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论
通过分析《画报》中先后完成于1885—1895年10年间的四幅参与中外战争的女兵女将图像,本文认为供职于《画报》的作者熟悉古代文史典故,他们挪用古代的典范,糅合符合晚清社会形势和读者欣赏爱好的信息,在《为国捐躯》《刘家军》《女将督师》《别树一帜》杜撰出“新闻”故事中对抗外国势力的女兵女将[56]。
通过讨论本文提到的女英雄的图像细节和相关文本之后,无法否认,在《画报》的女兵女将这一特定个案中,女性是被男性书写、描绘和观看的,在清末的中国社会的主流话语中,这些图像的功能并未超越维护父权制的忠孝节义。《画报》是19世纪末最为重要的新闻画报之一,题材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层面,不乏记述女子教育、西洋女性风范等直接或间接关注女性的处境变化的例子。结合目前学术界对女性的主体性地位的关注,本文讨论的女英雄题材是否可作出类似读解?可以从文学作品叙事中反映出来的女性主体性的细节,是否同样会在图像中找到对应?正因为有上述疑问,在晚清社会背景中的这个小题材的女兵将的图像,以及图像与文字的联系才有被阐释和分析的必要。
从短文的叙事来看,这些新闻故事致力于展示给读者的是发生于当代的传奇故事,符合并迎合男性观念当中女英雄的印象:巾帼英雄即便可以置身战场,与女性的“常态”不尽相同,勇气和能力不输男子,其功用仍主要是宣扬父权制社会的忠义等道德。从图像来看,部分细节,例如莲足、细腰和身姿体态,强调了女战士们的女性身份,画师又从画面不同人物之间的联系和互动突出女兵被人观看乃至邀约男性观看的地位。与图像呼应,短文叙事一方面宣扬报国大义,另一方面提供女英雄的家族出身,在淡化情欲观看可能的同时也消解了女英雄的身份,使个人形象颇有些模糊的女英雄成为悦目的父权制伦理道德的维护工具,反映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设想和态度。考虑《画报》的女兵女将为杜撰性质,其形象的上述特色是否如实晚清社会生活中妇女的地位和话语权则需要被质疑,毕竟四幅插图无法展示女性生活全貌,亦只反映一部分人对女性的期望。对这个问题,需要参考《画报》其他女性题材和同时期其他著作,尤其是女性参与/主导书写的著作,进行分析。
附图

图1 《为国捐躯》 吴友如

图2 《别树一帜》 何元俊

图3 《刘家军》 金桂

图4 《女将督师》 何元俊

图5 《沈云英》 任熊

图6 《木兰东从征》 吴友如

图7 《杨家府演义》中的女将领
附图出处:
图1:《点石斋画报·丁十一》,《点石斋画报》第4册,广东出版社1983年版,第83页。
图2:《点石斋画报·御十二》,《点石斋画报》第34册,广东出版社1983年版,第92页。
图3:《点石斋画报·书十》,《点石斋画报》第35册,广东出版社1983年版,第76页。
图4:《点石斋画报·书十一》,《点石斋画报》第35册,广东出版社1983年版,第82页。
图5:《沈云英像》,《任渭长先生画传四种》卷2,中西书局(上海)1933年版,第41页。
图6:《木兰东从征》,尊闻阁主人编:《点石斋丛画》卷5,点石斋(上海)光绪十一年(1885)版,第29页。
图7:《杨家府演义》五卷第二十二页,《明清珍本木版画数据丛刊数据》第3册,学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