,使听众感受到自信、喜悦和胜利的情绪。亨德尔的《弥赛亚》之所以能流芳百世,是因为他将人们心中对光明、自由、美好、爱及一切人类所向往的高尚情操用音乐表达出来,而创造这一切美好的上帝,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和我们站在一起,对人类有着最深刻爱的救赎主。为了达到演奏的最高效果,宣传单上注明妇女们不穿蓬裙、男人不佩剑。4月13日首演果然引起轰动。消息传到伦敦,人们纷纷要求一睹为快。1743年3月23日,《弥赛亚》在伦敦再次上演时英王乔治二世亲临剧院,当第二部分终曲《哈里路亚》奏响时,国王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站起来听完了全曲(《哈里路亚》要站着听作为一条不成文的规定一直延续到今天。为了维护《弥赛亚》的地位不因过多的演奏而受损,英王下旨每年只在春天演奏一次,且只有亨德尔本人才有资格指挥。1759年春,74岁的大师照例指挥了演出,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老人倒下了。几天以后,这位乐坛上的巨星陨落了。亨德尔享受了国葬的待遇,长眠在历代国王圣贤下葬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墓地,墓碑上刻着《弥赛亚》第45曲的第一句:“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在那里有一座亨德尔纪念像耸立至今。他同巴赫、维瓦尔第一起,为辉煌的巴洛克时代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3)古典主义时期。古典一词即奉古希腊时代的艺术和文学为典范而加以模仿的意思。狭义的解释专指维也纳古典乐派。即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三位大师及其同时代音乐家的成就为中心的时期。以恢复希腊、罗马的古典风格为目的,主要放眼于追求客观美的古典主义音乐,在维也纳形成了气候,让音乐史为之一振。这一时期成为器乐的黄金时代,钢琴曲、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层出不穷,奏鸣曲式的确立是这一时期成就的代表。
海顿(1732—1809年)奥地利作曲家。享有交响乐之父之称。从小才华出众,能模唱听到的每首歌,还能在小提琴上拉出旋律。海顿的亲戚教会合唱团指导弗兰克看中了他,6岁离开父母入海恩堡教会合唱团。两年后维也纳圣斯蒂芬教堂物色歌童,海顿入选。1754年,认识意大利作曲家教师波尔波拉,随其习作曲、声乐。1760年,与维也纳假发商的女儿结婚,婚后不睦无子女。1761年,任亲王宫廷副乐长,是海顿的转折点。1764年,他的作品在巴黎出版,1765年,他的名字出现在英国报纸上,1781年,见莫扎特时已蜚声欧洲。一生写了104部交响曲。作品数量惊人,编目工作很大。莫扎特和贝多芬都曾是海顿的学生。
莫扎特(1756—1791年)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父亲是宫廷乐师。他3岁弹琴,5岁作曲,很小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1762—1763年间在慕尼黑、维也纳、法兰克福、布鲁塞尔、巴黎和伦敦等地演出,并发表生平最初的作品集。1764年前往伦敦学习作曲。1768年,在维也纳演出首部歌剧《巴斯丁与巴丝蒂娜》。莫扎特长时间的演出、旅行、创作所到之处都传出赞誉之声。在他人生最后的也是最为贫困的九年中,他令人难以置信的创作出大量的杰作。如歌剧《唐璜》、《费加罗的婚礼》、《魔笛》等。
贝多芬(1770—1829年)德国作曲家,古典交响曲的革新者,开创了音乐上的浪漫主义。母亲是宫廷厨师之女。父亲约翰是宫廷合唱队歌手,庸庸碌碌,嗜酒如命,童年时代贝多芬毫无幸福可言。惨遭鞭笞的童年声声疼。他的父亲希望儿子成为第二个神童,以便靠他享受荣华富贵,所以强迫他学习钢琴,稍有不遂,即遭毒打。就在这样凄惨痛苦命运下,贝多芬度过了童年。贝多芬幼年时就随其父学习音乐,13岁任宫廷大提琴手,14岁任宫廷管风琴师,18岁任歌剧乐队的中提琴手。1787年4月,一位年轻人前往维也纳拜见当时的大音乐家莫扎特。此人其貌不扬,短小精明,在莫扎特面前大展钢琴身手,连被誉称神童的莫扎特亦为之惊叹。向朋友说:“此年轻人必为乐坛掀起狂澜。”莫扎特的预言不到十年即应验,此人正是鼎鼎大名的贝多芬。贝多芬天赋过人,再加上后天刻苦的磨炼,程度愈来愈高,连他的老师都自叹不如。在12岁时,贝多芬受聘为宫廷古钢琴与风琴乐师,也负起了养家责任。在宫廷中贝多芬逐渐受到重视,为了实现理想,贝多芬于1972年再度前往维也纳。此次,华德斯坦伯爵援助甚多,为了报答,贝多芬日后写出了钢琴奏鸣曲作品五十三献给了华德斯坦。到了维也纳向海顿学习音乐。1789年,他的双耳开始失聪,演奏事业被迫终止,但他仍旧专心创作,直至1820年,他完全丧失听觉。