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语

五、结语

英国学者弗兰克·莫特曾指出,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20世纪后半期“商业社会表现出在两性关系上不知所措”[227]。其实,这一情况早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社会,至少在上海就已经初现端倪了。王儒年通过对二三十年代的《申报》广告进行研究,认为“这一时期的女性认同完全没有触动男性在社会中的主导地位,而是承继了女性对男权社会的默许”[228]。尤其是在对有关香烟广告画进行分析之后,他认为其中反映出的现实社会权力结构依然是女性完全服从于男性,“她们把对男性的依附视为自然,为男性服务心甘情愿,她们不自觉地把自己置于男性的附属地位,心甘情愿地接受男权主义的社会现状,并在对男性的依附和服务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和幸福”[229]。然而事实并非这样简单,无论是在近代广告画或是其他图像作品中,中国女性形象经历了一系列动态演变的过程,她们被不断塑造并自我重塑,从吸引眼球的“花瓶”,到红袖添“香”的“取悦者”,再到卷烟的消费者,反映出时代背景的变迁、社会风尚的开化、消费者旨趣的跃进。尤其在1930年代,面对重重危机,上海的卷烟厂商及时采取了新的广告策略,普遍以吸食卷烟的女性作为其产品广告的主角。如前所述,他们通过“现代化”“日常化”和“色情化”的方式,将女性吸食卷烟的行为“美名化”,试图扭转卷烟销量下降的颓势。加诸女性吸烟的种种“美名”无疑会成为女性消费卷烟的动力,而这一“美名化”的过程不仅反映出女性社会经济地位的提升,同时也加速了传统性别格局的解构[230]

在近代中国的消费市场,“做广告必须画上张漂亮的女人、香粉、肥皂之类固无论,吃纸烟不关女人男人,也必须是女人做招牌”[231]。值得指出,这一广告策略在当时全球范围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宣传品中的女性不过是烟草商的“诱饵”[232]。但究竟是在诱惑谁呢?正如Relli Shechter在对近代埃及卷烟市场的研究中所阐述的:“不清楚这些带有女性形象的香烟广告究竟是在鼓励女性抽烟,还是在用漂亮脸蛋向男人兜售香烟”[233]。一方面,商家最初用女性身体美来制作广告画主要是为了香烟的主要消费群体——男性烟民。另一方面,大量的美女香烟广告的涌现在无形中产生了塑造新型女性美的副作用,这或许是当时人们始料未及的。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广告图像内外的女性烟民都不应仅仅被看作烟草商的销售工具,其实她们更应被看作独立、现代化的新女性样板。正如桑德尔·吉尔曼所言,与香烟相关的美女形象“不仅仅作为一种神秘的物品来吸引男性消费者,在现代中国还代表一种新的美学趋势。她们是肉体的化身,是中国现代作风的一种新的形象。人们响应这种观点,即中国的现代化会反映在新城市妇女生活方式的改变上”[234]

“中国女界之卢骚”金天翮在著名的《女界钟》一书开头便描绘了他的“远大梦想”,即中国男人可以“口卷烟,手榔杖,肩随细君,挈带稚子,昂头吊臂于伦敦、巴黎、华盛顿之大道间,何等快乐,何等自在”[235]!显然,口衔香烟偕妻带子是自由、体面、幸福男人的样板,也是中国男性谋求复兴梦想的化身。然而有趣的是,百年前中国男性的这种梦想竟赫然出现在号称解放中国女性的宣言书的篇首,他们解放女人的目的竟然是使她们陪伴口衔香烟的丈夫昂头吊臂于世界各大都会街头。在男性气质遭受极端挑战的20世纪初的中国,男性“自己不能昂首,矮人一截,回过头来要去解放比他更该出色的女人”,高彦颐由此发出感慨:“原来近代中国女权主义的萌芽、原动力是男人/男权在帝国主义冲击下产生的自卑”[236]!更有意思的是,近代国人却需要点燃香烟来抗拒这种自卑与恐惧,而女性在侍奉男人吸烟的同时自己竟也抽起烟来。

对于女权主义化了的女性吸烟形象,男性智识精英很快就从中读出了颠覆传统性别秩序的意味,他们挪用“卫生”“民族”等概念,借助大众媒体对卷烟消费进行了“差别化”宣传。他们以生理健康的“科学”知识冠冕堂皇地质疑女性卷烟消费的合理性,并以大写的民族主义话语将之上升到关乎民族存亡的高度来增强其论调的说服力。在1930年代的经济危机来袭之际,女性烟民还被塑造成为挥霍无度、贪图享乐的“摩登女郎”,进而激起深受经济萧条之苦的普通民众对女性吸烟形象的普遍反感。男性群体赤裸地表达出对于女性“侵占”社会经济资源的不满,最终给女性卷烟消费冠以自私自利、奢侈浪费的“污名”。

对于来自男性的制约,新女性及时地给予辩驳与反制,她们声称:“本来吸烟是一件不大好的事情。但是吸烟对女子有害,对男子亦何常有益,对男子吸烟不过问,只专责女子,这是什么缘故呢?如果是为人类的健康而禁止吸烟,首先应该把烟根本禁绝,光是禁止女子吸烟,对人类的益处恐怕很有限吧?……总之这一件事,只是表出男子的自私自利心理。这种心理有机会便会向女子发泄。”[237]如果将二三十年代上海女性的卷烟消费置于更为广阔的时空背景下,我们就不难发现,女性的吸烟形象在中国近代性别关系发展历程中具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并和全世界女权主义运动形成了强烈的呼应。在雪茄烟初兴之时出版的《女界现形记》中,女主人公沉鱼刚要抽“一枝二三寸长的大号雪茄烟”,同伴莺娘便颦蹙说道:“这东西很不雅观,其形可怕,快些丢了他罢。”[238]雪茄烟为什么被认为“很不雅观”甚至“其形可怕”呢?美国学者理查德·克莱恩提出,雪茄与手枪、牛角等物品一样,是典型的男性生殖器象征。他同时指出,香烟等文化符号“并不是男性力量的象征而是阉割情结的象征”[239]。或许可以说,香烟作为一种“势”(phallus)的图腾,表征了近代中国女性“拟男”的历程,这也进一步解释了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女性”影像中,为何摩登女郎往往与香烟这一物件同时存在。基于对20世纪初西方世界女性烟民的研究,学者伊恩·盖特莱指出:“许多女人把吸烟当成一种她们想占领的其他男性领域的象征。”[240]尽管近代中国女性烟民形象曾饱受操弄与利用,尽管这一时期的女权运动夹杂着更多的无奈与被动,但必须承认,伊恩的判断同样适用于近代中国社会。

【注释】

[1]贾*甄: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博士候选人。

[2]尽管这些女性的主体性和重要性可以通过在家族中的地位、创作诗文书画、编辑诗文集或是担任家庭教师等方式传达出来,但通常来说,她们的体质不太可能与同一时代的男子相提并论。

[3]Joan Judge,Blended Wish Images:Chinese and Western Exemplary Women at the Turn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J],Nan Nü,2004,6(1):103.

