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博士”是怎样“炼成”的——考察一种性别视觉形象的衍生

“女博士”是怎样“炼成”的——考察一种性别视觉形象的衍生

孙 琳[85]

仍然在持续热播的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提供了很多视觉形象,关于其中一些男女嘉宾的“八卦”讨论依旧蔓延在网络之中。在《非诚勿扰》四季轮转的舞台上,各种类型的女嘉宾层出不穷,而“女博士”始终是一道“永恒的风景”[86]。本文希望以研究的态度讨论该栏目所提供的这个重要视觉形象——“女博士”的衍生过程。

一个词汇如何从文字叙述领域突围,获得某种视觉形象[87]?一个原本褒贬无涉的词汇,缘何有了“狰狞”的面孔?这种贬抑性的色彩在多大程度上塑造了女博士群体的文化形象?这种根植于文字叙述的文化形象是怎样衍生成一种视觉形象的?这种视觉形象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又在多大程度上巩固或颠覆了已有的文化形象?如果将这种视觉形象的衍生作为大众文化生产的一部分,这种生产背后有怎样的叙事逻辑?这种叙事逻辑又潜藏着怎样的性别文化心理?