在此期间,他相继创作出卓越的音乐作品如《海利根斯塔特遗嘱》、《D大调第二交响曲》等。贝多芬的伟大在于他开创了音乐上的浪漫主义,是维也纳古典音乐派的代表人物,对近代西方音乐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堪称交响曲之冠。恩格斯曾盛赞这部作品为最杰出的音乐作品。命运是活生生的。它会“敲门”,它会蹒跚,它会欢呼。短短的30多分钟里,从个人的孤独感直到人类世界的历史性冲突,音乐调动起我们情感的空间如此之大,冲动如此之强烈,音乐的奇迹再没有比在这里更凸显,更完美了。这部作品创作于1805—1808年,与他完成《第三(英雄)交响曲》的时间相隔四年。在这四年中,他不但在创作活动中取得很大成就,更重要的是他的创作思想也逐渐成熟。当时正是贝多芬创作的黄金时期,也是他遭遇不幸的时期,但生活的磨炼使他越来越坚强,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绝不能让它毁灭我!”于是,他与命运英勇搏斗,以惊人的毅力和意志,写出气魄恢弘,极为感人的《命运交响曲》。本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
勃拉姆斯(1833—1897年)德国作曲家、钢琴家。1833年5月7日,生于汉堡一个职业乐师的家庭里。父亲是职业乐师,也是勃拉姆斯的音乐启蒙老师。幼时勃拉姆斯从当地音乐教师学习钢琴、作曲。家境贫寒,15岁独立生活,在小酒店演奏,编写娱乐曲。在20岁时,勃拉姆斯已有许多作品。早年曾师从戈赛尔、马克森学习钢琴。一生交友甚广,并特别得到舒曼夫妇及阿希姆赏识与支持。他是创作与演奏并重的作曲家。作品兼有古典手法和浪漫精神,极少采用标题。他的交响乐作品既有模仿贝多芬的气势宏大,又有其笔法工细,情绪变化多端。他重视奥地利民歌,曾作有九十余首改编曲。形式繁多的重奏曲作品提高了室内乐的地位。
柏辽兹(1803—1869年)法国作家、指挥家、音乐评论家。他酷爱音乐,一边在医学院上学,一边随巴黎音乐学院教授勒絮尔进修。1826年,考进巴黎音乐学院,成为勒絮尔作曲班的学生。1848年,柏辽兹去欧洲各国作旅行演出。1848年,他在英国演出的时候,传来了法国革命的消息。当年7月回国后,目睹了城市遭到破坏,妻子瘫痪在床,又适逢父亲去世,心情痛楚万分。晚年的柏辽兹,由于妻子和独生子相继去世,经济拮据,特别是对社会的不满,使他处于苦闷和孤独的心境之中。1867—1868年,柏辽兹第二次去俄国旅行演出,回国不久,于1869年3月8日病逝于巴黎。
(4)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乐派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一大宝库。这一时期不但盛产伟大的音乐家,而且音乐体裁空前广泛,出现了诸如无词歌、夜曲、艺术歌曲、叙事曲、交响诗等新颖、别致的形式。这种更注重音乐内容的音乐流派,使一些非音乐因素成为音乐的主宰。浪漫主义音乐经过舒伯特、门德尔松、舒曼、肖邦和威尔第等人的完善,在柴可夫斯基、李斯特和瓦格纳的时代达到了巅峰。
舒伯特(1797—1828)。奥地利作曲家,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创者之一。8岁开始随父、兄学习提琴和钢琴。构成了独特的浪漫主义的旋律,对浪漫主义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称为“歌曲之王”。总共写下14部歌剧、9部交响曲、100多首合唱曲、567首歌曲等近千件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响曲》、《C大调交响曲》、《死神与少女》四重奏、《鳟鱼》五重奏、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冬之旅》及《天鹅之歌》、剧乐《罗莎蒙德》等。
门德尔松(1809—1847年)德国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4岁学习钢琴;8岁学习作曲;9岁登台演奏钢琴;17岁发表作品《仲夏夜之梦》已属优秀作品。21岁起,先后结识柏辽兹、肖邦、李斯特,并十次访问英国。1935年,参与了很多音乐会演出。他改革了指挥法,大大提高了管弦乐队的演奏水平。1841年,赴柏林担任皇家音乐总监,1843年,创建莱比锡音乐院。1846年,因疲劳过度而辞职。创作重古典曲式结构,并注入浪漫色彩。音乐明朗清晰、形象鲜明生动、结构匀称严谨、和声色彩绚丽。他的主要作品有:交响曲5首、钢琴协奏曲2首、弦乐四重奏6首、钢琴三重奏3首、钢琴四重奏4首、小提琴奏鸣曲4首、大提琴奏鸣曲2首、大提琴无词歌48首、钢琴奏鸣曲6首、随想曲3首、歌剧、清唱剧、合唱曲等。