[4]陈平原,晚清人眼中的西学东渐——以《点石斋画报》为中心,http://bigfish.blog.hexun.com.tw/5121218_d.html。

[5]叶汉明、蒋英豪、黄永松,点石斋画报通检[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7,213 -216。

[6]鲁迅,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鲁迅全集[M]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92。

[7]鲁迅,朝花夕拾·后记,鲁迅全集[M]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326。

[8]杨璐玮,晚清家庭中的女性形象探析——以《申报》及画报为中心的考察[J],黑龙江史志,2009,16:76。

[9]冯明阳,复合之眼——以《剖割怪胎》为例分析《点石斋画报》中外国女性形象[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9,5:111。

[10]黄孟红,从《点石斋画报》看清末妇女的生活型态[D],暨南国际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毕业论文,2001。

[11]卫琪,乙未台湾抗日——以女性抗日图像为研究主题[J],台中技术学院通识教育学报,2011,4(1):69。

[12]同上,第60 -61页。

[13]同上,第63 -64页。

[14]季家珍,晚清妇女期刊中的社会女英雄及女战士[J],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2007,12:3。

[15]Sherry J.Mou,Ed.,Presence and Presentation:Women in the Chinese Literati Tradition[M],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99,78 -104.

[16]邹越,明清英雄侠义小说中的女英雄形象分析[D],南昌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毕业论文,2005年。

[17]Joan Judge,p.128.

[18]Mulvey,Laura,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J],Screen,1975,16(3):10 -11.

[19]叶汉明、蒋英豪、黄永松,点石斋画报通检[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xi页。申报馆主强调即将发售的《画报》文字浅显易懂,读书人和市井民众都可以阅读,并可以作为谈资。

[20]Paul J.Bailey,Women and Gender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M],Basingstoke,England:Palgrave Macmillan,2012,8 -11.

[21]黄湘金,南国女子皆能诗——清闺秀艺文略评介[J],文学遗产,2008,1:98。

[22]第六号画报出售[N],申报,1884年6月26日,转引自《点石斋画报通检》。

[23]第六号画报出售[N],申报,1884年6月26日,转引自《点石斋画报通检》。

[24]鲁迅,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鲁迅全集[M]第4卷,292。

[25]左宝贵的夫人为陶氏应无疑,但事迹不详。陶氏应为回族,在左宝贵捐躯之后,与族人一同迎回其衣冠立祠拜祭,http://www.huaian.gov.cn/lsgc/shcs/2462567.html;《左宝贵夫人陶氏墓现淮安》一文根据立碑者记录,认为出土于淮安市河下古镇西侧左宝贵墓守墓人房屋墙基下的“左老太太陶氏”碑之主人应当就是左宝贵的夫人陶氏,墓碑为陶氏长子左文章妻脱佩兰率子左光祖、孙左堃、左步清立。文中简要介绍陶氏生平,未提陶氏变卖首饰、招募女兵开赴前线为亡夫报仇的事迹。徐爱明、祁宏、孙权,左宝贵夫人陶氏墓现淮安[N],淮海晚报,2012年3月25日(星期日)第6版。此外,笔者还查到下面一些无法被证实的信息:左宝贵有夫人四房,第一房太太陶氏,传闻为太平天国的女兵,http://www.chinasufi.com/thread6193711.html;左宝贵之第二房夫人王氏,相传出身于马戏团,被陶氏收房。她身手不凡,常年伴随左宝贵左右出征,为“押印夫人”,1946年去世,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bdbdea01019fwl.html。

[26]枕流斋主人原著,孟吾居士修订,笔记五编:刘大将军台战实记[M],北京:广文书局,1976。

[27]刘永福,刘永福历史草[M],新北:正中书局,1959。

[28]李孝悌,走向世界,还是拥抱乡野——观看《点石斋画报》的不同视野[J],中国学术,2002,3:291 -293。

[29]点石斋画报·书十[J],点石斋画报,1998,35:75 -76。

[30]关于台战刘永福带领军队的衣着,可以以这幅作品和其他台战作品对比,比如《倭兵中计》《台军大捷》,刊印时间与本文讨论对象接近。见《倭兵中计》:点石斋画报·书七,《点石斋画报》第35册,广东出版社,1983,51;《台军大捷》:点石斋画报·书七,《点石斋画报》第35册,广东出版社,1983,52。

[31]点石斋画报·书十一[J],点石斋画报,1983,35:81 -82。

[32]点石斋画报·书十一[J],点石斋画报,1983,35:81 -82。

[33]点石斋画报·利一[J],点石斋画报,1983,37:8。

[34]约翰·伯杰著,戴行钺译,势与艺七篇——观赏的观念[M],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1991,59。

[35]佚名,罗通扫北[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2—143页,转引自邹越,明清英雄侠义小说中的女英雄形象分析[D],南昌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毕业论文,2005。

[36]中都逸叟,征西说唐三传[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5页,转引自邹越,明清英雄侠义小说中的女英雄形象分析[D],南昌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毕业论文,2005。

[37]张振国,晚清民国志怪传奇研究述论[J],古典文学知识,2010,2:135。

[38]Joan Judge,p.128.

[39]点石斋画报·御十二[J],点石斋画报,1983,34:91 -92。

[40]点石斋画报·书十[J],点石斋画报,1983,35:75 -76。

[41]由于《画报》的通俗性特点,这种叙述上的模糊很可能与传奇小说中对女将领的描述一致,通过场景和人物装束的对比凸显女性的性别身份,以增强女性的可观看性。同时,这也可能反映出《画报》出刊时上海的社会风俗变化: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门,进入工厂工作,这一现象冲击了传统严格划分的性别空间,使读者可以“自然的”认同画报对女英雄的表现。

[42]Joan Judge,p.127.

[43]Dr.Lily Lee from the School of Languages and Culture,The University of Sydney对此处细节提出了重要建议,在此致谢。

[44]毛其龄,沈云英传,收入吴曾祺编《旧小说》(十六巳集一)第4册,商务印书馆,1935,139 -140。

[45]张廷玉等,明史[M],卷301·列传第一百八十九·列女一,北京:中华书局,1974,7693。

[46]毛其龄,沈云英传[M],旧小说第4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40。

[47]石柱厅志·承袭志[M],第20页,转引自:秦良玉史研究编纂委员会编,秦良玉史料集成[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88。

[48]Lisa A.Raphals,Sharing the Light:Representation of Women and Virtue in Early China[M],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1998,118 -120.

[49]Laura Mulvey,p.10.

[50]王尔敏,《点石斋画报》所展现之近代历史脉络,载黄克武主编,画中有话——近代中国的视觉表述与文化构图[M],北京: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10。

[51]戚其章,甲午战争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46、452、479、497。

[52]点石斋画报·书十[J],点石斋画报,1983,34:75 -76。

[53]点石斋画报·书十一[J],点石斋画报,1983,35:81 -82。

[54]点石斋画报·御十二[J],点石斋画报,1983,34:92。

[55]陈平原、夏晓虹,图像晚清:点石斋画报[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6、17、19。

[56]《为国捐躯》与后三张作品的出刊时间间隔10年,《画报》人事变动(主要是美查、吴友如等重要成员的离任、故去)所导致的主题变化似应被考虑在内,但由于四幅图画数量有限,又皆属传奇故事性质,很难从更宏观的角度讨论这一问题,因而本文对此未加以论述。

[57]季*家珍:加拿大约克大学历史系。

[58]Giogio Agamben,Profanations,transl[M].New York:Zone Books,2007,23 -25.

[59]关于妇女时报(hereafter FNSB)作为第一种妇女商业期刊,参见马光仁,上海新闻史(1850—1949),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382。

[60]关于照片是否仅仅是历史的或同为历史证据的或历史本身的讨论,参见Peter Burke,Eyewitnessing:The Uses of Images as Historical Evidence,Ithaca,NY: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1,23.

[61]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J],载于近代中国史料业刊续编第五辑[M],沈云龙,2册.台北:文海出版社,1974,35。

[62]上海图书馆《艳籢花影》的目录卡上标示的时间是1911年3月。影集中广告明示《海上惊鸿影》的出版时间早于《艳籢花影》。影集已然是多次翻印过了。

[63]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358页。

[64]包天笑,钏影楼回忆录,第378页。

[65]到民影照相[N],妇女时报,1915,16。

[66]包天笑,编辑室之谈话[N],妇女时报,1916,20。

[67]刘敏智,中国之女飞行家[J],妇女谈话会,FNS B 20,1916,FNSB 20,81 -83。

[68]刘敏智,中国之女飞行家[J],妇女谈话会,FNS B

[69]到民影照相,妇女时报,1915,16。

[70]关于飞机的吸引力的这些部分,参见Angela Dalle Vacche,Femininity in Flight:Androgyny and Gynandry in Early Silent Italian Cinema,in A Feminist Reader in Early Cinema[M],ed.Jennifer Bean,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2002,447,442.

[71]孙丽莹:德国海德堡大学助理教授。本文系“A New Approach to the Popular Press in China:Gender and Cultural Production,1904—1937”项目研究成果之一。该项目受德国洪堡研究基金会、德国研究基金会(DFG)、加拿大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委员会(SSHRC)联合资助(2008—2011),详细信息见http://www.yorku.ca/ycar/Joan_Judge.html),特致谢忱。衷心感谢Barbara Mittler,Joan Judge,Michel Hockx教授长期以来对本研究的支持与建议,也感谢祝均宙老师、黄国荣老师、贾雪飞博士、李雨洁*对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提供的慷慨帮助。

[72]关于人体再现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缺失,参见John Hay,The Body Invisible in Chinese Art?in Body,Subject,and Power in China[M],eds.Angela Zito and Tani E.Barlow,Chicago/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4,42 -77;Fran9ois Jullien,The Impossible Nude:Chinese Art and Western Aesthetic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7.James Cahill对于中国古代春宫图的搜集和研究状况有详细的回顾,见发表在他的个人网站上的Chinese Erotic Painting(http://jamescahill.info/illustratedwritings/chineseeroticpainting)。其他研究亦见Robert Hans Van Gulik,Erotic Color Prints of the Ming Period,with an Essay on Chinese Sex Life from the Han to the Ch’ing Dynasty,B.C.206 -A.D.1644[M],Tokyo,1951;Robert Hans Van Gulik,Sexual Life in Ancient China[M],Leiden:E.J.Brill,1974;John Byron,Portrait of a Chinese Paradise:Erotica and Sexual Customs of the Late Qing Period[M],London:Quartet Books,1987.

[73]关于文化流中的“不对称性”的研究见德国海德堡大学的研究项目Cluster of Excellence“Asia and Europe in a Global Context:Shifting Asymmetries in Cultural Flows”(http://www.asiaeurope.uniheidelberg.de/en/)。

[74]见《申报》广告,1911年10月8日,吴方正前述文中提及此书(第67—68页)。《民立报》1911年10月10日亦有登载(转引自李又宁、张玉法主编:《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下,台北:传记文学社,1975年,第836页)。同一广告亦登载于《神州日报》1911年11月28日,第3页。

[75]对近代报刊复制“法国明信片”现象的研究见Liying Sun,An Exotic Self?Tracing Cultural Flows of Western Nudes in Peiyang Pictorial News(1926 -1933),in Transcultural Turbulences,ed.C.B.Brosius and R.Wenzlhuemer[M]Berlin,Heidelberg:Springer Verlag,2011,271-300。另见吴方正,裸的理由——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人体写生问题的讨论,新史学200215(2):55-110。

[76]吴方正,前引文;安雅兰(Julia Andrews),裸体画论争及现代中国美术史的建构,海派绘画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117 -150;另见吴方正,晚清四十年上海视觉文化的几个面向[J],人文学报(国立中央大学文学院)200226:49 -95。

[77]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J],原载《新青年》第3卷第6期,1917年8月。重刊于郎绍君,水中天编: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 上卷[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15-20。关于蔡元培美育思想的中文研究,见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与现代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该书内有数篇文章谈及其美育思想,后附有关于蔡元培的中文研究索引。

[78]早期石印画报研究见鲁道夫·瓦格纳(Rudolf G.Wagner),进入全球想象图景:上海的《点石斋画报》,载刘东主编,中国学术[M]第8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 -96。这段时期印刷技术的发展见贺圣鼐,赖彦于,近代印刷术[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史梅岑,中国印刷发展史[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174 -177;Christopher A.Reed,Gutenberg in Shanghai:Chinese Print Capitalism,1876-1937[M]Vancouver:UBC Press,2004,25 -87。

[79]萨空了,五十年来中国画报之三个时期,引自上海图书馆中国文化名人手稿馆编,萨空了文集[M],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365 -371;刘凌沧,中国画报之回顾[J],北洋画报,1933,888:2。

[80]关于《良友》的最新研究,见Paul Pickowicz,Kuiyi Shen,and Yingjin Zhang,Liangyou:Kaleidoscopic Modernity and the Shanghai Global Metropolis,1926-1945[M]Leiden:BRILL,2013.