肖邦(1810—1849年)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幼年随捷克音乐家日夫尼学钢琴,8岁公演。14岁师从华沙音乐学院院长、德国音乐家埃尔斯纳学理论。1826年,进入华沙音乐学院。1830年,肖邦携带一抔波兰泥土出国,与祖国永别。定居巴黎,从事钢琴演奏、创作。从1838年始,肖邦同女作家乔治·桑同居八年,爱情破裂,故乡亲人相继去世,使其健康恶化,1849年,卒于巴黎,遗嘱将自己的心脏运回波兰。肖邦和李斯特、舒曼齐名,都是钢琴音乐史划时代的人物。肖邦创作的“夜曲”。“玛祖卡”和“波洛奈洛兹”成为钢琴作品中的杰作。有人评论说他的音乐是鲜花丛中的大炮。
舒曼(1810—1856年)德国作曲家。代表作:小调钢琴协奏曲;《梦幻曲》——钢琴套曲《儿时情景》;歌曲集《妇女的爱情与生活》。
李斯特(1811—1886年)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相传贝多芬听了他的演奏后,非常赞赏他的天才,曾上台拥抱亲吻李斯特。创作活动进步倾向匈牙利民族解放运动。钢琴曲具有鲜明民族色彩的《匈牙利狂想曲》是和李斯特的名字分不开的,列入世界古典钢琴曲的文献宝库。李斯特所创作的19首钢琴曲《匈牙利4狂想曲》,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这些乐曲结构精练、乐思丰富活跃,音乐语言与音乐表现方法同匈牙利乡村舞蹈音乐和城市说唱音乐有密切联系,乐曲的形式虽然不时的变化,可是音乐形象始终鲜明而质朴,体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统一。
柴可夫斯基(1840—1893年)俄国作曲家。10岁入圣彼得堡法律学校学习,并选修音乐课。1862年,成立了俄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柴氏成为第一批学生,其间在鲁宾斯坦的指导下学作曲。1865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毕业作品康塔塔《欢乐颂》。同年任教于莫斯科音乐学院。柴氏早期创作追求俄罗斯风格。1877年,柴氏与柳科娃结婚,不久离异。一位颇有文化教养的富孀梅克夫人长期赞助柴氏。1893年5月,柴可夫斯基被授予英国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他的音乐婀娜多姿、雅俗共赏,根植于欧洲音乐的主流,在世界乐坛享有很高的地位。
1874—1875年,创作了《第一钢琴协奏曲》,此曲使他获得世界范围内的影响,真正走向世界。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以抒情性的美丽旋律与强烈的情感宣泄的结合而见长,他吸收意大利歌剧、法国芭蕾、德国交响曲的创作特色,使其作品色彩异常丰富。柴可夫斯基最优秀的作品为第四、第五和第六,三首交响曲、三部芭蕾音乐、《第一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弦乐小夜曲》。
德彪西(1862—1918年)。法国作曲家,印象主义代表。父母经营一家陶瓷店,后倒闭。父因参加巴黎公社被监禁,德彪西少时生活动荡不安,跟莫泰夫人学钢琴。1872年10月,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马蒙泰尔、拉维尼亚克、迪朗等,1880年,进入作曲班,开始创作。1880年、1881年,德彪西先后两次去俄国任富孀梅克夫人的家庭教师,并随她去意大利、奥地利旅行。1884年,以康塔塔《浪子》获罗马大奖,时年22岁。1885年,去罗马进修,1887年,返回巴黎。1907年,开始不停地到国外旅行,上演他的作品,就在这时患了癌症。德彪西是印象派创始人,与象征派诗人和印象派画家多有交往,早年很欣赏瓦格纳,后来在穆索尔斯基的方向上走出了自己的路。创作中吸收了东方音乐的一些特点,和声、节奏、配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瓦格纳(1813—1883年)德国作曲家出生于莱比锡,从小对音乐和戏剧十分感兴趣,后在莱比锡大学学习作曲,中途退学,受聘为维尔兹歌剧院的合唱指挥。其一生致力于歌剧创作,对德国歌剧的发展作出了有利的贡献。
柏辽兹。19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标题交响曲的兴起,使交响曲和文学题材结上了不解之缘,许多交响曲都是采用优秀文学作品为题材而创作的。柏辽兹是以写作标题音乐著称的作曲家。他的《幻想交响曲》、《哈罗德在意大利》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标题交响曲。《哈罗德在意大利交响曲》取材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每一乐章都附有一个说明特性和内容的文学标题。