[81]张爱玲语见张爱玲,谈女人[J],天地1944,6:6。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关于《玲珑》的网站见http://www.columbia.edu/cu/lweb/digital/collections/linglong/collection_index.html。目前海德堡大学正与多方合作建置包括《玲珑》及其他三种杂志(《女子世界》《妇女时报》和《妇女杂志》)的数据库“晚清民国女性期刊”(http://womag.unihd.de/),笔者为项目成员之一,主要负责《玲珑》杂志的数据采集与分析,详细介绍见网站。

[82]李克强:《玲珑》杂志建构的摩登女性形象[J],二十一世纪,2000,60:92 -98;Barbara Mittler,In Spite of Gentility:Women and Men in Linglong(Elegance),a 1930s Women’s Magazine,The Quest for Gentility in China:Negotiations Beyond Gender and Class[G],ed.Daria Berg and Chloe Starr,New York:Routledge,2007,208-234;Yunxiang Gao,Nationalist and Feminist Discourses on Jianmei(Robust Beauty)during China’s‘National Crisis’in the 1930s[J],Gender and History,2006,18(3):546 -73;也收入其Sporting Gender:Women Athletes and CelebrityMaking during China’s National Crisis,1931 -45[M],Vancouver:UBC Press,2013,58 -80.又见Barbara Mittler 2007在海德堡举行的研讨会“New Women and the Reconfiguration of Genres:China i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上发表的论文“New Women and Old Scandals:Making News,Mixing Genres and Gendering the Fictional and the Factual in Linglong(1931 -1937)and earlier women’s magazines”(未刊稿)。另有两种在硕士论文基础上出版的相关研究:一是孔令芝,从〈玲珑〉杂志看1930年代上海现代女性形象的塑造[M],台北:稻乡出版社,2011;另一篇是Gary Wang,Making‘Oppositesex Love’in Print:Discourse and Discord in Linglong Women’s Pictorial Magazine,1931 -1937[J],NAN Nü2011,13(2):244 -347.此外,另有中文论文数篇,研究内容角度不出上述范围。

[83]关于国内外图像研究与身体史研究的趋势见刘宗灵,身体之史:历史的再认识——近年来国内外身体史研究综述,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编,近代中国研究集刊4:新文化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87 -322;曹南屏,图像的“文化转向”——新文化史视域中的图像研究[J],近代中国研究集刊4:新文化史与中国近代史研究,323 -361。

[84]伍素心,画报一窝蜂和摄影之逆流,中国摄影史话[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4,201 -208。

[85]见孔令芝与Gary Wang前引文;祝均宙,图鉴百年文献:晚清民国年间画报源流特点探究[M],台北:Airiti Press Inc,2012。笔者查阅了林泽苍的档案资料,结合已有成果简述如下。林泽苍,祖籍福建古田,出生在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家庭,后于1921年考入著名的教会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商科。1925年“五卅”运动风潮时,他随学校爱国师生离校,后在仿圣约翰大学建造的光华大学继续学业。在两所大学求学期间,他表现了突出的社会活动能力,兴趣广泛,学业优秀,是校摄影协会、YMCA俱乐部、乒乓协会等社团成员。

[86]关于中国摄影学会的简介,见上海摄影家协会、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摄影史[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第20页。另见赵俊毅,旧中国摄影学会的更迭,http://www.fotosay.com/article/69557.shtml,2010年6月23日。《中国摄影学会画报》后改称《摄影画报》,发行至1937年。上海图书馆藏。关于黑白影社见马运增等编,中国摄影史1840—1937[M],北京:中国摄影出版社,1987,167 -169。

[87]《常识》三日刊1927年11月创刊,1931年4月8日后并入《玲珑》第1卷第4期(见该期126页),关于《常识》创刊及并刊原由,见孙丽莹,从《摄影画报》到《玲珑》:期刊出版与三和公司的经营策略(1920—1930)[J],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2014,23:152-154。

[88]最常被引用的证据是刊登于1931年3月18日《玲珑》第1卷第1期,第5页上的声明“给姐妹们——珍自离校后与同学及老友每少聚首之机会,消息久疏。今就任本杂志妇女部编辑,愿为全国女同胞之喉舌,发挥女子之积悃,并请同志踊跃赐稿,能附本人或本文照片尤感。”

[89]Gary Wang,Making“Oppositesex Love”in Print:Discourse and Discord in Linglong Women’s Pictorial Magazine,1931 -1937[J],NAN Nü2011,13(2):247.

[90]梁心玺的名字从第3卷第85期(1933年2月15日)以后就在版权页上消失。1932年5月《电声日报》创刊时,她担任编辑。目前大部分研究都误以为梁为男性,如张伟,民国第一刊,谈影小集——中国现代影坛的尘封一隅[M],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215。

[91]编者讲话[J],摄影画报1928,3(127):209。

[92]《玲珑》中相关学校的信息见“晚清民国女性期刊数据库”搜索结果。数据库对《玲珑》的信息采集分析仍在进行中。

[93]广告,玲珑,1931,1(23):835。

[94]广告,玲珑,1931,1(38):1498。

[95]高维祥,摄影画报和摄影同志[J],摄影画报,1931,6(300):400;广告,摄影画报,1932,7(324):188。

[96]玲珑,1931,1(1):13、34。

[97]Catherine Vance Yeh,Guides to a Global Paradise:Shanghai Entertainment Park Newspapers and the Invention of Chinese Urban Leisure,in Transcultural Turbulences[M],eds.C.B.Brosius and R.Wenzlhuemer,Heidelberg:SpringerVerlag,2011,129.另见Catherine Vance Yeh,Shanghai Love:Courtesans,Intellectuals,and Entertainment Culture,1850 -1910[M],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6.

[98]比如宁恩承,娱乐与学生生活[J],学生杂志,1922,9(12);闺秀之娱乐[J],摄影画报,1928,4(167):130;迷云,现代人的娱乐姿态[J],新文艺,1929,1(6):1189 -1193;吴燮臣,妇女与娱乐[J],妇女杂志,1924,1(77);论妇女之娱乐,中国卫生杂志1931,合集:312 -315;王宪行,青年应该怎样娱乐[J],学生文艺丛刊,1925,2(10);提倡农民娱乐办法纲要,南海县政季报,1931,6 -7。

[99]吴燮臣,妇女与娱乐[J],妇女杂志,1924,1:77。

[100]李翠贞,女子与音乐,玲珑,1931,1(1):6;玲珑,1931,1(19):688。对打网球的解释见《玲珑》第1卷第1期,1931年3月18日,第24页图片说明;对溜狗的阐释见《玲珑》第1卷第49期,1931年5月4日,第2008页图片说明。

[101]丽蓉,麻雀是不是高尚的娱乐,玲珑,1932,1(54):182;男子的娱乐——姬妾成群[J],玲珑,1932,1(53):182。

[102]Pierre Bourdieu,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M],Bu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玲珑》里关于娱乐的讨论除“高尚”外,还包括对“科学娱乐化”和“经济与娱乐”的讨论,如《科学与娱乐》第2卷第58期,1932年7月13日,第382页;《我们应该怎样娱乐》,第1卷第48期,1932年4月27日,第1982页。事实上,“高尚娱乐”作为社会精英区隔文化层次的手段不止于《玲珑》和画报出版界。贺麦晓(Michel Hockx)在研究1930年代上海文学社团沙龙时就发现“文艺茶话会”曾讨论过“文艺的高尚娱乐”。见Michel Hockx,Gentility in a Shanghai Literary Salon in the 1930s,in The Quest for Gentility in China:Negotiations Beyond Gender and Class[M],New York:Routledge,2007,58 -72.

[103]菊斋画报发刊词,见黄天鹏,五十年来画报之变迁[J],良友,1930,49:36。

[104]Pierre Bourdieu,Distinction: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ement of Taste[M],London:Routledge,1984,2.

[105]周作人,半春,钟叔河编,周作人文类编5·上下身性学·儿童·妇女[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8,91。原载于《语丝》第121期,1927年3月。

[106]相关研究见Judith Fetterley,The Resisting Reader:A Feminist Approach to American Fiction[M],Indiana: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78.

[107]John Berger,Ways of Seeing[M],Harmondsworth: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1972.

[108]“Editorial agency”是笔者博士论文“Body Un/Discovered:Luoti,Editorial Agency and Transcultural Production in Chinese Pictorials(1925 -1933)”中论述杂志编辑活动时的关键性概念之一,它突出强调了编辑们在(跨)文化生产中的重要地位。一般“agency”的中文翻译是“能动性”,而笔者认为此处中文用“决策力”表达更加容易理解。

[109]张英进,公共性,隐私性,现代性:中国早期画报对女性身体的表现与消费[J],文化研究,2006,6:75 -98。收入姜进编,都市大众文化景观中的现代中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53 -72。该篇的英文版本Artwork,Commodity,Event:Representations of the Female Body in Modern Chinese Pictorials,in Shanghai Visual Culture,1850s- 1930s[M],ed.Jason Kuo,Washington,D.C.:New Academia Publishing,2007,121 -161.

[110]“人体美术照片”广告,摄影画报,1931,6(271):165。

[111]“半裸”指的是只有半身裸露或身体虽有遮蔽物但呈半透明状。和其他画报一样,《玲珑》《摄影画报》于1934年“新生活运动”兴起后便极少刊登裸体画了。本文中的“裸体图像”并不特指女性裸体图像,但《玲珑》的实际情况的确是女性裸体图像占绝对多数。更多关于《玲珑》的研究见孙丽莹,《从摄影画报到玲珑:期刊出版与三和公司的经营策略(1920—1930s)》;关于《北洋画报》的研究见Liying Sun前引文“An Exotic Self?”。

[112]“德国摄影杰作”见第1卷第8期第287页,第9期第323页;“美国摄影杰作”见第1卷第11期第395页,第12期第431页;“英国摄影杰作”、“巴黎摄影名作”见第1卷第55期第212页、“法国第X年美术展览会出品”见第1卷第23期第845、850页;“世界摄影名作”见第1卷第48期第1964页;“世界摄影杰作”见第3卷第107期第1442期。

[113]关于这些摄影作品的来源另见Liying Sun,Engendering A Journal:Editors,Nudes and Transcultural Production in Linglong and its Global Context,in A Space of Their Own:Women and the Periodical Press in China’s Long Twentieth Century[M],eds.Joan Judge,Barbara Mittler and Michel Hockx,forthcoming.

[114]参见Yunxiang Gao,Nationalist and Feminist Discourses on Jianmei(Robust Beauty)during China’s‘National Crisis’in the 1930s。另见游鉴明,近代中国女子健美的论述(1920—1940年代),收入《无声之声:近代中国的妇女与社会(1600—1950)》,中研院近史所2003年版,第141 -172页。

[115]Lynda Nead著,侯宜人译,女性裸体[M],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5,140 -141。

[116]Cf.Yunxiang Gao,ibid.

[117]玲珑,1933,31951:635 -637。这一期《玲珑》版权页上标明的编辑为林泽苍,梁永福和陈珍玲。这篇文章明确表达男性眼光中现代的女性美,并以此激励女性追求健美身躯。即使不论陈珍玲这一笔名后隐藏的编辑的性别,这篇文章也足以提醒我们思考《玲珑》发出的声音的复杂性。

[118]《玲珑》在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拥有男性读者。最常引用的例证是第5卷第47期(总214期,1935年12月11日)登出的《不必答复的信》,内中一广州男生邓越鸿自述同学的嘲笑也不能阻止他阅读《玲珑》。另,笔者曾在旧书市场搜集到一个民国时期裸体画片的搜藏册。原来的主人将数百张横跨20—50年代的各式裸体图像剪贴整理于册中,其中就有《玲珑》的这张裸体图像,旁边的文字已被剪去。虽然没有证据坐实,但搜藏册原来的主人极有可能是男性,册簿或曾几易其手,这大概可作一条珍贵的旁证说明(男性)读者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使用女性杂志中的裸体图像。

[119]二三十年代,从小酒吧的娱乐消遣、大舞台豪华制作到自然主义的室外舞蹈,整个欧美都在流行裸体或半裸体舞蹈。参考Karl Eric Toepfer,Empire of Ecstasy:Nudity and Movement in German Body Culture,1910 -1935[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7,75 -96.

[120]玲珑,1933,3(95):635 -637。

[121]关于裸体主义在中国的观念、实践与视觉再现,笔者另有专文讨论,参见“Whose Health?How to be Beautiful?Incorporating Freik9rperkultur(Nudism)into the Chinese Market(1925 -1935)”,2011年发表于“Trends on the Move:Transcultural Dimensions of Popular Flows”会议论文。

[122]皇*甫秋实:复旦大学历史学系讲师;贾钦涵,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

[123]Carol Benedict,GoldenSilk Smoke:A History of Tobacco in China,1550--2010[M]Berkeley,Los Angeles,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1,134.