西贝柳斯(1865—1957年),芬兰作曲家、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自1950年起,在赫尔辛基举办了一年一度的国际音乐节——西贝柳斯音乐周。代表作有广为流传的交响诗《芬兰颂》、七部交响曲、交响传奇曲四首(包括著名的《土奥涅拉的天鹅》)、小提琴协奏曲、交响诗《萨加》(即《冰洲古史》)、《忧郁圆舞曲》(戏剧配乐的一章)、弦乐四重奏《内心之》,以及为莎士比亚戏剧《暴风雨》的配乐。
施特劳斯(1825—1899年)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施特劳斯家族的杰出代表;被誉为“圆舞曲之王”。6岁即写成一首圆舞曲。1844年,组成自己的乐队,演奏本人和父亲的作品。1855—1865年,应邀在圣彼得堡指挥夏季音乐会达十年。1863—1870年,任皇室宫廷舞会指挥。后又从事轻歌剧的创作。善于将维也纳圆舞曲发展为音乐会乐曲。创作紧密结合奥地利民间音乐和日常生活的音乐,曲调新颖、节奏活泼、配器华丽、通俗动人,堪称维也纳的交响音诗。他一生创作作品共479首,其中,圆舞曲400多首,还有波尔卡、歌剧等。
三、交响乐队的编制
由四个部分组成:①木管乐器组(包括长笛、双簧管、黑管、大管)。②铜管乐器组(包括圆号、小号、长号、大号)。③打击乐器组成(包括定音鼓、镲、钢琴、竖琴)。④弓弦乐器组(包括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大提琴、倍大提琴)
四、交响乐的欣赏
交响音乐是器乐音乐的最高形式,在世界音乐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交响音乐的发生、发展、成熟的历史;应该了解交响乐队的组成,熟悉交响乐队的音色、音响;通过对数十名著名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的介绍、讲解、欣赏锻炼听赏能力,学习西方音乐文化的历史,以及社会生活与音乐之间相互的影响;了解作曲家的人生道路,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了解作曲技法的演变与发展,从而理解音乐思维;感受音乐风格的继承与发展;接触各种体裁、形式的交响音乐作品,欣赏复杂的、规模宏大的交响音乐的能力。培养欣赏能力、音乐记忆能力,促进个人的心理感受与音乐想象能力;了解音乐思维、音乐语言以及音乐创造的基本规则和无穷尽的可能,使艺术思维与科学思维相结合。交响乐审美包括形式美即乐器的华美音色和复杂和谐的音乐织体,以及内容美,即主题美和音乐情思美。
(1)欣赏知识:音乐文化、社会历史、政治哲学、民族相关艺术。
音乐家的知识。所处时代、社会环境、个人生活、音乐风格、个人成就。
(2)欣赏要素:旋律、和声、节奏、音色。
(3)欣赏心理:纯美感享受、想象与联想、纯音乐鉴赏。
(4)欣赏礼仪。
音乐会前熟悉曲目。如果你即将聆听的音乐会曲目,大多是你所不熟悉的,那么先让自己熟悉是很好的做法。如果你愿意掏钱购买CD,那么当然是最好的办法,不仅可以不限时间尽情欣赏,而且还可以永久收藏。若时间不充裕,则至少先熟悉主要曲目。通常我们未必拥有或借到每一首演出曲目的录音,尤其时间又不够充裕,那么,建议你先从聆听主要曲目着手。一场音乐会的主要曲目通常是中场休息之后的第一首或整场音乐会最后的压轴曲。安排于这个次序,当然是为了避免听众于上半场结束后便离去。其次,上半场第二首曲目通常也是颇具分量。通常被选为主要曲目的作品可能是该演奏者最拿手的代表作,或是最近卖力练习的新作(虽然曲子可能已经老旧的有200~300年的历史了),也可能是整场音乐会中技巧最艰难,最能展现演奏者精湛的技巧功力的,有时是分量最重,完整一系列的演出。另外,也有因为是该曲目在该地区的第一次首演,或当地本土作曲家的重要作品,也是常会被选为主要曲目的。
五、中国交响乐《梁祝》
为了向国庆10周年献礼,上海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决定要搞一个协奏曲。何占豪报了个《梁祝》。当时的党委书记、副院长孟波点了排在最后的《梁祝》。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梁祝》是“顶风抗旨”的产物。《梁祝》初稿到英台投坟死为止,孟波要求何占豪写化蝶,说要把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
俞丽拿说当年周总理招待外宾很喜欢听《梁祝》,有一次,总理跟俞丽拿说,《梁祝》太长了,你叫他们改一改。俞丽拿心中暗自嘀咕,《梁祝》总共25分钟,与外国的一些协奏曲比,并不算长,而且音乐有自身规律,也不是随便剪一刀就可以的,所以就把这个事瞒下了。周总理记性特好,在第二次听时,发觉还是这样,就跟俞丽拿说,没改嘛!俞丽拿笑了笑,总理就说,算了,尊重作曲家的创作么!俞丽拿除了是《梁祝》的首演者外,她还立了个大功,就是保护了《梁祝》,保护了《梁祝》的完整性!
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这个作品与我们国家共命运,从没见过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对一个作品举行如此盛大的纪念活动。拥抱《梁祝》就是拥抱纯情时代。1959年5月27日下午,在兰心大戏院,《梁祝》首次公演。俞丽拿的演奏非常动人,简直就是祝英台再世。可是当指挥画出最后一个圆弧后,全场居然没一点动静。钟好像突然停了。大概过了十几秒钟,全场掌声乍起。那时候的掌声是不重不轻,不快不慢,但经久不息,许多观众眼睛里闪烁着泪光。
《梁祝》琴弦上的两只美丽的蝴蝶诞生不久就飞出国门,飞到世界各地。第一个将《梁祝》介绍到国外的是著名指挥家曹鹏。1955年,曹鹏被选派到苏联莫斯科音乐学院。按学院惯例,每位学生毕业时都要举办作品音乐会。1959年秋天,临近毕业的曹鹏向老师提出要开一场中国交响乐作品专题音乐会,老师表示支持。那个时候《梁祝》还没有出版总谱,那么估计就是“手抄本”。音乐会的主办方、莫斯科广播电台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为曹鹏请来了世界顶级的小提琴演奏家格里希登。不过曹鹏在研读总谱时又发现,在协奏曲中需要的几件中国民乐器中,唯独板鼓在莫斯科没有,向国内邮购也来不及了,最后,在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博物馆里找到这件宝贝,才解了燃眉之急。经过一番排练,次年2月,莫斯科交响乐团在曹鹏的指挥下第一次完成了中国交响乐作品音乐会,《梁祝》征服了莫斯科大剧院内的所有观众。至此,《梁祝》在50年里传遍了全世界。这样的世界级影响是我们在当时不敢想象的。
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第二天,美国波士顿的一家电台就专门播放和介绍了《梁祝》。在海外反华势力最疯狂的时代,许多对中国比较陌生的外国人听了《梁祝》后大惑不解:能创作出这样优美的音乐难道是一个“凶恶”的赤色国家?即使在国内政治运动波诡云谲的形势下,《梁祝》这只美丽的蝴蝶也不可阻挡地穿过国界,飞到海外。梁祝的故事催人泪下,又被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西方人对大陆改变印象就是从《梁祝》开始的。有一位美国人的孩子本来想学法律,听了《梁祝》后被征服了,转而研究东方文化。《梁祝》在台湾演奏时改名为《殉情记》,有个女士特地摘下戒指鼓掌——她的手都拍痛了。1980年,美国冰上芭蕾团在首都体育馆表演,冰上芭蕾明星弗来明以压轴节目出镜,身着透明美丽的“蝴蝶衣”在《梁祝》音乐中翩翩起舞,博得全场雷鸣般的掌声。后来,美国著名小提琴大师斯特恩访华时也听了《梁祝》,真诚地说:“太好了,真美啊!”
1997年7月2日,时值香港回归祖国第二天,在美国洛杉矶好莱坞碗形露天剧场举行了盛大的音乐焰火晚会,好莱坞交响乐团为中国小提琴家吕思清伴奏,曲目就是《梁祝》。这是剧场建成70年来中国人第一次登上这个舞台。吕思清的小提琴还没有夹到下巴,只不过前奏缓缓响起,全场就响起热烈的掌声,完全可用排山倒海来形容。这个场景也印证了这台节目的题目:为中国喝彩!《梁祝》这只蝴蝶因为赞美爱情,弘扬人性而超越意识形态、超越种族、超越时空,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鲜亮符号,一张金色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