[124]关于1902年英美烟公司成立以前,英美的卷烟企业及其代理商在中国运作的情况,可参阅Howard Cox,Learning to do Business in China:The Evolution of BAT’s Cigarette Distribution Network,1902 -41[J].Business History,1997,39:30 -64.可参阅中译文,皇甫秋实译,学会在中国做生意:英美烟公司香烟经销网的演变,1902—1941[J],近代中国,2008,18:358 -398。

[125]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英美烟公司在华企业资料汇编[M],上海:中华书局,1983,512、733。

[126]关于在华卷烟广告自上海向其他地区逐级传播的方式,可参阅Sherman Cochran,Transnational Origins of Advertising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in Sherman Cochran,ed.,Inventing Nanjing Road,Commercial Culture in Shanghai,1900-1945[M],Ithaca:Cornel University Press,1999,37 -58.

[127]参阅Carol Benedict,pp.154.

[128]上海商业储蓄银行调查部,烟与烟业[R],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信托部1934年发售,第153页。

[129]Howard Cox,p.56.

[130]关于英美烟公司和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商业竞争的研究成果颇丰,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属高家龙的专著。Sherman Cochran,Big Business in China:SinoForeign Rivalry in the Cigarette Industry,1890 -1930[M],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0.该书中文译本为:中国的大企业——烟草工业中的中外竞争(1890—1930)[M],樊书华、程麟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31]吴昊,都会摩登:月份牌1910s—1930s[M],香港: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4。

[132]关于上海月份牌的研究,可参阅Ellen J.Laing,SellingH appiness:Calendar Posters and Visual Culture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Shanghai[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04.

[133]Sherman Cochran,Transnational Origins of Advertising in Early TwentiethCentury China,in Sherman Cochran,ed.,Inventing Nanjing Road,Commercial Culture in Shanghai,1900 -1945[M],Ithaca:Cornel University Press,1999,45.

[134]吴昊,都会摩登:月份牌1910s—1930s[M],香港: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1994,2。对这幅月份牌广告画中时尚元素的分析,可参阅Sherman Cochran,pp.41 -45.

[135]不同的商品使用同样的广告画,例如吴昊主编,《都会摩登:月份牌1910s—1930s,[M]75;张燕风,老月份牌广告画[M],台北:台北英文汉声出版有限公司,1997,69。未填写公司名称和产品商标的“万用”广告画,可参见张燕风,老月份牌广告画[M],117 -124。转引自Francesca Dal Lago,Crossed legs in 1930s Shanghai:how‘modern’the woman?[J]East Asian History,2000,19(59):140.

[136]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1937)[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75。

[137]直至1930年代,上海仍鲜有经济独立的职业女性,“纵使有,也多只是当摆设、做花瓶,起点缀作用”。张允和口述,叶稚珊编,张家旧事[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69。张允和毕业于光华大学,当时为南京《中央大学》代编妇女与家庭版。

[138]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欧美国家的女性在公共场合吸烟,被认为是一种伤风败俗的行为,消费卷烟仍被视为一种男性行为。尽管女性消费水烟和旱烟在明清时期就已经为社会普遍接受,但作为一种新的舶来品,由于在华外国人的消费示范效应,卷烟在西方国家被性别化的消费模式也影响到了中国人对它的认知。

[139]Carol Benedict认为,这些图像所要突显的新奇之处在于女性在公共场合吸食卷烟。Carol Benedict,pp.201 -211。但当时也有女性也公开吸食水烟和旱烟,却没有因为“公开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可见,女性吸食卷烟之所以新奇,关键还是在于鲜有女性消费卷烟。

[140]关于将女性等同于商品的研究,可参阅Hill Gates,Commodification of Chinese Women,[J]Signs,1989,14(4):799 -831;Sue Groneuald,BeautifulM erchandise:Prostitution in China 1860 -1936[M]New York:Haworth Press,1982,37 -47.

[141]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英美烟公司在华企业资料汇编[M],上海:中华书局,1983,705。

[142]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卷烟广告几乎都会在很醒目的位置展示产品的实物样式。Carl Crow解释了这种惯例的成因:“正是因为中国人忠于某个品牌,并且对任何变化持怀疑态度,所以厂商不愿对商品包装做出任何改变,无论这种变化多么微不足道。……在广告中,烟盒的图片必须与原物一模一样,连细节也分毫不差。……在中国的香烟广告中,烟盒始终是打开的,以便显示里面的内容。这么做是为了让人看到黄金色的烟草,并为烟盒内确实装了十支香烟的事实提供视觉证据。上海一个生产商有一次印制了数十万张海报,事后才发现,海报上显示的从烟盒中伸出的香烟只有九支。因此,这些海报对于广告宣传来说变得毫无价值,不得不被销毁。”[美]卡尔·克劳著,夏伯铭译,四万万顾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5 -6。美国人Carl Crow于1920世纪上半叶在上海经营一家广告公司,他将在中国推销商品的经验写成《四万万顾客》一书,最早于1937年3月在美国出版。该中译本所依据的英文版为Carl Crow,Four Hundred Million Customers[M]London:Hamish Hamilton,1937.

[143]金鼠牌香烟广告,申报,第2张第7版,1928年7月6日。

[144]大长城香烟广告,申报,第2张第8版,1923年7月28日。

[145]哈德门香烟广告,申报,第1张第1版,1923年9月2日。

[146]金鼠牌香烟广告,申报,第4张第13版,1928年7月4日。

[147]大联珠牌香烟广告,申报,第1张第4版,1927年10月26日。

[148][美]李欧梵著,毛尖译,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81。

[149]金马牌香烟广告,申报,第5张第19版,1921年7月18日。

[150]白金龙香烟广告,良友画报,1926,1。

[151]马崇淦,推广国货与广告之关系[R],工商部中华国货展览会实录,1929年7月。

[152]Shih ShuMei,Shanghai Women of 1939:Visuality and the Limits of Feminine Modernity,in Jason Kuo,ed.,Visual Culture in Shanghai,1850s-1930s[M],DC:New Academia Publishing,2007,227 -228.

[153]华商卷烟厂营业衰落[J],工商半月刊,1934,6(4):94 -95;卷烟业极度衰落[J],国货月刊1934,4:33,又见国际贸易导报,1934,6(3):428 -429;沪市华商烟厂现状,中行月刊,1935,10(1、2):173;二十三年度卷烟业衰落原因[J],中行月刊,1935,10(3):123;外国倾销与国货卷烟业[N],申报,1935年4月18日,第5版,又见国货月报,1935,2(4):13—14;华商烟厂公会昨举行六届会员大会,讨论私烟影响营业救济办法[N],申报,1935年10月27日,第10版;九月份各国烟草输入达百万[J],中国实业杂志,1935,1(11):2132。

[154]此处所列数据系笔者对1934年《申报》中卷烟广告一一计数所得,由于《申报》影印件广告密度大,排列分散,又相对模糊,虽在计数过程中极尽仔细,仍有可能出现个别差错。

[155]Sherman Cochran,Chinese Medicine Men:Consumer Culture i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M],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6,38 -63.

[156]陈独秀,再论上海社会,独秀文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589。

[157]Fernand Braudel,Civilization and Capitalism,15th -18th Century Vol.1:The Structures of Everyday Life[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2,262.

[158]银行牌香烟广告,良友画报,第149期,1939年12月。

[159]美丽牌香烟广告,良友画报,第161期,1940年12月。

[160]白金龙香烟广告,美术生活,第2期,1935年。

[161]美丽牌香烟广告,申报,第1张第4版,1934年8月6日。

[162]美丽牌香烟广告,申报,第1张第2版,1934年9月16日。

[163]美丽牌香烟广告,申报,第1张第2版,1934年3月10日。

[164]美丽牌香烟广告,申报,第1张第4版,1934年3月20日。

[165]美丽牌香烟广告,申报,第1张第4版,1934年4月2日。

[166]美丽牌香烟广告,申报,第1张第4版,1934年4月24日。

[167]何佐明,徐来的私生活[J],电影·漫画,1935,2。

[168][美]卡尔·克劳著,夏伯铭译,四万万顾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123-126。

[169]Calton Benson,The Manipulation of Tanci in Radio Shanghai During the 1930s[J],Republican China,1995,20(2):117 -146;Calton Benson,From Teahouse to Radio:Storytelling and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Culture in 1930s Shanghai[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ley,1996;Calton Benson,Consumers Are Also Soldiers:Subversive Songs from Nanjing Road during the New Life Movement,in Sherman Cochran(ed.),Inventing Nanjing Road,Commercial Culture in Shanghai,1900-1945[M],Ithaca:Cornel University Press,1999,41 -45.

[170]丁深,戒烟[J],独立漫画,1936,9。

[171]光华播音钟[N],申报,第3张第10版,1934年6月7日;申报,第3张第11版,1934年6月17日。

[172]史德华十灯收音机广告,申报,第4张第16版,1934年7月28日。

[173]Weipin,Tsai,Reading Shenbao:Nationalism,Consumerism and Individuality in China,1919 -37[M],London:Palgrave Macmillan,2010,38 -41.

[174]杨国安,中国烟草文化集林[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20。

[175]杨国安,中国烟业史汇典[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23。

[176]吴友如,吹气如兰,海上百艳图[M],上海:上海文瑞楼书局1908年。转引自:庄子湾编,十九世纪中国风情画:海上百艳图[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14。

[177]张英进,公共性,隐私性,现代性:中国早期画报对女性身体的表现与消费,载陶东风,周宪主编,文化研究[M]第6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8 -79。

[178]美丽牌香烟广告,美术生活,1935,3。

[179]Francesca Dal Lago,Crossed legs in 1930s Shanghai:how“modern”the woman?[J],East Asian History,2000,19:103 -144.

[180]美丽牌香烟广告,美术生活,1934,1,封底。

[181]银行牌香烟广告,A billboard advertising Banker Cigarettes Location Shanghai China Date taken 1948 Photographer Jack Birns.

[182]美丽牌香烟广告,申报,1934年10月21日,本埠增刊,第1版。这种对火调情的方式在丁玲早期的小说《梦珂》中亦有体现,参见何满仓主编,丁玲小说[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17。

[183]七星牌香烟广告,申报,第1张第1版,1934年3月3日。

[184]美丽牌香烟广告,申报,第1张第4版,1934年4月8日。

[185]白金龙香烟广告,良友,142期,1939年。

[186]性服务[J],良友,1933,73。

[187]Fraser,David Embrey,Smoking Out the Enemy,The National Goods Movement and the Advertising of Nationalism in China,1880 -1937[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99,185.

[188]叶灵凤,未完的忏悔录[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6,229。

[189]Yangwen,Zheng,The Social Life of Opium in China[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190]Benedict,Carol,GoldenSilk Smoke:A History of Tobacco in China,1550 -2010[M],Berkeley,Los Angeles,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1,229.

[191]兰,希特拉禁止妇女吸烟[J],玲珑,1933,3(29):1527。《玲珑图画杂志》(后期易名为《玲珑妇女杂志》)是1930年代上海最流行的女性杂志之一。《玲珑》的女性投稿者大都有中学以上教育程度并活跃于社交界,该杂志反映了1930年代上海中上层的女性面貌。参见李克强,〈玲珑〉杂志建构的摩登女性形象,世纪中国(http://www.cc.org.cn/),上网日期2000年08月28日。

[192]Benedict,Carol,pp.199 -239.

[193]王文裕,明清的烟草论[D],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论文,2002;Wennan,Liu,No Smoking for the Nation:AntiCigarette Campaigns in Modern China,1910 -1935[D],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ley,2009;皇甫秋实,新生活运动的“变奏”:浙江省禁吸卷烟运动研究(1934—1935)[J],近代史研究,2010,6。

[194]皇甫秋实,新生活运动的“变奏”:浙江省禁吸卷烟运动研究(1934—1935),第103-106页。

[195]邢墨卿,新名词辞典[K],上海:上海新生命书局,1934,159。当然,该词典中对“摩登女郎”的定义只是当时对摩登女郎诸多诠释中的一种,较为中性和简练。另有将摩登女郎塑造成改良版贤妻良母的解释:“(一)有相当学问(不一定要进过大学,但至少有中学程度,对于各种学科有相当的了解)。(二)在交际场中,能酬对,态度大方,而不讨人厌。(三)稍懂一点舞蹈。(四)能管理家政:甲、会怎样管仆人。乙、自己会烹饪。丙、能缝纫(简单的工作,不须假手他人)”。胡玉兰:《真正摩登女子》,载《玲珑》第3卷第20期,第937页。

[196]叶浅予,摩登姑娘之条件:肉体之供应[J],上海漫画,1930,101:5。

[197]黄文农,凡心[J],上海漫画,1929,46,封面。

[198]久和长筒女袜广告,上海漫画,1928,24:5。

[199]惠罗公司衣料冬季大减价广告,申报,本埠增刊第5版,1934年1月28日。

[200]美容保养品“古露精神盐”广告,申报,第3张第10版,1934年4月8日。

[201]该照片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晚期,其后附有说明“my grandmother was a Shanghai society girl as well a as fashion designer.In this photo above she used the photographer’s cigarette for effect(she didn’t smoke).coquette.”blogs.com/coquette/2006/03/index.html,上网日期2011年11月2日。

[202]梁赛珍,姊姊是电影明星[J],玲珑,1932,2(55):28。梁赛珍于1926年从影,参演大亚影片公司影片《孽海惊涛》。次年转入华剧影片公司,开始在《情奴》等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1929年后,曾为海滨,复旦等影片公司主演影片《海滨豪侠》《太极标》等。1931年,入明星影片公司,主演了其最著名电影《火烧红莲寺》。1934年为联华公司的处女作有声片《还我山河》主演,1935年为联华影业公司主演无声片《四姊妹》。与同上银幕的胞妹梁赛珠、梁赛珊、梁赛瑚并称为“梁家四姐妹”。

[203]刘王立明,中国妇女运动的新阵线[J],东方杂志,1933,30(21):3。刘王立明(1897—1970,安徽人)于1915年加入世界妇女节制会(主张促进妇女身心健康,禁吸鸦片、节制吸烟饮酒、节制生育的国际性妇女运动组织)。后去美国留学,归国后成为中华妇女节制会的干部,创办了国女月刊杂志《节制》。抗日战争爆发后,她率领中华妇女节制会参加了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及上海妇女难民救济会,忙于救亡运动和救济工作。刘王立明的丈夫刘湛恩博士曾担任中华基督教全国协会教育总会的干部。刘王立明于1938年被特务暗杀,著作有《快乐家庭》(商务印书馆1933)、《中国妇女运动》(商务印书馆1934)等。

[204]黄嘉音,向社会公诉上海女郎[J],时代漫画,1934,7,沈建中编,一代漫画大师的摇篮——时代漫画(1934—1937)[M](上)(老上海期刊经典),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86 -87。

[205]社会之花[J],上海漫画,1928,17,封面。

[206]穆时英,黑牡丹(1933),载严家炎、李今编,穆时英全集[M](小说卷一),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343。

[207]费志仁,摩登女子最低的费用[J],时代漫画,1934,1,沈建中编:一代漫画大师的摇篮——时代漫画(1934—1937)[M](上),老上海期刊经典,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1。

[208]中国通用元约等于300铜元,但兑换率会在50—400之间波动。0.5元约等于150枚铜元。参见Gibbs,Barnard J.,Tobacco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n China[M],Washington DC:U.S.Bureau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38,34.

[209]原载于《风头挺健的大家闺秀》,载《上海生活》,1940年第10期。引自吴健熙、田一平编:《上海生活(1937—1941)》,第231页。

[210][美]卡尔·克劳(Carl Crow)著,夏伯铭译,四万万顾客[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43。

[211]关于上海贫民制造和消费“磕头牌”卷烟的情况,参见《拾烟尾》,《文摘》第1卷第4期,1937年4月1日,第115页;《禁止以地上拾得之纸烟头制成纸烟向人兜售案》,《南京市政府公报》第118期,1932年10月31日,第65页;《沪市卷烟业近况调查:手卷烟行突起竞销,烟厂营业备受打击,华菲烟草公司成立,生产采用最新机器》,《申时经济情报》总第1426号,烟业第5号,1935年。

[212]张乐平,不慎失火,三毛流浪记全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107。罗榖荪,儿童年中的流浪儿童[J],东方杂志,1935,32(7)。

[213]穆时英,骆驼·尼采主义者与女人(1934年),载严家炎、李今编,穆时英全集[M](小说卷二),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145 -149。

[214]穆时英,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1933年),载严家炎、李今编,穆时英全集[M](小说卷一),237 -260。

[215]怀素,魔力[J],上海漫画,1928,封面。

[216]Millett,Kate,Sexual Politics[M],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2000.该书中译本为宋文伟译,性政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55。

[217]陆振声,妇道(过去与现在)[J],漫画漫话,1935,1(4)。

[218]徐进,过去与现在[J],上海漫画,1929,84:4。

[219]鲁少飞,你是爱我的,何需要给我冷气受![J],时代漫画,1934,创刊号,沈建中编,《一代漫画大师的摇篮——时代漫画(1934—1937)》,5。

[220]徐訏,论看女人[J],论语半月刊,1933,27,130。

[221]梁白波,人奶不是给孩子吃的[J],时代漫画,1935,15,封面。

[222]中秋生,新时代的主妇[J],妇女杂志,1928,13(1):25 -26。班凯乐在书中也引用了这张漫画,以之作为大众媒体丑化吸烟摩登女郎的证据。但她并未从中读出夫妻消费模式的差异是由家庭经济资源的分配方式造成的。Benedict,Carol,GoldenSilk Smoke:A History of Tobacco in China,1550 -2010[M],Berkeley,Los Angeles,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2011,224.

[223]面子的消耗[J],时代漫画,1934,7,沈建中编,第86页。

[224]例如,脂粉香水消耗于妇女腿部者颇巨,旅行杂志,1934,8(9):46;特郎,香水与脂粉[J],新大声杂志,1935,1(6):2 -3;八个月妇女脂粉饰品进口统计[J],妇女月报,1935,1(10):23 -24。

[225]琼,从摩登破坏团想到妇女们与外货[J],玲珑,1934,4(11):643 -644。

[226]松庐,妇女吸烟与风化[N],申报,1932年6月1日,本埠增刊第一版。

[227]弗兰克·莫特著,余宁平译,消费文化——20世纪后期英国男性气质和社会空间[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180。

[228]王儒年,欲望的想象——1920—1930年代《申报》广告的文化史研究,第285 -286页。

[229]同上,第255页。

[230]对此问题,罗苏文认为进入二三十年代后,“美女形象已在报纸广告中被竞相使用了,女性被视为文明的象征,时髦消费的先导”。许敏从美丽牌香烟广告的考察出发,发现“早期是一位女子为一位男士点烟,后来为一个女子独自吸烟,再后来就是两个女子抽着烟优雅地对坐闲谈。女子的地位(抑或是在消费中的地位)的成长,便由此可见。”任晓飞认为,香烟广告中“美人加美物的构思模式”赋予了女性“超前消费示范者的形象”。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436。许敏,《良友画报》与二三十年代的上海社会生活[C],张仲礼主编,中国近代城市企业·社会·空间[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任晓飞,近代香烟广告的文化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41。

[231]娄凝先,男人心目中的女人[N],文汇报,1937年2月20日。

[232]谭琳、刘伯红,中国妇女研究十年1995—2005[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491。

[233]Relli Shechter,Smoking,Culture and Economy in the Mid dle East[M],New York:I.B.Tauris,2006,143.

[234]桑德尔·吉尔曼,吸烟史:对吸烟的文化解读[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118。

[235]金天翮著、陈雁编校,女界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

[236]杜芳琴、王政,妇女与社会性别学[M]第二期,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33。

[237]兰,希特拉禁止妇女吸烟[J],玲珑,1933,3(29):1527 -1528。

[238]新阳蹉跎子,女界现形记[M],进步社,1909,第三回。

[239]理查德·克莱恩,香烟:一个人类痼习的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41 -242。

[240]伊恩·盖特莱,尼古丁女郎:烟草的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